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阮家兄弟為什麼不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而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熟悉《水滸傳》的讀者都知道,在小說中介紹了三位好漢,他們靠打漁為生的三兄弟——阮氏三雄。他們跟隨晁蓋智取生辰綱後,被官府通緝後,投奔水泊梁山。至於為什麼不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而叫阮小二、阮小五、軟小七呢?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他們這樣的名字跟他們排行有關,排行是他們整個阮氏家族的排行,「阮小大、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等人在他們叔伯家裡的堂兄弟,而沒有隨著他們三個好漢最後加入了水泊梁山,所以小說中也並沒有這其他人的描述,淡化其他非好漢的堂兄弟。第二種可能:這是阮氏所有兄弟姐妹間的排行,這之中的老大、老三、老四、老六都是女孩兒,到《水滸傳》故事發生時應該都已經成出嫁他鄉,同時在封建社會女人出嫁後更無地位,以「某某氏」稱呼,與水滸好漢沒什麼關係,因此不必表述。古時「男尊女卑」思想很嚴重,對她們的記載也就惜墨如金。
第四種可能:也是源自於一個傳說。山東省梁山縣銀山公社的石廟村,即當年的石碣村。村東有個四墳坑,當地老鄉講述,這就是阮氏另四位兄弟的埋葬地。老鄉們說,阮氏兄弟原是七人,以打魚為生,又具有豪俠的性格。兄弟七人不堪漁霸的殘酷剝削和官府的橫徵暴斂,聯合眾漁民進行反抗。結果遭到官府、漁霸的鎮壓。於是他們鋌而走險,抗官府、殺漁霸、劫富濟貧,同前來清剿的官兵展開對抗。在一次鏖戰中,七兄弟中四人戰死,只有小二、小五和小七逃脫。事後,漁民們便把犧牲的阮氏四兄弟葬在四墳坑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後兩種為傳說,多為後人附會上去的不能當真。第二種說法古人「男尊女卑」思想嚴重,在排行的時候,把女孩兒考慮進去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有第一種可能是最為靠譜。「阮氏三雄」是古典名著小說《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並稱。原是北宋末年山東濟州府石碣村的漁民,三人功夫出眾,膽氣過人,在江湖上很有名望。後來三人受「智多星」吳用之邀,與晁蓋為首的一群好漢劫取了送給太師蔡京的「生辰綱」。案發後,眾好漢一同上了梁山,打家劫舍,劫富濟貧,後世留下了他們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
阮小二,梁山36天罡星之天劍星,排名第二十七位,梁山四寨水軍頭領第四位。原為山東濟州府石碣村漁民,武藝出眾,義氣當先,敢為兄弟赴湯蹈火。在吳用的盛情邀請下。在梁山水寨任水軍頭領,水性好,武藝高,臨危不亂,反對招安,高俅等幾次攻打梁山泊,阮小二兄弟率水軍大出風頭,建立奇功偉業。在征討方臘攻取烏龍嶺時失利,逃生無路,自刎身亡,後被朝廷追封為忠武郎。阮小五,梁山36天罡星之天罪星,排名第二十九位,梁山八大水軍頭領第五位。原為山東濟州府石碣村漁民,水性好,武藝高。在吳用的盛情相邀下,他參與了劫取生辰綱的行動,事發後殺退追捕的官軍,隨眾投奔梁山,任水軍頭領。他水上功夫十分高強,精明強悍,反對招安,他與童威一起駐守梁山東北水寨,高俅率大軍圍斷梁山,阮小五在水中奮勇殺敵,屢次挫敗敵軍。在征討方臘攻取清溪縣時被婁敏中所殺,後被朝廷追封為忠武郎。關於阮小七在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眾家說法不一,絕大多數認為這個人物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自己杜撰的一個人物。但是,他為什麼要設計出這樣的一個人出來,我們還得從水滸傳當中,對於人物本身的相關描寫,以及詩詞的評斷,來訴說這個人物本身存在的意義。
