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的「無」字,究竟是什麼含義?


「無」字非常重要,沒有「無」的概念,「道」的概念,「德」的概念,都不可能說清楚。出現在《道德經》之中的「無」這個概念,還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出現的作為萬物之本的負概念。這是了不起的進步。但為了回答它的涵義,還不得不再把《道德經》翻上幾番。依個人體會,「無」這個概念主要有三層涵義。

1、「無」就是道和道的性質。所謂的道常無名、道常無為,還只是從道外看道得出的認識,其實,道是不能完整感知的世界本質和本源。我們能感知的世界是「有」,但這個「有」是道生出來的,並不是道本身。通過「有」,我們才能認識內含在其中的道,它不可見,不可感,寂然無為,這才是道。這個道,就是「無」,「無」和「道」是一回事。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章)

也可以認為,「無」是「道」的屬性。把「道」直呼為「無」就是要強調「道」的性質。反應在「德」上,通過對「德」和「上德」的描述,就更加明顯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十章) 「道隱無名。」(四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一章),「無」在一切事物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2、「無」是對「有」的否定和否定方面的稱呼。「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二章)這裡的「無」明顯其重點不是指道,而是指和「有」對稱的方面,否則就和「有」生於「無」相矛盾了。例如《道德經》提到的: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大象無形,等等提法中的「無」就屬於這一類。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六十五章),這個「反」,延伸出許多的「無」。

3、「無」是「反」、是「反者道之動」的表現,是德的表現。德,是「道」在具體可感的現象、具體事物中的體現。這種體現集中表現為否定和自我否定,概括起來就是「無」,具體化為各種「無」的表現。在有形的可感世界,人的精神世界,「無」是德的最高境界,這個「無」,和「虛」相通,和「靜」相通,是通向「虛」和「靜」的,但通達的途徑是否定和自我否定。

《道德經》是崇尚「無」的,因為「無」就是道的本質和道本身,「德」的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三十七章)「無有入無間。」(四十三章) 「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六十四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生而不有,為而不主恃,功成而弗居。」 (二章)

用這個意義的,「無為」之外,還有:無私,無欲,無知,無尤,無事,無執,無行等。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五十一章)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五章)這些句子里, 「不」也是「無」的意思。

「無」和「道」是一回事,所以也是無所不在,無所不有,也是玄而又玄,理解起來要格外小心。


老子所說的「無」,切不可理解為啥都沒有的真空,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欲無為無爭」,是體悟大道必遵從的法則,並非是真「愚民」,這裡的「愚」,也只是要體悟大道時,要一返渾樸狀態,也只有返歸渾樸的狀態,才能見「道」。

老子所說的「無」,只是無象無形、無色無臭、無聲無息的混沌狀態,不可命名罷了。《老子》概念中的「虛無」也不同於今天大家所說的虛無主義中的虛無,老子的「虛無」是要體道之人放空神思,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內景不出、外景不入的止觀(止觀:佛家語,止就是靜定,觀就是內觀,無欲觀妙,有欲觀徼),是從虛極靜篤中靜待一陽來複,以待感而遂通,衝破玄關。

老子對「道」的定義,有助於我們很好地理解「虛無」。老子說「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這裡我們該清楚「道」不是無,也不是一種物,而是「有物混成」,參看《易經》上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而不說太極之謂道,我們可以理解為,「道」是在靜定狀態下的一陰一陽的混沌狀態。「道」是「先天地生」,天地生則太極開基。「寂」就是虛極靜篤;「寥」就是「靈」,就是能感而遂通。「獨」就是「一」,這裡的「一」是一團無象無形、無色無臭、無聲無息的混沌之物。「不改」就是不曾變過,就是「恆」「常」。所謂「周」就是遍布。所謂「行」就是感而遂通,生生不息。所謂「不殆」,有兩層意思,一是不會有危殆、危險,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另一層意思通「怠」,即不會怠惰,生生不息怎會懶惰呢!

所以《老子》思想不但不是今人所說的虛無主義,他是精神的殿堂。道家更是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哪裡有一點點的消極愚民思想,只是理解有誤罷了。


要認識老子《道德經》的真正內涵,關鍵在於對「無」字的解讀。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道德經》中的「無」字,是「無」字的簡體字,意思是「沒有」的意思。

但是,在帛書《老子》中,「無」字只有寥寥沒幾個,其他幾十個都是「無」字,很明顯在帛書《老子》中「無」與「無」並不是同一個意思。

而且,從《道德經》的內涵來看,「無」字本身具有特定含義,我們現在只是不知道這種特定含義是什麼?

