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到底有多牛?
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四件「鎮館之寶」之一。埋藏地下2400多年後,於1965年冬天在湖北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出土時,劍身依然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鋒利無比,肉眼看不見一絲銹跡。這把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亳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不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上刻有「鉞王鳩淺 自乍用劍」八個字,讓人一睹寶劍立即浮想越王勾踐當年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雄風和膽魄,堪稱國寶。
即使拿今天的科學技術來評判,人們還是會嘆服越王勾踐劍技術的高超。當然這還只是從材料本身的方面看,如果從整個製造加工過程,還有歷史、文化價值等多方面看,祖先的智慧之光也真是值得我們現代人頂禮膜拜呢!
這把劍的出土可以說震驚了世界,這把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寬 4.6厘米,劍身上有極其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之上鑲嵌寶石,華美異常。劍身刻有鳥蟲書銘文「鉞王鳩淺」和「自乍用鐱」。即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出土之後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出土時間;1965年12月。
出土地點;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
千年不銹的表面處理這把劍在歷經2400年後重現人間,但是通體沒有一個銹點,誠然有墓葬的原因,但是鑄劍大師許國光用了5年時間復刻了一把越王勾踐劍,並且說明了其表面覆蓋了一層鉻合金的原因。
這種鍍鉻的工藝也是現代科技才能掌握的技術,然而在兩千多前的春秋時代是如何把這層鉻給鍍上去的,至今令人匪夷所思。
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堪稱世界一絕,採用的銅錫合金。
但是銅錫合金有一個特性。銅佔據的比例多,劍身會有韌性,不易折斷,但是相對應的就會降低劍的硬度和鋒利度。反之錫佔據的比例大,劍身雖然會提升鋒利度和硬度,但是會失去韌性,容易折斷。
正常情況下,一把劍只能是同一個比例的配比的銅錫合金。但是這把劍做到了同一把劍身不同的配比。劍脊含銅多增加了劍身的韌性,劍刃含錫多增加了硬度和鋒利度。
而且更令人驚奇的是在顯微鏡下放大500倍後,其劍刃和劍身的樹枝晶是連城一片的,也就是說這把劍是一次性鑄造成型的,推翻了劍刃和劍身選材不同的說法。
劍身
在500倍的放大鏡下看到了勾踐劍的表面微觀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僅僅0.2毫米的同心圓轉折成了深谷溝壑。劍身上的金相組織樹枝晶星羅棋布,宛若星盤,菱形紋褪去黑色表面,顯露銀色光芒。整體排列的整齊有序。簡直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劍柄
在劍柄空端,藏著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圓,每道同心圓間隔只有0.1毫米。
鋒利無比2400年後出土的今天,這把劍不僅僅是沒有鏽蝕,更加奇特的是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
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共有五把寶劍,並且記載了寶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也就是如足以削斷筋骨,斬斷金屬器皿。
於是在剛剛出土的時候,考古學家便實驗了一下寶劍的鋒利程度。稍稍用力,16層白紙即刻被劃破。可謂是鋒芒畢露。
越王勾踐劍之所以牛,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它歷盡2000多年歷史 ,絲毫不改昔日絕世風采!二是它本身的鑄造工藝,遠遠超出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幾乎和現代的科技不相上下,給現代科學家帶來了無數未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出土於1965年湖北江陵,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首先這賣相就讓人無法忽視,重要的是此劍埋藏2000多年,依然寒光逼人,鋒利程度讓人大吃一驚。
記得當時出土後是這樣記載的:「拔劍出鞘,寒光閃閃,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試之一紙,二十餘層一划而破。」可想而知,這給當時的考古工作者帶來了多大的震撼。
因為這把劍這麼牛,所以科學家肯定要對此劍做一番實驗了,要知道它為什麼能夠歷經2000多年歷史還這麼牛。這一做,雖然解釋了它歷經時間考驗的特殊性,但卻帶給了科學家們更大的疑惑,難道2000多年前就有這麼牛的技術。
1977年12月,中科院專家對勾踐劍做了無損科學檢測,發現此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這些雖讓人吃驚,但也能理解。但劍身的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這就不得不讓人大感意外了。
簡單的說,「硫化處理」就是將一些物質稀釋後包裹在物體表面。開始時專家認為,勾踐劍之所以歷經2000多年不鏽蝕,寒光逼人,就是因為經過硫化銅的處理。但後來經過無數次實驗對比後發現,最接近越王勾踐劍原始「包漿」的只有硫化鉻,而非硫化銅。
這下就讓人無法淡定了,因為「硫化鉻」技術最早源於1937年的德國,美國也是在1950年才掌握的,並在同時列為專利。那這樣就問題來了,難道中國老祖宗這麼牛,2000多年前就掌握這一「黑科技」了?
