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格格和公主這兩個稱謂有何區別?


現而今不少人把清朝的公主和格格(更正一個誤區,GeGe的讀音是第一聲,而不是第二聲。這是末代鐵帽子肅親王善耆的女兒金默玉女士給出的讀音,她自己就是格格,給出的讀音應該是正確的)劃等號,實際上是受到了電視劇的影響。實際上,格格並不是清朝公主的特有稱呼。

滿語中的「格格」大致就相當於漢語中「小姐」(別亂想!)的意思,最初格格就是滿洲大戶人家小姐的一個稱呼而已,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後來,由於滿洲貴族的崛起,尤其是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後,格格開始有了一定的特殊含義,基本上就只有宗室、覺羅和一些滿洲貴族家待字閨中的小姐才能用了。當然,這也並不十分嚴格,一些滿洲八旗的大戶百姓也有私下稱小姐為格格的,官方並沒有明令禁止。除此之外,被還有一類人也被稱為格格,她們大多是宗室王公們沒有正式封號(側福晉)的妾。清高宗(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電視劇《甄嬛傳》里甄嬛的原型)在清世宗(雍正帝)潛邸時期的身份就是格格,也就是潛邸時期的清世宗沒有側福晉名分的妾。

回到公主方面。清朝的宗女不僅僅只有公主被稱為格格,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甚至普通宗女也被稱為格格。而且,清朝還規定了一些特殊的格格稱號:郡主為和碩格格,縣主、郡君為多羅格格,縣君為固山格格,鄉君以下只稱格格。但是,無論怎麼稱呼,格格僅僅是一個常規叫法,並不是正式的封號,清朝的宗女們同樣是有一套完備的、類似於宗室爵位的等級體系。

按清制,皇帝嫡出之女封固倫公主、庶出之女封和碩公主,親王嫡出之女封郡主、側出(有名分的妾即側福晉所生)之女降兩級封郡君、庶出(無名分的妾所生)之女無封號只稱宗女,其他以此類推。也就是說,只有入八分輔國公以上的宗室王公嫡出之女才有鄉君以上的封號,庶出的就不一定了。同時,清朝沒有封號的宗女也按照俸祿高低分出了一定的等級,如六品俸宗女、七品俸宗女等等。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受封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尚為受封,即便是皇帝的嫡出女兒,也只能稱格格,而不能稱固倫公主。這就和皇子沒有封爵之前統一稱阿哥類似,只有受封之後才能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除此之外,宗女們的等級和封號也並不是絕對按照規定來的,如果皇帝願意加碼,完全是可以的。以怡賢親王胤祥為例,他一個嫡出的女兒和碩和惠公主,按規定親王嫡出的女兒只能封郡主。但是,清世宗和胤祥的關係怎麼樣大家都知道,清世宗直接把這個侄女養在了自己身邊,給予了公主的待遇。不過,還是略低了一等,是按庶出對待的。後來的慈禧就更加大方了,直接給了恭忠親王奕訢的女兒皇帝嫡出的待遇,將她封為了固倫榮壽公主。

綜上所述,格格大致相當於一個俗稱,並不是正式封號,而公主是正式封號,是有相應品級和待遇的。固倫公主和親王屬於同一等級,和碩公主和郡王屬於同一等級。而在沒有正式獲得封號之前,公主就只能暫時被稱為格格了。同時,格格也並不是公主專有,其他一些宗女、乃至宗室王公的妾,甚至一些滿洲貴族之女也有被稱為格格的。千萬不要被現在的電視劇給忽悠了,認為只有公主才叫格格,那就大錯特錯、荒天下之大謬了!


