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伊朗、中亞和印度次大陸西北部會被稱為「內陸亞歐地區」?


感謝邀請。這個地區應該是指泛中亞地區,我們現在說中亞就按政治和民族劃分的狹義中亞(是蘇聯提出來的,也就是中亞五國),而泛中亞地區是聯合國都科文組織根據氣候和風俗劃分的,具體是伊朗東北部:古利斯坦省、北霍拉桑省、霍拉桑省;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瓦、旁遮普省、印控克什米爾;印度:旁遮普邦、印控拉達克、印控克什米爾;俄羅斯中東部南方有泰加林分布的地區;中國:新疆、內蒙古西部、甘肅省、四川省西部;還有的是蒙古國和中亞五個斯坦國了。這個地區的降水量很少,很容易荒漠化,不利於農業發展。

如果說要扯上歐洲的話,我只能回一句戰略名句:誰控制了歐亞大陸邊緣誰就控制了歐亞大陸的中心(也就是中亞),誰控制了歐亞大陸的中心(中亞)誰就掌控了全世界


感謝邀請與信任

之所以這麼說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西亞這一帶是「歐亞大陸橋」。這是由於西亞這一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正好處於亞州和歐州交接處。

第二:之所叫「內陸歐亞地區」是因為西亞這一帶不僅地理上位於歐亞之間,而且歷史上也是亞歐常常征服的戰亂之地,這就造成了在文化方面也同時深受亞歐影響。


謝邀。地理位置上被劃為內陸亞歐地區是國際地理界約定俗成的,一是非沿海內陸,二是亞歐接壤處一直處在變動之中。二戰后土耳其、蘇聯解體後的中亞小國均遊離於歐亞之間。還有就是人種劃分,許多中東地區的人屬於雅利安人,例如伊朗,也有阿拉伯人、印度土著。


從歐亞大陸的東北部,大興安嶺往西,經過蒙古高原、新疆、西藏、中亞五國,阿富汗和伊朗的一部分,延伸到裏海,有一個學界認可的名詞——內陸歐亞大陸,也有人叫中央歐亞大陸。(上圖紅色區域,我們統稱內陸歐亞,簡稱內亞)

從地理的角度,內亞是乾旱的草原地帶;

從歷史的角度,內亞是游牧民族的國度;

從人文的角度,內亞是東西方交融的產物。

當我們沉浸在挖掘自己文化傳統的時候,

當我們努力學習西方文化與思想的時候,

當我們為了經濟發展而大搞建設的時候:

我們忽視了內亞與眾不同的游牧文化與思想;

我們完全沒有搞清楚他們歷史上的來龍去脈;

我們甚至從來就沒有正視彼此間的國際關係;

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概念

(上圖,內亞研究不是沒有,只是太缺乏重視了)

在我的蒙古行思錄里,我將以蒙古的歷史和現狀為主線,學習和思考內陸歐亞地區的以下問題:

第一:歷史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這些游牧民

他們是什麼人種?

他們使用什麼語言和文字?

他們從哪裡來?

他們曾經創造出怎樣的歷史?

他們和中國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他們對東西方交流、對現今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

他們現在又在哪裡?

第二:自然

蒙古高原、漠南漠北、西域青藏、七河河中、突厥斯坦

這些著名的區域里:

草原、沙漠、高山,農田,河流、湖泊,動物、植被,人口;

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遷內陸歐亞,它的過去和現在相比:

自然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有多少草原變成了農田?

有多少綠洲變成了沙漠?

有多少河湖乾涸消失?

這些現象是哪些人文因素造成的?

我們要依靠法律約束,還是改變思想才能制止這些變遷?

第三:宗教

內陸歐亞的歷史舞台上,有很多宗教主導著游牧民的精神:

從早期的原始崇拜、民間信仰、薩滿教、苯教;

到曾經出現的摩尼教、景教、全真道教

到蓮花圖案的佛教、星月代表的伊斯蘭教、十字標誌的基督教

它們有的消失了、有的發展了、有的改變了

現在的內陸歐亞: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原始宗教、游牧文化、西方文化、依舊在互相碰觸、互相糾結。

那麼:

游牧民到底是如何接受了現有的宗教?

這些宗教對他們造成了哪些影響?

未來的人們,思想意識是否還能發生變化?

我們應該朝著哪個方向去努力思考呢?