不僅如此,這把劍的劍刃精磨技術水平還可以和現代精密機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而且寶劍的尾部是圓錐體底座,座內內空,有及其規整的11個同心圓刻紋,間隔只有0.2毫米,圓圈中間還有細繩紋,這是連現代車床技術都無法實現的。
看完這一切,你就知道這把劍有多牛了,不愧是我國的一級國寶。但這把寶劍的技術工藝也成為了一大未解之謎,有人說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有人將此賦予了神秘色彩,說是與外星人或者遠古文明有關,那麼,你怎麼認為呢?
喜歡文章的朋友可點擊關注,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謝邀!春秋戰國是盛產名劍的時代,吳、越、楚三國更被譽為「寶劍之鄉」。著名的「越王勾踐劍」是當時眾多名劍中的一位幸運兒,卻未必是最好的!
據古書《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
越王的這五柄寶劍,包括歷史上著名的魚腸劍。當年,闔閭收買刺客專諸,置魚腸劍於魚腹中,刺殺了吳王僚,奪得王位,故而魚腸劍也被稱為「勇絕之劍」。另外四把則是湛盧劍、純鈞劍、勝邪劍、巨闕劍等。
這五把寶劍都是只聞其名,沒有出土實物。相比之下,越王勾踐劍就幸運多了。這把舉世聞名的青銅劍於1965年底在湖北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出土。出土時外表完好,劍身滿布菱形花紋,用鳥篆刻鏤銘文:「鉞王鳩淺,自乍用鐱」(鳩淺即勾踐)。
越王勾踐劍的神奇之處有二:
一、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劍體並無多少鏽蝕的痕迹,仍舊是寒光逼人。
據專家分析,這有兩大原因:一是青銅劍的主要原料為銅、錫,這兩種金屬性質不活潑,故而不像鐵劍那樣容易生鏽;二是望山一號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在這種環境下,青銅劍也不容易生鏽。
二、更難得的是,越王勾踐劍至今仍鋒利無比。1977年,央視拍攝《古劍》科教片時,曾用越王勾踐劍一次劃破了二十幾層紙,足見此劍的鋒利。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因也有兩個:一是該劍的劍脊含銅量大,使得劍的韌性極佳,不易折斷,而劍的刃部含錫量大,增強了劍的硬度和鋒利度。
同一把寶劍,在不同部位居然有著不同的金屬配比,這種現代仍在使用的「複合金屬工藝」,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經掌握,實在令人震驚。
那麼,為什麼古代名劍多出土於楚地,而以吳越所產的居多?這裡有很深的歷史背景。
話說春秋後期,吳、越相繼崛起,展開爭霸戰爭。兩國均處於叢林水鄉,在這些地方車戰施展不開,所以兩國以步兵和水軍為主要兵種,刀劍自然成了軍隊的常規兵器,而不像中原國家那樣使用矛、戟、鉞、戈等兵器。因此,吳越的鑄劍技術遠超中原各國。
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後期,吳、越最早發明了鍊鋼術,由青銅時代步入鐵器時代,並成功研製出鐵劍,這是兵器史上一大飛躍。
吳越名劍多出自鑄劍大師之手。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大師,就是吳國的幹將、莫邪夫婦,以及越國的歐冶子。前述越王勾踐的那五柄寶劍,就是歐冶子所鑄。
越滅吳後,又為楚所滅,所以楚國繼承了吳越高超的鑄劍技術,故而古代名劍多出於吳、越、楚三地。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出土。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它的出現讓考古專家們大為驚嘆,是考古人渴望不可及的偶像。
那麼越王勾踐劍到底有多牛,能讓考古專家們這麼為之為驚嘆呢?
一、千年不腐越王勾踐劍出土的剎那間,讓人驚嘆到了。2000多年的光陰沒有阻止它依就寒光逼人,它的劍身幾乎看不見銹斑。
千年的寶劍不僅劍身不腐,而且依然綻放著光澤,這的確是讓人驚嘆的。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1、含鉛少
越王勾踐劍的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
有的說法是,劍身的花紋處含硫高,因為硫化銅可以防鏽。但是前段時間熱播的《國家寶藏》,專家的解釋是因為含鉛少。
因為與它一起出土的兩把劍可沒有它這麼好的運氣,它們的劍身已經出現了腐蝕,基本上全是黑色了。如果說硫化銅可以防鏽,那麼這些劍也有這樣的成份,為什麼會銹呢?