因為一部《還珠格格》很多人都認為清朝的皇子被稱作阿哥,而清朝的公主被稱作公主。其實,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會。

在清朝某些時期,皇帝與宗族女兒被稱作「格格」,並不是說清朝皇帝的女兒才被稱為格格。而「格格」這個稱謂,也不完全都是指皇族女兒。清朝的宗室女兒、王公的低階妾室、未嫁的貴族婦女都被稱作「格格」。

公主,是古代對於皇帝女兒、諸侯王女兒以及宗室的女兒的一種敬稱。直到唐朝以後,只有皇帝的女兒,或者和親遠嫁的宗室女性能夠被冊封為「公主」。一般來說,父親是皇帝的女性能夠被封為公主。

而「公主」與「格格」是不同的。在滿洲話里,格格的意思是「小姐」,最開始汗王與貝勒的女兒被稱作「格格」,這也是滿洲的傳統風俗。直到皇太極登基稱帝以後,仿照明朝制度,皇帝的女兒開始稱作公主。

清朝皇后嫡出的女兒為固倫公主,妃嬪所生的女兒為和碩公主,而王公貴胄的女兒則稱作「格格」。

而在清朝,王公的低階妾室也被稱作「格格」,比如《甄嬛傳》中,敬妃馮若昭在雍親王府時,就是年世蘭房裡的格格,也就是個低階的侍妾,所以華妃非常看不起敬妃。

在清朝,雖然親王、郡王、貝勒等宗室女兒能夠被冊封為郡主、縣主等,但沒有經過正式冊封,即便是親王嫡福晉的女兒,也都只能被稱作「格格」。所以,清朝皇帝的女兒仍舊是稱作公主,如果是被稱作格格,必然不是帝王之女。


總體來說,格格是滿族對大戶人家女子的敬稱,是滿清特有的稱呼,正常情況下,上至皇室宗親的女兒,下至滿洲貴族的女兒,都可以被稱為格格。

至於公主,在清朝之前,一般歷朝歷代都把皇家的女兒稱為公主,滿清在關外的時候,一般皇家的女兒也被稱為格格。

而滿清入關之後,治國理政大都模仿以前的中原王朝,而在公主的稱謂上,也模仿漢制,將皇帝的女兒改稱為公主,自此,格格成了皇室宗親和滿洲貴族家的女兒的習慣稱謂。

而公主就比較簡單了,就是皇帝的女兒,除了那些命不好早夭的幼女,基本上只要出生下來,快則一年半載,慢則幾年,都能獲得公主的封號。

當然,雖然都是公主,但也要看誰生的,正常情況下,清代的公主分成2個級別,中宮皇后所生的女兒才能被冊封為固倫公主,而其他妃嬪或者皇后的養女只能被冊封為和碩公主。

先看看固倫公主,固倫在滿語的意思是「天下、國家」,她們的地位非常尊貴,等同於親王級,她們在後宮裡,日常只需要太后、皇后、皇貴妃行禮即可,其他妃嬪的地位皆在固倫公主之下。

而和碩公主,除了妃嬪所生的女兒之外,皇帝也會因為某些因素從宗親手裡「搶」一些女子收為義女,並冊封為和碩公主,比如還珠格格,小燕子被皇帝收為義女,封的級別就相當於和碩公主,還珠格格的稱謂只能當劇情看看。

雍正皇帝在位時間也就十來年,登基的時候也是45歲的人了,做皇帝前先後有四個女兒,要麼早夭,要麼因為某些因素沒有冊封為公主,總之,除了之前生的兒子女兒,他做皇帝之後也就生了2個兒子,其中一個還夭折了,為了能有個公主女兒,他就從自己的兄弟的女兒里挑選了三個收為「義女」,冊封為和碩公主。

當然,雖然這些格格升級為了公主,但她們的命運往往就更加比較「悲催」了,她們大都肩負著皇帝「和親蒙古」的使命。

這些皇帝的女兒們,很多都在十來歲的時候,就被迫遠嫁蒙古,充當「滿蒙友誼」的政治工具,以鞏固皇帝對蒙古諸部的控制,她們最後的命運大都可以用「紅顏薄命」來形容。

那麼,和碩公主升級為固倫公主有沒有可能呢?

當然可以,這禮法的最終解釋權還是皇帝說了算。

比如乾隆的第十個女兒固倫和孝公主,她的生母是敦妃汪氏,不過據說因為長得很像乾隆,老來女的乾隆喜歡的不得了,就大筆一揮,給了固倫公主的頭銜,為了表示自己的寵愛,乾隆還特地賞賜其「乘坐金頂轎子」的權力,這可是一般的固倫公主想都不敢想的待遇啊。

因為這份喜愛表現地太直接,所以當時就引起了很多非議。

那皇帝怎麼做呢?

