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的皇帝沒有去泰山封禪?


因為主流思想變了。反對其他各位所謂的清朝皇帝不夠格的說法。不僅是清朝,明朝和元朝的皇帝也都沒有進行封禪,莫不是也在罵明朝皇帝?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為什麼要在泰山封禪呢?因為在古代,特別是秦漢時期,陰陽五行學說還是很吃香的。他們往往認為上天是有思想的,天與人是能夠交流的。後來在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之後,形成了典型的漢代儒學天人感應理論。

漢儒的天人感應理論,強調人應順應天意,上天是監督皇帝行為的。比如地震了,洪水了,這些都是上天的意思,是上天要懲戒蒼生,告誡皇帝,批評皇帝。皇帝應該知錯就改,比如大赦天下,比如虔心祈禱,比如下罪已詔。利用上天意志來加強皇帝權力的合法性,說白了就是大搞封建迷信。

在這種思想下,就產生了天子要和上天交流的想法,祭天就是一種。而泰山封禪就是與上天交流的典型代表。首先要明確的封禪,封是向天報告功績,禪是對地報告。這是只有功德極高才能進行的一種君主的儀式,有功才能封禪。

泰山非常高,古字又為「太」,通大。而且又有很多的神話傳說,古代傳說72家封禪於泰山,所以很適合作為封禪的場地。所以古往今來很多皇帝都想封禪泰山,刻碑銘功,作為榮耀。

但隨著社會思潮的變化,泰山封禪的地位就改變了。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隨著五代之亂,傳統的天人感應和春秋大一統思想,受到了質疑。傳統的天人感應的鬼神學說也被很多學者反對,到了宋代,宋代的學者不再強調向天尋求答案,而更多的尋求從自身找到真正的真理。這就是格物致知為方法論的理學。到了南宋朱熹的時候,理學幾乎已經非常完善。儒家思想實現了,從傳統的天人論變成了更加具有哲學性思辨色彩的格物論。

到了南宋,理學已經成為了主流統治思想,在這種思想下,宋的學者已經不相信那些傳統的天人感應,所以之前的封禪也不再成為君主的追求,忽悠不住人了。

到了明清,理學的進一步發展,是封禪的市場越來越小,大家都不信了,封禪的神聖性已經沒有多少。所以明清的皇帝都不熱衷於封禪,因為社會意識形態變了。所以到了明清,泰山只祭不封禪。

所以不要再扯那些什麼沒資格不敢去了,只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我是李子木,喜歡哪個贊吧。


誠邀,如題。為什麼清朝的皇帝沒有去泰山封禪,小編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清朝皇帝祖訓有交代。

在古代,學者們認為三山五嶽中唯有泰山最高最為雄偉,是溝通人與神的橋樑,稱其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作為上天之子的人間皇帝應該去泰山祭拜上天,感謝上天庇佑,證明自己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然而清朝出生關外,他們的神靈崇拜本就與漢人不同。再者皇太極雖然出身外族,但也遍觀漢族典籍,他看出歷史上各朝代封禪並沒有得到上天的保佑,君不見秦始皇封禪後就死在沙丘,宋真宗封禪完畢宋朝還是被遼和西夏壓著打,封禪只不過空耗國力,所以對子孫教育上有所傾向,不讓他們好大喜功,去泰山封禪。

其次,宋真宗封禪泰山後,泰山含金量銳減。

本來泰山封禪對皇帝的要求是挺高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提到,帝王封禪必需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個是國家統一。

第二個是帝王在位的時候必須有政績,政績卓著,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要有政績。

第三個是必須有祥瑞出現。

結果宋真宗只是簽訂了城下之盟才打發走了契丹人,這種功績也敢到泰山封禪,於是泰山封禪的含金量一下子就沒了。各代帝王也不屑於去干這種拉低自己檔次的事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漢人所有的禮儀傳統,清朝皇帝都要繼承,有這個道理嗎?

