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期通過胃鏡加病理一定能發現嗎?
胃癌是一種起源於胃黏膜的癌症,是常見的消化系統腫瘤之一。胃癌的發生髮展是一個多階段、多步驟、多基因變異積累及多機制的複雜過程。
早期胃癌患者可有如下癥狀:
(1)70%以上早期胃癌患者無任何不適。查體時可無任何陽性發現。
(2)上腹痛:早期多為隱痛或不適感,有些患者疼痛類似潰瘍病,使用抗酸劑可緩解。
(3)上腹部飽脹不適。食慾減退。
(4)胃賁門部癌可表現為吞咽時劍突下梗阻感。
(5)持續便血甚至嘔血。
(6)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適、乏力、消瘦。
胃癌主要檢查手段是:胃鏡、鋇餐造影、腹部增強CT檢查、 MRI檢查,超聲檢查、實驗室檢查(大便隱血試驗、腫瘤標誌物檢查)。確診依靠病理診斷。醫生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選擇檢查項目。
超聲內鏡在評價癌腫厚度及侵犯深度方面有一定優勢。
CT不僅可以清楚地顯示腫瘤生長情況、侵犯周圍臟器情況、淋巴結腫大情況及遠處轉移情況。多層螺旋CT可以薄層快速掃描,多平面重建、模擬內窺鏡技術、透視技術可顯示胃壁的分層結構,還可從任意平面清晰顯示胃癌的輪廓,並重建出更為直觀的3D圖像,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病變情況,更加提高了療前評估的準確性。
MRI檢查的原理是利用胃癌與正常胃組織之間信號強度的差異, MRI 提供的是斷層圖像,有利於觀察胃壁形態改變,不僅能很好地顯示胃壁的隆起和凹陷,還能清楚顯示胃壁局限或廣泛的增厚及胃癌的漿膜外侵犯和轉移。MRI有多平面、多參數、無輻射等優勢。
胃鏡檢查是診斷胃癌的最重要手段,不僅可以觀察是否存在病變,而且可以通過胃鏡活檢來進行病理學診斷。通過咬取2~3毫米大小的胃黏膜組織,經過脫水、固定、染色製成極薄的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結構,判斷這些細胞與正常細胞形態的區別,做出胃癌診斷。此外還有以下特殊類型超聲:
(1)超聲電子胃鏡。有助於區分黏膜癌和黏膜下癌。在國外作為一項常規的檢查項目來進行胃癌的術前分期、評判化療效果。
(2)染色內鏡。提高對肉眼難以識別的早期胃癌的診斷率, 特別是小於4毫米的早期胃癌。對於內鏡下難以識別的胃炎型胃癌意義更大,因其易誤診為良性胃病變。
(3)放大內鏡。提高早期胃癌特別是微小胃癌的診斷水平。特別對於腺管密度及結構與背景黏膜不同的大部分高分化型管狀腺癌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
胃鏡發現如下病變要警惕胃癌:
(1)中度或重度的不典型增生。
(2)40 歲以上的大腸型上皮化生或伴重度不典型增生。
(3)病灶直徑大於2 厘米的胃潰瘍,特別是位於胃小彎部病程較長的潰瘍。
(4)腺瘤性、無蒂性或直徑超過2 厘米、體積較大的胃息肉。
(5)伴有腸上皮化生,尤其是出現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萎縮性胃炎。