在今天這集里,我們拋開國家政區,先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認識一下歐亞大陸:

上圖是歐亞地形圖,不同顏色代表的是海拔高度的不同。

綠色的區域是低海拔的地區,大部分是植被覆蓋好的沿海的平原,以傳統的農耕文化區域為主。但也有三處例外:

1、裏海東邊的中亞五國,雖然海報很低,但是因為地處歐亞大陸內陸,屬於低海拔的乾旱的游牧地帶

2、印度伊朗中間的巴基斯坦,也是因為氣候原因,比較乾旱,但是因為有印度河的滋潤,屬於低海拔的乾旱的農業區

3、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地區,也是因為氣候乾旱的原因,屬於低海拔的乾旱的農牧結合地區

上圖是歐亞大陸衛星圖,不同顏色代表的是直觀的地表顏色:

藍色的是海洋、湖泊

綠色的是氣候濕潤、植被覆蓋好的地區,

黃褐色的是氣候乾旱、植被覆蓋差的地區,

白色的北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凍土帶。

植被的覆蓋程度,更能說明氣候、土壤的情況,而氣候土壤植被又是決定農耕與游牧的關鍵因素。

歐亞大陸沿海地區降雨量多、河流衝擊形成肥沃的平原,適宜定居型的農耕和城市人群生活。(上圖,華北平原)

歐亞大陸內陸降雨量少、乾旱、風沙大、土層薄,適合天然牧草生長,產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上圖,內蒙古烏珠穆沁旗)

不要被美麗的綠色大草原迷惑了,內陸歐亞更多的是這樣黃色的乾旱草原和沙漠。(上圖,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

北極凍土因為天氣寒冷,不太適合人類居住,只有少量愛斯基摩人和雅庫特人漁獵生活。

我們再來細分一下歐亞大陸

上圖是從地理和人文的角度,綜合劃分歐亞大陸圖,共五大區域:

D區域:歐亞大陸凍土帶:貝加爾湖北岸,向東西劃一條平行的50度緯度線,線的北面大部分就是寒冷的人跡罕至區域。

B區域: 歐洲大陸主體: 三面環海,大部分地區氣候濕潤溫和,是農耕和城市定居的主要地區。

C區域:西亞 西亞的大部分地區雖然靠海,但是氣候也十分乾旱,而且大部分是高原地帶。

E區域:東亞和南亞:這裡包括南亞次大陸、東南亞、東北亞,全部是沿海的濕潤氣候,是農耕文明的主要區域

A區域,當然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內亞

看起來都是一樣的黃色乾旱地區,為什麼C區域不算內陸歐亞的區域呢?

這個區域就是西亞,包括:中東、阿拉伯半島、伊朗、土耳其 從人種上來說,這裡絕大部分是白種人,不同於內陸歐亞地區黃種人和白種人混血的情況。

(雖然突厥、蒙古曾經遷移、融合到這裡,但人口特別少,並沒有改變這裡白種人的主體基因)

西亞是游牧和農耕相結合的區域,以定居生活為主,文明的程度高,與內陸歐亞的游牧生活差別較大。

內陸歐亞:(A區域)的地理範圍:

東南紅線:中國的大興安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一線是和東南亞沿海平原的分界

西南黃線:阿富汗、伊朗北部與西亞分界

西北藍線:裏海、伏爾加河、烏拉爾山自南向北與歐洲分界

北面綠線:貝加爾湖北岸是內陸草原荒漠和高緯度寒冷平原的分界線

內亞的概述:

歐亞大陸黃褐色的區域,氣候乾旱,地表是草原、沙漠、戈壁和高山、森林。這裡的土壤貧瘠,除了少量河流形成的綠洲外,都是適合游牧的地區。

游牧——是內陸歐亞最具代表性的特點 游牧——是內陸歐亞有別於亞洲其他農耕、城邦文明的標誌

正是因為有了游牧民、游牧文化、游牧帝國,因為他們不斷的遷徙、征服、融合改變了無數人的宗教信仰、文字語言,才形成了當今歐亞大陸的格局。

弄清楚他們的歷史和現狀,用客觀公正智慧的思路去處理和改善我們之間的關係,尊重和學習游牧民的淳樸的思想,是我研究內亞的最重要的意義。

內陸歐亞如果細分,可以分為:

一個保護區B區域:貝加爾湖一帶的林中百姓保護區

一個核心區C區域:蒙古高原為主體的游牧核心區域

一個融合區A區域:東西融合的西域與中亞

一個特區D區域:上不來也下不去的青藏高原

B區域:保護區。

這裡就是以貝加爾湖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地區,以高山大河密林為主體生態環境,以寒冷的氣候為特徵。

