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眾多兒子,為何唯獨選了最軟弱的李治?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李世民有14個兒子,其中嫡子3個。即長孫皇后的親生兒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按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李承乾早早的就當了太子。但是他不往正道走,最後太子被廢。那麼,李泰和李治都有優勢了。其中,李世民還考慮過庶子李恪。
但是在長孫無忌等大臣的極力推薦下,李治順利勝出,當了儲君。
這其中有沒有李世民在早年的一個「天意難違」情結在裡頭?
年輕時的李世民不信鬼神,但晚年卻求仙藥,重術士。所以他最後選李治,有可能覺得他是命中注定要當皇帝的。這個情結是怎麼來的呢?請允許我給大家慢慢道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統一了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同時對有關朝政的許多問題,也進行了統一規定。
首先是確立國號。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這個歷史傳承不能間斷,雖然現在全國統一了,再叫秦國已經不合適了,但給開創的新王朝起個什麼名字呢?大臣們幾經商榷,就叫秦朝。
國號的確立基本上沒有異議,很快就確定下來。那麼君主怎麼稱呼呢?
博士學宮擬定的名號是「泰皇」,他們找出的依據是:「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所以給君主的稱呼叫泰皇以示尊貴。
但嬴政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這個稱號他還覺得不滿意。他的心裡總有這麼一個情節,他始終認為帝號要高於王號。但若單取帝號,似乎又不足以彰顯遠承聖賢大道之尊崇,崇古尊典的博士們也一定不以為然。
思忖半天,腦洞大開,叫「皇帝」,這樣有虛有實、有古有今!於是,嬴政在大臣們的奏請上提筆寫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君主的名稱也確定了下了來。
皇帝既然是至高無上的,那有關皇帝的一切都要顯示出與眾不同來。於是皇帝的專用詞就出現了,如:皇帝自稱朕,皇帝命曰制,皇帝令曰詔,皇帝印曰璽。
另外,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車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所至曰幸,所進曰御,皇帝冠曰通天冠高九寸,臣民稱皇帝曰陛下,史官紀事曰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事的增加,又增加了一些專用詞語。比如帝王的詔書、命令就分為四種:
「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 」(《後漢書·光武帝紀》)
到了唐朝,敕書又分為發敕、敕旨、論事敕及敕牒 4種。官府增減官員、廢置州縣、徵發兵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等重要事情用發敕,又稱發日敕,由皇帝親筆填寫日期;因官僚奏請而頒發的皇帝命令,稱敕旨;皇帝訓誡百官用論事敕;由尚書省粘連牒文發出的敕書稱為敕牒。
既然成了專用字,和皇家沾上關係,一般人就不能使用了。比如說,皇上的東西,一般人不能動。
比方說皇帝的女人,那是他的禁臠,別人別想染指;比方說,皇帝的龍椅,別人別說要動它,就是想一想也是不允許的。
同樣,皇帝的專用字,別人也都要規避才行,否則就是殺頭之罪。
一般人不能違規,那皇子皇孫們違規了應該怎麼處理呢?這個事情還真值得研究。唐太宗當年就遇到這種事情,看他是如何處理的。
《酉陽雜俎》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的是唐太宗和兒子唐高宗之間的事情。
李治是唐太宗的嫡子,不過是最小的嫡子,老三。他的上面有兩個哥哥。
有一次,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陪同小李治玩耍。那時候他還是個小孩子,整天都在玩耍中度過。
一天,李治正拿著一支筆在一張白紙上塗寫,把整張紙都給畫滿了。看到李治在那裡畫的專心致志,李世民很好奇,是什麼讓他這麼專心塗鴉呢?
李世民拿過紙張,一邊欣賞著李治的塗鴉,一邊微笑著。他在想,還是小孩子活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一天是多麼輕鬆愉快呀。
但是看重看重,他的心情立刻翻轉了過來,瞬間冒出了冷汗。李世民看到一個小孩畫的畫,怎麼會緊張成這樣呢?
原來,李治隨手亂寫的字畫中,有一個「敕」字清晰可見!
唐太宗看到此字,心想:這難道就是天意嗎?
隨後,他就對宮女說:「趕緊把這張紙燒掉,而且絕不許將此事外傳,否則後果很嚴重。」
當然,李世民不是怕李治會搶他的皇位,這時的李治還是個懵懂小兒,不會對自己構成任何威脅。
李世民不怕,可別人怕呀。當時的太子是李承乾,而且李治還有好多哥哥呢,如果讓他們知道李治有這個表現,李承乾會放過他,其他的幾個兄弟會放過他?所以, 唐太宗這樣做就是為了保護李治。
到了後期,太子李承乾被廢,在李泰,李治還有李恪諸大臣的極力請求下,李世民終於選擇了李治為儲君。
按理說李世民這麼強勢的君王,不會讓大臣們的意見所左右的。李治除了性格好,比較軟弱之外,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聯想到李治小兒時就寫出「敕」字,帶有帝王氣,所以這時比較信命的李世民,相信了「命中注定」這個說法,就選了李治也未可知。
到底李世民有沒有這種想法?那隻能去問李世民本人了。
但是事實就是這樣,不管是天意還是冥冥中的什麼安排,到了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李治還真的繼位了。
他成為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掛了,太子李治接班,成為大唐最高領導人,號稱糖糕宗。
第一時間,唐朝那些事兒欄目組的資深記者唐甜甜對糖糕宗進了獨家專訪,以下為採訪實錄,文中受訪對象簡稱"糖糖"。
甜甜:糖糖,全國各大媒體都在報道,說你軟弱無能,對這個你怎麼看?
