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提出的人的境界的五個層次,如果真的到了第五個自我實現境界是什麼狀態?


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是人對於使自己的潛力能夠實現、個性得以彰顯的傾向。馬斯洛認為,只有在為數很少的人那裡,自我實現才是相對完成的「事態」。但在大多數人那裡,自我實現只是希望、嚮往和追求。那些能夠真正自我實現的人,展示出人性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人類中的最好典範,成為自我實現的人,應該是人類的共同追求。真正的自我實現者心理上是健康的,他們能夠在本質上接受自己,不管是他們的優點還是缺點。他們專心從事著讓他們享受的工作,工作和快樂的分歧在他們身上已經消失了。他們既有很強的自主需求,對人有很好的移情能力。他們極富創造力、不拘束而且有很有很豐富的感情生活。

自我實現者的注意力通常都集中在自身以外的事物上,他們是以問題為中心,而不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實現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或完成的任務通常是非個人的,大至人類利益、民族利益,小至單位利益、家庭利益。他們開展活動的參照性在空間上更廣,比如以全球為尺度而不是區域性的。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往往超越了瑣事,給人以開闊、恢弘和永恆之感,擺脫了對急迫事務的焦慮,從而也會讓那些與他們接觸的人變得輕鬆自在。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有些層次是很多人已經關注過的,最下層的生理需求里就含有弗洛伊德重視的性慾。尋求安全的需要,也可以說與沙利文說過的尋求安全感的需要是同一類東西追求愛與歸屬的需要。費爾貝恩所說的關係本能相似,除此之外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正好與科胡特的人希望能滿足自戀這種觀點一致。

這意味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非常巧妙的匯總了人的慾望。另外,馬斯洛的理論在心理學史上相當重要,或許在弗洛伊德那個時代,由於社會法則嚴格,滿足性慾的方法和機會有限。沙利文那個時代由於戰爭的原因,使得安全欲求不能總是得到滿足,然後到了自由和平的年代就諸多欲求都得到了滿足,因此自戀理論開始受到了重視。順便說,創造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雖然擔任過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但與其說他是心理學家,還不如說他是精神分析的專家,精神分析是治癒病態心理的方法。馬斯洛提出弗洛伊德為我們揭示了心理疾病的一面,換言之,研究不健康心理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健康,心理也很重要。

他創造的需求層次理論就來源於此觀點,也就是說應該認為這是廣泛適用的模型,心理上正常的人應該就是這樣,自我實現高居金字塔最頂端卻比什麼都更能表明他的觀點。心理健康的人所抱有的最高慾望就是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想要挑戰自己的極限。如同我們所了解的那樣,如果從生理需求,他自尊心的慾望都得不到滿足,那將會導致心理疾病,但是沒有人會因為無法實現自我而生病,確實有人會因為無法實現自我而煩惱,但是這樣的人已經吃飽了,肚子沒有不安全感,有沒有朋友得到了成長和珍惜,此時若無法實現自我而煩惱,可以說這種煩惱是奢侈的,大概沒有哪位精神分析學家會把有這樣煩惱的人當作病人來看待。

實現自我的需求,並沒有超出馬斯洛所說的最終應該會有那樣的需求的理念。或許人只要積極的活著,就應該會有這樣的需求的結論而並沒有其餘任何的考察,而僅建立在性善說之上。的確,馬斯洛極大的肯定了人的本性。

我想也有很多人寧可滿足於自尊心得到滿足,就別無他求了。有人認為這就是他的心理想狀態,我們沒法說,不追求自我實現的人心理不健康。由此可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認為人的內心應該通過這樣去成長的人生哲學。


馬斯洛十分詳細地列出了自我實現的人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1、對現實更有效的洞察力;更善於從事物本身出發 , 而很少加上自己的主觀感受 , 更能從事物本身的規律出發 , 從而揭示事物的規律 , 具有預測性。

2、他們能開放地接受新事物,並與之相處。對自我、他人和自然能很好的接受。能接納自己和他人,沒有防禦、戒心, 沒有保護色或者偽裝,純真無邪的眼光看世界。

3、 自發、坦率 、真實行為的自然流露。他們行為的準則是根據行為本身的性質和自己的願望和能力 , 很少受世俗的限制。

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傾向於關心問題而不是自己 , 專註於某項工作 , 熱情地獻身於自己的工作 。