目前對於早期胃癌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檢出。對於有家族史,又有消化道癥狀的患者胃鏡檢查是必要的,與正規醫院的專科醫師及時溝通,詳細說明患者本人的家族史、個人史、癥狀、詳細查體,對於胃鏡有上述改變,需嚴密觀察,定期進行複查,一旦有病變可疑時,應及時施行手術。
胃癌是消化系統腫瘤中最為多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近年來胃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也讓人們開始意識到胃癌對於人們的危害,那麼對於早期胃癌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早期胃癌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小克今天就來為大家普及一下。
1.早期胃癌的癥狀:胃癌在早期多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大多的早期胃癌和一些常見的胃部疾病一樣,都存在輕微的腹部疼痛,噁心,反酸,稍顯,腹脹,消化不良等癥狀,這也導致了胃癌在早期發生時很難讓患者引起注意,而當胃癌發生到中晚期時,才會有較為明顯的惡性癥狀,如貧血,乏力,腹部的包塊,持續性的腹部疼痛和腫瘤轉移後的癥狀。
2.早期胃癌的篩查:對於早期胃癌,最為有效的檢查方式就是進行胃鏡的檢查來明確,一般需要進行定期檢查的人群是:①家族中有胃癌發生的人群;②既往有胃部疾病存在的患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③大便顏色變黑;④年齡在45歲以上的患者;⑤進行過胃部手術的患者;⑥胃部有息肉存在的患者;
對於有以上6種情況存在的患者,需要進行定期的胃鏡檢查,而對於胃鏡有沒有漏診胃癌的可能,這個其實也是存在的,尤其是一些接觸內鏡時間不長的醫生和胃癌病變細微的,對於胃黏膜的病變觀察不仔細,也會導致早期胃癌的漏診,但是這個可能性是極低的。
大多的胃鏡檢查都是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胃癌的,而之所以做了胃鏡之後不進行病理性檢查是因為內鏡醫生認為胃部病變是屬於良性病變,沒有提取病理的必要。
希望以上文字能夠對你有所幫助,關係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現在有一種光學放大胃鏡,很多城市大醫院內境中心都已經購買,如果有胃癌家族史恐癌的可以去預約這種胃鏡精確檢查,大醫院一般三甲醫院目前都有這種胃鏡!可以去大醫院導診台諮詢台問一下你們醫院有沒有放大精查胃鏡,如果他們不懂可以麻煩諮詢導診台打電話問一下他們醫院內境中心!
光學放大胃鏡是高清胃鏡,原理就是如果普通胃鏡下看到小的病灶在光學放大胃鏡下可以將病灶高清放大100多倍,不僅可以精確查看胃粘膜有無惡變以及惡變的程度,還可以精確定位活檢從而大大提高活檢精確度!一般好的胃鏡醫生用光學放大鏡篩查的結果可以跟活檢病理結果準確度達到80%-90%的一致性!
不過這種精查胃鏡會花很多時間,一般都是在麻醉情況下做。而且收費也是一般胃鏡的兩倍。
以下配圖就是我用我醫院光學放大胃鏡放大的胃粘膜!
這是普通胃鏡下看到的胃粘膜,認真看其實有一點坑坑窪窪的小病灶!下面兩圖就是我將他放大一百倍後見到的圖像!
下圖放大與非放大情況下的對比!放大情況下可以更明顯看到病灶!
