北宋為什麼打不過李元昊?


北宋這麼大一個帝國,為什麼會打不過西夏李元昊呢?說起來原因如下:

第一,沒地利:西北氣候惡劣,地形複雜,党項人從李元昊他爺爺李繼遷開始,就和宋軍打游擊戰,你宋軍裝備好糧草足,可經不住党項人能跑,打不過就跑,在西北這塊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和你耗。耗你個精疲力盡耗你個糧草不足,拖跨你,千年以後,我共也是搞這招搞中跨了國軍。

第二,缺戰馬:北宋立國就失去幽雲十六州,那裡不僅是對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憑障,還是漢民族歷來的戰馬基地,北宋先天不足,後來只能在西北河西之地作為自己最重要戰馬供給之地,而李繼遷李德明父子經過數十載的經營,奪得了河西九郡,北宋失去了自己最後的戰馬基地,宋夏戰事一起,北宋方知缺馬的苦,可惜為時已晚。

第三,戰和不定,北宋是文官政治,武將沒有地位,在政治上沒有發言權,高層是戰是和左右搖擺,文人們更願意和銀子解決問題,國家在對夏的問題上戰和不定,從李繼遷開始一直到北宋滅亡,都是這個嚴重問題,常常是打得西夏人支撐不住的時候,朝廷不打了,有時還主動退還將士們浴血取得的西夏人的地盤,這種戰和不定的搖擺,西夏人無數次死裡逃生。

可以說,以西夏的國力和實力,原本是無力和北宋這樣的大BOSS抗衡的,但因為上述因素,西夏人從無到有逐步強大,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三代經營,佔據了河西九州,疆域東至黃河,西達玉門、南臨蕭關、北至大漠,共轄16州。後來李元昊並不喜歡別人叫他李元昊或者趙元昊,他一直期望著有一天能夠不用這個名字,他也討厭自己總是穿著漢民族的服裝,使用漢民族的文字。在1038年,李元昊終於揚眉吐氣了,他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嵬吾祖,換了個新髮型——光頭,並要自己統治下的臣民效仿,留髮不留頭,同時造了自己的西夏文。

他甚至沒有問北宋政府願不願與這個新興的國家建立外邦關係,從1040年到1042年三年間,李元昊三度拜訪自己的老東家北宋。分別在延州(今陝西延安)、好水川(今寧夏隆德北)、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三次將北宋人打得鼻青臉腫。

最後解決宋夏之間的問題很簡單,北宋和遼國有先例,大宋王朝用金錢換和平,具體內容是每年北宋給西夏人13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的「小弟」臣服費;每年宋仁宗趙禎過生日時西夏人給老趙過生日吹蠟燭,老趙發一萬兩銀子的紅包,外加絹一萬匹,茶五千斤(趙禎很慶幸自己的生日一年只有一次);每年元旦時西夏人來和老趙鬧元宵吃湯圓,發五千兩銀子壓歲錢,外加五千匹絹、茶五千斤;每年冬至時西夏人來陪老趙吃羊肉火鍋,給五千兩銀子差旅費,絹五千匹以及給元昊準備二千兩銀子的紅包當生日禮物,以及細衣一千匹,雜帛二千匹。

西夏人需要做的是李元昊去掉帝號,改為大夏國王,稱宋仁宗為父。

看北宋人出手這麼闊綽,李元昊的乾爹沒白認。

近年的史學界掀起了一股為宋帝國積貧積弱說翻案的風潮,說宋帝國並不弱,甚至堪稱鐵血強國,只可惜,去掉大漢族沙文主義的情結,一頁頁的真實史料讓我們無法找出宋帝國在軍事上的強勢來。如果說失去幽雲十六州是先天的缺陷的話,那麼放任西夏人吞據河西地區,就是後天的愚蠢了。

