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嘴角起泡如何處理才能好得快一點?


嘴角起泡在中醫被稱為「上火」,其實這是口唇皰疹。口唇皰疹是由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常由感冒、發熱、疲勞、睡眠不足、心情抑鬱、緊張焦慮等因素,致使免疫力下降,使潛伏於體內的皰疹病毒繁殖,導致嘴角起泡而發病。 癥狀表現為群集水泡、糜爛、結痂等,病程約一周左右,因有病毒潛伏,所以常可複發。

使用抗皰疹病毒藥物、清熱解毒藥物或增強免疫力藥物有利於縮短病程:

1、阿昔洛韋凝膠(0.1g:10g):阿昔洛韋為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可用於單純性皰疹病毒皮膚黏膜感染。用法:用本品塗擦患處,每次用量適中,每 3 小時 1 次,每日 6 次,連用 7 天。也可用阿昔洛韋、更昔洛韋眼膏或滴眼液外用。

2、利巴韋林注射液濕敷:利巴韋林為廣譜抗病毒藥,用醫用棉球或棉簽飽蘸利巴韋林注射液濕敷於皮損處,每天3~5次。也可用利巴韋林片劑(孕婦禁用)碾碎外用。

3、聚肌胞注射液:聚肌胞為廣譜抗病毒藥,用醫用棉球或棉簽飽蘸利巴韋林注射液濕敷於皮損處,每天3~5次。

4、清熱解毒藥:如牛黃解毒片、牛黃上清片等。

5、適量補充維生素如複合維生素B等。

6、開喉劍噴劑:噴患處,每次適量,一日數次。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嘴角起一堆水泡,還會有刺痛或灼熱感。中醫認為嘴角起泡就是「上火」了,應該「去火」。所以要多喝 綠豆湯、蓮子湯、苦瓜、芹菜、綠茶。西醫認為這是口唇皰疹,是由於「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多發於口唇和口角,大部分是由於感冒、發熱、疲勞、睡眠不足、心情抑鬱、緊張焦慮等因素,致使免疫力下降,使潛伏於體內的皰疹病毒大量繁殖,從而發病。其實,這種皰疹,無論是否治療,大約在一周左右都會逐漸緩解。前提是不要抓破、不要引起感染。但是,如果免疫力持續低下,這種皰疹常常會反覆發作。為什麼會得病呢?單純皰疹病毒,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唾液或其他體液直接接觸傳染,比如兒童在幼年時期被有單純皰疹的人親吻後。單純病毒感染人之後,就「躲」在相應的神經節裡面潛伏起來,在某種誘因,比如各種應激、感冒、免疫抑制等刺激後重新被激活。免疫力恢復之後,皰疹消退,下次免疫力再出問題,皰疹繼續出現。如何治療?既然是病毒感染,一般的抗病毒藥物都有效。在嘴角起泡初期,可以外塗阿昔洛韋軟膏,會縮短皰疹的持續時間。然而,中醫認為清熱解毒藥的中藥,如牛黃解毒片、消炎解毒丸等口服,也有一定的效果。能否根除?對於這種口唇皰疹,既然是病毒感染,最大特點就是難以根除。從你出生一來,每天都和細菌和病毒打交道。之所以能夠保持健康,就是因為身體和這些細菌病毒保持了動態平衡,和諧共處。只要病原體不大肆增殖影響人的生活,人類也不強求要殺死身上的細菌和病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休息、勞逸結合、加強鍛煉,身體好了,嘴上長泡就少了。如果長期壓力大、休息少、飲食不規律、熬夜,嘴角的泡就會一直纏著你。。。