阮氏三雄都是性格豪爽,俠肝義膽、嫉惡如仇,愛好抱打不平之人,然而仔細分析三人又有各自不同的鮮明性格。阮小二在三個兄弟中居長,性格比較沉穩,這與他個人已經有了家室有關。阮小五好賭,性格層面有些抑鬱。阮小七則是最為心直口快的一個,按照吳用的話說「七郎只是性快」。做事爽快,常常有驚人的舉動。
金聖嘆讀批《水滸傳》時,對阮氏三雄做以下評論:「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寫得另是一樣氣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個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對之,齷齪都銷盡。阮小二、阮小五、張橫、張順,都是中上人物。」
如此看來,阮氏三雄在《水滸傳》都屬性格較為鮮明,皆是讀者喜歡的人物。尤其阮小七最為爽快,從來不俗套世故,敢作敢為,再加上一首膾炙人口的《阮小七漁歌》,讓讀者深深將其銘記於心。打方臘時,在烏龍嶺戰役,阮小二等乘駕船隻,從急流下水,搖上灘去。方臘手下四個總管準備下五十連火排,上面堆放草把,草把里暗藏硫黃焰硝引火之物。把竹索編住,排在灘頭。只見烏龍嶺上把紅旗一招,金鼓齊鳴,火排一齊點著,望下灘順風沖將下來。背後大船一聲喊起,都是長槍撓鉤,盡隨火排下來。阮小二急下水時,後船趕上,一撓鉤搭住。阮小二心慌,怕吃他拿了去受辱,扯出腰刀自刎而亡。
在清溪縣戰役,李俊叫阮小五、阮小七扮作梢公,童威、童猛扮作隨行水手,乘駕六十隻糧船,船上都插著新換的獻糧旗號,卻從大溪里使將上去。向方臘詐降。方臘封李俊為水軍都總管,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為水軍副總管。宋江軍馬攻城甚急,方臘出陣督戰。只聽得大內城中喊殺連天,火光遍地,兵馬交加,卻是李俊、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在清溪城裡放起火來。方臘見了,大驅御林軍馬,來救城中,入城混戰。阮小五被方臘左丞相婁敏中所殺。
阮小七殺入方臘內苑深宮裡面,搜出一箱,卻是方臘偽造的平天冠、袞龍袍、碧玉帶、白玉圭、無憂履。阮小七看見裡面都是珍珠異寶,龍鳳錦文,心裡想道:「這是方臘穿的,我便著一著也不打緊。」便把袞龍袍穿了,繫上碧玉帶,著了無憂履,戴起平天冠,卻把白玉圭插放懷裡,跳上馬,手執鞭,跑出宮前。三軍眾將,只道是方臘,一齊鬧動。搶將攏來看時,卻是阮小七,眾皆大笑。早有童樞密帶來的大將王稟、趙譚看見,罵道:「你這廝莫非要學方臘,做這等樣子!」阮小七大怒,指著王稟、趙譚道:「你這兩個直得甚鳥!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時,你這兩個驢馬頭,早被方臘已都砍下了。今日我等眾弟兄成了功勞,你們顛倒來欺負!朝廷不知備細,只道是兩員大將來協助成功。」王稟、趙譚大怒,便要和阮小七火併。自有軍校報知宋江,飛馬到來。見阮小七穿著御衣服,宋江、吳用喝下馬來,剝下違禁衣服,丟在一邊。宋江陪話解勸。王稟、趙譚二人雖被宋江並眾將勸和了,只是記恨於心。平方臘後,阮小七雖然受了誥命,往蓋天軍做都統制,未及數日,王稟、趙譚懷挾幫源洞辱罵舊恨,累累於童樞密前訴說阮小七的過失。童貫把此事達知蔡京,奏過天子,請降了聖旨,行移公文到彼處,追奪阮小七本身的官誥,復為庶民。最大的可能只有一個!
那就是古代嬰兒死亡率太高。阮氏三雄的母親生了好幾個孩子,老大夭折了,老二存活了,但老三老四也夭折了。老五很幸運,活下來了。但老六又夭折了,而他身下的老七很幸運,得以長大成人。當然,不排除老七後面還有老八老九老十,但可以確定,即使有,也都夭折了,再沒有長大成人的!
也許有人會說這存活率太低了。其實不低了,要知道,這是北宋!