也有理財專家為宋帝國算過這樣一筆帳,說北宋帝國用金錢來換取與遼與西夏的和平是一件很划算的事,因為如果與遼與西夏開戰,每年耗費的軍費遠遠超出了交給遼與西夏的保護費。對於北宋是有利無弊,但不知道這筆帳算到金人入侵時又該怎麼一筆演算法。

當坐擁百萬大軍的北宋帝國每年不斷的用金錢換取和平時,我們可以斷言,這是一個國家制度上的問題、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層次上的問題。

繁華的背後,是有著滅頂之災的驚天危機。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首先感謝邀答。

李元昊是党項人,屬羌人的一支,北魏賜拓拔姓,唐至北宋初,期間,羌人基本都是支持中原帝國的,因戰功故唐僖宗賜拓拔氏姓李,宋統一後亦是臣服中原,各部分散西北五州,對抗契丹,趙匡義謀殺親大哥後,登皇帝位與契丹屢戰不利,於是頻調党項各部攻打契丹,傷亡不小,党項人多次當炮灰,於是到後面北宋就漸漸就調不動了。公元982年趙匡義擔心党項投靠契丹,就設了個鴻門宴,把党項頭領召進京,然後一網打盡,唯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倖免,逃到邊境起兵反宋。

這漢黨兩族就此結下血海仇深,李繼遷同學又偏偏從小特別能打架,少年就單弓射虎,屬民族英雄,他三下五除二就聚擾族人,並宣布投靠契丹,党項人從此倒過來,把宋朝當槍使,充分利用了宋遼予盾,成為關鍵的第三勢力,由於兩邊討巧,不到20年間,西掠吐番馬,北收回鶻兵,發展狀大,到李元昊老爸李德明手中就有立國的資本了,造都城於懷遠定名興州。而太子李元昊從小通習漢吐文字,研究佛學兵法,他能以漢文為母,自創文字,並崇商君變法,欲以嚴刑加軍功刺激族人的虎狼之性。1032年元昊繼位,馬上以,尚武重法,為建國方略,手段很辣,效率很高,舉例:他下令全國男丁三日剃頭否則株九族等。準備了6年後,西夏從禮儀,文字,官僚,軍隊,武器各方面都具後發優勢,比如組建當時最精銳的重甲騎兵團-鐵鷂子,投石車兵團-潑喜軍,甚至還成立專門抓敵占區壯丁的十萬生摛軍,頗有創意。????唯經濟上尚仰賴北宋,元昊於1038稱帝,宋仁宗很搞笑的宣布西夏為大宋自古不可分割的領土後,下了紅色通輯令,懸賞捉拿元昊,但卻沒派大軍進攻,只是關閉了邊貿。2年經濟制裁下來,這沒銀錢,沒布匹,沒茶葉,西夏人受不了,於是1040年開始,李元昊就發動了與北宋的三大戰役: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目的是想入主關中。

由於前面講過,他的軍隊兵種設計有獨到之處,善於圍點打援,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連續兩仗他都全勝,消耗了北宋大量生力軍,

連當時北宋名將韓琦也給打垮了,拖累范仲淹也被貶官,最後一戰前,元昊,認為北宋主力軍,都在前線,關中空虛,想實現其佔領長安的戰略目的。於是將其得勝之師,分兵兩路,一支部隊出隆德,正面吸引宋軍主力,決戰定川砦;

另一支奇兵出固原,想下渭州,襲占長安;結果主力部隊在定川寨再次用圍點打援戰術,殲滅宋援軍主力九千多人;正當元昊洋洋得意欲臨渭水,據長安之時,偷襲分隊卻給原州知府景泰頑強阻擊,斷了退路包了餃子,全軍被殲。

這步光鍵的戰略意圖被北宋發現後,宋更加強了邊境駐軍,元昊不得不放棄了入主關中的夢想,加上國力不支,於是被迫與北宋議和,放棄稱帝,向中原稱臣,因此李元昊稱帝目的並沒有實現,雖戰術上兵員損失少於北宋,但戰略上北宋並沒有打不過李元昊。