道光皇帝,她的第九個女兒,壽庄固倫公主,是庄順皇貴妃所生,這麼多女兒,道光最喜歡她,也是喜愛的不得了,但他忌憚於朝野非議,就按例給了和碩公主的頭銜,等到她嫁了人,道光皇帝就給她升級成了固倫公主。

明朝末期還有一個特例,就是親王的女兒不僅被冊封為公主,而且還是級別最高的固倫公主,這個特例就是恭親王的女兒了,因為慈禧從奪權到後期施政,很多時候都得仰仗恭親王奕?的支持,為了籠絡人心,慈禧特意將其女兒冊封為固倫公主,並享受雙倍的公主俸祿。


受很多劇名帶「格格」的清宮劇影響,人們以為清朝皇帝的女兒,就叫格格。實際上這是誤解,滿語中的「gege」,本意只是指有錢人家未出嫁的小姐。後金時,規定不管是皇太極或是其他貝勒的女兒,統稱為格格,但只是非正式叫法。清崇德元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向中原制度靠攏。格格們有了正式的叫法,就是公主。

而格格,在清定國號後,就成了高階層女性的代稱,但不一定只有愛新覺羅的女人才可以用。比如著名的蘇麻喇姑,就被內務府稱為「gege」。還有一類女人也可以稱為格格,就是王爺家的侍妾。王府里最高貴的女人無疑是福晉,以下是側福晉、庶福晉,之後才是格格。這樣的「gege」,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后,就是在各種清宮劇不斷串場的那個老佛爺。孝聖憲皇后在13歲入雍和宮,成了四阿哥胤禛的「gege」。

公主可以是格格,格格不一定是公主。

清朝的公主,和阿哥一樣,都是有等級的。阿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主有兩個等級:如果生母是皇后,作為嫡出的女兒,可稱為固倫公主。固倫的意思是,天下、尊貴。嬪妃所生的女兒,則稱為級別較固倫公主低一等的和碩公主。

當然這只是紙面上的約束。如果皇帝喜歡某個庶出女兒,也可以提高她的級別。比如乾隆帝的女兒、著名的十公主——和珅的兒媳婦。十公主的母親汪妃級別不高,可乾隆帝特別喜歡十公主,曾說你如果是男兒身,天下就是你的。至於十公主原有的和碩公主等級,晉為固倫公主,還不是乾隆帝一句話的事嗎?

公主以下的宗女,也有不同的等級。如果是親王的女兒,稱為漢化的郡主,滿語則稱「和碩格格」。比如清朝唯一的皇太子胤礽,如果他能順利繼位,他的女兒就是公主。可惜他沒那個命,只能當個理親王。作為理親王的女兒,就只能稱「和碩格格」。胤礽的兒子弘晳,降為郡王后,他的女兒只能稱為縣主,滿語稱「多羅格格」。弘晳繼承其父的理親王爵位,他的女兒則稱為「和碩格格」。

如果是貝勒的女兒,也被稱為「多羅格格」,但漢化的名,卻是比縣主要低一等的縣君。貝子的女兒,漢化的名,也稱為縣君,可滿語卻稱為「固山格格」。如果某個阿哥連貝子都沒撈到,最多當個鎮國公或輔國公,他的女兒則稱為鄉君,滿語統稱為格格。

以上說的這些,只是母親是嫡福晉的情況。如果母親是側福晉或更低級別,等級依例要遞減。

可以作一個簡表:

皇子 皇女(以嫡出為標準)

和碩親王 固倫公主

多羅郡王 和碩公主

多羅貝勒 和碩格格(郡主)

固山貝子 多羅格格(縣主)

以下略

級別不一樣,經濟待遇自然也不同。如果是固倫公主,年薪400兩,年給米400斛。而她的丈夫,級別也跟著老婆走。公主是固倫公主,丈夫就是固倫額駙,年薪280兩。和碩公主與和碩額駙的年薪分別是300兩、255兩。郡主和郡主額駙的年薪分別是250兩、230兩,以下省。