我父親是1948年生人,在他身上,我爺爺奶奶還有兩男兩女四個孩子。但很不幸,那兩個男孩都夭折了。
在我國,尤其是廣大農村,嬰兒死亡率大幅降下來也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的事。
所以,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才有了阮氏三兄弟分別行二、行五、行七的叫法。
無他,蓋因阮氏原有兄弟七人,喚作阮氏七雄。其他四人死於非命。
且說這阮家,本是河北人士,世居一小村落中,以務農,打獵為生。徽宗宣和年間,阮家有七個兒子,各個生得虎背熊腰,膂力過人。其中以阮小六性子最烈,喜四處抱打不平。
時有獵戶,名喚田虎,弓馬嫻熟,專好結交惡少。恃其勇力,橫行一方,為禍鄉里。一日,田虎自來村中閑逛,見一民婦貌美,遂戲之。民婦只是不從,大聲呼救。鄉人多懼田虎之威勢,不敢出手相助。田虎洋洋自得。
忽聽背後一聲大喝,田虎轉身看去,只見那人,身長八尺,相貌堂堂,眼睛裡直欲噴出火來,端的是一條頂天立地的好漢子。田虎曉得阮氏七雄之名,當下罷手,說道:「我當是誰,原來是阮家的小六兄弟,也罷,今日且賣個人情與你,饒過這婦人,下次休得壞我好事,咱們就此別過。」
阮小六道:「田虎,你這撮鳥,別人怕你,我卻不怕,你作惡多端,今日六爺便要教訓你。」田虎嘿嘿冷笑,說道:「哼,阮氏七雄,好大的名頭,別人敬你等,我還沒放在眼中,也罷,今日讓你見識一下田爺爺的手段。」
兩人說罷,就地打將起來。阮小六雖然了得,爭奈田虎整日穿山越嶺,身高力足,更勝一籌,不出十合,阮小六便落了下風。阮小六不服,欲抄起鋤頭再斗田虎,田虎鬥得性起,不及阮小六抄起鋤頭,就腰裡抽出一把尖刀,直刺向小六胸膛,小六不及躲閃,當即中刀倒地。田虎見勢不對,逃也似的走了。
早有鄉人飛報於阮氏六兄弟,六人風風火火趕來之時,田虎已不見蹤影。再看小六,兀自近氣少,出氣多,已經說不出話來。他看了看六位兄弟,便一命嗚呼。
六人之中,以阮小二最為持重,當即發話道:「眾位兄弟,如今六弟被田虎那廝殺死,此仇不可不報,若去報官,多半被他得到消息,不若我六人,上山去結果了他,然後隱姓埋名,遠走他鄉。」眾人點頭稱是。
阮氏兄弟習武已久,因此家中藏有朴刀。六人各持兵器,飛也似的奔上山來。這田虎亦非凡人,早已省得此事,招了十來個潑皮伏在四周。阮氏六兄弟趕到,反而落入圈套,他們與田虎等人戰作一團。
且說這阮家老大,在七兄弟中武藝最高,正是田虎敵手。二人鬥了三十回合,不分勝敗。不意一潑皮於身側,一刀槊來,阮家老大急忙躲避,田虎復又一刀,攔腰砍來,將阮家老大揮為兩截。
五兄弟見又折了老大,發了性,猛打猛拼,眾潑皮如何見過這等架勢,發一聲喊,散了。田虎獨木難支,重傷遁走。
五兄弟下得山來,含淚將老大與小六合葬於一處。自此過了一段平靜日子。
之後忽而聽聞田虎落草為寇,阮氏五兄弟料田虎必來尋仇。連夜收拾行囊。急投山東地界而來。趕了半天路,被田虎手下追上。大殺一陣,阮小三,阮小四,相繼中箭斃命。阮小二仰天嘆道:「天亡我等。」忽有官軍趕來,田虎人馬盡退。
阮氏三雄和老母親得以倖免。
三人來到石碣村,因見附近山明水秀,安下家來。他們不願再提及那段往事,是以眾人皆不知他們曾有兄弟七人。
這個問題還要回原著尋找答案,再加上一點合理的推測。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合稱「阮氏三雄」,首次出場在《水滸傳》第十四回《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在這一回中,吳用、晁蓋等人醞釀劫取生辰綱,需要湊人手,這時吳用提出把石碣村的阮氏三兄弟賺過來入伙,吳用在介紹阮氏三兄弟時說:
「弟兄三人∶一個喚做立地太歲阮小二,一個喚做短命二郎阮小五,一個喚做活羅阮小七。這三個是親兄弟。」
吳用這段話透露出如下信息:阮氏三雄是親兄弟,是弟兄三人,沒有其他兄弟。
既然如此,按照傳統習慣,哥三個應該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至少數字是連續的,怎麼會是小二、小五、小七,中間漏掉好幾個數字呢?
