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如果是王翦出戰趙括,秦國能贏么?


兩人不可能在長平對戰。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王翦第一次出場是公元前236年,差了24年。秦國是一個軍事帝國,升職需要軍功的積累,從王翦熬了24年才嶄露頭角看,他在長平之戰的時候頂多是一個低級軍官。沒有帶領大軍作戰的經驗,更沒有指揮作戰的資格。

所以,王翦即便出現在長平,可能也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而已。

那麼做一個假設,公元前236年的王翦能不能指揮秦軍打敗公元前260年的趙括呢?

我認為,王翦取勝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會付出非常大的代價。

王翦率60萬大軍攻打楚國的時候,採用的是固守疲敵的戰術。秦軍首先構築營壘與楚軍對峙,並極力避免與楚軍作戰。等楚軍疲憊,秦軍求戰欲旺盛的時候,再出動大軍一舉擊敗了楚軍。

可見,王翦不善於出奇兵,而喜歡採用防守反擊的戰術擊敗對手。

所以,假如長平之戰秦軍由王翦指揮,由於趙括求戰欲旺盛,很可能指揮趙軍強攻秦軍壁壘,在有後方支援的情況下,趙軍將會給予秦軍大量殺傷,導致戰爭陷入膠著,最後拼個兩敗俱傷,大敗趙軍的時候秦軍也損失慘重。

完!


必須能,王翦與白起都是不可否認的大秦名將,一生統帥,威震諸國。名副其實的大秦戰神!

說道長平之戰,戰國秦趙長平之戰,是幾千年中國古代史上規模首屈一指的戰役,是由春秋、戰國五百年列國林立、割據混戰,過渡到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決定性戰役。長平之戰,前後耗時三年,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據載秦軍前後坑殺趙軍四十萬人,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場戰役,兩個軍事大國傾力以付。廉頗抱憾而歸,趙括遺臭萬年,白起盛極而亡,趙國從此失去了問鼎天下的實力。此戰後,山東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從國家戰略到具體戰術,軍事家直到現在都在探討它的得失。長平之戰,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由於當時秦趙兩國在經濟人口等方面有所差異,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兩代之內逐漸顯露頹勢,而大秦則是如日中天,精兵強將如天上繁星。其實這些都是秦國取勝的一部分因素。但凡大戰,糧草為重,君明為重,大秦有關中平原,人口眾多,商賈往來,已是天下第一集市,糧草輜重充足,足可支持長期大戰。當時秦王勵精圖治,君明臣良。反觀趙國,趙王多疑,奸臣當道,雖擁有可與秦軍一戰的趙軍鐵騎,但是由於趙括經驗過少,而老將廉頗被賤人誣陷,以至於沒有採用以守帶攻的作戰策略,失去了大好戰機。

再說主帥,白起,大秦戰神,一生百戰而無一敗績,沒戰必斬首十萬,讓當時各國聞風喪膽,有他主持的戰役不只在中國,即使在世界上都鮮有匹敵之人。王翦,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綜上所訴,即使把當時的主帥換成王翦,也一樣可以打贏趙括。巍巍大秦,天下共尊!


那要看是少年王翦還是滅六國時老成持重的王翦(畢竟王翦是秦始皇時期的將領),任何將領成長都需要時間,王翦趙括都不例外。如果趙括此時已經久經戰陣,成長為一名優秀將領,那麼白起和趙括又誰能贏呢。

另外,決定戰爭勝負的原因不僅僅取決於將領,更取決於君主的決策和國力的強弱。我想秦昭襄王絕不會派少年王翦,獨領大軍去和趙軍決戰。而趙孝成王居然能受秦國反間、朝臣蠱惑而啟用趙括。即或秦昭襄王任少年王翦對陣長平,兩國的國力和廟堂的決策又孰高孰低呢?

最後,若是老成持重的王翦對陣長平,趙國基本上是看不到勝利的希望的。一則將領不在一個等級,二則君王不在一個級別,三則智囊不在一個級別。趙國還怎麼贏。


答案肯定是能的,王翦幫秦始皇統一天下,軍事才能也是公認的,對付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都打不贏,怎麼對得起戰國四將之一!


