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的秦腔哪家強?


關於這個問題,爭論很大,大都站在各自的地域上進行解讀,但是這種解讀往往帶有地域歧視和偏見。那麼怎麼樣看一個地區秦腔的強盛,個人認為應該從人才建設、劇目儲備和群眾基礎三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解讀。

首先、在人才建設上,陝西可以說是獨佔鰲頭,陝西不僅有秦腔專業唯一的人才培養大專院校陝西省戲曲職業學院,而且全國註明高校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大學也設置了秦腔相關的本科專業,為秦腔人才的高素質培養打通了通道。在具有秦腔最高學府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聚集了秦腔界大部分優秀人才,在整個西北秦腔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國家一級演員和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就佔據了一多半,單就此而言,非其他省份可比擬的。而且首先還有西安秦腔劇院有限公司下屬的兩個百年秦腔劇社易俗社還三意社,其品牌影響力深遠,聚集了大量優秀秦腔演員。

反觀其他省份,在人才培養上,除了甘肅省有蘭州理工大學下屬的戲曲學院培養專業的秦腔人才外,其他省份主演靠陝西省的培養和輸出,且各省的大院團以及民營團體主要以陝西籍演員為主,由於秦腔演唱語言的需求,各省本土演員在台柱子的份額上佔比很少。

其次、在劇目儲備上,陝西省的傳統劇目儲備在類別和數量上不及甘肅和寧夏,尤其西安亂彈傳統劇目儲備非常的匱乏,不論走到哪兒演出,來回就是那幾齣戲,甚至出現了劇目儲備不夠演出一台戲的局面。而在新劇的創編上,陝西省可以說是不途餘力,但這些劇目單純的為了得獎而演,很難惠及正在需要秦腔的受眾。且這種劇目近年來正在被寧夏和甘肅迎頭趕上。

最後、群眾基礎決定了秦腔的生存,在這方面,陝西在大走下坡路,從渭北高原一直到寶雞地區,雖然秦腔演出不斷,但是群眾基礎越來越薄弱,演出現場觀眾寥寥無幾,甚是荒涼,且觀眾老齡化嚴重,群眾基礎嚴重失衡。

而反觀甘肅和寧夏的秦腔群眾基礎近些年是越發雄厚,演出常年不斷,觀眾群體老少皆宜,場面火爆,為秦腔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優質土壤。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陝西的秦腔演出團體常年盤踞於甘肅和寧夏的主要原因,因為群眾需要,市場需要,更重要的是秦腔本身需要這樣的土壤。

綜上所述,西北五省的秦腔,各有所長,各有側重,很難說誰強誰若,只能說只有真正需要秦腔的地方,能夠創造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以及行業價值的地方就強,秦腔是屬於全體西北人的精神食糧,應該打破地域隔閡,相互協同,加強交流,對方傳播,方是惠及秦腔的征途,否則,只顧誰強誰弱,只顧面子不顧里子,於秦腔的生存和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秦腔的陽剛味己被陝西戲曲研究院移植成歌劇、話劇了、已很難達到秦腔原汁原味了。西安背著個秦腔京都的外衣自以為得意、這些年從劇目儲備上幾乎為零、掛上個每周有戲看的牌子、實際每場熱剩飯、都是過去那幾夲熟悉的再也不熟悉的爛戲了。還甚至為了讓觀眾有點好奇感、自覺不自覺把有些熟戲從某些場次及情節上刪除、加上一點歌劇味和現代一些表現手段、說成是創新與探索、結果讓觀眾看後覺得還是換湯沒換藥、把貓叫了個咪`甚至改編後還不如原劇夲所提供的戲味、令觀眾失望、出力不討好。當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戲曲藝術也得隨著時代而改革、但改革及創新不能太過意地脫離傳統、很可能某些領導及專家認為陝西的秦腔通過創新及華麗轉身能引起社會的關注、但歸根結底戲是給觀眾看的、觀眾的認可和口碑是舉足輕重的、專家畢竟是少數。反觀甘肅和寧夏、秦腔的生命為何一浪高一浪、群眾基礎根深葉茂、、問題在於他們時刻為觀眾奉獻原汁原味的秦腔大餐、長期紮根基層和觀眾融合、始終踐行藝術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根夲宗旨、才贏得廣大觀眾的滿口皆碑σ作為秦腔正宗、京都的西安、是否也該放下架子、脫離錦衣、撲下身子、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吧!