可惜《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沒有給我們明確答案,所以我們只能結合歷史進行合理推斷,作者認為阮氏三雄之所以被稱為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有如下兩種可能:
1,阮氏原本有七兄弟或更多,其他夭折,只剩三個。
眾所周知,古代生育不受節制,官方提倡多生,民間喜歡多生,只要生育能力正常,就算窮人也可以生十個八個,所以阮氏兄弟的父母生出十個八個孩子並不奇怪。
阮氏世代漁民,以打漁為生,沒啥文化,不會取什麼好名字,直接用數字稱呼在當時十分普遍,所以阮氏的男孩們便被成為老大、小二、小三……直到小七、小八……但由於古代生活條件不好,醫療條件落後,夭折現象十分常見,後來其他男孩夭折了,只剩下老二、老五和老七三個男孩,父母和其他人叫習慣了,也就一直稱呼小二、小五、小七。
2,阮氏三兄弟是和家族其他男子排序,故而不連續。
古代有一個習慣,家族中的男子往往混在一起排序,阮氏三兄弟是親兄弟,但按照年齡排序,他們在整個阮氏家族中很可能分別是老二、老五、老七,父母和其他人稱呼他們也都是按照這個排序。長此以往,便成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另外在山東濟南梁山縣石廟村(據說就是阮氏三雄當初居住的石碣村)有一個傳說,說阮氏原本有兄弟七人,因為不堪漁霸欺壓和官府盤剝,憤起抗爭,遭官府漁霸聯合鎮壓。激烈的戰鬥中,四人戰死,只有小二、小五和小七活下來,故而只剩阮氏三兄弟。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正能量,但可信度極低。一是《水滸傳》成書於明末,大部分人物及其事迹純屬虛構,阮氏三雄就是虛構角色,這個傳說起源何時?二是如果阮氏七兄弟早已造反並遭官府鎮壓,為何阮氏三雄還敢以真實身份在石碣村居住,一直等到吳用?
之所以出現這個傳說,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是梁山縣石廟村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故意編造所謂傳說,附會到《水滸傳》中的阮氏三雄身上。這種附會名人,甚至附會純屬虛構的名人之伎倆,早已屢見不鮮。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以下摘自本人在今日頭條所寫《水滸胡搞傳》
中國歷史學家對阮氏三雄為什麼只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人,沒有阮小一、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幾個人頗費心機,直到現在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出於對這段公案的好奇,我翻閱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中國通史》《十萬個為什麼》《藍貓淘氣三千問》考證了很多年,終於搞清楚了怎麼回事。
話說阮氏三雄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他們的老爹(由於歷史上沒有留下老人家的姓名,我們姑且稱之為阮老爹)也是個打漁的。有一天老頭兒多打了二斤魚,也賣了個好價錢就想去酒店裡喝一杯。店小二看他穿著破爛還一身魚腥味就不高興了:「老頭兒,俺這是上等酒店不是你這樣的人該來的,還是省點錢給老婆孩子吧!」
這一句話,差點沒把阮老爹氣死,就和店小二吵起來了。阮老爹被人勸走了,老頭兒心裡不爽啊,就指著店小二大罵:「終有一天,你得喊我爹。」
當時大家都把這句話當笑話看,誰也沒當真。阮老爹第一個兒子生下來的時候有人問了:「給你兒子取個名字吧?」