我覺得還是王翦的性格,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趙括非要跟他打,平手的幾率高,要全滅,甚至重創秦軍也難,畢竟補給跟戰鬥擺在那裡。

白起作為激進派,喜歡用險,誘惑,逼迫趙軍進攻,比如換將,比如詐敗,誘敵深入,但是即使沒有這些策略趙國也會主動進攻,畢竟補給跟不上,當三千秦銳切斷趙國補給並且可以長期堅守的時候,雙方戰鬥力的差距其實已經分曉了。

你讓王翦對趙括,王翦重大失誤也難出現,而趙國補給是硬傷,王翦主動出擊基本上沒可能,在趙國主動出擊的情況下雙方戰鬥力不等,不管打多久,切斷後援的方法總能想到,如果三千人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趙括很難抓住秦國重大失誤給予反擊的

我並不覺得趙括有重大失誤,被圍困69天,接近彈盡糧絕,也有置死地而後生,破釜沉舟的感覺,只是趙軍和秦軍接觸少,認知不到位,你想,我們已經彈盡糧絕了,殺不出去就是死,只能玩命,誰知道秦軍也玩命,趙軍還有人抱著別人拚命我跟著跑或者投降的心理,只能主將身先士卒了,在戰鬥過程中雙方傷亡可以達到一比一,在戰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吧,如果讓王翦來,可能秦軍會有更大傷亡,但是要贏還是沒可能


謝邀!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歷史是環環相扣的,歷史也是必然的。單一的人和事會改變一段歷史,但不會改變整個歷史的走向。當時的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由奴隸制走向封建制,是歷史的必然,大勢所趨。而秦國積累世之功,志在統一,變法圖強,廣納天下良才,封建制已經建立,國富而軍隊強大,成就統一大業是必然的。

具體到長平之戰,戰爭勝敗的關鍵不在於趙括與廉頗、白起與王翦之間的選擇,而在於秦王與趙王之謀略。秦王使反間計使趙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老將廉頗,而自己用白起換下王翦,正是知己知彼、知人善任的、決勝千里的謀略。計劃周詳,提前布局,環環相扣,志在必得,一步步把趙國引入自己的謀略之中,戰局未開而勝負已定,成竹在胸;豈是趙王被動應戰所能比肩的?

所以,歷史是不容假設和懷疑的。秦王用勇武的白起正是為了讓自認為熟讀兵書就可無敵的趙括輕敵,他又怎麼會不用白起而用王翦呢?到了三十二年後的公元前228年,秦始皇正是用王翦滅了趙國。此乃秦國歷代國君之謀略。

奉勸諸位,以後不要再做這種改變歷史的假設了。比如,蔣介石要是用白崇禧取代……會怎樣,要是蔣介石沒有遇到毛澤東會怎樣?這種虛無的歷史是不存在的,是永遠也不會發生的了;除非你去穿越,可你辦得到嗎?就算你當真穿越了,你又有能力改變歷史嗎?不如想一下生活在當下的我們能幹嘛。——對不起哈,不是針對某個人,是針對這種社會思潮。


能!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失敗的直接原因是趙括的指揮失誤,間接的是趙王的戰略失誤,放棄了廉頗對付秦軍以守為攻的戰術思想。趙括熟讀兵書,但絕對沒有實戰經驗和戰場隨機應變的指揮能力,且建功心切,急功近利,急於打贏戰爭,都是戰爭忌諱的缺陷。同時,長平山地地形有利於不利於攻,戰爭是綜合因素的比拼,長平之戰是白起和趙括的角逐,也是秦軍和趙軍的角逐,更是強勢崛起的秦國和逐漸衰弱的趙國之間的角逐,長平之戰取勝的天平偏向秦國,是王翦還是白起都不重要!


王翦也是名將,按道理能贏。但是白起是名將之首,而且他長平坑殺40萬趙國降卒,讓趙國從此國內男丁稀缺,一蹶不振。而坑殺40萬降卒的做法,不是王翦能做出來的


你是不是閑著無聊,你讓他們出來打一打啊,整天吃飽了沒事幹,問這些個東西


推薦閱讀:

秦朝的著名武將白起、王翦、蒙恬、王賁哪個才是傳說中的戰神?
六國統一後歷史上關於王翦王賁的故事有那些?
祖父是開國名將,父親是開國名將,他卻是亡國將軍,死在項羽手上
第十二戰:王翦滅楚(3)秦並天下

TAG:廉頗 | 王翦 | 趙括 | 白起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