嘴角的泡是什麼?又叫唇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一種類型,主要影響口唇。癥狀通常包括疼痛、小水泡或潰瘍。有時候發作可能還伴有發燒,喉嚨痛和淋巴結腫大,通常在10天內癒合,但病毒會在面神經中休眠,在免疫力降低的時候病毒可能會重新激活再次造成起泡。病因原因通常是單純皰疹病毒1型(HSV-1),偶爾有單純皰疹病毒2型(HSV-2),感染通常通過人之間直接接觸傳播。發病率大約千分之2.5, 而33%的人會複發。預防預防包括避免接吻或使用感染者的個人物品。抗病毒藥物可以減少爆發的頻率。對唇皰疹最好的預防措施是口服伐昔洛韋每日一次(500毫克)是預防皰疹的最佳方法,可以減少病毒爆發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治療方法隨機對照試驗表明,唇皰疹有效治療方法主要有3種和藥物:口服伐昔洛韋,口服阿昔洛韋和外用噴昔洛韋軟膏。伐昔洛韋——在唇皰疹的早期服用(1天兩次每次2g),減少了發作持續時間、加快癒合;阿昔洛韋——每天服用5次,每次400毫克,持續5天,可以減少疼痛持續時間、加快癒合;外用1%噴昔洛韋軟膏(皰疹處塗抹藥物),每兩小時塗一次,連續四天,也可減少疼痛持續時間、加快癒合。「BMJ臨床證據指南」重申,口服藥物(阿昔洛韋或伐昔洛韋)和局部用藥(阿昔洛韋或噴昔洛韋)在治療口唇皰疹時稍微縮短了治療時間和疼痛持續時間(1天)。 作為預防,口服阿昔洛韋或伐昔洛韋是有效的。我們怎麼辦

對於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唇皰疹是自限性疾病通常不用抗病毒藥治療。但如果疼痛不適,口服阿昔洛韋或外用噴昔洛韋乳膏塗抹減少疼痛稍微加速癒合(約加快1天,意義並不大)。 作為預防措施,一般使用口服阿昔洛韋(200mg,每日3-5次),也可以用伐昔洛韋(500mg,每日一次)。

Enjoy!


【2018-03-17 中華醫學科普回答】如題,謝邀,要回答這個問題,口唇皰疹是常見病、多發病,尤其在冬季最多 見,病程長,極其痛苦,且影響美觀。目前治療 單純皰疹的報道很多。

是單純皰疹病毒最常 見的一種類型,由人類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當皮膚黏膜感染後,該病 毒即在上皮細胞中複製。常由於感冒、發熱、疲 勞、睡眠不足、心情抑鬱、壓力大、緊張焦慮等因 素致使免疫力下降,可使病毒激活而發病,初起 往往表現為局部有灼熱、瘙癢及潮紅,繼而出現 密集成群或數群針頭大小水皰,較原髮型的水皰 要小且較簇集,破裂後而糜爛,滲液,逐漸乾燥 結痂,全程經過約 1~2 周,愈後局部可留有暫時 性色素沉著。一般好發於皮膚黏膜交界處,如口 角、唇緣及鼻孔附近,亦有發生於顏面、唇部 者。

中醫稱「上火」,常規用口服牛黃解毒片或者 牛黃上清丸,外擦紅霉素軟膏治療。紅霉素軟膏 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對大多數革蘭陽性菌、部 分革蘭陰性菌及一些非典型致病菌如衣原體、支 原體均有抗菌活性。雖然可將局部炎症控制,但 是因為紅霉素軟膏油性太大,使皮損不易結痂而 經久不愈。 阿昔洛韋軟 膏又名無環鳥苷,化學名 9-(2-羥乙氧甲基)鳥嘌呤。為合成的核苷類抗病毒 葯,能被病毒的嘧啶核苷激酶選擇性地磷酸化, 從而轉化為單磷酸酯,後者受細胞酶的作用,再 轉化為二磷酸酯和三磷酸酯,阿昔洛韋三磷酸酯 可干擾 DNA 的聚合酶,特別是能干擾皰疹病毒DNA 酶,從而抑制病毒 DNA 的複製。其作用的 機制可能在抗病毒過程中,由於病毒被殺滅,病 毒引起的機體免疫反應小,從而具有副作用小 的特點,且使用方便,療效好又快,很值得推 廣。