5、獨立的特性有離群獨處的需要。他們常常可以超然於物外、 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靜、有獨立和自立的需要,但是也不會迴避與人接觸,不依賴他人為自己拿主意,作決斷。

6、意志自由,與文化與環境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7、受成長性動機的促動而不是匱乏性動機的 , 其需求是內在的而不是社會性的。

8、經常帶著敬畏、興奮、好奇甚至狂喜來欣賞日常事物和事 件。

9、對人類懷有一種很深的認同、同情和愛。

10、與他人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對別人沒有歧視,能以平等的態度待人, 相信「三人同行必有我師 」,以虛心的態度向別人學習 。 .

11、充分尊重的人的價值和尊嚴 , 而不能把別人當作實現自己目 的的手段。

12、富於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自我實現者的幽默不是惡意的低下的幽默,這種幽默從 來不以傷害人為目的,正像林肯的幽默,不但給人樂趣還給人教育和啟發。

11創造力:有勇氣和挺直自己的脖子的膽量 ,能全然不顧批評和嘲諷, 甚至抵制來自自己文化的影響.

12對文化適應的抵抗:在遵守社會的習俗與規範的同時, 能堅守自己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保持內在的超脫 , 能抵制現實的壓力和束縛,是內引導性的人格特徵。


作者:李藤新一(一個致力於分享乾貨好書的自由撰稿人,公眾號:李藤新一)

致力於人文、社科,寫作類的乾貨分享,歡迎來關注!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叫做「基本需求層次理論」。從低往高按層次分布,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自尊(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的自我實現需求是傳說中最高級的需求。之所以會用「傳說」來稱呼,是因為成功到達自我實現需求的人鳳毛麟角,甚至這感覺有點像「愛情」,說的人很多,見過的人很少。甚至是馬斯洛自己,可能更多也是在理論上構建了這樣一個層次,但是創造者本身是否有過這樣的高峰體驗呢?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總的來說,達到自我實現需求高度的人,是充分激活了內在潛能的人。他們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心中的抱負與理想。這裡可以把弗洛伊德提出的冰山理論拿到這裡做個遷移。如果說,人們意識層面的東西都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潛意識層面(未被激發的潛力)的內容都還在海面之下,普通人只是激活了十分之一的能量,還有十分之九的能量處於未被發覺的沉睡狀態。如同一座充滿能量卻未曾爆發的火山。而達到自我實現層次的人也是像激活了火山內部的能量,開始蓄勢爆發,並且最終實現了井噴。而且內在潛能的激發不僅僅可以實現個人理想,因為潛能的激發,同時也使得自體力量變得更加強大,所能理解和承受的深度與廣度都得到了增加。遇事都能看得開,與人相處也會顯得更通達。所以,人際關係,親密關係也會隨之變得更好。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嘯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隨著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的不斷完善,在後來發表的《自我實現及其超越》一文中,他對自我實現的原理進行了一定的擴展和補充。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並不是一種「老天要下雨誰也擋不住」的被動接受的狀態,而是主觀努力的過程。他提出了通向自我實現的健康人格的八條途徑。

1.「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無我地體驗生活,全神貫注,忘懷一切。」也就是說,通往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往往是逐漸地減少自我意識、自我關注的成分,完完全全地獻身到一項事業中去。因此,個體應該經常全身心地專註於某一件事情、某一項使命,徹底忘記自己的偽裝、拘謹和畏縮,進而達到一種「無我」的狀態,或者儘可能從「小我」走向「大我」的境界。

2.當我們面臨選擇時,要作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的選擇。馬斯洛曾經這樣說道:「讓我們把生活設想為一系列選擇過程,一次接著一次地選擇。」其實我們的人生也不過是一系列自由選擇行為的總和。只不過,這些選擇可以是成長的、前進的,也可以是畏縮的、倒退的,我們在面對每一次選擇時,努力地作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的選擇,那麼就將不斷地趨近自我實現。

