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孔子批評子貢贖奴」和「大力宣傳先進事迹」,無私奉獻=損人不利己嗎?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點關注喔!

無私奉獻和損人不利己我認為沒有太大關聯性。

孔子批評子貢贖奴,並不是說他贖奴的行為不對,相反,贖奴其實是在做好事。孔子批評的是子貢贖奴以後不肯領取政府對於做了好事的人的獎勵。

子貢無私奉獻是美德,別人也會稱讚他的行為,但是對於後世的影響卻是不好的。由於他開了不領取政府獎勵的先河,在他之後想要去贖奴做好事的人就會很尷尬。

領了獎勵吧,總會有閑言碎語,會被說成是為了領獎勵而去做好事,總有股居心叵測的意味。結果好事反而變成了不道德的事。

不領獎勵吧,不是人人家裡都很有這個閑錢去做好事,並且能做到這麼無私奉獻的。因此也就打消了做好事的積極性。

從而就導致政府的獎勵政策形同虛設,根本起不到作用,獎金髮不出去,想去做好事的人也會越來越少,最終會變成誰也不願去做好事了,大家由積极參与者變成了看客,這個好事也就進行不下去了。

所以孔子批評子貢不應該這麼做,雖然短期看起來是無私奉獻了,但是長期看來對後世的社會影響是很不好的。

至於損人不利己,其實子貢這麼做應該是損了後來人而利了自己,因為他由此可以得到別人的稱讚,其實也是形成了一種自我滿足感。

所以說,做好事也不能光從眼前出發,也要顧及長遠的利益,如果從他人的角度、社會的角度來看是不利的,那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好事。

用理性看世界,走在逆襲的路上。我是睿小芝,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噢


謝邀:

這個故事大概聽過,有些忘記了……!

我今天從人性的角度談談「道德榜樣」和「自我救贖」之間的差距……;

人性本是「自私」和「貪婪」的……,可儒家提出的是「人性善論」……,這種提法有以下後果:

1、「道德榜樣」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讓人感覺有些人的人格是完美的……,容易讓人忽視「道德救贖」的功能……;

2、「道德榜樣」容易形成「道德綁架」……!

3、「道德榜樣」容易讓人忽視信仰對人性的「救贖」功能……!

4、「道德榜樣」容易讓人忽視「法律」、法治、規則……,等對人性的束縛和塑造功能,容易讓人忽視「人性是及其容易墮落的……!」

5、誇大「道德榜樣」的作用,容易讓人忽視瓶登、直郵、公平的社會規則的制定……;

6、「道德模範」提倡「儉以養德」,但社會更需要「厚物養德」……;

7、承認「人性本惡」……,是對自我人性的最好「自省」……;

8、「人性善論」,容易讓我們忽視自我的「救贖」作用,會對「道德榜樣」產生「迷信」……,並以他的「人格」代替社會的「道德標準」……!

9、「道德標杆」容易出催生出不公平和不瓶登的規則和制度……!

……

最後,引用胡適說過的一段話:一個骯髒的社會,如果有好的信仰、規則和法律……,也會慢慢地變好的!而一個天天「道德」掛在嘴邊的社會,最後必變得骯髒的……!

「道德榜樣」是有正能量的,但不應誇大他對道德的改造作用……!

(即興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描述裡面自己都已經描述的很清楚了啊!本來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我就這個故事還有另外的看法。

孔子批評子貢,更多的原因是子貢違背了禮,打破了贖奴領錢的這個制度!有人因為這個原因打破制度,就會有人因為那個原因打破制度!孔子明白只有禮樂大興,人們遵守制度,國家才能被治理的井井有條。

所以說規矩有時候並不是為了約束你,因為普通人觸犯戒律的可能並不會太大;相反,規矩有時候反而會保護你,讓你免受意外的傷害。

制度完善了,人們也都自覺遵守了,社會難道不會發展的更好么?


孔子這種行為體現了儒家戲弄下民的卑劣行徑。平常以品德教人,當人遵從,又是一套道理。總之其目的就是折磨人心,臣惟君命,子惟父命,學生惟師命。煉成無主見沒骨氣的脾性,好治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兩國交戰,借口信手拈來。之所以在老師玩弄學生的前提下,學生永遠趕不上老師,學生永遠做得不對?

不要狂噴!縱觀獨儒治理的兩千年中國史,儒家出爾反爾奸詐小人有幾何?


《呂氏春秋》記載了兩個有關孔子的經典故事。一是子路拯溺,二是子貢贖奴。

子路從河中救起一小孩,其父「拜之以牛」,即贈給子路一頭牛以表謝意!子路對此欣然接受。孔子知道後,大加讚賞子路,並高興的說:今後將有更多的人見義勇為!

子貢按國家政策,自己墊錢贖奴回來後,卻不去官方領取應得的補償,表面看似高尚,卻挨了孔子的批評!孔子認為,子貢的做法最終會導致無人去贖奴,為何?孔子說:人們會以子貢的做法為標杆來參照自己,如果按政策去做,顯得看重那份獎賞,照子貢那樣做,自動放棄領賞心裡會堵得慌!照此下去,誰還會主動去贖奴呢?

其實這故事本身已表明孔子的批評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孔子是從根本上強調:在人類社會中,堅守哪些有利於張揚仁愛美德,有利於鞏固、重塑人倫道德的政策與規則的重要性!

今天很多人已然明白,一碗米養恩人,一袋米養仇人。它說明,有些時候所謂「無私奉獻」,貌似高尚,實則並不利於人性的凈化與優化!


道德與社會問題。道德是這個社會時序判斷的依據和行為準則。人對道德的理解在與社會實踐中,也是不斷感悟的,孔子批評自貢賭農奴,自貢是站在單獨道德自我角度理解道德自己是對的,老師孔子是站在社會治理宣傳角度,當然是更高級的社會批評,站在良知正義的輕重主次角度是對的。。。批評救人要牛,本事來講要牛有點過,不就是順手嗎,但深層考慮這個人不想活了行為是多麼的輕浮,要他一頭牛會讓他心痛,畢竟是一頭牛,他會深思,這都乾的什麼事,白白一頭牛,孔子子路當真是聖人,站在良知正義角度沒有違背作用與事物的輕重捨得存其義。。。。社會制度法律法規其實都是以道德為基礎的,法存於外德藏於內,感謝中國有這些聖人對事物精闢的見解。特別是道德的見解


孔子因人施教不是用死教條主義限制他人的思想。宣揚先進事迹提倡社會新風氣,是一種正能量的傳播。無私奉獻去除私慾貪念,人人有責,對人有利既是對己有利,尊重他人他人才會尊重你。子路無心之舉,子貢有心而為卻又不始終如一破壞了法律的規則,子貢讓法律變成了自律不可取。子貢看似尊法實則讓法律失去了公信力,人人以此而行則形同無法。


這故事很有深意。孔子說得是對的,一個人的能力畢儘是有限的,關健要激發大家一同做,這樣才會有效果。以一個人的行為,影響了後來許多人的行為,我也認為是不可取的。救人受獎的問題,我認為孔子也是對的,因為能給救人的人心裡有平衡感,認為救得值。這樣就會有很多人遇到這種事都會積及施救。給社會造成非常好的道德觀點。


推薦閱讀:

天道是一個輪迴,如果我自稱是孔子、孟子、老子書中的君子,這個時代還有人會信嗎?
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夫子眼中的人們,你是哪種?】小武同學
孔子誕辰:閱盡人間萬卷書,不如讀懂孔夫子

TAG:孔子 | 子貢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