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資治通鑒》這套史書?
與《資治》之緣
在三十多歲時,最早接觸到《資治通鑒》這部書,是在學校圖書室新進的一本,翻開一看,即是滿篇的文言。讀了幾行,聊無趣味,就罷了。過了十年,我又換了一個學校,在圖書室找書,館長說這幾本書不外借。當時就注意到其中有一套《資治通鑒》。充滿好奇,索性死纏爛打,借出幾天。不料,從此上癮。
《資治》自評翰林學士王磐在序中曾贊曰:「以《資治通鑒》為起端之首,可謂知時事之緩急而審適用之先務者矣,」並感慨:「是書一出,其為天下福澤利益,可勝道哉!今是書一布,不及十年,而國家人材之盛可拭目而觀之矣。」
宋神宗《資治通鑒序》曰:「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厲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乎?」
司馬光自言:「脩通鑒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己欠伸思睡。」 原來知己如此之寥落!讀之不打瞌睡的人寥若晨星!
《資治》他評
1、粉絲眾多
今天看來君實先生也不必擔心沒有「粉絲」,僅一個毛澤東就將資治通鑒伴隨一生,讀之入迷,先後讀了17遍之多,書頁殘破了還愛不釋卷,並且不停的向各級領導幹部推薦。君實若聽說必然欣慰。況且在此書傳世近千年來,刊刻出版達七八十次之多,為我國歷代史書刊刻出版所罕見,足見其影響深遠。
王夫之為此寫成史論巨著《讀通鑒論》,歷史之奇觀。
2、眾說紛紜
有人批評,說其敘述支離破碎,很難卒讀。有人評價,其中「無用」的東西太多。有人說,沒有實際用途。寫經濟文化內容少等等。
但是,誰也否定不了《資治通鑒》開創編年體之風;誰也否定不了他在歷史上存在的價值。
3、大家評論
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梁啟超: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毛澤東: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
韓非子論壇:實乃千秋偉業,造福後人,溫公大哉!巍巍乎高哉!
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為了系統地研究中國社會盛世和衰世的因果關係,作為統治者的借鑒。這部書適應當時鞏固統治的需要,得到宋英宗和宋神宗的重視,充分利用北宋中央王朝所收藏的圖書資料,花了十九年的時間,從1065年開始著手,到1084年編寫完成。
司馬光(1019-1086年)
《資治通鑒》是一部按照歷史時代順序編寫的「編年體」著作,上起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迄五代後周政權的最後滅亡,把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按年代編成二百九十四卷。
這部篇幅浩繁的著作,除了採用政府的藏書包括歷代的正史之外,還參考了私家編寫的雜史三百二十二種。司馬光等人先在開封收集材料,後來在洛陽繼續工作十多年。他們整理了大量的材料,先排比成為長編,然後去粗取精,由繁到簡,指定專人分段編寫。戰國秦漢部分由劉攽執筆,魏晉南北朝部分由劉恕執筆,隋唐五代部分由范祖禹執筆,最後由司馬光總其成。書成之後,堆存在洛陽的殘稿就有兩間房子。為了考辨史實的真偽,同一歷史事件往往參考了三、四種不同的材料。他們還另外寫了《考異》三十卷,專講史料考證。
這部書所記的內容,大體比較平實可信。不但敘事簡要,文字也很精練生動。當然,作者對古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論,是從維護政治制度的根本利益出發的,在敘述權力鬥爭時,能尊重事實。這部書系統地、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古代歷史資料,對於研究歷史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編年史著作。
由於《資治通鑒》卷數很多,司馬光又編了一個簡本,名叫《資治通鑒目錄》,共有三十卷,有單行本。後來又著手編一部中型的八十卷本的書,叫做《資治通鑒舉要歷》,但沒有完成。
《資治通鑒》問世以後,歷代史學家都十分重視,並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努力。如參加編寫的劉恕,他又寫了一部《通鑒外紀》十卷,補充了戰國以前的一段歷史。南宋的袁樞,編成了《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把原來的編年體,改為以歷史事件本末為中心的新體裁,共編成三百零五個歷史事件。這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通史著作。因為在他以前,史學著作不外編年體或紀傳體兩種。編年體以年為經,一個發展過程較長的歷史事件,被分割到好幾卷中去敘述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主,一件事又常常記載在幾個人的傳里。袁樞的新體裁,正好彌補了以上兩種體裁的不足,對我國史學上是個新的貢獻。南宋末年,王應麟編了《通鑒地理通釋》十四卷,對地理方面作了考釋。與王應麟同時代的胡三省,又為《資治通鑒》作了音注,對地理沿革和典章制度,注釋比較詳備,使後人利用這部書更加方便。
首先用梁啟超的話講,《資治通鑒》是一部帝王教科書。一開始,書中就點明了:「天子之職莫大於禮,利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並進一步解說道:禮,指紀綱,分指君臣,名,指公卿大夫。書中的內容可以說是以「禮治」貫穿始終,目的在於維繫等級制度(某些人生下來就是貴人,而其他人便是窮人,命運早就註定好了,即所謂「貴以臨賤,賤以承貴」)。
