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下柏拉圖著作中對蘇格拉底的描述是否客觀?
首先感謝邀請。
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想像
——狡猾的蘇格拉底
前言
歷史離我們這麼遙遠,真實早就像千度近視眼的世界般模糊不清了。真相也被無數的謬誤掩埋。在此,我並不是在討論一個歷史上真實的蘇格拉底。而只是扯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
「我一無所知。「這該是蘇格拉底最出名的名言了。只是他這話並沒有讓我感到他的謙虛,而更多的讓我感覺他的「狡猾」。 最無懈可擊的話,常是廢話。最誠實的言語,常是扯淡。最難反駁的,是沒觀點。最難攻擊的,是沒立足。靶子都沒有,你能攻向哪裡?蘇格拉底很聰明的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我一無所知
可是他真的一無所知嗎?估計理智正常的人都認為他在謙虛吧。——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講,人真的是一無所知。如果他真的一無所知,我們根本不可能在這麼多年後依然記得這麼一個人物。就像魯迅說的,歷史上知名的隱士都不是真正的隱士。《柏拉圖對話集》這書我看得挺久,許多東西都忘記了。不過記下來的不正是給人印象深刻的么。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柏拉圖對話集》是以「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的形式表現的。我認為首先,柏拉圖一生都在思考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蘇格拉底,這樣一個終生探求如何更好地生活的人,一個「城邦的牛虻」,會被處死。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為主角展開哲學對話,其實就是探求這個問題的過程。並且,看得出來,柏拉圖的很多思想繼承於蘇格拉底,但他也有許多突破性的發展,也融於他所描寫的蘇格拉底之中。其次,柏拉圖(或者說蘇格拉底),主張運用假設方法進行對「存在」的探索。對話,或者說哲學問答,就是在運用假設方法,尋找更高的前提。然後,有不同的人參與對話,這些人對存在的認識層級是不同的(比如說,克里同較低,而辛彌亞、格貝相對較高,蘇格拉底最高)。柏拉圖並不直接將他對存在的理解講出來,而要通過對話形式,就是為了將不同的存在層級置於同一畫面,形成一個類似於「光譜」的東西。縱然,只要是人,就有局限性,無法達到真正的真理。但是,在這樣的對比中,我們往往能獲得更加清晰的理解。在蘇格拉底的申辯那一篇。至少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認為人死後可以回到美麗的,智慧的,不再被身體欺騙的世界,可以找荷馬一類的人聊天。這至少可以說,他存在些對死後世界的知識——只是不知道他怎麼得出的這個知識。實在很難想像。以現在科學方面的知識。讓一個人去「回憶」出來。得,我知道你要說這說明柏拉圖受時代的限制了。我們以現在的知識去反駁兩千多年前的一些觀點,實在有點……我倒覺得他說的這種「回憶」,更像是說「悟」。那些知識,用悟出來的說法,明顯比說是回憶出來的說法要可信得多。當然,他要這麼說,就無法體現靈魂的地位了。
對反駁蘇格拉底的一無所知,最為明顯的論據在於,蘇格拉底並沒有像一個一無所知的人一般,只聽別人講。自己只是進行「吸收」的工作。他自己其實也加入了討論。如果他沒有一些知識做為基礎,如何對別人的論點進行延伸,反駁或表示贊同呢? 更重要的是幾乎在所有的對話篇中,蘇格拉底都有一些「獨特」的見解,或下一個結論。這樣的表現,實在無法成為支持他說他一無所知的證據。
並且在他們的對話中,我常能感覺。蘇格拉底像一個狡猾的獵人,利用詭辯,把他的「獵物」往「圈套」里趕。最終讓其他人都信服他的「觀點」。並不是像他自己說的通過探討,找到結論,而是他心中早有定論。探討只是為了幫他引出他的結論。就像羅素說他——只是運用他的理智來證明他所喜歡的那些結論,而不是把理智運用到對知識的無私追求。
但如果這麼說他,蘇格拉底未免有些冤枉。因為我們在通過柏拉圖的筆來了解他。而柏拉圖又是想通過蘇格拉底這個人物以對話的方式來表達他的觀點。難免給人一種討論朝著一個目標前進的感覺。這個時候的蘇格拉底與真正的蘇格拉底的區別,我想應該是挺大的。但在開頭我就說了扯的只是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 在看這書的最大疑惑在於蘇格拉底常用的一個方法——類比。通過類比得出一些推理和結論。而我實在很難判斷這樣得出的結論有多少的說服力。以我對類比的理解。它的作用常在於幫我們理解一樣東西,而不在於幫我們得出結論。 比如說,我們可以這麼比喻——國家像個黑幫,軍隊類似打手,交稅像保護費,侵略之類的像搶地盤,……。但我們不能由此推理——我們要反抗黑社會,所以我們要反抗國家!這個類比只在幫我們了解了一種團體的結構。它的作用也僅限於此。通過類比所得出的結論,它的有效性實在令人懷疑。我還是相當喜歡蘇格拉底這個人的,他實在很可愛。「雷聲過後必然有暴雨」。該說是柏拉圖幫了他,還是說柏拉圖毀了他。
我實在喜歡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的五段對話,於是把它載錄下來與你分享: 「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愛情,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麥田裡,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的麥穗。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麥田。老師問他
為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其間即使見到一棵又大又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就錯過了;於是,我便什麼也摘不到。」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聖誕樹的樹。其間同樣只能摘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今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老師:「這就是婚姻。」
還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麽是幸福?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麗的花,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捧著一朵比較美麗的花回來了。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美麗的花了?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朵美麗的花,我就摘下了它,並認定了它是最美麗的,而且,當我後來又看見很多很美麗的花的時候,我依然堅持著我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動搖。所以我把最美麗的花摘來了。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幸福。
柏拉圖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外遇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圖又充滿信心地出去兩個小時之後,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顏色艷麗但稍稍焉掉的花,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柏拉圖回答老師:「我找了兩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採下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生活?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 可以來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圖有了以前的教訓又充滿信心地出去。過了三天三夜,他也沒有回來。蘇格拉底只好走進樹林里去找他,最後發現柏拉圖已在樹林里安營紮寨。蘇格拉底問他:「你找著最好看的花么?」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這就是最好看的花嗎。」蘇格拉底問:「為什麼不把它帶出去呢?「柏拉圖回答老師:「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經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你已經懂得生活的真諦了」
結語
或許蘇格拉底不是真的為了辯論贏別人,他是想追求真知,但是哲學家(愛智慧的人) 就是如此,他們並不能擁有智慧,只能無限接近智慧。但蘇格拉底讓人們知道,我們所信以為然的東西,原來到處都是漏洞,世間是如此的不完美。柏拉圖的書根本沒留下所謂的答案,柏拉圖的書跟中國百家一樣,能解決的基本都解決了,不能解決的問題,至今無法解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