更何況終結封禪活動的並不是清朝,而是明太祖朱元璋,清朝不過是沿襲了明太祖對泰山封禪的態度。

從洪武三年(1370)到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一共進行了5次祭祀泰山神的活動。其中,在洪武三年的祭祀活動中,朱元璋的《封東嶽泰山之神碑》反映了他對古代皇帝封禪的態度。據云:

自唐始加神之封號,歷代相因至今。曩者,元君失馭,海內鼎沸,生民塗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土之命,百神陰佑,削平暴亂,正位稱職,當奉天地、享鬼神,以依時統一人民,法當式古。今寰宇既清,特修祝儀。因神有歷代之封號,予起寒微,詳之再三,畏不敢效。蓋與穹同始,靈鎮一方,其來不知歲月幾何。神之所以靈,人莫能測,其職受命於上天后土,為人君者何敢預焉!懼不敢加號,特以「東嶽泰山之神」名其名。依時祭神,惟神鑒之。

我們可以從這段話中品味出明太祖的真實心態。在明太祖看來,從秦皇、漢武以來的封禪活動,以及從唐朝開始給泰山封神的活動,都是想要與神進行心靈感應。然而,人間的帝王無法干涉上天的事情,故而這些行為多有不妥。

除此以外,明朝的興衰不能依靠鬼神之事,古代帝王的封禪不過如此,不能給王朝增加什麼,也不能削減王朝的壽數。皇帝只能通過勤政愛民的方式,延續自家王朝的統治。因此,明太祖徹底取消了加封東嶽大帝為王、為帝的做法,改封禪為祭祀「東嶽泰山之神」。

至於清朝皇帝,對這些祭祀活動就更是務實了,他們本來就不在乎這些。


泰山封禪:

《史記 封禪書》解釋為:「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也就是說泰山封禪表示帝王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達答謝,還有就是向天報告帝王的政績,也包含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歷代封禪帝王:

秦始皇封禪、漢武帝封禪、漢光武帝封禪、唐高宗封禪、唐玄宗封禪、宋真宗封禪

封禪結束:

宋真宗之後,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

清帝只祭祀沒有封禪:

宋真宗後歷代帝王只祭祀不封禪,清朝有兩位皇帝(康熙、乾隆)分別去泰山祭祀。再說泰山封禪是一個帝王的最高標準、最高榮耀,不是隨便一個帝王就能去泰山封禪的,連明太祖朱元璋都沒去。

要有資格去泰山封禪,帝王在當權時要國家強盛、天下太平和文治武功十分卓越。著名的唐太宗可以稱為一代聖主,他開始想去泰山封禪,但是被魏徵勸諫。後來有臣下多次勸說太宗去泰山封禪,但是太宗此時認為自己不夠資格就推脫了。連唐太宗都認為自己不夠資格,清朝的歷位皇帝怎麼有資格呢?他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而且皇帝想去,他不夠格的話大臣也會勸諫的!

大家好,我是掘史官,歡迎大家關注!


清朝皇帝之所以沒有去封禪泰山,主要是宋朝真宗皇帝的功勞,因為原來封禪泰山是帝王的頂級榮耀之一,沒想到一個普通的守成之君宋真宗也去湊熱鬧,使這種榮耀直線下降,所以別說清朝皇帝了,宋真宗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皇帝去封禪泰山了。

自古以來,封禪泰山的有六位皇帝,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可以看出封禪泰山的六位皇帝的水平是直線下降啊,秦皇漢武這兩位皇帝是公認的千古一帝。漢光武帝是東漢開國皇帝,打下了「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東漢王朝,為中興之主,封禪泰山也正常。唐高宗平定了隋唐二朝的心腹大患高句麗,創下了「永徽之治」,打下了唐朝最鼎盛的疆域,他封禪泰山有一些勉強但也可以。唐玄宗這一生可以用「唐朝成也玄宗敗也玄宗」來概括,他治下的開元盛世達到了唐朝的巔峰時期,卻一手造成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一蹶不起,他封禪泰山就有一些名不符實了。而最後的宋真宗更水,身為一個守成之君,沒有大一統中國,卻非要霸王硬上弓封禪泰山,使這項頂級政治榮耀含金量直線下降,宋朝之後元明清三朝沒有一個皇帝去封禪泰山,宋真宗封禪泰山成為千古絕唱。

看了看一些回答好多小夥伴回答的是清朝皇帝心虛還有功業不足什麼的,其實根本不現實,康乾盛世中三位皇帝,康熙時期戰亂頻頻,康熙本人也低調一些,沒去正常,雍正帝一生都沒有怎麼出過北京,為了收拾爛攤子勵精圖治沒去正常,但乾隆帝不去就不正常了,因為乾隆帝極其自大,晚年自稱「十全老人」,而這所謂的十全中有三四個屬於平定內部人民或者少數民族起義,自己統治無方讓子民造反還有臉加入十全之中,這樣的自高自大之人不去封禪泰山正常嗎,不正常,為什麼不去呢,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宋真宗封禪泰山使這項頂級政治榮耀成為一種恥辱,最起碼對於乾隆帝這種自視甚高之人是一種恥辱,所以乾隆帝沒有去封禪泰山。