這還是格格們留京的情況。清朝推行的是滿蒙和親政策,大量公主被嫁到蒙古各部。清朝入關前就注重滿蒙聯姻,共有27名愛新覺羅家的宗室女子被送到蒙古各部。入關後,嫁到蒙古的各種格格們多達403人。

由於蒙古的經濟條件和氣候條件不如京城,嫁到蒙古各部的公主,俸祿要高於留京的公主。

比如身份最尊貴的固倫公主,年俸達到1千兩,和碩公主身份較低,只有200兩。而她們的丈夫,都是各部王爺、王子,並不是缺錢,所以給的不多。比如固倫額駙只有300兩,和碩額駙和妻子的年俸相同,都是200兩。

就公主本人而言,她當然想留在繁華的京城,誰願意大老遠去蒙古高原?如果留京,她死後,她的墳墓是可以不受丈夫級別限制,而直接稱為公主陵寢的。換言之,不是妻子死後和丈夫葬在一起,而是丈夫死後和妻子葬在一起。在北京城,有很多這樣的公主陵寢。最有名的,無疑是復興門外的那個公主墳。這裡埋的是嘉慶帝的兩個女兒:庄靜固倫公主、莊敬和碩公主。而這兩個級別不同的公主之所以埋在一起,是因為她們在嘉慶十六年(1811年)一前一後去世,相隔只有兩個月。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格格和公主有何區別?峰子哥來為你解答。

「格格」早期起源

「格格」一詞,從滿語「gege」的音譯辭彙而來,是清朝滿族的特定產物。

格格,是滿族人對女性的一種稱謂。早期大致意思是「姐姐、姑娘」,類似於漢語中「大小姐」的意思,泛指對女性尊稱。一開始並沒有定製,所以有時候一般滿族的未嫁姑娘,也可以稱為格格。

一般普通八旗人家的女兒,起名字時通常喜歡帶「格」字,比如麗格、蘭格(麗小姐、蘭小姐的意思)。

後來,格格一詞,詞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開始從泛指對女性尊稱,逐漸演變成了只有一定地位的女性,才能稱之為「格格」,格格走向特定化和封號化。

「格格」被專指化

「格格」這個正式稱謂,是從後金時期才開始使用的。後金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為「東果格格」,次女稱為「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

皇太極,於崇德元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而「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也就是說,清朝從皇太極開始,皇帝的女兒一般就不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公主"。格格則是清朝王爺的女兒稱謂。(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格格和公主的區別:「格格」用於後金時期和清朝時期,而「公主」則從周代時期開始一直被運用幾千年,而且不止是中國,中國臨近的一些國家也用「公主」這個稱號。

「公主」在漢制中指哪些人?

公主,一般是指中國古代漢族王朝對皇女、王女、宗女的封號。公主通常是皇女稱號,比如有名的太平公主、高陽公主等。

但在部分特殊情況下,為了需要,宗女也可以晉封為公主,比如嫁給松贊干布的文成公主。一般漢人王朝里,皇帝的姊妹、親姑姑,都稱為公主。而親王的女兒,則稱郡主。「格格」稱呼,從未在幾千年的漢人王朝中出現過。

「格格」在電視劇里的表現

其實,《還珠格格》里的「還珠格格、明珠格格」稱謂,是並不嚴謹的。比如紫薇,是乾隆帝和夏雨荷所生的,就是皇帝的女兒,嚴謹的講應該稱「明珠公主」。

關於「格格與公主」用法,這一點《甄嬛傳》就做得比較嚴謹一些,比如裡面的溫宜公主、朧月公主、靈犀公主、靜和公主,都是皇帝的女兒,而沒有叫某某格格。再比如金庸先生《鹿鼎記》書里虛構人物建寧公主,是康熙帝的妹妹,叫建寧公主而不叫建寧格格。

雖說如今拍清宮劇比較多,「格格」也成了常見詞,但是格格與公主的稱謂還是有區別的。電視劇有時會模糊化兩者稱謂,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兒。

