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古琴初學者來說如何理解「操千曲而後曉聲」?
我的老師在給我教琴的時候給我說了三個數字,100、500、1000,這三個數字都是一首琴曲的練習次數。即一首琴曲彈夠100遍的時候,你僅僅是熟悉了這首曲子的指法,能夠熟練的將這首曲子彈下來。當一首琴曲彈到500遍的時候,這首琴曲的技法已經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並且已經對於曲子原來想要表達的感情有一定的了解。當一首琴曲彈到1000遍的時候,你對這首琴曲的了解已經超出了原來琴曲的題解,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即心裡想的什麼,下指的時候已經能在琴上表現出來了。有的古琴曲相同的內容,但是又不同的彈法,不同的感情表達,比較明顯的就是《水仙操》,這首琴曲又叫《秋塞吟》還叫《搔首問天》,之所以一首曲子有著不同的題目,就是因為彈琴者在不同的環境下, 彈出來的音表達的感情可能已經變了,要做到彈出來的琴音能隨心所欲,量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
題主說的「操千曲而後曉聲」也是需要一個量的積累,古琴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一種音樂語言,這跟你一開始學習說話識字是一樣的。你需要先記住常用詞,記住常用語法,並且學會熟練的運用這些詞,這些語法,當你將一個詞一個語法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的時候,你的語言功底就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了。為什麼看賈平凹,余華等大作家的文學作品的時候會感覺,這些作家文學作品中的用詞和語法都是最簡單的,並沒有什麼綺麗的辭彙出現,但是仍然能給人一種很有深度的感覺,就只因為這些作家對於文字,對於語言的運用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同樣的,初學者在學習古琴的時候,也需要有一個量的積累的過程,只有當你將一首曲子彈到1000遍的時候,你會對你現在學的這首曲子有一個了解,彈這首曲子的時候,想出什麼音都可以。當你學了1000首曲子,並且將每一首曲子都彈夠1000遍之後,你會對古琴這個樂器有一個宏觀的理解,對於古琴語言也有一個了解,這時候的你彈琴的時候,就能像自己現在說話一樣,心裡想的是什麼,落指就能彈出來什麼,真正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指合,指與音合。祝你早日練成神功!
我是洛水琴客,喜歡古琴,喜歡傳統文化,就請用力的點贊轉發加關注吧!
謝邀。原本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比較生僻的,不過碰巧去年的時候我們有幸接觸過一位古琴流派的非遺傳承人,在為他作宣傳記錄片的時候,對於傳統古琴有過一些接觸和了解,那麼就個人一些淺顯和片面的理解程度上面,對這個問題談一下個人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要很明顯的理解感受到古琴的彈奏,或者說是中國傳統的音樂,是和現在常見與流行普及的基於西方傳來的音樂基礎理論下的現代音樂樂理當中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西方基於標準音440赫的A音,按照十二平均律形成CDEFGAB的大調以及ABCDEFG的小調作為音樂的核心基礎,雖然中國傳統的宮商角徴羽可以理解定調為CDEGA也就是12356但是一定要知道宮商角和哆來咪是不能劃等號的。因為實際上中國古琴的音頻和音準實際上是沒有一個絕對的規定值的。中國音樂當中只講究不同音之間的調的關係,並不講究每個音絕對音的音頻。這其實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體系和西方的文化體系當中的一個明顯的區別。舉一個明顯的例子來說,比如一個西方樂隊要進行演出,演奏之前一定要調弦,就是把所有樂器的音調成標準音。有的甚至要用校音器校準到非常統一的程度。不然演奏會跑調。那麼中國傳統唱戲的時候是怎麼調音呢?雖然也調。但絕不是用什麼調音器標準音。而是根據今天要登台的名角,通過他的狀態,今天能唱多高,就把主胡琴的調定在多高,然後其他所有樂器的調都根據主音的琴的調高,統一調整過來。也就是中國傳統的音樂是沒有標準音的概念的,注重的是每個音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單音本身。並且核心關鍵決定的因素是在人,而不是樂器。這個特點是中國傳統音樂裡面非常重要的核心原則。如果沒有理解這個原則,是無法領悟傳統中國音樂的精髓的。
由此再來看傳統的琴譜。我不清楚問題人是通過什麼譜子來學古琴的,如果學的是古譜,應該能看出來和五線譜的明顯區別。古譜上是符號譜,上面記錄的是彈琴的手法而不是音本身,這和常見的記錄音符的五線譜或者簡譜是天壤之別。可以說,用五線譜彈奏出來的曲子,如果拋開人本身演奏的誤差來說,同樣的譜子出來的曲子應該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同樣的古譜彈出來的古琴曲,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風格。因為古譜記錄下來的是這個音怎麼彈,下個音怎麼彈,但無論是力度大小,節奏的把握,揉弦的感覺,可以說是因人而異的。這猶如古人用同樣的文字和場景作詩一樣,陸遊寫梅花寫作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但主席就寫作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同樣是山裡梅花,截然不同兩個意境。這就和同樣的琴,同樣的譜,但不同人彈出來的感覺完全不同是一樣的道理。區別就在於彈琴人本身的意境和意趣。
那麼意境和意趣這樣的境界素養上面的東西要怎麼去學習和提高呢,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是靠不斷的熏陶和領悟。所問的問題提出的操千曲而後曉聲,這個概念和同樣古人對於做文章說的書讀千遍,其義自現。是一個道理的。傳統的教育是先講爛熟於胸,然後再悟其意趣。或者說如果爛熟於胸,領悟是水到渠成。而不是說一開始就說白說透,最後記住。實際上也說不白,說不透的。因為每個人自己的領悟理解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哪怕就是西方的音樂,但最高的境界也同樣如此。我敢說一個音樂大師演奏的小星星,絕對和初學者彈的小星星,也是一個天一個地。更別說其他的音樂了。
所以說,這句話的理解而言,之前說的這麼大一段,其實也可以當做廢話。真要領悟到心中,那就等到真的曲操千首之後,再回過來看看吧!
作為一位初學者,不要想太多的深層次的東西,古琴從古至今,幾千年了,其內涵之豐富,不是一下子就能體會到的,只有在不斷地練習中,才能慢慢理解琴曲,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操千曲而後曉聲,其實與我們平常經常聽到的拳要慣打,曲要慣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作等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強調基本功的訓練!雖然我對音樂,尤其是古琴是外行,但世問很多事情很多真理都有其共性!一個歌唱家,你每天放聲高歌,一個棋藝愛好者,你每天的打譜訓練,一個武術愛好者,你每天的拳術演練等等,都是在訓練你的條件反射能力,通過長期的條件反射訓練,你對音樂的感受就越來越敏感了,這無疑對你提高音樂素養,及古琴藝術演奏水平是很有幫助的!愛好古琴藝術的朋友,常操千曲必然曉其聲!
古琴在於弦外之音;在於韻味;在於意境;只有彈千遍才能懂其味知其意。
通俗的理解就是,彈得多了才算入門,或者說彈得多了就會了。
還有其他含義,比如聲,古人所謂聲、音、樂,是各有所指。琴聲的音色和變化,是由最基本的指法控制的,懂得琴聲的審美與指法的控制,這才算是入古琴的門了,而不是會彈琴曲就是入門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