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現代還有專門記錄歷史的官方機構嗎?


當然有。現在類似於古代蘭台、太史監、國史館的國家層面官方文史機構,主要有下面三個:

一是政協文史委員會,全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源自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在1950年4月27日所設立的學習座談會。政協文史委員會通過組織相關政協委員以及所聯繫的社會各界人士,撰寫他們親歷、親見和親聞的史料(簡稱「三親」史料),主要目的在於徵集、整理、研究和編輯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資料,並推動對內對外的史料交流工作。

二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簡稱中央文史館,成立於1951年7月29日,符定一先生任第一任館長。中央文史館建館以來,先後延攬葉恭綽,柳亞子、沈尹默、章士釗、陳寅恪、齊白石、葉聖陶、蕭乾、啟功、張恨水、蕭龍友、張伯駒等耆年碩學之士入館,從事修史編志、著書、書畫創作等工作,與古代的翰林學士院比較類似。

三是中央檔案館,與國家檔案局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最初成立於1954年11月。中央檔案館集中統一管理國家的各類重要檔案資料,他們的工作非常近似於當代史的史料管理,與清代的實錄館、起居注衙門有一些相似。此外,中央檔案館還下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管理明清時期歷史檔案資料;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管理民國時期歷史檔案資料。

以上這三個國家層面的文史機構,雖然在工作內容上與歷史上歷代的蘭台、太史監、國史館等相近似,但是現代文史工作的目的已經有了新的變化。例如,中央文史館的宗旨是「敬老崇文」。政協文史委員會則是為「廣泛團結海內外各界愛國人士、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統一」而服務。

這與君權時代官方修史承載著「解釋天命」的責任,專為帝王和王權服務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相比之下,現代記述歷史已經回歸為一項文化活動,所服務的對象已經轉變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國古代從漢代開始就有專門記錄歷史的官員,稱為「太史令」,《史記》作者司馬遷就是西漢時期的太史令。那麼我國現代的歷史是怎麼樣流傳下來的呢?這還得多虧以下幾個部門,這些部門職責分工明確,下面我牛耳歷史就和大家說說:(如今今日頭條當然是最受歡迎的新聞傳播者)

1、黨史辦公室

黨史辦是研究黨史,主要是地方黨史,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為黨的建設和當地黨委決策提供歷史借鑒的機構。主要職能編輯包括:

一、在縣委的領導下,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黨委有關黨史工作方針、政策、指示,策劃全縣黨史工作。

二、承擔縣地方史資料的徵集、整理和編纂任務,編輯出版黨史叢書。

三、對全縣涉及地方史全局性、政策性的重要工作進行指導和管理;負責重大史實的認定。

四、組織開展黨史宣傳教育工作,開展相關重大紀念活動,動用黨史資料和研究成果對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和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五、承辦縣委、縣人民政府交給紀念性會議籌備、書刊編纂、知識比賽、展覽腳本編寫和革命紀念文章撰寫等任務,以及上級業務部門布置和交辦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兩個時期黨史科研課題、專題文章、人物傳略、書籍編寫、黨史重大事件和人物專題報告等事項。

2、地方志辦公室

(地方志)

現在每個地方都會有縣誌,地方志者,地方之全史也。它屬於史學範疇,但不是國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於它的記載面十分廣博,地方志也可以稱為地方的百科全書。我國自古至今、歷朝歷代都重視地方志的編修,地方志書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現代地方志是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地方志,官書官修。它有嚴格的編寫規範,有明確的指導思想。

3、檔案局

檔案局是專門管理當地黨委和政府以及各部門的檔案,每年年底,各部門把本部門的一年工作的文件如:通知、報告、通告、工作總結、典型材料、會議材料等整理好,送交檔案局存檔,以備查閱。

4、歷史研究所

只有研究出了真正的歷史才能夠改寫歷史,把有利於統治者通知的橋段加入到歷史之中。告訴人們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研究歷史,以史為鑒可知興衰。吸取經驗和教訓,不再重演歷史悲劇。

5、發達的網路、新聞媒體以及時事報紙等等

(記錄歷史和傳播新聞的報紙)

現在網路、新聞媒體發展突飛猛進,尤其是網路,我們每天網路上看到的新聞都會在網路上留存,而且現在網路上的新聞都是公開透明的,後人可以通過網路都可以翻閱以前的歷史資料。


作者:牛耳歷史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悟空問答:牛耳歷史


先亮答案:有啊!不僅有,估計也是歷代最為全面的文史記錄了!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直屬機構之一,掌管全國檔案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對全國檔案事業實行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統一制度,監督和指導。

從職能上看,國家檔案局是最接近古代史官職能的官方機構了!