宋真宗封禪泰山背後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真宗時期與長期大戰的遼國簽下宋遼和平條約「澶淵之盟」,每年給遼國歲幣,遼國皇帝稱呼真宗皇帝為兄長,表面上來看算是平等條約,但是對於古代那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皇帝至尊思想來說,遼國皇帝稱真宗為兄長就是一種隱晦的恥辱,最起碼真宗是這樣認為的,這種奇恥大辱之下,宋真宗極其不舒服,就想到通過封禪泰山這種政治榮耀來安慰自己,並且還特意在全國各地造勢,各地不斷有天降祥瑞出現,真宗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封禪泰山,甚至連年號都改成「大中祥符」,最終如願以償,當然真宗雖然武治不行但是文治還是不錯的,是個不錯的守成之君。宋真宗的封禪泰山行動也使後世皇帝不再勞民傷財的繼續去封禪,也算大功一件。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做賊心虛,條件不足。中國歷史上皇帝眾多,但是真正敢去泰山封禪的只有六個,皇帝制度產生以後,秦始皇成為了第一個前往泰山封禪的皇帝,「封禪」不同於一般的祭祀,是一種代表「受命於天」的象徵,不是每個帝王都能夠前往泰山封禪的。

古代進行泰山封禪的條件非常苛刻,第一皇帝要真正統一江山;第二統治期間要國泰民安,皇帝要有非常傑出的作為;第三,要有祥瑞出現(古代非常熱衷鬼神之說)

在古代,如果不弄虛作假牽強附會的話,想同時有這三個條件的話,也是很不容易的。

歷史上進行泰山封禪的六位皇帝中的宋真宗趙恆,就因為泰山封禪留下了眾多爭議,背負了不少的罵名。清朝皇帝也是人,滿清入主中原本來就引起了廣泛的動蕩,若是再厚顏無恥去泰山封禪,不是找罵么?

然而這也並非理由,畢竟乾隆皇帝等人臉皮厚,七下江南花費巨大也能被說成「巡視民情體貼百姓」,他自稱「十全老人」,他為何也不去泰山封禪呢?

泰山封禪花費巨大,但又不同於下江南,花費都是明擺著的,他自稱「體恤民心」的好皇帝,怎麼能明目張胆去泰山封禪?乾隆帝不去泰山封禪,剛好又說自己為了百姓,不願意浪費錢。

另一方面,漢武帝以後的歷朝歷代,封禪泰山大多是為了興盛儒家思想維護鞏固統治,滿清不重儒家,反而施行愚民之政,又何須泰山封禪?


首先,應該明白泰山封禪是什麼?封禪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最高的祭祀儀式,「封」指祭天,「禪」指祭地,所以,封禪即指祭拜天地。而這裡就會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祭拜天地在哪裡都可以,為什麼偏要去泰山呢?對於泰山名稱最早的描述可見與《詩經》,泰即為「極大,安寧,通暢」的意思,《易經》中曾有「泰而安」的記載,在中國先民的眼中東方是生命之源,而作為東嶽的泰山自然備受古人推崇,將其視為神靈,而受命於天的帝王更是將泰山視為國家統一,國泰民安的象徵,所以,泰山封禪就會變得意義非凡,其實,泰山封禪還包含帝王謝恩於天地的意思,也就是感謝天地給與帝王之尊以及佐佑國泰民安。

據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封禪書篇記載,泰山封禪不是每個帝王想做就能做的事情,首先,第一個條件要麼是統一,要麼是盛世,也就說你首先得是個有所作為的明君,要是個沒用的皇帝,那你可不行。第二個條件,就是要天降祥瑞,也就是天降祥瑞了,就說明上天對你的所做所為很滿意,這時,你就需要去泰山拜謝天恩。而中國古代進行過泰山封禪的帝王只有六人,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以及宋真宗。

而清朝為什麼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呢?其實,他們去過泰山祭祀,只是這時可能不叫封禪了,就叫祭祀,如康熙爺去泰山祭祀過兩次,而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爺曾去過10次,但個人覺得這時的泰山祭祀已經沒有過去泰山封禪的意義重大了,因而乾隆爺才會去得那麼頻繁。

動動你的小手,點擊關注克文先生


心虛


推薦閱讀:

康熙通寶的價格表是怎樣的?
承德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一景  煙波致爽
古代皇帝平時說話用什麼方言?
康熙帝是傳位於四阿哥還是十四阿哥?

TAG:清朝 | 康熙 | 乾隆 | 泰山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