通過兩把劍的成分對比,我們發現了被腐蝕的劍含硫量為9.11%,含鉛量為2.23%。而越王勾踐劍最亮的地方,含硫量為0.8%,含鉛量為0.045%,幾乎是不含鉛的。這次的研究推翻了曾經的硫化銅防腐,而提出了新的理論,那就是劍身不腐是因為含鉛少。
看來含硫量高反而腐的厲害,含鉛少才是它不腐的真正原因。
2、雙重保護、墓室環境好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內,這也給與了它雙重的保護。
這座墓葬是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它的槨室四周用了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這種黏土在考古界被稱為白膏泥。而且在棺槨的下部還用了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這種白膏泥的緻密性就更好了。
再加上當時人們在墓坑上部,填土時把土夯的很實。這樣呢這個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就隔絕了與外界的空氣交換。還有該墓室長期泡在地下水中,這也基本隔絕了空氣。少與空氣接觸,這也是越王勾踐劍不腐的重要原因。
這幾個原因一起促使了越王勾踐劍的不腐,也展現了這把王者之劍的霸氣。
二、劍刃相當鋒利當時考古工作人員在發掘現場不小心被它割破了手指,並且血流不止。可見,當時手指被它割的有多深,這足以見證它的鋒利了。
但是考古專家為了測它的鋒利度,還做了一個實驗。那就是拿16層白紙來試它的鋒刃度。
一張紙的厚度大約是0.104毫米,那麼16層白紙大概也就是1.664厘米。這樣的厚度用鋒利的剪子肯定是剪不動的,就算是用刀估計也是相當費力的。
而考古工作人員只要稍稍地用力,劍刃就能將16層白紙輕易劃破,這鋒利度真是讓人驚嘆。
所以說這把沉睡了上千年依然鋒利如故的寶劍,的確是一把絕世好劍。
三、精湛的工藝越王勾踐劍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
如果這樣微小的數據會讓人驚嘆,那麼接下來它的微觀世界會更讓人驚嘆。
專家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在500倍的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劍刃上有像樹枝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的結構。這種結構就是樹枝晶,它也就是越王勾踐劍的細胞。在這裡,我們把它叫做樹枝晶的金相組織。
這種精湛的工藝製作手法,真是讓我們驚嘆了。千年前的古人在當時那種社會條件下,是如何做到如此細微的技術的,這還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當然樹枝晶就像封在千年寶劍里的精靈,為我們研究鑄造工藝提供了鑰匙。
越王勾踐劍的出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人類的智慧,即使拿今天的科學技術來評判,人們仍然會驚嘆它鑄造技術的高超。祖先的智慧的確值得我們膜拜,而且我們的路還很遠。我們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去發現先人的各種鑄造技術,來為我們現代社會所用,以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越王勾踐、吳王夫差,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我沒有親眼見過越王勾踐劍,但是卻聽過它的大名。在電視上看到勾踐劍的鋒芒,映入眼瞳的一剎,足矣讓我心驚!
前段時間去洛陽博物館,偶爾拍了一張青銅劍的照片。當時對這把劍也沒有太在意,只是有印象它是一把非常有名的劍。剛剛在翻相冊,又看到這把劍了,忽然看到了上面的銘文:吳王夫差。
卧槽,這把鋒芒畢露的青銅劍,它曾經的主人竟然是吳王夫差!
作為越王的對手,唯有這樣的神兵才趁的上越王勾踐的名號。兩千多年過去了,與它同時代的青銅器早已變得銹跡斑斑,甚至破破爛爛。夫差劍,依舊露著它最初的寒光。
是的,銀白色,才是青銅該有的顏色。青銅劍上的一抹銅綠,不過是歲月在它身上的痕迹而已。
吳王夫差的本命神兵本該是夫差矛,青銅劍應該是他的佩劍。就這樣的一把配件,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重見天日之後,依舊鋒芒畢露。我不敢想越王的本命神兵勾踐劍,到底強到什麼程度!