由於甲骨文是到了近代才出土的,所以,在歷史上只能按照當時的字義去猜測古代文獻中的字義,而不能從字的源頭去認識字本意。

所以,我們現代人有了古人所不具備的優勢,我們現在有了甲骨文,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對甲骨文在字義研究,去還原「無」字的本來含義。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作為「無」字的字源,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沒有「無」字的影子,現存最早的「無」字,是篆書的「無」字,請見上圖。

倒是「無」字保留了甲骨文、金文的「無」字。

在甲骨文中有兩個「無」字,左邊那個「無」字是為人而跳舞的象形,右邊那個「無」字是為祭天而跳舞的象形。到了金文中,為祭天而跳舞的字型消失了,只留下為人而跳舞字形。這個「無」字,在之後的篆書中,被用來表示祭奠亡靈的舞蹈,於是,就被賦予了「消失、沒有」的意思。

我們現在沒有找到「無」字的甲骨文或者金文。但是,我們從篆書的「無」字來看,這個字與甲骨文的「」字非常接近,所以,基本上可以推斷,在甲骨文中,是有「無」字的,只不過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或者消失在了某一劑湯藥中了。甲骨文在被重新認識之前,就是一種中藥材。

我們先來看,甲骨文「元」字:

上圖是兩個甲骨文「」字,左邊這個「」字,表示的是顯性世界中的人體;右邊那個「」字,表示的是隱性世界中的人體。

這裡給新讀者普及一下甲骨文的知識,在甲骨文造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按照「重疊結構世界」原理造的字,所謂「重疊結構世界」原理,就是完整的世界由兩個不同性質的世界重疊而成,一個是顯性世界、還有一個隱性世界,隱性世界是主體,更多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頭條號中文章……

我們發現,篆書的「無」字的字型與左邊那個「元」字,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無」字下面「人」字向上出頭了,直指「=」的上面一橫。

如果我們還原甲骨文「無」字,還原出來大概會是這個樣子,請見下圖:

左邊這個字就是我們還原出來的甲骨文「無」字,右邊的是篆書「無」字。

所以,我們要還原「無」字的本來含義,關鍵在於解讀,「無」字下半部分的這個「人」字向上出頭是什麼意思?

這裡還需要為新網友解釋一下這個「=」字,這個「=」字就和等號是一樣的,上下兩根一樣長的橫,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下面一橫表示顯性世界,上面一橫表示隱性世界。

「人」字向上出頭,直指上面一橫,表示的意思是一個人經過努力,突破了顯性世界,到達了隱性世界。

一直在看心智玩家分享文章的網友一定已經明白這其中的含義了。

這種向上突破,其實不是肉體的突破,而「是心智系統」的突破,請看下圖:

每個人都有兩套「心智系統」,顯性肉體上的第一套心智系統,隱性肉體上的第二套心智系統。「無」字的本意就是「心智系統突破」的意思,從第一套心智系統突破到了第二套心智系統。

這樣,《道德經》中的那些「無為、無不為,無知、無欲」的含義就非常清楚了,這些帶有「無」字的詞,都是表示在一個人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的「為與不為」,「知與欲」。

把這樣的含義放到老子《道德經》中來看,其實就是「無」字的本意,因為整本老子《道德經》都是基於「重疊結構世界」上的論述,所以,這個被賦予特定含義的「無」字, 老子寫作《道德經》的時候,並不是「沒有、空無」的意思,而是一個人進入第二套心智系統的意思。

更多關於「心智系統轉換的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頭條號文章歡迎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道德經》從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到第八十一章的天之道利而不(無)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無)爭。《無》字頻率極髙。可以說無即道。

一首先「無」和有都是抽象之抽象詞,它能表達大、整、全、無限的概念。抽象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無和有不能單獨存在,〈有無一體〉〈有無同一〉才有意義。

《道德經》上有「抱一為天下式;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為天下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二 老子觀察發現事物都是有名的一個一個存在著。有名無名同一物(以認識或現象為界)。〈有無同一〉於名,〈有無同一〉於物。所以名、現象、概念只有《有無同一》才有意義。

三 物物之間的聯繫,現象之間的聯繫。例如上下之間的聯繫是無上無下。黑白之間的聯繫是無黑無白;物物之間的聯繫無某某物等等。

四《道隱無名,大象無形》。名者,即人的行為及其行為結果,形也是名。在某種意義上講無即道。

五 《有無同一》認識論和方法論,有無相生(過程〉世界觀;萬物皆是以無為始,有無相生,化無而去的過程物。

六《道德經》中的太上、太極、絕聖,其中的太和絕皆可譯為《無》。

七 本人退休後學習《道德經》六年,總結了兩句話,與大家共勉:

物在無該物中存在。我在無我中生存,生活。


分享給你們「三個最奇怪的詞」

我說「未來」這個詞,

第一音方出即成過去。

當我說「寂靜」這個詞,

我打破了它。

當我說「無」這個詞,

我在無中生有。

————

當我說無知的時候,

我已經知了。

當我說無為的時候,

我的思考正在為。

老子的無具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相對的無。例如空杯子。就是無。老子要求人的大腦時常保持這個空杯子狀態。只有清空杯子,才能重新注滿。

第二層,虛的狀態。還以空杯子比喻,雖然空杯子里是無,但並非什麼也沒有,還有空氣分子在流動。這就是說無還有,說有又無的狀態。老子把這種無叫做虛。說的正是我們的思維常態。

第三層。只能向內求,只能靠悟。就是大腦中連空無的狀態也沒有。連虛的狀態也沒有。這種狀態語言不可說,有時可以感受到。靜坐的人可能體驗到。


無!