(原創)
能夠理解你的焦慮,因為我家裡也有消化道癌症,我今年已經把胃鏡腸鏡都做了,因為焦慮讓我有種病急亂投醫的心態,做完之後現在已經不焦慮了。
下面具體回答你的問題:
1、明確的胃癌家族史。這裡首先要指出的是你描述的家人消化道癌症是否為胃癌,胃癌家族史定義為患者的一級或二級親屬中存在病理確診的胃癌患者,另外一些研究的定義為一級家屬(包括父母、同胞、子女)中有胃癌患者認為有胃癌家族史,而患其他癌症的家人得胃癌的幾率和普通人沒有統計學差異,就是說如果家人得的是腸癌親屬更應該關注的是腸不是胃。家族史確實應該引起重視,雖然書上看到讀到過很多,真的碰到的時候也是很詫異震撼恐懼,曾經聽說過一家三兄妹都是胃癌先後住院手術,年紀都在40歲左右。
2、胃癌的發病原因:知道了發病的原因可能心裡的恐慌就會減少好多。像許多其他癌症一樣,胃癌的發病原因比較複雜,被認為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據我了解危險因素包括遺傳(表現為部分胃癌有家族聚集傾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少吃蔬菜、飲食習慣不良(吃飯速度快、喜熱食、吃飯時生氣)、吸煙、微量元素異常(銅鋅比值高、鎂元素血清水平高)、飲食中含過量亞硝胺(腌熏煎烤炸食物)、高鹽飲食、食用黴菌污染的糧食等。可降低胃癌的因素包括良好的飲食結構飲食比例如大量進食新鮮蔬菜水果、喜食大蒜、綠茶、豆製品。
以上為都是查閱文獻所得,是真的進行了統計學分析的數據,在看到這些結果的時候我有些將信將疑,因為像飲食上的研究並不是那麼好操作,比如吃飯時生氣和胃癌的關係!但是以上研究的結果可能能夠進一步解釋胃癌家族性聚集的原因,除了遺傳因素一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多少也起到了作用。另外一個可靠的消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胃癌的發病率在全球呈下降趨勢,側面反映了可能蔬菜、黴菌、亞硝胺等確實在胃癌的發生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因為不少學者認為從1900年發達國家開始廣泛使用冰箱使食物的儲藏運輸發生根本性變化,胃癌的發病率降低可能於此有關。
所以從這一點上建議你儘力改善飲食習慣,健康飲食。當然這些都是廢話,能吃的好誰會吃外賣和剩飯呢?但是如果你有焦慮的話這也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雖然需要長年累月的執行才會有效果。
3、作為一個胃癌的高危對象,接下來該怎麼辦?上海市抗癌協會對你有話說。2018.4月,上海市抗癌協會發布發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中就包括胃癌的建議,我覺得通俗易懂且權威(另外還包括肺癌、大腸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和前列腺癌)。
如果有明確的家族史,確實屬於胃癌發病的高危人群。在這個篩查建議中最後一句話指出:應根據醫師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那麼定期做是多久做一次呢?!為什麼不寫清楚呢?
醫療機構及組織在給出建議的時候是在給人群的建議而不是某個人的建議所以他們考慮的問題包括概率和經濟成本。所以制定另一篇篩查指導《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 (201 4年,長沙)》的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業委員會指出:內鏡檢查依賴設備及內鏡醫師資源,花費多、患者受罪,作為普查的話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發達國家都不能接受!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沒讓你半年檢查一次也是為了給你省錢、怕你受罪、怕你麻煩。醫生講的是概率,但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有條件且焦慮的患者也可以直接做內鏡檢查。