阮老爹想起那天和他吵架的小二(他也不知道小二是對酒店夥計的稱呼,還以為那傢伙的名字就叫小二)就說,叫阮小二吧。就這樣,定型了。後來,聽著阮小二跟在他屁股後頭叫爹的時候,可把老頭兒美壞了:「老子的願望實現了。」
當時也沒計劃生育政策,阮老爹本著「多子多福」的樸素價值觀,又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叫什麼呢?阮老爹抓耳撓腮了很久,最後想,乾脆用阿拉伯數字代替得了,二之後是幾來著?阮老爹掰著指頭數了半天終於搞明白了,二之後是五,於是就給二兒子取名阮小五。後來的阮小七也是阮老爹不識數給取的。
「阮氏三雄」既是梁山泊的元老級人物,又是一百單八將中為數不多的幾個稱得上「忠肝義膽」的漢子。吳用在智取生辰綱前去石碣村遊說他們的時候,阮小七就曾拍著胸脯道:我們這腔熱血,須賣給識相的,水裡水裡去,火里火里去,足見他們的忠誠與彪悍。
可是,他們的名字「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聽上去上去卻很隨意,像是阿貓,阿狗一樣,缺少高大上的感覺。
我覺得這也很正常,這應該和他們的出身背景有關。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一個叫石碣村的小漁村,靠在梁山泊打魚為生,屬於貧苦的漁民。吳用在找他們入伙搶劫生辰綱的時候,由於山寨頭領王倫命人把泊子封了,他們失去了經濟來源,三個人竟然連頓普通的飯都請不起吳用,可見日子過得多麼窘迫吧!
對於貧苦人家養育孩子,怎麼好養活就怎麼來,其中給孩子起個比較賤的名字就是一種方式,因為普通老百姓有一種傳統觀念認為「賤名好養活」。那什麼樣的算是賤名字呢,就是那些「阿貓」,「阿狗」啦,「三毛驢」啦,這些聽起來俗不可耐,特別具有鄉土氣息的名字。
小時候我們村叫「二狗」,「二蛋」的就有六七個小夥伴,而我們才是一個擁有五六百人小村,可見用這種名字的概率有多大。其中有一個叫「二不dei」的孤寡老人,到死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大名是什麼。還有,我們知道,東北王張作霖的小名叫「張老疙瘩」,如果他不是後來發了跡,一度成為左右中國局勢的風雲人物,而是一直在海城縣西小窪屯做獸醫,那可能大多數人知道的也是「張老疙瘩」這個小名,而不知張作霖是誰了。
還有他的兒子少帥張學良,據說他的小名「小六子」就是在一座寺廟外聽到別人說的第一句話而隨機取的。
我想「阮氏三雄」的情況也大抵如此,兒時取小名的時候,恰好分別聽到了「小二」,「小五」和「小七」的呼喊聲,恰好也能排下來,也就分別取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小名。也許他們還有大名,不過在這些名字叫口順了以後,那些比較高大上的名字反而沒人知道了。刀叔導讀:按照順序,今日本該為大家解讀阮小二,但想了想還是將三兄弟做個合集。
仔細看這108條好漢的排名,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一類是打虎英雄,他們是武松、李逵和解珍解寶兩兄弟,還有一類就是與水打交道的好漢也都排進了天罡序列。
童威、童猛兩兄弟的綽號雖然是出洞蛟和翻江蜃,但他們真與水沒有多大關係,他們是做鹽生意的人,或許經常走南闖北要經常過揚子江,所以才與李俊建立了深厚的關係,而且後來的故事發展證明童威、童猛兩兄弟並沒有顯赫的水上戰鬥經歷。
金聖嘆在《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中有過精彩獨到的分析:「合兄弟三人渾名,可發一嘆。蓋太歲,生方也;閻羅,死王也;生死相續,中間又是短命,則安得有不著書自娛,以消永日也。」
金聖嘆說,阮小二和阮小五都是中上人物,唯獨阮小七是上上人物。確實,在《水滸傳》中,阮小七的形象要比兩個哥哥豐富精彩得多。而在所有的水軍統領中,阮氏三雄卻是說不出的尷尬。
首先,這三兄弟最窮!