至少,吳王夫差劍與它絕不是一個檔次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英雄之比英雄,方顯英雄,越王劍身為天下第一劍,當之無愧。
攻吳王元差自作其夫用。
劍上銘文:攻吳王元差自作其夫用,此處元通夫,應該是錯別字。
1965年越王勾踐劍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隨後便名冠天下。它的名氣之所以這麼大,首先是因為它的主人,那位卧薪嘗膽,最終吞併吳國的越王勾踐,第二是這把劍出土時,依然鋒利,而且寒光凜冽,歷時兩千餘年,竟然毫不鏽蝕的痕迹,這讓大家非常的詫異。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都說鋒利和不銹是勾踐劍牛的地方。不銹是因為埋藏的好,鋒利是因為製造技藝,所以要說牛在哪裡,那非勾踐劍的精湛的工藝。
經過對越王勾踐劍進一步的科學檢測,考古學者和金屬冶煉方面、機械加工方面的專家,被進一步震驚了,越王勾踐劍竟然還包含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劍首的同心圓這個細節很少有觀眾會去注意,但是這一處卻是我們最能直觀感受越王勾踐劍製造技藝精良的地方。在越王勾踐劍的劍首,裝飾有壁厚極薄且高凸的多圈同心圓,十分的規整。這圈同心圓的厚度在0.2—0.8mm之間,凸起達到0.5—2.2mm之間,各圈的間距在0.3—1.2mm之間,在沒有先進機床的兩千多年以前,能達到這樣的這樣的水平,真的是非常恐怖,這是不是很牛。
越王勾踐劍是運用複合金屬鑄造工藝製造出來的。複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的成分配比青銅合金澆鑄而成的。越王勾踐劍通過科學的檢測,發現劍脊和劍刃的青銅配比是不同的。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折斷;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合金,硬度大,更為鋒利。這樣的鑄造方法在吳越地區很常見,所以吳越的青銅劍性能非常的好。普通劍是一次性鑄造而成的,複合劍則需要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范澆築劍脊,然後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放入范中,再鑄造劍刃。正是由於這樣的鑄造方法,才造就了越王勾踐劍的神奇。
幾何暗花紋越王勾踐劍表面的暗花紋,也是其牛的地方之一。針對這些暗花紋的製造工藝,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鑄槽填錫說」,另一種是「金屬膏劑塗層說」。鑄槽填錫說認為,幾何暗花紋是通過在泥范的表面粘貼泥條,成型後鑄出幾何形紋飾陰槽,再填焊錫。金屬膏劑說,則認為在劍鑄成後,在劍身上塗滿用含錫量大的合金粉和天然粘合劑配置的膏料,在膏料上刻出幾何形的花紋,放入爐子中加熱,最終在劍身上的呈現出這樣一種效果。是不是很炫酷,就連花紋也是用專門的方法製造出來的,可見吳越青銅劍製造工藝的精湛。
另外再說說勾踐劍呈現的一些讓人驚嘆的現象。
鋒利無比越王勾踐劍讓觀眾們最稱奇的地方是,這把劍歷經千年而不鏽蝕,依然鋒利無比,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專家們對越王勾踐劍做了一個實驗,用越王勾踐劍劃破紙。在這次的實驗中,越王勾踐劍一下子劃破了26張紙,這比現在一些新製造出來的刀劍劃破的紙張還要多,可見勾踐劍有多麼的鋒利。
千年不銹這個點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我以前也回答過相關問題,就不展開敘述了。為什麼千年不銹呢?一句話,墓葬的條件好。
越王勾踐劍在江陵望山1號楚墓內棺中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里。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部採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實,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此外,該墓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為中性。這樣的環境條件非常有利於越王勾踐劍的保存。
以上就是越王勾踐劍牛的地方,其實吳越地區製造的青銅劍質量都非常好,主要在於它的製造工藝高超,也就是前三點,這才是關鍵。後面兩點只是我們見到的青銅劍,大都鏽蝕的厲害,所以勾踐劍讓我們覺得很驚奇,這到不是勾踐劍牛的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距今約二千多年,越王勾踐之劍在湖北出土,現存於武漢湖北省博物館為鎮館之寶,屬國家一級文物保護。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劍體仍烏黑透亮、鋒利無比,讓人不得不驚嘆古代中國的鑄造技術之精湛!青銅鑄造之物,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存留至今,大多已鏽蝕殆盡,至少也會銹跡斑斑。然勾踐之劍卻寒光閃閃,仍能鋒芒畢露。不得不讓我們大家為古代人的聰慧佩服和驕傲!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里,更不知還有多少燦爛瑰寶讓人感嘆,為中國驕傲吧!
越王勾踐這個人我知道,故事也大概了解了點,但詳細內容不太清楚,時勢造就英雄,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要想有什麼樣的成就,就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我覺得但從這方面來說,勾踐真的厲害的不得了,多學習借鑒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