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武士甲胄比同時期中朝的更好看和實用?


題主說同時期,但是又沒有具體指明,因為放了一張伊達政宗當世具足的圖,就姑且認為是戰國時期吧。

日本戰國時期起自應仁之亂,公元1467年,結束於安土桃山時代,1615年,大阪夏之陣結束,元和偃武。這一時期和中國的對應關係是,公元1467年為明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615年為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可以說是中國的明朝中後期。從這個時代的盔甲武制來對比算是同時期對吧。

這裡又要提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因為日本文化強勢,動漫、遊戲、影視作品中有大量描述日本戰國時代的作品,這裡面的問題就在於,在這些作品中出現的日本盔甲早就脫離了戰國時代的史詩,有明顯的美化和誇張成分。題主如果是看了這些作品得出問題的結論的話,自然是不合適的。

如果說有參考價值的話,不如看一下黑澤明的電影,比如《七武士》可以看到真實日本戰國盔甲水平:

只覆蓋頭部、臂膀、膝蓋等關鍵部位的武士盔甲,下半身基本不存在

正常衣著的武士

不正常但真實的武士穿著

事實上,我們所見造型誇張的各類鎧甲,都是日本領主大名級別的人物才能享受。因為戰國日本和中國古代是不同的,不是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而是和中世紀歐洲類似的封建制度。將軍分封各地大名,各大名又把領土繼續分封給各家臣,以此類推直到最基層的武士,平時這些武士享有大名的土地和收入,戰時則要參戰履行義務。所以衡量一個大名的實力,正是看他的封土面積,比如關原合戰時,德川家康是250萬石的大名,石田三成是19萬石的大名,實力相差懸殊。

所以這些大名的鎧甲就和歐洲中世紀封建領主的騎士鎧甲一樣,普通人根本無法享用,也不能量產,你拿這個舉例子就好像拿著出土的皇袍當成中國古代普通人的衣服一樣。至於防護性能更是一般,裝飾品那麼多,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推薦閱讀:

TAG:武士 | 文化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