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鹽鐵為什麼要實行官營?


鹽鐵官營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實行的一項政策,但是鹽鐵在最初並不是官營的。鹽鐵開始實行官營是在漢武帝時代,不過鹽鐵官營後,時人仍然對此有很大的爭議。以致於到了漢昭帝時還展開了一番熱烈的討論,全國各地有聲望的人,和政府的財政主管大臣,在「鹽鐵會議」上進行激烈的辯駁。

既然存在如此之大的意見分歧,那鹽鐵為什麼要實行官營呢?這就得追溯漢武帝時期的「鹽鐵政策」了。在漢武帝之前,鹽鐵是私營的。這是因為在戰國以前,山林池澤抽取的賦稅較少,所以撥歸皇室使用;田賦是大宗,所以田賦所得歸中央政府。管理皇室經濟的是「三公九卿」中的少府,掌管政府經濟的是大司農。

戰國以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本是小利的鹽鐵商稅逐漸膨大起來,並開始超過全國的田賦。在這樣的情況下,少府的收入就遠勝於大司農。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多年來征討匈奴,遠通西域,國家開支浩大,以致於國庫日益空虛。政府支持龐大,大司農的錢被用光了,無奈之下,漢武帝只好拿出少府的錢。

漢武帝此舉相當於把皇室的私產捐獻給政府。所以漢武帝也下令地方上的豪紳大族捐錢,其中矛頭指向鹽鐵商人。如果這些鹽鐵商人能積極響應漢武帝的號召,也許漢武帝就不會急於實行鹽鐵官營。不想這些豪族對武帝的號召反應冷淡,這無疑激怒了漢武帝。漢武帝心想:你們之所以能獲大利,是因為我把山海池澤讓給你們經營,你們才能煮鹽冶鐵,進而發財致富。現在皇帝本人都向國家捐錢了,你們居然無動於衷,那隻好把它收回來由政府經營了。

從此,鹽鐵的經營權便收歸官府。政府派官吏煮鹽、冶鐵,獲利所得全部歸政府。就這樣,鹽鐵開始有私營變成了官營。事實上,由於鹽鐵的巨大利潤,即便武帝時期不收歸國有,在其他朝代也會實行。因為在 「皇室」、「國家」大於「民間」、「社會」的體制下,是不可能容許社會的實力大於國家的。


公元前81年,大將軍霍光以昭帝名義,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舉行一次大規模的政策討論會。這次會議,是要「總論政治得失」,就漢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特別是以鹽鐵專賣政策為主,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辦論。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鹽鐵會議」。

必漢武帝在位時期,重用大理財家桑弘羊,實行鹽鐵專收回鑄錢大權,設立「平準」、「均輸」制度,加上「算緡」、「告緡」辦法,使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削弱和打擊了大工商業主和封國諸侯的經濟勢力,加強了中央政權的經濟基礎。漢武帝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內削諸侯王,北擊匈奴,西通西域,大大鞏固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是順應歷史發展要求的。但同時也因負擔過重,以致造成「天下虛耗,百姓流離」,不斷爆發小規模起義。漢武帝一方面進行鎮壓,一方面決定在基本方針不變的前提之下,適當調整一些政策。

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上書漢武帝,要求在今新疆輪台一帶,實行軍事屯田,「以威西國」。漢武帝深知力所不及,為此下了一道「輪台詔令」,不同意再加重百姓口賦,拒絕在輪台再興辦屯田,並明確表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同時,他又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積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這個政策調整工作,對鞏固前一時期統一集權的成果,很有必要。但漢武帝來不及全面貫徹「台詔令」的方針,便在公元前87年死去。臨死前,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並確定以他為首,與上官桀、桑弘羊等一起,共同輔佐即將繼位、而年僅八歲的漢昭帝。

霍光主持朝政時,「無所改作」,堅持漢武帝加強集權的各項主要政策,同時能夠「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注意貫徹漢武帝「輪台詔令」的精神。公元前81年,朝廷下令,徵求地方賢良文學對「民間疾苦」的意見,一致回答:「願罷鹽、鐵、酒榷」,桑弘羊不同意。因此,霍光便組織了「鹽鐵會議」。

會上,霍光沒有出面,由丞相田千秋主持會議。桑弘羊是代表朝廷答辯的主要發言人。從各地請來的賢良、文學,則利用這次機會,對漢武帝的各項政策進行了論|之主要矛頭指向桑弘羊,紛紛要求有所更改。於是,賢良、文學為一方,桑弘羊為另一方,展開了激烈的辨論。

要不要繼續實行鹽鐵專賣、統一鑄錢、榷酷、平準、均輸等經濟政策。賢良、文學認為政府壟斷這些事業,是「與民爭利」,主張加以廢止。桑弘羊堅決反對這種意見,他說:「總一鹽鐵,非獨為利入也,將以建本抑末,離朋黨,禁淫侈,絕兼并之路也」。桑弘羊指出,漢初不禁私利,吳王劉濞鑄鐵煮鹽,結果力量一大,就造起反來。另外,大規模抗擊匈奴的戰爭,「車甲之貴,克獲之賞,以億萬計,皆贍大司農」。事實說明,實行鹽鐵專賣,對於加強中央集權抵抗匈奴貴族的侵擾,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馬遷對此曾說過「民不益賦,而國用饒」,加以肯定。漢武帝時,「為治粟都尉,領大農,儘管天下鹽鐵」的桑弘羊,為此立功。所以,在會上,桑弘羊堅持繼續執行鹽鐵專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

賢良、文學反對鹽鐵專賣,把它說得一無是處,不合歷史實際,但卻反映了封建官僚制度控制下的鹽鐵專賣,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官吏管理不善,假公濟私,所造鐵器質量低劣,「割草不痛」,價錢又貴,農民不願用,出現了「木耕手耨」的現象。制出的鹽,也有苦味,人民只好淡食。桑弘羊也承認這些事實,致使「民煩苦之」。

鐵會後,經過辯論,肯定了漢武帝的基本政策。但由於形勢發展,也感到有必要進行一些調整。在霍光主持下,漢朝廷罷去「酒榷」,在部分地區停止鐵器專賣。史書上說,霍光這樣做,「是從賢良文學之議也」。除此而外,其他各項經濟政策,仍維持不變。這就是說,霍光在堅持鹽鐵專賣這一點上,和桑弘羊並無多大分歧。

鹽鐵會議是漢朝政府討論國策的一次會議。會議留下了記錄。宣帝時的桓寬利用這些記錄材料,寫成了幾萬言的《鹽鐵論》一書。《鹽鐵論》寫得好,保存了當時辨論雙方代表人物的原來風貌,使我們讀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為我們提供了西漢鹽鐵專賣和鹽鐵會議的重要情況,是我們了解這段歷史真象的第一手材料。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