為什麼窮?其實書中說的很明白了。
讀水滸的細節,我發現了三人致貧的直接原因或主觀原因,那就是賭。吳用去找三阮,碰到小二、小七,問小五去向,阮母說:「連日去賭錢,輸得沒了分文,卻才討了我頭上釵兒,出鎮上賭去了。」小七接著說:「哥哥正不知怎地,賭錢只是輸,卻不晦氣!莫說哥哥不贏,我也輸得赤條條地。」
這兩句話,就把他們的窮根揭露了。賭博就是敗家的直接原因,任有多大家業,如果貪賭,真會輸光。
其次,賭錢是小,但他們卻把命賭給了宋江。
三阮立下如此功勞,然而當宋江上梁山後,因他三人是隨晁蓋上山的元老派而飽受打壓。
你看三阮在梁山的排座次就明白了,他們三人雖同入天罡星正將之列,排名卻靠後。而靠後也就罷了。宋江卻在他們兄弟三人中分別穿插安排了自己的親信,用於監視,隔離三阮。這三個人分別是:李俊、張橫、張順。
說白了宋江不信任三阮。自宋江成為梁山老大後,阮氏三雄在山上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但礙於CEO的職位與面子,只得從一些細節上的事情來發泄,比如張橫被關勝俘虜後,阮氏三雄與張順的態度。
作為元老級的阮氏三雄,宋江又不敢明目張胆的將他們排除在天罡之外,但要壓制他們,將他們排擠在水軍核心之外,那就必須讓其他好漢進入水軍領導層,而且要取代阮氏三雄在水軍的領導地位,那這些好漢的水上水下實力都必須超群,至少不在阮氏三雄之下。
最終,阮小二阮小五戰死,阮小七接著做無業游民。
征方臘後,阮小七穿戴起方臘的衝天冠、穿上了滾龍袍,回京封官後被奸臣讒言又被罷官。身為大家長的宋江對這件事只是裝聾作啞,沒有為阮小七說一句公道話,更沒有對阮小七做一個恰當的安置。
宋江對阮氏三雄的冷漠與無情,可見一斑。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經常能看到前任領導的遺老們集體「殉職」。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帶給您更多的啟發。
後語:
前段時間有很讀者問刀叔:為何阮氏三雄叫小二小五和小七?
他們家裡是否有七個孩子,刀叔不得而知,但阮氏三雄的名字不是亂起的。歷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中,他們就叫做阮小七、阮小二、阮小五了。
《水滸傳》的前身資料,《大宋宣和遺事》裡面詳細羅列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名字,絕大多數與今本《水滸傳》相同,裡面三阮的名號就是活閻羅阮小七、短命二郎阮小二、立地太歲阮小五。其中小二和小五外號互換了,或是版本不同,或是是短命二郎和小二有重疊的關係讀著不順被改了。而三人中小七排位本來是最靠前的,僅在宋江、吳學究、盧俊義、關勝之後。
(我是君箋雅,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水滸傳》中阮氏兄弟之所以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因為他們就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很多人說你這不是廢話么!還真不是廢話。《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宋江三十六人」中,這三兄弟就這個名字。他們是活閻羅阮小七,立地太歲阮小五,短命二郎阮進。 而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活閻羅阮小七、短命二郎阮小二、立地太歲阮小五分別名列第5、第12、第25。這裡邊阮小二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叫阮進。
從這個最早的記錄里我們知道三阮的排名一直是阮小七拍首位。甚至屬於梁山的元老人物。事實也如此。三阮上山早,有地位,有人望,如果不是後邊宋江將隊伍越做越大,三阮的地位會更高。
說回他們三兄弟的名字。《水滸傳》中說三人一奶同胞。爛賭成性。是不成器的混子,但從阮小七和母親談話中可知,三兄弟很講義氣,輸就輸了,從不打饑荒和耍賴。賭品很好。
至於三人的名字其實沒什麼可說的。聯繫到後面大明的開國皇帝朱重八,父親叫朱五回,爺爺叫朱初一。可知宋明時期,有名字的大多都是有社會階層的人,沒有社會階層的人大多都叫個數字而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也一樣。而李逵本來叫黑牛,王矮虎,還有我們最喜歡的武大,武二,這都是沒名字的。武松這名字估計是他出來闖江湖了,才給自己起的。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或者曾經有過七個兄弟,只活了他們三個,或者是叔伯兄弟排行,或者他們本就是同族兄弟。這都可能造成三人的名字不是阮大阮二阮三。但從他們的名字可以肯定這三兄弟確實出身社會最底層。三阮當中只活了阮小七,這雖然讓人感嘆,但阮小七確實也是梁山最好的人物。據說他後來去了越南,然後越南姓阮的都是…這就不說了。有知道的歡迎留言!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紅樓以外的文學和歷史。歡迎大家關註:君箋雅侃紅樓!