單純皰疹很容易複發,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 時,不但易複發還不易癒合。所以筆者在臨床 上會對每一位患者囑咐一定要堅持鍛煉身體,放 松心情。確保唇皰疹局部乾爽。另外潮濕的牙刷 加上潮濕的浴室,正好符合單純皰疹所適宜的舒 適環境,單純皰疹病毒能寄居於牙刷上一段時 間,使患者在復原後再度感染,因此患者應在水 泡形成後丟掉牙刷。如此可防止產生多重皰疹。 一旦此皰疹完全復原後,再換一把牙刷。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中華醫學科普平台」頭條號,獲取更多專業原創醫學科普知識,本條為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生氣上火,吃東西上火,是人人都有的,而且很多人走火都在嘴上,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能快速的解決這些問題。

喝水

養成一個喝水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嘴角上火是內火引起的,平時要注意多喝點水,可以排出體內的各種垃圾、毒素,特別是乾燥的季節,內更容易引起內火上升。

藥物

1.如發現嘴角有起泡的徵兆,睡覺的時候,在嘴角上均勻的抹點牙膏可以很好的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2.紅霉素藥膏塗抹在嘴角。

3.天然蘆薈,可以起到殺菌、緩解瘙癢、疼痛。

熱敷

用熱毛巾熱敷,最好是晚上睡覺之前,能加快血液循環,儘快消散。

飲食

嘴角起泡的時候,飲食上要注意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吃點蔬菜、蘿蔔、蜂蜜、梨、大棗等等,都可以很好的去火

其實,很多疾病都是從口中來的。無論怎樣,我們在平時生活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規律,養成良好的習慣。


您好,我是國家公共三級營養師,非常榮幸能夠回復您的問題。

嘴角起泡又稱口角炎。想知道如何康復的快,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產生的病因,只有從源頭抓住,才能更快的康復。

一般引起的原因有:1:病毒引起;2:上火引起;3:疲勞過度引起等

對於病毒引起的,我們選擇抗病毒的葯,如病毒唑,病毒靈等藥物,可以得到有效的作用

對於上火引起的,首先我們想到的肯定是去火,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內火還是外火,可以選擇清熱解讀片,配上袪火的食物,如雪梨等

大部分人因為工作生活壓力過大,導致睡眠不足,這個時候首先保證充足睡眠,多吃水果等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引起的,個人覺得每日飲用充足的水,加強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同時配上維生素b2。減少一些乾燥零食的攝取。

希望我的回復能夠幫到你。如果有更多疑問,請關注或者留言我,謝謝!


謝邀,根據我的經驗。

內服牛黃解毒片

外敷冰硼散

我一般只在潰瘍處敷冰硼散,有奇效。

多吃梨、柚子、西瓜等降火的水果,多飲綠茶。


謝邀

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並不要熬夜,避免過度勞累或過度運動,注意主動飲水,可能的情況下,多飲水。清淡飲食並注意儘可能地多吃半流質或流質的食物,如米粥、小米粥、蔬菜湯或梨水湯、荸薺湯、蓮子羹、銀耳湯、絲瓜湯、冬瓜湯、海帶豆腐湯等,不要吃得過咸過辣過油,不吃腌漬食物,不要吃過多的高蛋白飲食,如果是夏天可以用西瓜皮熬湯喝或清炒西瓜皮等。總之可能是上火了或感冒後引起的,充足的休息和湯湯水水有利於早日恢復。


給你一個最簡單的偏方,我用過,我身邊的人都用過。就是用針把泡泡刺破,然後用蘆薈葉,把葉子用刀割開,用葉肉的部分貼在患處,用手或膠帶固定住,三到四個小時以後拿掉,葉汁很苦,年份久一點的蘆薈更好。第二天就會長皮,還不結厚厚的嘎,適當的塗幾次蘆薈葉汁,效果更好。真的管用。圖上這種木粒蘆薈,俗稱。龍爪花。


我們這一般塗抹紅霉素,看個人情況還是去醫院開藥吧每個人情況不一樣萬一有個意外就不好了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