「格格」按等級,分為五等

滿清王朝效仿中原漢制,對滿清皇室的女性做了規制,對應漢制的「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順治十七年,順治帝把"格格"分為五等:

1、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2、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3、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4、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5、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僅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也就是說爵位「公」以下人的女兒,就不能稱「格格」了,都只能叫「宗女」。

「格格」按血統,還分為三種

格格按血統,還分為三種:滿人格格、蒙古格格、漢人格格。根據滿清規制,蒙、漢的格格地位,一般低於滿人格格,但也在格格之列。滿、蒙、漢格格,地位依次遞減。

蒙古格格,就是草原上蒙古王公的女兒。清朝奉行「滿蒙聯姻」,經常迎娶蒙古格格。比如順治帝的母親孝庄太后,也就是大玉兒,就是蒙古王公之女,她是蒙古科爾沁部 博爾濟吉特家族的女兒。

漢人格格,就是漢人藩王的女兒,則只存在於清初,因為只有在清初才有漢人藩王。

「公主」稱呼:歐洲皇室及現代人的用法

歐洲君主的女兒、姊妹、姑母,和其他直系王室成員之女,稱號為「Princess」翻譯為公主,有時會依照與君主的親疏,翻譯成公主和郡主。

此外,歐洲皇室一些非君主直系親屬而被封為公主(Princess)的女性,有時也會翻譯為公主,比如茜茜公主、黛安娜公主(黛安娜王妃)。

而在現代,有的父母也常把女兒親切的叫「小公主」,甚至諧音成「小公舉」。所以「公主」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變化。

【文:峰子哥;點關注趣歷史!】


既然題主所問的是格格和公主的區別,那麼肯定是問清朝時期的區別啦,因為只有清朝時期才有格格這樣的稱呼。那麼在清朝時期格格和公主到底有何區別呢?這裡我就為大家詳細道來。

首先在努爾哈赤未建立大金的時候,女真人稱呼自家的女兒都可以格格相稱。但是在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後,格格一稱開始慢慢變的僅限於貴族女子所用,比如在後金時期,大汗和貝勒所生之女可稱格格,亦或著大汗和貝勒沒有名分的妻妾也可稱為格格。可以說此時格格的稱呼並不固定,只是限制了平民女子的使用,但是並未限制貴族女子的使用,在那個時候貴族的女兒和沒有名分的妻妾都可稱「格格」。而此時的後金並未出現「公主」的稱呼,所以無法比較其區別如何。

直到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登基稱帝,開始全面效仿明朝建立政權的時候,「公主」一稱才正式出現。而此時也開始明文規定了從此之後滿清皇室之女皆稱「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而「格格」一稱遂成為了王公貴胄之女的專屬封號,但是此時的格格一稱還並未多細緻,那個時候不管是親王的女兒,還是郡王的女兒,亦或貝勒的女兒,都稱為「格格」。不過此時「公主」與「格格」的區別卻顯現出來的,那就是公主是皇帝女兒的稱號,而格格是王公貴胄女兒的稱號。

而到了順治十五年,順治帝還將「格格」的稱號細分到了五個等級,即親王之女為「和碩格格」、世子及郡王和多羅貝勒之女為「多羅格格」、固山貝子之女為「固山格格」和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為「格格」,而自鎮國將軍之下的女兒皆不可稱格格,只能稱宗女。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格格的使用變得更加的嚴格,在順治之前只要是王宮貴胄都可使用「格格」的稱號,但是到了順治十五年之後,能夠使用「格格」稱號的只有滿清輔國公以上的所生的女兒才可,而鎮國將軍以下的所有的女兒皆不得稱「格格」,自此清朝格格的封號賜予始成定製。那麼此時的「公主」和「格格」的區別就是公主依然指的是皇帝女兒的稱號,而格格指的卻是輔國公以上爵位的人所生的女兒的稱號。