這裡是內陸歐亞游牧民的保護區,很多游牧民都是從這裡孕育生長,然後再南下草原,爭霸一方的。

一旦他們被打敗,就會向北逃回這個庇護所,由於高山阻隔和氣候寒冷,很少有追兵能夠到這裡。

若干年後,這些游牧民又能在這些森林裡積攢力量,繁衍生息,南下發展。

史書記載的很多發源於貝加爾湖、鄂畢河上游的比如丁零、高車、鐵勒、吉嘎斯等等,就是後來組成突厥、回紇的主體部落。

又比如上圖,蒙古帝國時期貝加爾湖附近的八鄰、土蠻、不里牙惕、八爾忽等等林中百姓部落,後來都南下稱為組成現在內外蒙古和新疆蒙古的主體。

D區域:青藏高原特區

雖然有一些農耕,但青藏高原主體的藏族和羌族是標準的游牧民,尤其是曾經輝煌的吐蕃帝國。

這片特區一直保持著原始的風貌和人種,沒有經過大的融合和遷徙,皆因高原氣候所致,出去不習慣、進來不適應。

吐蕃帝國在大唐時期形成,一度佔據了大唐的西域地區(現在的新疆和甘肅、內外蒙古西部)

五代十國時期,吐蕃帝國雖然丟失了西域,但其領土北擴到了貝加爾湖和外興安嶺、庫頁島,居然向遙遠的東北打通了出海口。

後來的蒙古帝國、衛拉特蒙古的和碩特汗國、大清國雖然都曾經統治過青藏高原,但沒有改變那裡的人種和習俗、語言、文字,所以,青藏高原是個內陸歐亞的特區。

C區域:游牧民的核心區。

東界大興安嶺、南界黃土高原、西界阿爾泰山和祁連山,北界貝加爾湖。

這裡就是我們熟悉的,孕育了匈奴、柔然、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的蒙古高原。

這裡是戰爭和征服的策源地。

他們是黃色蒙古人種,

他們是操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和蒙古語族,

這裡歷史上生活成長的各個部落,現在被歐美學者統稱為突厥蒙古人,而準確的講是突厥和蒙古兩大民族;

他們是現在的新疆和中亞五國居民的黃種人祖先,

他們的血統遠到東歐和土耳其,

他們和中國的關係異常密切,甚至是大部分中國北方人的祖先之一,

他們建立的單于國、汗國、帝國,應該按照平等的國際關係來正確看待。

A區域:融合區

其範圍是從甘肅西部開始,到新疆和中亞五國,包括阿富汗和伊朗的北部。

阿爾泰山、祁連山是印歐雅利安人種和亞洲蒙古人種的古老界限。

從公元前幾千年,到公元後7、8世紀,這裡居住的主體人種是白種人(包括天山南北的西域國家和祁連山下的烏孫和月氏)

第一個從蒙古高原開始西遷的是匈奴人,他們的進攻,使得烏孫和月氏國西遷,開始改變整個西域和中亞的結構。

從匈奴、突厥、回紇開始,到契丹、蒙古為止, 無數新生的國家依次建立,眾多融合的民族開始形成。

吐火羅、厭噠、哈喇汗、葛羅祿、葉爾羌到現在的烏茲別克、土庫曼、哈薩克等等

上圖,蒙古準備開始西征前的形勢,乃蠻、花剌子模、西遼、康里等等國家存在著,成吉思汗號稱滅國無數,確實是事實。

這片區域,幾百年來,很多國家稱之為突厥斯坦。

突厥斯坦的形成當然是來源於突厥汗國,

東西突厥斯坦的形成則是以蒙古帝國的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開始,伊克賽湖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中亞地區是西察合台汗國,以東是東察合台汗國。

明朝初期,蒙古的東察合台汗國被叫做亦力把里,西方人叫做蒙兀斯坦、東突厥斯坦。範圍是現在的新疆和我們在大清國末期失去的巴爾喀什湖一帶地區。

我們再細分到中國的內亞部分:

中國屬於內亞的範圍,就是沿著大興安嶺往西南方向,整個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這六個省區。

