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是說秋冬要進補,為什麼夏天不可以進補?
首先呢,冬天寒風刺骨,我們當然需要多吃點來補充補充熱量啦。(PS:這只是從每個人的生理方面進行分析)
其次,夏天人體的胃處於收縮狀態,不適宜大量的進補,然後還有句俗語「冬季進補,來年大虎。」所以冬季的進補是很重要的。其實進補也可以大致分為葯補和食補這兩個方面,兩者各有千秋,各有忌諱。葯補不宜過多,食補需要循序漸進。
人蔘:葯補第一參,元氣大補之材人蔘,為名貴滋補藥物之一,有補元氣、寧神益智、生津止渴、養顏抗老之效。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脫液所致元氣欲脫。但實熱、正氣不虛者不適宜服用。另,健康兒童不適宜服用人蔘和人蔘類補品。
效果最大化
1、切片,加入適量水,放入鍋內,蒸1至2小時即可燉服
2、人蔘切薄片,直介面服
3、 打散人蔘放入泡茶帶中,加開水泡5分鐘即可泡服
西洋參:無火參,送長輩必備佳品西洋參,又名無火參,補氣養陰,滋潤五臟。適用於年齡較大,久病體虛的老年人。年輕體壯和容易動氣之人不適宜食用。
效果最大化
1、西洋參片用開水沖泡,一次1至3片即可
2、口含可起到防暑作用
阿膠:女人氣血雙修之聖品古有楊貴妃「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說生來為君容。」足以見到阿膠重要作用。阿膠足以氣血雙補而富有盛名還可養顏止血,治療心煩失眠。適用女性,易上火,體內濕重,有傷口未癒合之人慎用。
效果最大化
1、可用阿膠500克,加水100毫升,燉化後加入冰糖蒸1小時,等完全冷卻後,每天服一匙。
2、可用艾葉、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用水煎後,倒掉藥渣,加阿膠燉化服用。3、 可用350毫升黃酒,將250克阿膠砸碎後浸泡一周,等到出現海綿狀時,稍微加水燉化,加入適量的黑芝麻、核桃仁和250克冰糖蒸1小時,蒸時不斷地攪拌,冷涼成凍,每天早晚1-2匙,溫水沖服。
上述是部分葯補的材料,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冬季進補也並非只能依靠葯補,食補也可以固本培元。
大棗:補中益氣民間有「一日吃仨棗,一生不顯老」的說法,它富含鐵元素,可促進血液循環,病後體弱、貧血患者以及冬季手腳冰涼的女性都適合用大棗調理身體。
脾胃虛弱者生吃紅棗會分泌過多胃酸,導致胃痛,因此可以做熟再食用。紅棗雖好,但棗皮纖維含量很高,不易被消化,一次吃太多容易胃脹,建議適量食用。
當歸:「血中聖葯」當歸性溫,入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金匱要略》中,就有一款特別適合寒冷季節食用的「當歸生薑羊肉湯「。這款湯中當歸有兩個搭檔,生薑能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羊肉則性質溫熱,溫中補虛,是老少皆宜的食物。三者配合起來,可溫中補血、祛寒止痛。體質虛寒、容易長凍瘡的人可在冬天將此湯作為葯膳日常食用。
白蘿蔔:小人蔘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十一月蘿蔔賽人蔘」。白蘿蔔性涼,味甘辛,歸肺、胃經,對肺胃有熱、痰多、氣脹食滯、消化不良、大小便不暢的人尤其適用。
它有兩個最佳搭檔:如想發揮止咳效果,就將白蘿蔔和冰糖搭配,共同達到除痰潤肺、和中止咳的作用;如想抑制咽喉發乾、疼痛的癥狀,可把白蘿蔔與青果煎煮後當茶飲,能很好地緩解肺胃熱盛引起的咽喉腫痛。
白蘿蔔性涼,脾胃虛寒、慢性胃炎、胃潰瘍、大便偏稀者不宜大量食用。另外,蘿蔔不宜和「補藥」同食,因其有下氣、消滯作用,行氣太過容易破氣,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人蔘、黃芪等補氣類藥物的吸收。
冬季進補的材料實在太多了,但是所有東西都是不宜多得,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身體體質,不必強求,只需要尋找自己最適合的進補方法就好啦。
當然啦中國地大物博肯定不止這些方法和材料,觀眾老爺們如果有更多的意見和建議也可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為我們提出寶貴建議。
作者:黎明(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營養科主任,三甲醫院營養科工作10年,精通:飲食減肥,孕期營養,產後營養,嬰幼兒輔食添加,慢性疾病營養調理,其餘各類疾病營養。頭條號:營養醫師黎明)
答:夏季也是有所謂的進補的,不過不叫進補,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叫做:冬病夏治,方式更多的是針灸、貼敷,有沒有進補呢,也有,不過很少。
從兩個方面進行吧。民生和中醫。
1、民生
古代的氣候比起現在來講是更加惡劣的。我們都知道,小時候天氣那是真冷啊,那時候南方還會下雪,小孩需要穿真正的棉衣。現在呢,南方下雪那真是難得一見,不要說棉衣了,穿個薄薄的羽絨服有時候還會覺得熱的慌。
尤其是胖子。為啥呢?
因為脂肪多的人不怕冷,怕熱。脂肪可以在寒冷的冬季給我們提供足夠的熱量進行消耗,對抗寒冷。
古代大多數底層老百姓的典型特點是啥:窮!
窮自然就沒有好房子,沒有好衣服。靠這些禦寒會很吃力。那咋辦,那就貼秋膘吧,屯點脂肪好過冬。而且,冬天食物來源相對來說更少,幹活的時候也更少,掙的錢就更少了。也不利於過冬。
所以就有了所謂的貼秋膘。跟動物一樣,屯點脂肪,冬天才死不了。冬天所謂的進補也是大魚大肉大油等等,要麼就是肉湯,而且是大熱的肉湯。比如羊肉湯等。
所有的目的都是:屯膘。過冬。
2、從中醫角度來說。
從中醫角度來說,其實是有夏天進補的說法,當然不能叫做夏天進補了,專業辭彙叫做:
冬病夏治。
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
最常見的有:三伏貼。背後的原理就是:溫陽,散寒,通絡的原理。那麼給類似的食物、藥物的治療可不可以?當然是可以的。也就是通俗點說的進補。
但是呢,在夏季一般進補的相對少。這是因為夏天是發散為主,即使進補了也很容易發散出去,取得的效果不如冬天的收斂。
中國臨床營養網 查看官方網站 為全國醫護/營養師和患者提供優質營養服務自然萬物,都與四季24個節氣息息相關,人自然也不能脫離天地獨立存在,所以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無不受四季24節氣變化的影響。所以養生不只有進補,而且也不是說只有秋冬才能進補,進補也要根據人的體質而進行。中藥有很多是葯食同源的,比如枸杞,大棗等。
《內經素問》里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些都說明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所提供的條件而獲得生存,同時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明代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生,冬應腎而養長」。說明人體的五臟,生理活動必需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保持平衡。
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加上夏季晝長夜短,天氣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稍微小一點,這樣會使機體內的能量消耗增多,血液循環加快,汗出的多。因此在夏季心臟的負擔較重,如果不注意加強對心的保健,容易受到損害,因此中醫提出「心主夏」。
炎炎夏日裡適當吃一些「苦味食物」,比如說苦瓜,百合,菊花之類的食物,不僅能醒腦提神、抗炎、消除疲勞,還能調節飲食風味,刺激味覺。現代研究認為,苦味食品具有解除潮濕、利尿、清熱等作用。所以說「夏日苦味勝良藥」,不無道理。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