3.「要傾聽自己內在的衝動的呼喚。」在馬斯洛看來,每一個生命都不是一團任人隨意捏造的陶土,我們擁有一些本能的東西,一個有些不甚清晰的自我。我們要善於傾聽自我的聲音,讓我們的自我得到完整展現。然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不計其數的「權威」,童年時候的「家長」,學齡期的「老師」,成年之後的「公司領導」、教會牧師等,我們必須勇於挑戰傳統與權威,進而達到自我實現。譬如,當我們品嘗一瓶紅酒時,要相信自己的主觀感覺,用自己的舌頭去品嘗,而不是看酒瓶上的商標或附庸名門貴族人士的品位。

4.要誠實,不要隱瞞。當有懷疑的時候,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心,勇敢而毫不欺瞞地去做。這意味著在生活中不裝模作樣,用真誠的心態時時反躬自問,理解責任的含義,承擔責任。每一次的承擔責任都是向自我實現邁出了一大步。

5.要從小事做起,傾聽自己興趣和愛好的呼喚,有勇氣面對和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要把以上四點結合起來,不帶自我意識的全神貫注、勇敢的成長、傾聽自我的聲音、誠實和承擔責任,從而在每一個步驟上都作出在素質上對自己的健康發展來說正確的選擇。同時,傾聽自己的志趣與心聲,敢於與眾不同,做事情不要畏首畏尾,相信自己的使命,堅定行事。

6.「自我實現不只是一種結局狀態,而是在任何時刻在任何程度上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也就是說自我實現並不存在終點,需要我們不斷地經歷勤奮的、付出精力的準備階段。但這並不是說自我實現只存在於高雅與遙不可及的世界裡,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師都值得稱讚。只有力求使自己成為一流的,才是通向自我實現的正確途徑,並竭盡所能,不懈地勤奮與努力。「自我實現在一生中是自始至終進行著的。」

7.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短暫時刻。雖然高峰體驗大多是一種突如其來的被動體驗,但我們同樣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有利的條件促使高峰體驗更頻繁地出現。高峰體驗是一種瞬間展示我們人性真實圖像的時刻,這樣體驗的更多出現有助於我們用人性更高的境界去度過生活的每一時刻,更加清晰地去認識自己、實現自我。

8.對防禦心理進行識別,並有勇氣放棄這種防禦機制。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的使命,那種自己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使命。擺脫約拿情結的影響,接受自己的命運,履行應盡的職責,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馬斯洛反對當下流行的「去聖化」,即對一切持無所謂的態度,玩世不恭和犬儒主義。彷彿「看破紅塵」,將一切美好高尚的事物歪曲化和庸俗化,毫無詩意可言。他強調,必須放棄「去聖化」的防禦機制並學會「再聖化」。再次將人或事物賦予神聖的、永恆的詩意和美感,這是幫助人們趨向自我實現的最重要的途徑。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馬斯洛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其區別只不過是多一點或少一點罷了。如若提供良好的條件和途徑,自我實現終將實現。然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實現並不是某個偉大的超越性的時刻,即在某一時刻就永遠地步入自我實現的神殿,而是一個不懈努力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自我實現是一個程度問題,由不斷的累積形成的,是從每一次對理想人性的微小的進展發展而來的。