但是在清朝「公主」和「格格」還有一個區別,那就是「格格」在清朝還可作為非正式稱號來使用,而公主則不可。在清朝「格格」有時候還被用於對一些身份特別尊貴的女性的尊稱,且這個女子不是王公貴胄之女,比如在康熙時期,曾經撫養過康熙的蘇麻喇姑就被人尊稱為「蘇麻喇額涅格格」。同時在清朝一般情況下除了輔國公爵位以上所生的嫡長女會在十歲的時被賜予「格格」的封號,其他的次女有時候並不會那麼早就給予封號,那麼這個時候在平常的日子,她們也會被人稱為「格格」,但這只是尊稱,並不是正式的封號。此外,在清朝還有一類人也可稱「格格」,那就是清朝親王的妾,她們有時候也會被稱格格,這類人地位一般是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比如《清史稿》中關於孝聖憲皇后的記載中就有這麼一段話「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所以說總的來說「格格」的稱號並不是看起來的那麼嚴格,它的定位並不明確,而「公主」的稱號在清朝卻是被固定下來的,那就是只能是皇帝所生的女兒才可這麼稱呼。不似「格格」那般可以用在很多的女子身上,比如王公貴胄之女、地位尊貴的女子和親王的妾等等,總之就是沒有像「公主」那麼的嚴格。而這也許就是清朝「公主」和「格格」最本質的區別吧。


很多人受了清宮戲的影響,以為皇子叫「阿哥」,皇女叫「格格」,其實並非如此,阿哥並非是皇子的專用稱呼,在滿族裡,阿哥可以是同齡男子年輕人的互相稱呼,也可以是父母對兒子的稱呼。

皇帝的女兒並不叫格格,而是叫公主,皇后所生的女兒叫固倫公主,其他妃子所生的叫和碩公主,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的,有些公主雖然不是皇后所生,但因為特別受皇帝喜愛,也會被加封為固倫公主。

比如乾隆的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她嫁給了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還有康熙的第三女固倫榮憲公主。

那固倫與和碩又有什麼區別呢?在滿語里,固倫是國家,天下的意思,而和碩是一方的意思,顯然固倫要比和碩尊貴。

而格格才是王公貴族的女兒的稱呼,格格根據出身,共分為五等,第一等是親王之女,叫做和碩格格(親王叫和碩親王),第二等是世子(親王的嫡子)和郡王之女,叫做多羅格格,第三等是貝勒之女,叫做多羅格格。

第四等是貝子之女,叫做固山格格,第五等是鎮國公、輔國公與嫡福晉之女,叫做鄉君,其他之女,全部叫做宗女。

另外,格格也會用在一些特別的人的稱呼上面,比如《康熙王朝》裡面的蘇麻喇姑,也被叫做蘇麻喇額涅格格,其中額涅是母親的意思,因為蘇麻撫養過康熙帝,還是康熙帝的啟蒙老師。

另外,一些貴族之女在沒有獲得受封之前,也會被叫做格格,還有親王的一些地位比較低的妾,也會被叫做格格,比如乾隆帝弘曆之母孝聖憲皇后,在雍正還是雍親王的時候,就被稱呼為格格。

所以總的來說,皇帝的女兒叫公主,王公的女兒叫格格。


「格格」是滿語,對於女孩子的一種尊稱,後來成了對清代皇族女兒的專稱。作為正式的稱呼,在後金對大汗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

「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始於戰國時期。漢代的制度: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後來歷代都沿用漢代的稱呼。北宋政和三年,因為蔡京的建議,仿周代王姬的例子,皇帝的女兒也就是公主改稱為「帝姬」,皇帝的姊妹長公主改稱為「長帝姬」,皇帝的姑姑大長公主改稱為「大長帝姬」。南宋建炎元年又恢復了舊稱。東漢的公主分等級,有郡公主、縣公主、鄉公主、亭公主等等,後來「郡公主」稱為「群主」,「縣公主」稱為縣主,都成了獨立的稱呼。

後金崇德元年,仿明代的制度,皇帝的女兒也開始加上了「公主」的稱呼,明確規定皇后生的女兒為「固倫公主」,嬪妃生的女兒為「和碩公主」,「格格」則成為對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順治年間把王公貴胄家的格格們又分了等級:和碩格格、多羅格格、固山格格、格格等,分別對應漢制的郡主、縣主等。


格格跟公主完全是兩碼事好嗎?