再從另一個角度說下:
《資治通鑒》問世之後,編年體又開始盛行。但與早期的編年體不同的是其又吸收了紀傳體以「列傳」敘述人物生平事迹本末、以「書」「志」敘述制度興廢演變的優點——不拘泥於敘事嚴格按照時間順序逐條排列史事的程式。對此,清代學者王鳴盛評價道:「編年一體,唐以前無足觀。至宋有《通鑒》,始赫然與正史並列。」
受《資治通鑒》的影響,續其作的有: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980卷,續北宋一朝史事。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200卷,與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相接,記高宗朝36年史事。南宋劉時舉的《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15卷,始於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到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
此外,記載宋元兩朝史事的明人薛應旂的《宋元資治通鑒》157卷,王宗沐的《宋元資治通鑒》64卷,清徐乾學的《資治通鑒後編》,清畢沅的《續資治通鑒》220卷。
記載明朝一代歷史的編年體著作有明談遷的《國榷》108卷,清陳鶴《明紀》60卷,清夏燮的《明通鑒》90卷。可以說,在紀傳體的二十四史之外,又有了一個新的史學體系。
有些書註定是給少數人看的,因為這正是寫書人的本意!所以我們普通人不必太在意。
還有不少人人認為只有曲高和寡的才能稱之經典,所以我們只能在圖書館見到它們。
大眾看的是草根,是演義,因為那離生活最近,也最有意義。
再者,自認為考經據典的又有多少是被閹割了的??為什麼日本保存的很多典籍與我們的有很大衝突?總得有個說法吧
這個問題好大
水平有限,從學術角度來看,一大篇學術論文也講不完吧,何況我還不會寫
只單單從歷史小白,歷史愛好者,普通大眾業餘角度來講,《資治通鑒》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目前已讀完《周紀》,忘的也差不多了,準備再從頭來一遍
柴徳賡先生的《資治通鑒介紹》。
《介紹》是本小冊子,性質為面向初學者的普及讀物。這是一九六三年柴徳賡先生的講課記錄稿,講得深入淺出,非八十年代以來很多堂堂的「通鑒學」著作可比。讀此書時有親炙傳授的感覺,師承傳授所授受的治學方法本質就是一些讀書的經驗體會,這一般在哪裡都找不到,故而格外值得珍視。
其中第九節正是「怎樣讀《通鑒》」。概述如下。
一、基本方法:
首先,「不是翻書,而是念書,就是一句一句地念。」〔是念,而非看〕而不能一行行地看。
念的過程中要點〔現在的標點本其實也可以照樣點的,況且標點本的正文和胡注都有個別錯誤〕,重要或感興趣的內容要圈〔可用劃線代替〕。
念的過程中,心要閑,多思考。不能趕任務。
二、手頭準備好工具書:
《二十史閏朔表》〔此表漢太初前那段是錯誤的,可參用《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
《通鑒地理今釋》、《地名大辭典》、《中國地圖集》〔今天可以偷懶了,用八卷本《中國歷史地圖集》。甚至可以用2CD的電子版,查詢效率會提高很多〕
《辭源》
三、整體起碼要讀三遍:
第一遍:一句一句點完,加眉批標題。〔這樣自然放慢了速度,讀時就仔細,且有概況有理解,讀得紮實〕要十目一行,不能一目十行。
第二遍:查正史(主要是列傳)核對資料。核對中理解《通鑒》的書法,同時對歷史了解得更豐富全面。
第三遍:對《通鑒》有自己的心得,有議論。
鈔卡片,為了整理保存資料方便,且加深理解。〔鈔書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不單為了整理資料,同時也是對重要段落的精讀。鈔書實為最精的精讀,甚至有過於背誦之處。看是一行行看,念則是一句句念,鈔乃是一字字鈔,很多精微之處往往在鈔寫中有所發現領悟。〕
以上就是我對《介紹》第九節的概括。
柴先生出於陳垣先生門下。精讀重要典籍,查溯史料來源,這都是陳垣先生對後學大力提倡的治學入門方法。
為什麼讀第一遍不要去過多思考議論呢?陳垣先生說:「讀書少的人,好發議論。」以我的經驗,當日讀第一遍時也加了些評點考據,現在再看,多是淺薄可笑的,自以為創見的地方,往往是出於孤陋寡聞或是誤會了文意導致的。
陳垣先生談查證前人著作說:「一、看其根據是否正確:版本異同、記載先後、徵引繁簡;二、看其引證是否充分;三、看其敘述有無錯誤:人名、地名、年代、數目、官名;四、看其判斷是否正確。」這可以作為參考。
資治通鑒》獨創了中國歷史文獻編篡學史上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充分體現了司馬光通達宏博的文獻觀和方法論,其獨樹一幟的文獻編纂方法,科學獨到的編纂體例,求實考信的治史思想,為後世留下了不盡的啟迪和借鑒.它通篇網羅繁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未,史家絕唱.是研究文學、文獻學不可多得的教科書.極度無恥的忽悠皇帝如何做皇帝,被忽悠的皇帝權力就會傻瓜的送給儒生集團,然後儒生一邊鼓吹皇帝偉大,一邊橫徵暴斂,然後就是改朝換代,然後摸黑皇帝,然後儒生到午門迎接新皇帝繼續故伎重演,於是有了朝代這個觀念。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資治通鑒是本好故事書。
如果你文言文水平差,看看柏楊的白話本。
如果喜歡文言文的典雅簡潔,就看原文吧。
全書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看後讓人醍醐灌頂,受益匪淺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