正確的篩查流程是這樣的:
經這一步篩查之後的高危人群執行以下流程:
所以對於你問題中提出的「內鏡下看了沒問題也不給取組織」這個做法對嗎?我想說這或許是基於醫師經驗的常規的做法,你年齡肯定不會太大(胃癌的普遍發病年齡在40-70歲),內鏡下看沒問題活檢有問題的概率不大。但是如果你提出、強調了你的胃癌家族史,作為高危人群你下次可以要求且應該要求做多點活檢!我做內鏡看了沒問題做了活檢也是淺表性胃炎,但是我的活檢應該也不是「多處取活組織檢查」,因為我只檢了一處。
從以上兩幅圖看出,根據病情的不同,後續內鏡間隔的時間為6個月到3年。醫生可能會根據你的病情給出具體的建議,作為外人,我建議你根據自己的精力財力身體承受力心理變化作出選擇。
4、做了內鏡還是焦慮怎麼辦?這個問題我有很多話想說,我理解你,你的焦慮也不能完全說是錯的。
為什麼上文胃癌的早期篩查是由內鏡學會擬定的?因為內鏡診治在早期胃癌的篩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文中也指出了「內鏡檢查依賴設備及內鏡醫師資源」,這是什麼意思呢?文獻指出「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治率低於10%」,不要誤會不是早期胃癌做了胃鏡只能檢出10%,而是在我國確診胃癌的往往是晚期,其中一個原因由於大家健康意識不足,沒有像題主一樣及早胃鏡檢查,因為許多胃癌患者是無明顯癥狀的,與日本韓國因為有國家癌症篩查項目檢出的早期胃癌佔全部胃癌的比例可達50%,所以題主的健康意識是應該肯定的。但同時內鏡診斷新技術應用範圍小,內鏡醫師的操作習慣各異、鏡下病灶識別能力參差不齊等因素也確實影響了胃癌的早期檢出率。
有時候想想這也是一個客觀的原因,內鏡醫師確實是有水平之分的,這可能不是由他個人而大部分是由他的平台(所在醫院的檔次)決定的。題外話:早期胃癌不僅能在內鏡下診斷,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內鏡下即可獲得根治性治療,5年生存率90%,我想說能做這種治療技術的內鏡醫師他的診斷水平也不會太差,而這些醫師一般都在三甲醫院。我所聽說的三甲醫院內鏡醫師,他在內鏡下診斷的準確率和病理符合率是相當高的,有時候內鏡認為有問題病理未有陽性發現的時候都要跟內鏡醫師溝通確認!可見他的權威性。
所以對於你問題中所說的「胃鏡醫生看看沒問題」這句話是否可信要看說這句話的醫生,如果他水平夠高,就算沒做病理活檢也是可以放心的,至少6個月之內。如果你不信任他,你也可以換家三甲醫院擇期再做胃鏡,如果這能治好你的焦慮說不定你的胃也會舒服很多。
如你題中所說「半年前做胃鏡沒問題,半年後癌症晚期」,這是小概率事件,不能明確它的真實性但是確實有許多小概率事件成為新聞頭條。如果這個事情真的存在,作為胃癌篩查的最重要一步,內鏡比病理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也承擔了更大的責任。首先內鏡醫師應該有水平識別病灶,並且在合適的部位取活檢病理。如果取的位置不合適,病理也無能為力。所以內鏡醫師的診斷水平還是特別重要的。
5、做了胃鏡沒有大問題,吃了胃藥還是不舒服怎麼辦?不舒服就去看消化科,消化不良、胃炎等也是可以治療的,雖然現在一個小小的癥狀去趟醫院就花好多錢拿不少藥效果還差強人意,但也沒有其他選擇,自己調理飲食調理心態還是沒有用的話也不能硬扛著。
很抱歉不能給你更加專業的回答,感謝你的提問讓我查閱了資料也有收穫。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你說的這種情況確實有可能會發生,胃鏡也有一定的漏診率,並不是每次胃鏡檢查都能夠發現癌症的。
因為胃癌的癌細胞是起源於胃的粘膜層細胞,這些腫瘤細胞越來越多,生長到一定的程度,才會表現為粘膜破壞,充血,水腫,糜爛或者潰瘍,出血,而極早期的胃癌,在胃鏡下不一定能看的出來,這就有可能造成漏診。現在有的醫院有高清胃鏡檢查,可以放大100倍以上,這樣能夠更加精確的發現病變,非常有意義,如果你有家族史,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可以預約高清胃鏡檢查。