不過我們也誤解了好幾十年了orz

今天我們來好好搞清楚這個問題!

「公主」這個稱呼始於戰國。

為什麼叫公主呢?因為當時天子的女兒都是由諸侯來「主」婚的,諸侯又稱為「公」,所以……真是簡單粗暴的稱呼。

「格格」這個稱呼呢,是清朝才開始有的。因為它來自於滿語,意思是小姐,姐姐。清朝的格格是指皇親國戚的女兒們,而皇帝自己的女兒,是「公主」。

所以呢,下面這兩位,雖然我們叫了很久的格格,但其實都是公主。

人家不是紫薇格格和還珠格格,是紫薇公主和還珠公主(真相揭穿之後另說2333)

其實公主和格格里,也是按等級森嚴,好多門道的。

比如皇帝的女兒里,皇后生的女兒最為尊貴,叫固倫公主。而妃子生的女兒,就要降一級,叫和碩公主了。

歷史上有名的公主有很多:

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

她的母親是武則天這樣的傳奇女性,而她自己也從來不缺心機和手段,所以她野心勃勃地想要去複製母親的成功。可是時也命也,雖然她機關算盡,卻遇到了李隆基這樣優秀的對手。當年那個親昵地叫她姑姑的小男孩,最終卻把她打入了谷底。

離經叛道的高陽公主

她的出生就是一段孽緣,從小沒有母親的關懷,而無比寵愛她的父親卻是對她母親的施害者。這樣複雜的身世讓她渴望認同,渴望強大的人。所以她對吳王十分依戀,遠遠超越了兄妹之間的羈絆。她對駙馬的軟弱無能十分鄙夷,是真正名存實亡的夫妻。她在辯機身上找到了自己,找到了靈魂的救贖,卻最終把這個原本前途無量的僧人推入了地獄。

最後,她的心中只剩下了無比的孤獨吧。

(這部劇的顏值太高,想回看了!)

身世悲涼的長平公主(文學作品中九難的原型,韋小寶的神尼師父)

一生悲慘的和碩公主(就是影視作品中的建寧公主原型,不過她是順治的妹妹不是康熙的妹妹)

等等等等……不一一舉例。

格格里也一樣,親王生的女兒,是和碩格格。郡王和貝勒的女兒,就是多羅格格了。貝子的女兒,就要再降一級,叫固山格格了。

固倫的滿語意思是天下,和碩的滿語意思是地方。所以也是蠻直白的分級。

皇帝的女兒都叫公主,清朝的皇親國戚的女兒都叫格格。那說完了格格,那肯定要說一說,清朝之前,皇親國戚的女兒都叫什麼啦。

漢朝的時候,諸侯王的女兒都叫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很好理解,誰主婚就叫什麼「主」。

在周朝和宋朝的時候,也有把皇帝女兒稱為「帝姬」的說法。其中很有名的就有一個宋朝的,柔福帝姬趙嬛嬛。

補充一下,有人說到皇帝的姐姐。

不錯,她也是公主,因為她是老皇帝的女兒呀!

她也有稱呼。

皇帝的姐妹是長公主,姑母是大長公主。


「格格」和「公主」這兩個稱謂,在清宮戲裡出現得次數最多,最簡單的區別在於格格是郡王的女兒,公主是皇帝的女兒,地位不同。但其實,「格格」和「公主」這兩個詞並不是同一時期出現的,內涵在不同的朝代也大有不同。

先說「格格」。

「格格」這個詞來源於滿語,是「小姐」的意思。所以,在滿人部落,「格格」一直就是用來尊稱對方女兒的。

彼時,「格格」只能算作一個普通的詞,若不是身為滿族後裔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它恐怕永遠也沒有機會被冠上特別的意義。

可是,當滿人成為天下之主時,一切都變了模樣。比如最普通不過的詞語「格格」,就開始成為了階級分化的代名詞,只有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才有資格被稱之為「格格」。