陝西吧!無論從宣傳還是各種影響中提到秦腔想到的是陝西,或者西安,在這看一些旅遊類的東西秦腔在裡面是有的介紹,而甘肅的話喜歡的人多但是宣傳太少,雖然從名家數量上可以和陝西抗衡,但在甘肅秦腔的宣傳推廣上就太弱小了,多數都是民間的草根推廣,政府機關單位說真的不夠多宣傳支持,至於寧夏和新疆以及青海這三個省吧只能說有人聽,但由於文化問題,所以在戲迷群眾數量上和對外的宣傳上都不夠,比如說提到寧夏的民間生活習俗肯定對外的宣傳上是回族的花兒,外人的影響估計也就是一些回族的習俗,而少數名族對於秦腔來說聽的人太少了[捂臉],在這就是我個人的頭條粉絲,我做秦腔的,甘肅和陝西的粉絲數量在38%的佔比,新疆和寧夏5%,青海3%的粉絲佔比,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念,歡迎大家來討論,謝謝


說起秦腔,雖然熱紅西北五省,西北人沒有不喜歡秦腔戲的,但是要說到底那家強,這裡我說句公道話吧,是陝西,不錯,就是陝西,雖然我是甘肅人,但是我覺得還是陝西人唱戲比較賣力,而且十個人有九個就能哼兩句,大多數名家也處處於陝西,其他身份好多秦劇團裡面的大梁也都是從陝西過去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贊同我的意見?


從目前發展現狀看,西北五省秦腔已不是陝甘爭霸,陝西獨佔鰲頭了。現在是陝西和寧夏在爭奪影響力,陝西影響力無法撼動,因為西安是秦腔的京都。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幾年寧夏秦腔在中國劇協副主席戲曲二度梅花獎寧夏文化廳副廳長的帶領下,在全國大放異彩。他們的現代戲三部曲狗兒爺涅槃花兒聲聲王貴與李香香蜚聲全國劇壇,成就直接叫板陝西戲曲研究院的西京三部曲。他們的梅花獎六朵,柳萍李小雄屈蓮英侯艷張曉琴韋小兵,其中柳萍是當之無愧的二度梅花獎。反觀甘肅秦腔,前幾年還有竇鳳琴譚健勛張蘭秦撐門面,現在隨著他們的退休和出走,劇壇死機一片。再加上政績的驅使,甘肅在人造劇種隴劇上大做形式和文章,秦腔基本是自我發展,基本沒有大動作。但我發現,甘肅電視台的大戲台欄目近期異軍突起不但在甘肅衛視晚間黃金段播出,而且節目質量超過秦之聲,是目前甘肅秦腔的唯一亮點。


秦腔起源於秦朝,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天水,也是秦腔的發源地。因為秦始皇的祖籍在甘肅天水,秦朝先民東移是把他們自娛自樂的唱腔帶到了陝西,後來秦始皇在古城西安建都,就把秦腔從陝西發揚光大,遍布陝甘寧三省,所以陝西秦腔是最正宗的!


總之都是秦文化傳承地區,應該聯合發揚下去,而不是天天比高低,看看這些秦腔曲牌,網上居然搜不到。


按理說陝西號稱『秦』,也是秦腔戲曲的發祥地。西北地區幾乎所有名家新秀都被聚集於省會西安。無論是演員陣容還是文武樂隊,頂尖高手盡括其中。但問題是有些頂級團體打著改良創新的旗號,使大家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秦腔戲曲變成『雜交轉基因品種』,歌劇不是歌劇,戲曲不像戲曲。而且就那幾本『陳芝麻爛套子』,翻過來豆腐一碗,翻過去一碗豆腐,缺乏真正的發展創新。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難道先輩留下來的那點遺產,只能停留於此?打著頂尖專業團隊的招牌,而專為『名氣』、『報酬』之實。在陝西地區的平常百姓心目中,就連鄰近的甘肅、寧夏等省份的縣市級秦腔水準都不如,更別說陝西省的周至等縣市團隊。周至劇團的《封神榜》、《三國演義》、《楊家將》故事劇目,哪一本是陝西省的戲曲研究院等團隊所擁有的?培養秦腔演員合理運用新的、科學的發聲技巧無可厚非,但西北地區秦人的秦腔秦韻似乎失去了本來的原汁原味,也許也是導致秦腔『老齡化』的原因之所在吧!


其實當代秦腔的主流應該在甘肅,主要是竇鳳琴老師,張蘭秦老師,雷通霞老師,邊宵,張江中,蘇鳳麗,等一批優秀演員!而陝西的秦腔界卻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正旦演員。


推薦閱讀:

TAG:秦腔 | 娛樂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