有時候,在胃鏡下能夠發現粘膜異常,高度懷疑為腫瘤,但是取活檢,將病理組織送去病理科,最後病理提示未見腫瘤細胞,由於病理診斷是金標準,有時候醫生就會掉以輕心。其實,有可能是病理活檢的時候,沒有取到腫瘤組織,好比一個蘋果,有一小塊壞了,你取活檢的時候,可能沒有取到這一小塊,就可能造成漏診。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建議患者,再去取一次活檢,而且多取幾個點,用來明確診斷,防止漏診。
講了這麼多,其實大部分的患者都是可以通過胃鏡+病理檢查確診的,只有極少部分會出現漏診和誤診,大家不必太過擔心。
通過胃鏡檢查取得病理組織進行組織活檢是胃癌確診的必需方法,目前普遍採用電子胃鏡,小到米粒大小(幾個毫米)的早期病變也可作出正確診斷。現在還有超聲內鏡,就是在胃鏡的前端加一個超聲的探頭,不僅可看胃粘膜、也可以看粘膜下胃壁結構,有助於判斷胃壁粘膜下有無小病灶、對於已發腫瘤可其侵犯的深度,以及周圍淋巴結的轉移情況。胃鏡篩查胃癌出現漏診率極低,像你說的「半年前胃鏡檢查正常,半年後胃癌晚期」這種報道是不是屬實、值得懷疑,但不除外做胃鏡的醫生水平太差、醫院的病理診斷能力不夠這種可能性。胃癌是常見癌、高發癌,全世界胃癌高發國家和地區胃癌篩查一路走到今天,依然只能是胃鏡,儘管早期有上消化道氣鋇造影等技術,但後來發現漏診率依然很高。很多人都知道,但不少人認為胃鏡檢查很痛苦,所以問題不嚴重的時候常選擇一拖再拖,實質上胃鏡檢查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受,只是鏡子剛進入口腔、會咽部時有點異物感,之後很快就沒那麼難受了。中老年人如果真的有胃病,至少兩三年須查查胃鏡。此外,無痛胃鏡是不是更強?無痛胃鏡檢查時病人配合度高,有助於醫生更好的完成操作,並不是無痛胃鏡有多牛逼。對於特別特別怵胃鏡、又不得不做的患者可考慮無痛胃鏡,但並非所有人都能進行無痛胃鏡檢查的。具有心肺功能差、懷疑有梗阻、對麻醉藥物過敏(或太過敏感)等病史的病人並不適合做無痛胃鏡。無痛胃鏡麻醉藥成本差不多兩千元,實質上並無必要。
大部分能夠發現,但是不是都能及時確定。(0814)
主要是早期胃癌的內鏡下表現有時和胃潰瘍、胃炎不好區分,有時會把早期胃癌誤以為是普通的胃炎和胃潰瘍,就像問題中所描述的沒有取活檢。也許,內鏡醫生經驗豐富,認為就是普通的胃炎,沒有取活檢。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其實,建議做胃鏡一旦發現粘膜異常改變,最好都要取活檢明確。
但是,即使取了活檢,一定能夠發現或確診嗎。也是不一定,原因在於胃癌經常合併粘膜的潰瘍和炎症,如果活檢鉗沒有取到癌變的地方,而是取到炎症和潰瘍的粘膜,這樣病理結果只會報告胃潰瘍或炎症。只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比較低,如果內鏡醫生髮現粘膜可疑時,一般會在可疑的病變處多點取材,漏掉的概率比較低。
如果內鏡醫生根據內鏡下粘膜表現,懷疑癌變可能大,但是活檢結果陰性時,最好口服抑酸葯和胃粘膜保護劑2-3周,炎症消退後,再複查胃鏡。這樣就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胃炎症和潰瘍對診斷的干擾。
早期胃癌基本可以通過胃鏡和病理確診,胃鏡就是伸一條鏡子從嘴巴進入到胃,觀察裡面的病灶,如果發現可疑的病變,就取點組織出來做化驗(病理),所以早期胃癌基本能通過胃鏡加病理確診,但是這個過程存在極小部分的漏診可能,因為在取組織出來化驗的時候,並不是把整個病灶切出來,而是取一小點組織出來,那麼就有可能取不到真正的癌變的位置,有可能取到邊緣的位置,這時候病理就有可能只有炎症,沒有看到癌細胞,所以一般這樣的情況都建議隨訪複查,以防漏診。
早期胃癌基本可以通過胃鏡和病理確診胃鏡這個檢查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了,就是從嘴巴伸進去鏡子,觀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病變的檢查,是發現這三個部位病變的最優檢查方式,從內部觀察病灶。目前高清胃鏡的出現,早期胃癌的檢出率大大提高,發現可疑病灶的時候可以取活檢,做化驗,化驗做出來就是病理,病理是確診癌症的金標準,如果發現有癌細胞,那麼就需要做CT檢查,去評估癌腫有無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周圍淋巴結情況以及有無遠處轉移。