二、古今對比:

1.從組織形式上對比: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檔案局作為中央行政機構,在省、市、縣(區),也有從屬於各級政府的行政機構的!這個在組織形式上,就要比古代的史官先進很多!古代史官只在中央層面有這個機構,後期發展為記錄國家大事與皇帝起居兩個方向,即史館史官和起居注史官。這種是單線組織,照比現在的檔案局在組織形式上,就要弱很多!

2.從記錄或編纂的史料上看:古代史官記錄或編纂的史料大體兩個分類,一類是國家重大事件(祭祀、禮儀、戰爭、年景等),一類是皇帝個人事項(婚姻、子女、健康、政事),修史是將這兩類原始材料彙集在一起,確定在具體哪一年的哪一天,到底皇帝見了什麼人,說了什麼話,做出了什麼決定,最後這個決定帶來什麼後果,再詳細的是皇帝知道這個結果後,有什麼反應,說了什麼話!

而現代檔案館存儲的資料可就先進多了!按照文件分類上,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檔案,檔案包括各級政府組織的決定、命令、通知、任命等等,其中還要對行政性文件進行分類,一般劃分為存檔期十年、三十年和永久,個別涉關國家機密的還要進行加密處理!

第二類是大事記、年鑒,由檔案館牽頭,以年度為時間節點,將本年度內,發生在該行政管轄區域的所有涉關經濟、社會、文體、司法、軍事等等各個分類的重要事情予以整理,編輯,最後形成大事記或年鑒,不同於檔案保存是收錄,大事記和年鑒則是人為編纂。

第三類就是地方志:地方志一般也由當地所屬檔案局負責,但是相對於大事記或年鑒,地方志的編輯就更加專業一些,從文體上來說,地方志也是最接近古代史官記錄的史料了!如果說大事記或年鑒,是分類檢索的話,那麼地方志就是一段故事了,這個故事的主角是由這個地區諸多人物共同構成的!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註: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豆漿,不一樣的奶爸!!!)


中國歷代都會設置專門記錄歷史的官方機構,統稱為史官,隨後演變為記錄皇帝言行與政務得失的起居注史官和編纂王朝歷史的史館史官。史官對帝王言行都是嚴格把控,如實記載,皇帝無權干涉,但自從唐代李世民以來,皇帝開始插手歷史記載,史書記載開始扭曲,出現了很多野史。


清代的史學機構是史館,該建設在各方面均達到古代社會的最完備狀態。直到宣統三年,清朝政府被推翻,國史館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趙爾巽以此為基礎領修清史,改名清史館。使館編寫史書前都要先制定好章程和凡例,再將史籍按志,傳,表或按人數,章節分類另人編寫,編寫成功交由總纂或總裁審定後讓謄錄人員抄寫,滿文漢文各一份,最後由總裁等進呈御覽。國史館職官設置及編纂隊伍的構成狀況,可以說基本沿襲了中國歷史上官修史書的傳統組織形式,並對後世有著借鑒作用。


至於現在為什麼沒有專門記錄歷史的機構, 個人認為是現代獲取與保存史料的手段遠遠多於古人,但現在也有一些記錄和修訂歷史的機構,如文獻研究室、黨史研究室、文史館,新聞媒體,記者等。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繼承和記錄者,對於記載歷史並沒有像古代那麼嚴格的要求而已。


看了其他的回答,我覺得有必要來回答個正確的,以正視聽,免得大家被別人誤導了。

在下就曾在這樣的官方機構中工作過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

簡要說下,我們國家負責此類工作的專門機構省、市、縣三級是黨史方誌辦,國家一級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

詳情大家可以自行問度娘,或者關注在下私信交流。


除了中央、國家級的專門文史機構,每個地方政府都有專門的史志部門,大多叫文史研究室和地方志辦公室等。主要任務就是記錄本地區的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內容。國家機關每年也都會有相應的評選,對表現優秀的進行表彰,獲得全國優秀的單位和個人甚至可以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表彰,以資鼓勵。希望可以幫到你??


各級地方都有檔案館 收集整理檔案治理

各地都有地方志辦公室 負責整理各地的資料

各機構都有年鑒 記錄一年的事情~

這些應該是記錄當前的事件的機構吧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