從地理上來說,綠色和黃褐色區別非常明顯,這也就是農耕和游牧的界限。

我的蒙古行思錄,首先就是走遍中國的內陸歐亞區域,以及有蒙古人分布的區域(黑吉遼三省各有一部分蒙古人自治區域)。

中國很多地方也還有蒙古人聚落,比如河南、福建泉州、雲南等,大部分是元朝時候的派遣部隊後裔,這些後裔早已同化漢族中,其血緣情感等留待以後探究。

我此行範圍參照的主要依據,就是清朝時代的蒙古盟旗制度:以內外札薩克盟旗為主、結合將軍府的管轄辦法,依據當時的地理區域劃分,重訪內外蒙古和東西蒙古。

上圖,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在大清國時期是內扎薩克六個盟、套西兩旗、察哈爾八旗四群、黑龍江和綏遠兩個將軍府。

上圖,大清國,外喀爾喀蒙古分部共70多旗,以及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兩部。

這些地方是現在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圖瓦共和國。

當然,蒙古人分布的還有很多,比如俄羅斯貝加爾湖周圍的布里亞特共和國、伏爾加河的卡爾梅克共和國等等

再回過頭來看,本集開始的時候,我講過,蒙古行思錄主要想搞清楚蒙古和內陸歐亞的歷史、自然和宗教三方面的內容。那麼,這些大方向裡面,我自己有哪些著眼點呢?

第一:客觀公正歷史

研究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際區域的歷史,必須博覽群書。

比如研究蒙古和內陸歐亞,你不能只看中國史書和中國現在出版的相關書籍,美英法日俄,當然還有蒙古國和阿拉伯世界的史籍和現今出版物,都要看。(當然了,大部分中國人很難有機會看到一些不同聲音的、不同觀點的文章)

內亞相關國家寫的東西(最相關的就是中國、蒙古、各種斯坦、俄羅斯、韓國),各自的出發點不同,都想誇大自己,證明自身的歷史悠久、偉大文明、熱愛和平、追求正義等等,看的時候也要小心,爭議處,留著多方面比對比對。

歐美人寫的東西,相比之下,比較具有科學合理性。雖然他們也有些從自身出發的比較、視角,但絕大部分,還是能做到客觀公正的。這也就是現在國際上都以他們為準的原因,但是唯一的缺憾就是文化差異太大、距離太遠,很多歷史、習俗、語言等方面的問題,他們不是太懂,或者說掌握的證據不夠,經常會推理出錯誤的結果。

總之,不從任何國家地區的利益角度出發、不偏重任何一個人種民族,這樣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歷史。

第二:民族的遷移和融合

歷史的研究,有非常多的方向、科目、方法。不論是基礎的史籍整理、文獻研究,還是最新的考古發現、數據分析,都是我們形成結論的組成部分。

歷史研究的廣闊天地里,國家史、民族史、地區史、行業史、人口史、經濟史、藝術史等等類別紛繁複雜。

而我個人認為:與其糾纏在宮廷鬥爭、帝王春秋、奸臣梟雄裡面,不如研究民族的遷移、融合——國家及其宗教的形成歷史。

不論是非洲、美洲、澳洲,還是整個歐亞大陸,遠到幾千年前、近到幾十年前,歷史的主流不是哪個王朝、哪個大帝互相取代、建立豐功偉績的問題,而是通過戰爭,各種人種和民族發生了遷徙與融合。

隨著融合而來的是文明文化、宗教意識的改變、成型,是政治制度、經濟、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也就是說,現今世界上的國家(目前基本穩定的)是如何形成的?

他們信仰的宗教或者學說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被接受的?

他們的人種、民族經歷了哪些融合?

他們的發源地、現今國土經歷了哪些變遷、擴大、縮小?

他們的國際關係如何、尤其是如何看待周邊國家的關係?

這些對於我,遠比宮斗有吸引力。

(如同上圖所示:伊斯坦布爾和西安洛陽之間,兩千年來經歷了太多遷移和交融,這些都非常值得探究)

第三:記述真實的蒙古

蒙古人對於當今世界之形成所產生的影響,毋庸置疑。

蒙古不是一個石頭裡面蹦出來的齊天大聖,他是有傳承有延續的游牧民代表。

上自匈奴、東胡,後到鮮卑、契丹,蒙古是這些游牧民的現世代表。他傳承著游牧文化、語言、習俗,他影響著周邊眾多的國家地區。

我希望能夠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蒙古,我給出的一些觀點,基本上依據蒙古國和歐美學術界的觀點,不是我的原創,只是比較贊同。可能和中國的一些歷史觀點出入較大,希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史本來就有很多爭議,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言論。


推薦閱讀:

TAG:千回西域 | 印度河 | 亞洲 | 地理 | 地理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