李元昊與北宋三場大戰都勝利:

1、劉平因無謀、自大以至於兵敗三川口,但將士們還是勇猛戰鬥的。

2、三川口之戰過去一年後,范仲淹、韓琦仍在攻守戰略上爭論,朝廷也被分歧困擾。李元昊先用詐降之計,四處派人去請求停戰議和,而後韓琦派出的任福在好水川失於冒進,而且寡不敵眾。

此戰後,自責不已的韓琦立刻上章自劾,而范仲淹也因招撫李元昊受處罰。

3、第二仗後,李元昊發現宋夏邊境五個軍區,河東的麟府路,沒佔到便宜;陝西四路,鄜延路(兵68000)的龐籍、環慶路(兵5萬)的范仲淹、秦鳳路(兵27000)的韓琦都不大好打交道,只有涇原路(兵7萬)的王沿、葛懷敏可以突破。

於是,他從涇原路進攻。

葛懷敏定川寨這一戰就敗得稀里糊塗了,除了將校們被殺,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不戰而走還是不戰而降。


李元昊,生於1003年宋景德元年,死於1048年的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出身於帝王之家。鮮卑拓跋氏人,祖上唐朝時因戰功被賜於李姓。繼西平王后,棄李姓,改稱嵬名氏。公元1047(天授禮法延祚十年)改回李姓。1038年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川(今天寧夏銀川),創造西夏文,並頒布禿髮令。在此後的三川口之戰(公元1040),好水川之戰(公元1041),麟府豐之戰,定川寨(公元1042)等四大戰役中,殲滅西北宋軍精銳數萬人,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並於公元1028年佔領河西走廊戰略要地,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1048年,被兒子寧令哥所殺,謚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尤其喜歡治國安邦的法家學派著作,善於思考謀劃,對事物有獨到見解之處,是文韜武略的英才。

北宋打不過李元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以下幾點一:首先要從北宋的積弱說起:

北宋的積弱根源還要從趙匡胤和趙光義二帝說起,

趙匡胤兩大發明:

一:置將法:造成了北宋的軍隊:「軍無常將,兵無常士。」這樣的軍隊「將帥意志不不能統一」嚴重的削弱了部隊的戰鬥力。

二:重文輕武:趙匡胤為加強皇權,削弱地方勢力對皇權的威脅,搞了一套以文制武,兵權分立的政策。造成了軍隊內部文官武將相互牽制,互相掣肘。如賈朝昌所說:今陝西四路總管而下鈴轄,都監,巡檢之屬,悉參軍政,謀之未成,事己先漏,甲可乙否,上行下戾,主將不專號令,故動則必敗。

趙光義:制定的「將從中御」政策更為荒唐」。長年居住深宮的趙光義,每逢軍隊出征作戰時,和幾個心腹大臣,根據自己不切實際的想像力和判斷力製成作戰陣圖,軍隊統帥必須尊守執行,如不尊守,軍隊統帥既使打勝仗,也要治罪。如果遵守,打敗仗也無責。趙光義的這種做法產生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嚴重影響了軍隊統帥的作戰積極性與作戰熱情,嚴重束縛了軍事統帥的手腳,使之不能因地置宜,根據戰場敵我雙方情況瞬息萬變的過程中捕捉有利戰機,達到殲敵制勝的效果。最為致命的是「這種使軍隊戰則必敗的政策竟做為一項長期國策在北宋一朝延續下來,後世之君,竟無一改之,直至宋亡,也無法改變其積弱形象。」趙匡胤和趙光義這三大政策是造成北宋一朝積弱:「兵多而無用,將多而不謀,對外作戰屢戰屢敗的最主要原因。」如:宋朝和李元昊在懷遠(今天寧夏銀川)之戰的慘敗。