糖糖:這個嘛……不瞞你說,我承認,這是事實,但你覺得我要是不軟弱,今天這個位置輪得上我坐么!
甜甜:謝謝你的坦誠,那麼你覺得你憑藉哪些優勢,從眾多兄弟中脫穎而出呢?
糖糖:優勢?我的優勢就是沒有優勢!我四哥李泰文武雙全,才華橫溢,又深得我爹喜歡,算是佔盡了優勢,可他的下場是什麼呢!
甜甜:你四哥的事我也聽說了,他和你大哥李承乾之間勾心鬥角,最後倆人都被你爹下放了,那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是他倆成全了你呢?
糖糖:你這樣說也對也不對!我大哥一生下來鐵定是爹的接班人,而我爹卻偏偏喜歡我四哥的才華,我算什麼!他倆之間的爭鬥,和我真沒什麼關係!
甜甜:好吧,就算這樣,你就從來沒想過自己去努力奮鬥,和他倆去爭取這個皇位嗎?
糖糖:要說沒想過那是假的,誰不想坐上我爹的位置,但論資格我比不上大哥,論能力我比不上四哥,我拿什麼去和他們爭,也只能想想而己。
甜甜:如果這樣,我更想不通了,你既不出眾,也不愛表現自己,你爹為什麼選中你接班?
糖糖:我先不回答你,我爹當初是怎麼登上皇位的你應該知道吧?
甜甜:這個我聽說過,你爹夠狠的,當初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殺了你大伯李建成和你叔叔李元吉,連他們的孩子都沒放過,然後逼你爺爺退居二線……
糖糖:確實是這樣,可我爹上了年紀後,對當年的事後悔不已,他殺的那些可都是他的親兄弟、親侄子呀!再加上我大哥和四哥的事,他覺得的悲劇不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重演了!甜甜:噢,我明白了,所以你爹決定選一個老實孩子,對自己兄弟姊妹構不成威脅的人來接班!
糖糖:對,正是因為我的普通,才被我爹選中。
甜甜:據我了解,你被選中的原因不只這些,我可聽說,你舅舅長孫無忌應該在你爹面前替你說不少好話吧?
糖糖:那我問你,我舅舅勢力如何?
甜甜:那還用說,聽說你爹都對他敬讓三分。
糖糖:那要是我四哥之類的人要是當了皇帝,他們眼裡會容我舅舅獨大嗎?
甜甜:那肯定不會。
糖糖:那像我這樣的人呢……
甜甜:噢……原來如此,我明白了……那我想知道你眼裡能容下你舅舅嘛!
糖糖:嘿嘿,這個問題嘛,屬於國家機密,不方便向你透露!
甜甜:既然這樣就算了,我最後再問個八卦問題,聽說你和你爹的才人武媚娘之間……
這時,一個太監匆匆趕來,在糖糕宗耳邊說了些什麼。
糖糖:今天就到這裡吧,我有事兒要到感業寺去一趟……
採訪結束!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第一,古代皇子繼位,除了拼自身業務水平之外,還要拼媽。
李治的母親就是大名鼎鼎的長孫皇后,長孫氏自北魏以來,就是名門貴族,有權有勢了一百多年。李世民與長孫氏完婚時,隋朝還沒有滅亡,兩人是少年夫妻,又一同經歷了晉陽起兵,出生入死,感情非比尋常,長孫一族與李世民的關係,也日益密切,後來李世民跟自己的哥哥弟弟在玄武門死磕時,麾下就帶著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可以說,李世民的登基,長孫家族功不可沒。單憑一項從龍之功,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就甩了其他十一個兄弟幾條街。再加上長孫皇后是正妻,所以,李治的繼承權非常的名正言順。
第二,古代皇子繼位,除了各種拼,還要看運氣。
李治一共有兩個同母兄弟,他排老三,按理皇太子之位也輪不上他,奈何兩個兄長都比較會作死,生生把到手的太子之位弄沒了。
李治的同母大哥李承乾,既是嫡子,又是長子,襁褓之中就被封為恆山王,八歲時就被封為太子,史書評價是「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可以說,李承乾在人生之初,是摸了一手好牌的,然而,他的另外一個兄弟,手裡的牌面也不算差。
這個人就是李治的另外一個同母兄弟,嫡次子李泰。
據史書記載,李泰「腰腹洪大」,就是比較不瘦,李世民心疼兒子,怕他累著,准許他坐轎子來朝所,不僅如此,李世民還給房子給東西,甚至一天見不到李泰都要鴻雁傳書,如此寵愛,幾乎超過了皇太子。
皇太子很不爽,梁子就這麼結下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兩人之間的矛盾也在不斷升級,最終發展為兵戎相見。
公元642年,李承乾暗殺李泰之事敗露,逼宮未遂後,與李泰兩敗俱傷,在李世民的周旋下,保住性命,充軍黔州。李泰被貶為郡王。