摘自李強、汪洋《馬斯洛》


馬斯洛需求模型是什麼,網上到處都是,不多解釋。關鍵是大家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能有點誤解,他確實說過只有低層需求滿足了,人才有更高層次的需求。但是呢,這個論斷不是特別嚴謹:什麼才叫滿足了呢?是不是多到溢出來才算滿足呢?顯然不是!一個人,並不一定要衣食無憂,財物自由,才會去追求所謂的尊嚴和自我實現,我們在生活中常能看到一些恰恰相反的例子:比如一名叫「夏艾克」的德國醫學博士,跑到中國來「支邊」,鑽進大山,跟村裡的孩子們混在一起,幫農民修水窖,建醫院。他的生存需求被極大的壓縮了,反而迸發出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你可能覺得這個例子太極端,但仔細觀察一下周圍,就能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有強烈的被尊重,被認同的需求;幾乎每一個「北漂」心中,都有自我實現的夢想。海底撈正是因為很好地滿足了服務員高層次的需求,才成為了商界的一個傳奇。第五層需求既不虛幻,也不偉大,它切實存在於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里。那為什麼好多人會覺得「被生活磨平了稜角」,「失去了年少時的夢想」,以至變成「油膩的中年大叔」呢?因為我們總是被不同層次的需求撕扯:「究竟是找一個掙錢多的工作還是有意思的工作呢?」「世界那麼大,要不要去看看?」「這個老闆(客戶)這麼傻×,我要不要,離開他們?」「朋友又找我了,該不該跟他們一塊去擼串兒?可我想看書,這樣會不會對人際關係不好?」「學這個好像掙不了錢,但我就是覺得有意思,要不要花時間呢?」 我們在不得不在各種需求之間反覆權衡計算,卻往往向低層次的屈服,慢慢就覺得自我實現是那麼的遙不可及。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總在掙錢和自我實現的競爭中選擇前者?真的是因為沒有溫飽么?其實未必,在北上廣深,多少年薪4、5十萬,有房有車的白領還是天天焦慮的,並努力掙更多的錢來緩解。這是一種虛幻的不安全感,擔心自己會缺衣少食,會老無所依,會纏綿病榻,會孤獨終老......所有這些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會需要的擔心,讓我們像松鼠一樣囤積財務、購買房產、積累人脈和「朋友」,代價就是付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迴避自尊與夢想。要改變這些並不難。以我自己為例:就是一名程序員,俗稱的碼農或者攻城獅,我一直熱愛寫代碼的工作,覺得寫代碼就像在玩一個巨大的營造遊戲,一個開放結局的,永遠不會over的遊戲。原來也曾經為了掙更多的錢,做了很多不感興趣的事,比如各種看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忽悠人的談話、會議、和演講。後來覺得實在沒什麼意義,也想開了,還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現在我自己帶團隊,有時也寫寫代碼,我們相信正在做的事可以幫助到別人,相信我們的商業利益,來自於為社會提供的價值。對我來說,看到小夥伴們對公司的認可,看到用戶對我們服務的感謝和點贊,就是一種自我實現吧!好吧,本來沒有打算寫成一篇勵志雞湯的,我想表達的是: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在做每一件小事的時候,都向這個目標前進了一點點。比如你想成為事業上的大牛,那每一天的工作,都會幫助你提高一點業務水平;你愛打羽毛球,想在周圍人的小圈子裡成為「高手」,那每次打球或看比賽,都會磨鍊你的技能;你想成為網路大V,那每一次精心打扮的直播,或者一篇用心編寫的文字,都會多收穫幾名粉絲。每一點前進,都是對自己的獎勵。而我們的大腦,偏偏特別喜歡這種自我實現的獎勵,從而釋放出綿長的欣快和滿足感——不同於美食和性的滿足,這種快慰感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它將形成一個正反饋:獎勵的快慰感,又反過來驅動自己繼續去實現點什麼。所以,自我實現並不一個很難得的狀態,很高遠的境界,只要用心去體會就好了。


自我實現的人就是高素質的人,人格完善的人,與他們接觸,你會感到很舒服,如沐春風!

他們準確客觀地認識自己,全面接納自己,無論自己美醜、聰明愚笨,愛自己,滿足個人需要,不妨害別人;

他們與人相處,真誠自然,能為他人著想,不盲從、不討好、不計較,有清晰的自我界限。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和包容,能夠與人合作,也能拒絕別人;

不怕挫折,勇敢面對現實,不粉飾、不誇大,不逃避,遇到困難積極面對,失敗了能認真總結經驗,也能退一步海闊天空;

能夠根據自我的實際和客觀世界的實際樹立自己的目標,且目標有彈性;

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

對新鮮事物懷有高度好奇,願意了解和探索;

有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人類的情緒,並適度表達這種情緒;

能很好地融入集體,但也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關鍵時刻不怕自己的意見與集體相左。

國外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這樣高素質的人在人群中的比率為9.8%。中國可能還沒達到,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一定要珍視啊!