公元1040年,李元昊進逼懷遠城,宋將行營總管任福率兵抵抗。宋軍行進至三川(延川,宜川,洛川匯合處,)兵分兩路,約定明天會戰。李元昊想用有利地形殲滅宋軍,便將10萬人馬成合圍態勢,待機殲敵。任福率軍進發行進途中,先鋒發現路邊放著幾個帶泥的盒子,內有跳動聲,心中疑慮,報告上去。盒內100多隻帶鈴哨的鴿子飛上天空,就在宋軍上空盤旋,李元昊望見高飛的鴿群,得知宋軍的確切位置,從兩翼快速進攻。由於宋軍不是任福真接訓練的軍隊,因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宋軍馬上陷入慌亂,開始潰散,將士大敗四逃,主帥任福也被西夏軍殺死。通過此戰役可以看出置將法對軍隊的危害性有多嚴重,1支10萬人的軍隊,對敵人絲毫沒有抵抗的情況下,就四散潰逃,主帥因無法節制軍隊做出抵抗而喪命。有這樣沒有戰鬥力的軍隊,宋王朝又怎有不被外敵滅亡的道理。

趙匡胤重文輕武的政策不僅僅造成了北宋一朝積弱,更大的危害性:「使漢人喪失血性,失去尚武精神,閹割了漢人的軍魂,國魂,族魂。

仁宗朝戰略上的失誤:當李元昊發現遼國可以出賣西夏的利益從中漁利的企圖後,立即決定和宋朝講和,在一向堅持的名份問題上向宋朝做出了讓步。這不僅使李元昊擺託了因長期戰爭造成的被動困境,而且避免了遼為從宋得到經濟實惠,可能犧牲夏國,到時夏國有遭遇兩面受敵的危險。對宋妥協議和,不但免除了遼國戰略威脅的後顧之憂,還可從宋朝得到經濟實惠,可謂一舉三德。

本人觀點:此時不應該和李元昊講和,有上中下三策可選:

上策:加強和遼國的盟友關係,和西夏打經濟戰。憑著北宋超強的經濟實力,治裁它個三年,五年,用耗垮,拖垮的手段來削弱李元昊政權的實力,加強和西夏的鄰國政治與經濟上的聯繫,從戰略上孤立西夏政權。再重金收買李元昊的反對者,實現從內部分化瓦解西夏政權目的。

中策:利用經濟制裁的手段,逼迫西夏取消強加在北宋王朝自己頭上的屈辱納幣政策。

下策:聯合遼國,從軍事上滅亡西夏政權,以圖重新恢復對河西走廊佔領權與控制權。

只可惜的是:「己喪失了血性,尚武之風的仁宗:「苟安,避戰,怯戰」。只想通過破財免災,花錢買平安的綏靖戰略思想,圖一時之平安。

有的觀點認為宋朝失去河西走廊,無法獲取良種戰馬是北宋軍力不強的原因。本人不認可這種觀點,一:漢武帝採取的那種以開疆擴土為目的戰略性進攻政策,必須需要良種戰馬,使漢軍在與匈奴的騎兵做戰中能不落下風。二:宋朝採取的是戰略防禦政策,只要利用好地理位置的優勢,多築防禦工事運用陣地戰有一支能將士合一英勇善戰的步兵,和少數騎兵部隊的配合,也一定能打勝仗,不致於接連辱師喪地,簽訂屈辱的納幣條約。

如:前有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中,白起就是運用陣地戰和殲滅戰,打敗了以騎兵為善長的趙國軍隊。後有岳飛,在北方國土盡失的情況下,不一樣打敗了以騎兵為善長的金國軍隊。

「兵貴精不貴多,將貴謀不貴勇」,只有這樣的軍隊才能打大仗,打勝仗。


別說北宋打不過李元昊,遼國也打不過李元昊啊。

李元昊在世,周邊北宋、遼、吐蕃、回鶻基本上打了個遍,基本上算是戰無不勝了,少數幾次吃的大虧還是在宋軍手中吃的。本來党項人只佔有銀川五州的地盤,李元昊硬是打下八個州,基本統一了寧夏和河西走廊。

一個小勢力,出了一個英主,打出一番天地,歷史上不要太正常,沒啥原因好講,只能歸結於運氣好。


首先要說明一下,農耕民族怎樣才能對付游牧民族呢?要麼你採用與游牧民族一樣的戰法,以騎兵對騎兵,這是上策.如果不行,你就實行堅壁清野.