據史書記載,李世民曾發出這樣的感嘆:如果立李泰為太子,待到李泰登基,李承乾和李治都會性命不保,如果立李治為太子,李泰和李承乾都可以保住性命。
事實證明,這位父親的決定是正確的,李承乾在貞觀時期去世,厚葬,李泰在高宗時期也獲得了格外的優待。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治自身的優秀。
儘管許多影視作品和小說孜孜不倦的把唐高宗李治描繪成一個軟弱無能的君主,其實不然。
不論是皇子時期還是繼位後,乃至之後的武后臨朝,李治的表現不可謂不出色。
在皇子時期,他孝順父母,李世民喊他去看騎射,他卻推辭,一直陪伴在老父身邊,登基之後,他勵精圖治,削弱士族門閥的勢力,高宗時期的唐朝版圖為最大,為之後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 雖然李世民的兒子很多,但能選擇的只有他和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兒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和李泰為爭奪儲君之位,斗的不亦樂乎,絲毫不遜色於李世民當年與李建成的爭鬥。也正是因為這種爭鬥,引發了李承乾的謀反。按理說這個時候,拼掉哥哥的李泰應該理所應當的成為太子,但或許是因為李泰深陷奪嫡之爭,唐太宗不想再看到骨肉相殘的事情發生,於是選擇了一直置身事外的晉王李治。按照史料的記載,李世民在目睹了兩個兒子爭奪帝位後,對於太子人選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如果李泰當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下場會很慘。而李治當了皇帝,李泰和李承乾肯定會有一個善終的結局,這樣也就避免了玄武門之變的再度上演。
當然從穩定朝局的角度看,這樣在兩個熱門人選之外,推出第三人也是最為妥當的辦法。李承乾貴為太子,身後聚集了大量的朝野實力,而被李世民專寵的李泰,同樣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兩大集團慢慢成為你死我活的死敵,不論是選擇李承乾還是選擇李泰,最終的結局都必將對當時的朝局產生巨大震動,這肯定也不是李世民所願意看到的。
不太同意題主關於李治軟弱的論斷,很多史料其實已經很明確的告訴後人,這個皇帝其實也很果斷,最起碼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事上,就絲毫看不出軟弱來。只是武則天太過強硬,顯得李治比較軟弱了,但老公怕媳婦這種事,似乎也沒什麼奇怪的吧。
因為他老兄根本就沒得選了,唐朝的繼承製也是嫡長子繼承,長孫皇后就仨兒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先生呢,不拘小節,會玩,還搞基,結果他爹不樂意了,你小子不好好念書,天天架鷹玩鳥,然後李承乾先生卻不依不饒繼續玩,這時候李泰先生忍不住寂寞了,結黨謀嫡,其實這也沒什麼,權力面前,兄弟算個P。而且李泰很會說話,他爹李世民也非常喜愛他,在李世民有廢太子的念頭時候,居然對他爹說,如果他被立為太子,等他做了皇帝,他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立他弟弟李治的兒子做太子。仔細想想這丫如果真這麼做了,心理得多陰暗。然而這一切都被褚遂良看穿了。如果魏王李泰繼位,估計李承乾和李治都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李世民就把眼光放到了李治的身上,相比兩位大哥,晉王李治很溫和,而且舅舅長孫無忌也支持他,如果立他,那麼李承乾和李泰都能避免殺身之禍,想起他曾經在玄武門殺死自己的大哥和弟弟,估計也很怕自己步父親李淵的後塵吧,所以立了李治。
嫡長子繼承製的背景下,太子李承乾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就應當是李承乾繼承皇位,但是李泰與李承乾兩人爆發奪嫡之爭,最後太子李承乾看形勢不對,在侯君集等的鼓動下造反,最後失敗,失去太子之位,而李泰當然要趁此機會當太子,然而朝中大臣們都反對,加之為了讓李世民不立李治,他還威脅李治說太子謀反牽涉到他,讓李治惶惶終日。李世民看到了這一點,而且立李泰的話李承乾李治將來都會有危險,加之李治雖然懦弱,但是仁愛,守成之君無需有開拓疆土之魄力,只需仁孝治天下,李治是最合適的人選了。最後李治被立為太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