此時,「格格」一詞開始正式作為稱謂,出現於社會。

到了清太宗掌權的時候,由於他心心念念的一直是入主中原,所以改革的力度比較大,且大多都沿襲糅雜了明朝的舊習。

於是,皇帝和貝勒的女兒開始有了不同的稱謂,前者被叫做「公主」,後者被稱為「格格」。

後來,一直到清朝滅亡前,「格格」這個稱謂的含義在官方的界定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王宮貴胄的女兒,皇帝的女兒都被叫做是「公主」。

只不過,每一代帝王都曾對「格格」這個封號做過改革,比如順治帝就將格格分成過和碩格格、多羅格格等五個不同的等級。

當然,除了以上所說的關於「格格」的正式官方界定,「格格」這個稱謂在非正式情況下,還有三個含義。

一是指那些沒有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二是指一些地位高貴的女性,三是指親王位份比較低的妾。

再來說說「公主」。

相比「格格」,「公主」這個稱謂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諸侯都被叫做是「公」,天子嫁女兒又屢屢請他們去幫忙主婚,一來二去,天子的女兒便漸漸有了「公主」的別稱。

但是,當時天子的女兒普遍都被稱之為「王姬」,「公主」一詞並沒有得到廣泛承認。

一直到秦朝,「公主」一詞才正式得到官宣,只單指「君主的女兒」。

到了漢朝,「公主」這個封號逐漸被完善,又開始有了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的區別,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姐妹,大長公主則指的是皇帝的姑媽。

至於「公主」,還是僅僅指皇帝的女兒,且這個界定,一直到清朝滅亡前都是如此。

唯一不同的是,在不同朝代,公主的「封號」,也就是某某公主前面的「某某」是按不同的標準所封賜的。

比如東漢時的公主前面一般冠的是縣名,晉朝時的公主則冠的是郡名,所以,前者又被稱之為「縣主」,後者則被叫做是「郡主」。

然而,到了隋唐,郡主又成了太子女兒的稱謂,縣主則成了親王女兒的稱謂。到了明清,親王的女兒成了郡主,郡王的女兒成了縣主,也是混亂得不行。

好在,「公主」還是獨一份的稱謂,只單指皇帝的女兒。

至於「格格」和「公主」的區別,則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從出現的時間軸來看,一個早,一個遲

「格格」出現於後金時期,「公主」最早出現於春秋,兩者相差了兩千多年。

且前者輻射到的地域範圍極窄,主要在以滿族為代表的大清王朝,而「公主」卻是幾乎涵蓋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封建時代。

所以,「格格」和「公主」稱謂的第一個區別,在於出現時間的早晚。

二、從所處的階層來看,一個地位低,一個地位高

「格格」和「公主」稱謂的第二個區別,在於兩者所處階層的不同。

前者由於是非掌權階級,所以地位較之後者比較低。古時封建王朝,階層地位代表一切,地位高的所佔有的社會資源必然是最多的,所以「公主」所能享受到的特權肯定是比「格格」要多得多的。

但是,反過來說,地位高意味著身上擔負的責任重,背負在身的枷鎖更重,所以,兩者的幸福度並不真的成正相關。

三、從包含的人群來看,一個範圍寬,一個範圍窄

受現在良莠不齊的電視劇影響,很多人都把「格格」和「公主」傻傻分不清楚,覺得二者都指的是皇帝的女兒。

其實,相比「公主」單指皇帝的女兒,「格格」所要代指的人群要廣得多。

它雖然大多時候指的是王宮貴胄的女兒,但在一般情況下,它還可以用來尊稱沒有封號但卻地位尊貴的女性。比如陪伴康熙多年的蘇麻喇姑,就因為地位尊貴,被稱之為「格格」。

但乾隆皇帝在做皇子時所納的妾最低一級的妾室,也被稱之為「格格」。

所以,「格格」不一定單指的是誰的女兒,「公主」則只指天子的女兒,二者在內涵上都是千差萬別的。

總而言之,「格格」可以是好多人的女兒,「公主」則只能是天子的女兒。前者地位雖低一些,自由度卻大,後者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背負的枷鎖卻一點也不輕。

兩個稱謂雖千差萬別,但封建時代的女兒,結局大抵都是一樣不幸的。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周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復: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