無與有,上與下,高與低,前與後,貴與賤,勝與敗,生與死,正與反,貧與富等等等等都是相輔相成相對的,打個比方說屬於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體兩面!一體是一,屬太極,兩面是二屬陰陽!這是我們能認識的境界!

道無:不屬於一體兩面的範疇!道屬無極!屬大道本源,決不是"有無"相對中的無!佛家用空來表示!道:無中有!佛:空中有!道無只是表意大道本源!實際上我們認識在二元境界,是屬於陰陽層次,二元往上是一元也叫一真境界,屬太極層次,太極往上才是大道本源無,此無在一真之上,決不是二元中『有無』之中的無!

這就是文字言語的不足之處,這個本源找不到合適的詞句字來表意,但其中含"無"的特性,所以老子用無來表,大家只要明白此無不是二元有無中的無就可以了!因為此無為本體:無對無錯無二無名,而有無中的無屬二元!換句話說此無為本,能生有無之用!有無之用是屬大多數人的境界!

無用之用是大用!有無之用是小用!


《道德經》為古文書寫而成。古代的漢字、是以宏觀性而存在的,作為古代漢語、漢字是具備多層面意義的,不同的意義服務於文章整體意義。

所以,在古漢語中、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文章中、不同的段落、具有不同的意義。這也是古代漢漢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之處。


1、乾不是天,乾是天的中點。定乾坤就是在太極圖上找出乾坤兩點。乾坤定則天地定。2、無極—圓心;太極—圓;兩儀—乾坤;四象—乾坤坎離;生—畫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很容易理解了。3、把通過乾點、圓心、坤點的這條直徑叫做「干」,而它的頂點就是「乾」4、伏羲年代還沒有文字,伏羲用一長橫或一斷橫表乾坤,這稱為——一爻,簡稱一。但只能表乾坤,但伏羲數學好,他又發明了兩爻,就可以表乾坤坎離。簡稱為二。要乾坤坎離兌澤八點,伏羲又發明了三爻。簡稱為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思就是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因為圓上不止八點,還有無窮點)


我來說幾句,無即沒有,無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一切都是為了闡述無。那麼什麼是無?老子說,天地不仁。又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就引出了一個矛盾。天地自有道,道不會有仁慈。可是人又為己與天爭。那麼這個矛盾怎麼解決?答案是不要與天爭。人本身就是天地的產物,是天地間萬物中的一物。你爭與不爭,天地都不會有分別。天地自然有其規律。所以你最好順其自然,順其天道,不然勞心勞力也一無所獲。畢竟與道比人太渺小,小如螻蟻。所以不要爭,這個不爭就是無。爭可爭之事叫有為,不爭不可爭之事是無為,所以道德經五千言都在告訴人們,什麼事是不可爭的。


「」無生有,道生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並不是什麼也沒有,也不是空的。它指的「無」是一個空的載體,沒有裝入任何東西。象一個容器、空谷、人的空白意識、一張白紙。

一張白紙,沒有畫上畫之前即「無」。就象人的意識,沒有這種思想、那種思想之前意識之內為「無」。「有」即開始有了各種思想——哲學、科學、宗教……。

自然的「無」是沒有任何顯性特徵的一個平衡世界。不顯示科學特性,不顯示唯物主義也不顯示唯心主義……。人們通過探索、研究發現了其中的一個「法門」找到了蘊藏於其中的一種顯象特性,而把與之相對的另一特性拋棄於外。

這是因為我們所能運用的所有手段均為受限——受時間、空間限制和方法限制。所以結論一定有時間性和平台限制。一種方法只能找到一種思想。這是因果推定,在一個時間一個空間一種原因只有一種結果(科學有限的純粹性原理)。一種原因如推出兩種結果一定是時間和空間(平台、不同社會、人群等)發生了變化(哲學的非純粹性原理)。

「無之以為利,有之以為用」。說的是沒有思想之前你才可能有任一思想和任何用法,意識與自然是「無法」之存在——不以任何方法實現全部的存在。而任何方法觀測到的都是有限,不是真相。而一旦有了任何一種思想或方法,你就只有這種思想和方法之下的用處與用法——無論任何思想、學科、方法均是如此。

而「無」的另一層意義為時間的無,自然沒有時間這個概念。為後世人所創立。老子的主旨在運動的「始與返」。即任何運動一定有開始和結束——因為受限。在開始與結束之間的過程即時間的起點與終點。換句話每一種時間一定是與每一種空間或空間運動共存的。不存在有超越任何空間和運動的絕對時間。今天我們理解的北京時間只是地球空間的時間——相對其空間而存在,與其它空間無關。不是你我的時間。我們每個人各有各的生命時間——從「無」中誕生又回到「無」中的時間段即生命長短。按道理我們得到了這個時間,「無」中一定還會誕生一個與之方向相反的時間與空間與我們同時存在。只是不知在哪裡?


推薦閱讀:

TAG:老子 | 國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