早期胃癌是指癌細胞只侵犯黏膜和黏膜下層,而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所以早期胃癌是可以通過手術切除的。
病理未見癌細胞,建議複查,以防漏診胃鏡進去發現可疑病灶,就要取點組織出來做化驗(病理),這個過程並不是把整個病灶都取出來,而是在這個病灶中多取幾個點的組織,拿出來化驗,那麼這個過程,就有可能沒有取到真正長癌細胞的地方,取到的是邊緣的炎症組織,所以病理沒有看到癌細胞,這個時候也不能排除胃癌,一般這時候會建議再次取活檢,或者建議隨訪複查。如果避免這個情況的發生,無論如何謹慎,都不可能避免,只能降低發生率,就是在取活檢的時候多取幾個點,提高診斷率。
當然,這種情況是極少數的,大部分的早期胃癌是可以通過胃鏡和病理確診的。
當有胃癌家族史、自身有胃炎胃潰瘍等病史時,更加要注意胃部的情況,用胃鏡隨訪複查。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胃需要好好養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當然,不必太過於擔心和驚慌,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
我是小影大夫,想了解更多醫學知識,請關注我。
胃鏡是通過腔鏡技術來觀察從食管入口處→賁門→胃小彎→幽門→十二指腸球部→十二指腸降部→胃角→胃大彎→胃底各個部位的表面粘膜有沒有病變,在這個過程中,要仔細觀察胃褶皺下的胃黏膜,所以胃鏡報告的質量與胃鏡操作者的個人專業知識素養有著很大的關係。有著豐富經驗的臨床工作者,胃鏡操作過程中,觀察的相對來說會更加仔細,會很明確的知道哪些部位是胃癌的高發區域需要仔細觀察的。再者,胃癌早期可能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類似於潰瘍、息肉或者只是個炎症的病變,這就需要臨床工作者需要有敏銳的工作眼光,以及熟練的專業知識,以免放過了惡性病變,造成誤診。
再來說下病理檢查,是指取病變部位的組織,利用切片、染色、免疫組化等手段,比對所取組織與正常組織結構有無變化,或者說病變的差別在哪兒,以期能夠在現有醫學研究下給病變組織定性,能夠給臨床醫生在診斷與治療過程中有一個參照標準,所以,這也同樣需要病理檢查者擁有對正常組織的辨認,和對異常組織的辨識的能力。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標本取樣是否合格,胃鏡檢查中若是出現明顯的增生物,可能我們直接就在增生物表面鉗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但是,胃癌早期可能表現的並不明顯,在這些情況下我們鉗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可能就不是那麼容易判斷了。
本期答主:葉梓,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談癌色變,這四個字無疑完美的詮釋了人們對癌症的恐懼。
胃癌,在我國各種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居於首位,癌症在醫學上有著早期難發現,中晚期死亡率高的特徵。 說到這裡,其實也不用害怕,早期癌症雖然難發現,但也是可以查的出來的,更多的是人們缺乏對自己身體的重視。
那麼早起的胃癌能不能通過胃鏡跟病理技術發現出來呢?
胃癌早期通過胃鏡加病理一般是可以確認的。先說說胃鏡檢查,胃鏡檢查是通過使用裝有內視鏡的細長管子,由食道深入胃部及十二指腸。
如果只是尋常的觀察檢查,難以確認是否有胃癌,一般情況下,整個過程是醫生通過胃鏡觀察發現異常,然後通過胃鏡上的醫用夾子做切片病理檢查,而後確診。
上面說到一般情況,是因為,當存在胃癌太小,無法用肉眼分辨出組織異常的時候,存在極小的漏診的情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