漢唐就是採用前一種做法,自己訓練了一強大的騎兵,與游牧民族展開大戰,並戰而勝之.雖說游牧民族都是精良的騎兵,但他們人數不多,能集中三五萬人就很不容易了,要想集中十萬人以上的騎兵,那真是難上加難.漢族呢?雖說馬匹較少,能訓練出的騎兵也少,但只有一百個人中出一個騎兵,漢人也能訓練出五六十萬.所以你看,漢武帝那會動不動就派出數十萬鐵騎,有時還一人兩馬,就是憑藉以多打少,以騎兵對騎兵,才打敗了匈奴.唐朝情況也差不多,也是派出騎兵偷襲對方,才打敗了突厥.

宋明就不同了.宋朝缺少馬匹,明朝缺乏鬥志,想要主動出擊基本上是不可能.那麼一來,當游牧民族的騎兵打來時,漢族該怎麼對付呢?最好的辦法是堅壁清野,打糧食運走,把房屋燒了,把水井填了,把能毀壞的都毀壞了,讓游牧民族無所掠奪,得不到補給.這種辦法雖說自身損失大,但對付游牧民族,實在是一種好方法,因為游牧民族的騎兵本來就是以掠奪為補充,你把他的補充斷了,他還怎麼打仗.當年契丹人打進中原滅亡後晉,可不到一年就退了回去,為什麼?就因為各地實行堅壁清野,契丹騎兵無法"打草谷",所以不得不退.可是宋明怎麼就沒想到這個辦法呢?其實宋明也是可以採用這個辦法的,只是因為有具體情況,統治者不肯採用。試想堅壁清野需要做些什麼?自己毀壞自己的東西.如果這些東西是普通百姓的那也算了,你不肯燒屋,官府替你燒,你不肯把糧食運走,官府搶去當軍糧,你百姓不肯進城,官府直接殺了你.所以,如果是對付小老百姓,官府是絕對會堅壁清野的.可是,宋明兩代的大地主的勢力遠大於其他朝代.宋朝不抑兼并,明朝則遍地皇莊,如果要堅壁清野,讓官府燒了毀了這些大地主大貴族的財產,他們肯嗎?官府又敢嗎?於是沒辦法,不但不能燒不能毀,還得分散兵力去保護這些人的財產,結果是財產沒保護住,兵力也損失了.於是,宋明對游牧民族越打越弱,終至亡國.


談不上打不過。北宋的主要目標是契丹。這個一直沒變過。雖然簽訂了澶淵之盟。但是主要國防力量肯定還是放在東北的。而西夏畢竟國力有限。對宋構不成致命威脅。所以北宋和西夏基本上是玩一種貓鼠遊戲而已。北宋不可能頃舉國之力去對付西夏的。就是進進退退攻攻守守。然後過幾年不打了又和談納貢什麼的。而且北宋缺少戰馬是個致命傷。


推薦閱讀:

嘗一嘗這枚來自宋朝的月餅,蘇東坡都念念不忘
宋代有哪些人是破案的?
靖康之恥僅僅只是北宋的滅亡嗎?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
太祖義社十兄弟:黃屋左纛下的將星崢嶸、隕落與流散
如果把岳飛替換成曹操韓信,會是什麼情況?

TAG:宋朝 | 北宋 | 夏景宗 | 中國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