有人也已經說出了一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模型,並未是完成一個才會進入另一個,而是在基本需求(生理、安全)滿足之後,就會追求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並且這幾個需求的實現,並沒有什麼社會通用的標準,而是完全個人化的標準、定義。

有人會認為需要一大筆錢、能夠做到衣食無憂才可能叫做安全,然而也有些人認為有吃的就安全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實現自己對個人的價值定義。

愛、尊重,更是一個人基本的、自然的要求。

愛,是一種能力,這種愛的能力,甚至與基本安全、生理需求都沒有關係,當你可以有的時候,在納粹集中營都可以將愛演繹的轟轟烈烈。愛,並不只是情愛,而是對於人的發自內心的關心愛護與付出。

一個斤斤計較的人,你一定會被瑣碎把愛的能力打碎。

你懂自己、懂人性、理解他人、寬容、幫助等等,因為你內心有愛。

尊重,亦是個人素質道德修養的體現

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中,依然會存在尊重,因為對方是人。

在監獄敵對的關係中,敵人一樣會對你表現尊重,會因為你對自己信仰的堅定以及視死如歸的對敵人的蔑視。

這是對人格的敬重,對人格的讚歎。

缺乏尊重,很多人會以自己外部環境為借口,但是,不可否認尊重他人,自然對待他人,理解對方人性時,你不會苛求被尊重,因為尊重是發自內心的感覺和認同,虛假的表演只是滿足了自己虛榮的內心。

尊重,會因為自己人格的表現而獲得。

自我實現會是什麼狀態

一個人有著自己清晰的目標和追求,遵循著自己的價值觀,活出了人的尊嚴、能夠內心永遠有愛,對生活積極客觀。

簡單富足、充實快樂的人,也許已經在自我實現的路上狂奔。

你可能是一介貧民,可能是百萬富翁;可能是充滿知識的教授專家,也可能一字不識的農民;你可能是一個上市公司的大老闆,也可能是兩個人公司的小員工……

這與你身份無關,與你財富無關,與你擁有的無關,與你長相無關,一切都無關。

當你可以用自己一顆自由的心,奔放的綻開在自己的路上,你就是最大的自由,你就是最幸福的自我實現者,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因為你沒得選擇出身、教育、人際關係、原始家庭的財力等等,但是,你可以選擇在自己的基點上開始幸福快樂的奮鬥自己的人生。

一個清潔工月底因為自己的精彩表現而被獎勵100元獲得的幸福,不必上市公司老總身價上升100億。

自我實現,在於你的拼搏,在於對自己人生的積极參与,在於自己對自己目標的奮鬥與實現過程。

自我實現,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任何一刻開始。


什麼是自我實現?就是人的各種潛能才能,在社會環境中能夠充分發揮,從而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理想。

馬斯洛認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必須成為什麼樣的人」。

他曾經在書中寫道:「每一個自我實現的人,都會獻身於某一事業,專註於自己所熱愛的工作、無比熱忱,這就產生了忘我」。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從一方面說,對於某一事物無比的喜愛,就形成無比的專註。如果長期沉浸於此,必然會出現所謂的工匠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做到極致很難。但這就是使人產生價值感和對社會產生正效應的行為。同時這個狀態發生了忘我的現象,內心很輕鬆,又非常有意義,這種現象正是自我實現的真正樂趣所在。


實現自我的自我由你自己個體自由定義,實際上就是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自由。什麼叫信仰自由?就是隨你解讀模稜兩可的聖經、你說基督什麼樣就什麼樣,只要你有權力、說服力。比如,民主黨把耶穌說成是打富濟貧的英雄,同情窮人;共和黨則把耶穌捧為推崇個人權利的領袖,站在富人的一邊。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學者把宗教改革放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上。西方心理學走不出他們的傳統宗教思維,不管你是信徒還是無神論者。

什麼是信仰自由?追根溯源就是來自耶穌的意識心理:「我是神的獨生子,我就是上帝。」米國成功人士所謂的「Be whoever you want be.」

人與自然有什麼關係?這個議題從來沒在西學形而上學、神學中出現過,除了上帝先造自然後造人類,然後賦予人類善惡觀(不是誤譯的道德)去統治自然。


推薦閱讀:

TAG:社會 | 生活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