謝友相邀,也來胡謅幾句。
《水滸傳》中,阮家兄弟不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而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為什麼呢?
本人私下穿越過去,問過阮氏三雄他們的爹,阮老漢是這樣解釋的一一一一
俺家打漁為生,孩子長大做老大也不是那塊料。頭胎生了個女娃,叫阮大丫。第二胎是個男孩,輩分是老二,也壓根沒想他長大了成黑社會的老大,低調一點,就叫阮小二吧。
阮小五這孩子,給他取「小五」的名字是,俺親兄弟幾個,在阮小二出生以後,中間又懷上了兩個男孩,就補了小三小四的缺。俺家的孩子雖然生活過得窮一點兒,但俺會教導他們做品性直的人,不三不四偷雞摸狗的事兒千萬別干,這孩子來得巧,就是「阮小五」了,和他哥哥一樣低調。
輪到阮小七出生那陣子,阮老漢得了個幺寶,高興得不得了,小吃小穿的日子還過得去,小路不想走,大路是水路,漁民還得靠水中魚來養家。路,陸相通,尊重水路陸路神仙,2+5=7,撇開6,就是阮小七了。老婆子全聽老伴的,從此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就這樣叫開了。
後來,阮氏三雄投奔宋江,替天行道,干起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據傳之後,阮氏三雄在水泊呼風喚雨,連皇帝的黃袍也想穿一穿,這就是對當時腐朽社會極大的不滿了。老爺子給他們三兄弟取名的初衷也就不見了,小二小五小七,卻是亂世中眾人景仰的英雄!
純屬娛樂,歡迎繼續猜解三位英雄名字的來歷!
阮氏三雄兄弟三個,名字卻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數字並不相連,在現在看來是很奇怪的,但在古代,卻很正常。
原因很簡單,古代醫學水平低,嬰兒成活率也很低,兄弟再多,能活下來的往往也並不多。這就是說,阮氏兄弟至少有四個在出場之前就已經夭折了,或者早起了。
之所以說是至少,是因為在水滸傳中出場的三個兄弟中,最小的是阮小七,前面空出來了四個,很顯然已經死了。但這不意味著他們只有兄弟七個,阮小七之後可能還有弟弟,但也死了。
不僅尋常百姓家的孩子成活率很低,達官貴人和帝王家也一樣。有些皇帝後來絕後,但並不是沒有生過兒子,而是都夭折了。比如曹魏的明帝曹睿,就生過兒子,但是都夭折了,最後只能讓來歷不明的齊王芳繼位。又比如宋神宗生前生過很多兒子,但到他死的時候,最年長的哲宗還在幼年,而且是他的第六個兒子,所以按照當時的習慣,小名叫六哥,其他弟弟也叫他六哥,而不是叫大哥。
又比如楊六郎,按照楊家將評書的說法,總共有兄弟八個,但是最後只剩下了六郎一個人。而在正史記載中,實際上楊延昭並沒有其他兄弟,這就是楊六郎的其他兄弟都夭折了,只剩下了他一個人。
帝王家和老百姓家的不同之處在於,即便是有些孩子早早夭折了,但如果生前已經被賜予爵位,死後還可以指定其他兄弟的兒子繼承其爵位,同時延續其祭祀和世系。當然,也有其它的可能。古人尋常百姓家的名字多數是很沒有技術含量的,起名也很隨意,阮氏兄弟的名字可能就是父母隨便取的,並沒有按照特別的規律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