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理論明明更具哲學性,為什麼反而沒有孔子的學說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深遠?
好問題,值得回答。
老子之學說,留道德5000言於世。孔子 留有二部書:《論語》,《十翼》,其它的儒學著作是門徒,後人寫的。
老人家通曉易學,著有《十翼》,假如木有孔聖人的解讀,大概很多人是看不明白易經的吧,《十翼》對於中國哲學的影響,十分深遠,遠到現在和現在的未來。相較於道德經來說,孔子的學術思想更加容易理解,老子的學術思想太過高深,限制了他的傳播。
單從影響力來看,《道德經》之於《論語》。究其兩種思想比較,《論語》比《道德經》對於傳統文化的貢獻,對於促進中國社會的全面良性發展,要更為深遠。
究其原因,愚以為有如下幾點:
1、孔子有人,門徒3000,桃李滿天下,從業人員多,人多好辦事啊,所以孔子思想流傳更廣。
老子是大神,估計還沒有到退休年齡,就騎青牛牛跑了去塞外。零星史料記載,老子一生就是研究學問,無直接授徒。要不是關伊子醒目,差點就讓老頭攜寶物而「潛逃」了去。這段公案盡人皆知,就不細說它了。
由此可見,兩種學說的從業人數就不可同日而語。人家老孔家多少門徒在捧他,老子是自己逍遙做神仙,一個人過,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沒人營銷。
2、孔子學說心裡裝著人民——君為輕,民為重。老子不一樣,無為而無不為,強調自然之道,個人不用過多干擾。
孔子和儒家門徒,心裡裝著家國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裝著功名富貴兩蝸角。老頭一輩子想當官,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衛國陳國當過顧問,搞了一段時間培訓,走了。在魯國任了一些要職,被開除了——確切說是被擠兌走了(齊相晏嬰、楚令尹子西等看不慣老爺子)。最後回家辦學,教化人民群眾。學費不多,幾斤臘肉就可以了,有教無類,真正的教育家。
而老子不想當官,為了學習需要,去當過圖書館館長。他老人家心裡裝著宇宙,無我無物無等等,嘛也沒有嘛也不要,要了就是羈絆,就當不成神仙了。追求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與自然同在——天人合一。
同氣相求和,同聲相應答。中國人心裏面啊,嘛也沒有怎麼可以呢?嘛也不要怎麼可以呢?我們得有房子車子票子官帽子,而孔子思想,經世致用,可以讓人內聖外王,成王成聖成就人生。每一個都是自己的王,群龍無首,吉。
因此,孔聖人的儒家思想比李聖人的道家思想更加貼近廣大人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榮華富貴中去。是符合當時社會的科學發展觀。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解說的需要。是當時最先進的科學發展觀,是可以舉大旗的主義!吃2000年冷豬肉也是應該的哈!
孔子和老子實際上是師徒關係:老子是師,孔子是徒。
3、儒家思想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和維護。道家思想得到了統治階級的喜愛,但它是作為私器愛好和收藏的——道家思想,很大一部分內容是帝王術。
一個用於公,一個用於私——至私而無私(一般人做不到滴)。一個是強身健體的廣播體操,一個是大內高手的武功秘籍——儒學是顯學,道學是隱學。因此啊,影響範圍,深度廣度,自然就有了不同。
儒家的等級制度,很合統治階層的口味。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等,這一套儒學倫理框架,在董仲舒的改良和強力推廣下,把所有的曹操按照規定格起來,使其各得其所,各盡所能,整個國家政治體系,規規矩矩的秩序呼啦啦就出了來。行業規矩建立得好啊!老董這一套「改良儒學」,讓中國大牛了差不多1900年,這應該是世界上存在最長的政體形式了,同時也說明了這一套政治制度符合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需要,是先進的生產關係。
各位,請記住,分利模式很重要。分利合理,叫義。儒家的民本思想,體現的是仁——讓大家都有活路。都有活的可能性,叫仁,確認能活下來(分配方式的合理),叫義。這種「仁義」分利模式的思想框架,並建立起了這種具有生命力思想的實際框架,是孔家店對於中國發展和生存作出的最大的貢獻。
道家建立的模式更宏偉,但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的普遍需求——注意:是普遍需求,它大概是留給後人解決更大問題的高深秘籍吧。解決什麼問題呢?應該是人和自然的問題。這一民族瑰寶,人類瑰寶,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大放光芒,為建立人類共同體,做出古老而恆久遠的貢獻。
分析哲學的最佳法則之一是學會用古希臘哲人發明的格式邏輯或稱形式邏輯。事實上不分受教育程度,我們每個人多少有一定的邏輯思維智力,就此題而言,可以推測到題主疑問背後的一個邏輯思維模式,不妨寫成一個三段論?
大前提:哲學性越強對文化影響越深遠,並且建功立業越偉大;
小前提:道家老子的學問比儒家孔子的學問更具哲學性;
結論:老子比孔子對中國文化應該影響更深遠、更該建功立業。
顯然結論不符合歷史事實。分析一下,邏輯格式是否有問題?沒問題,去查一下邏輯學便知上述三段論是亞里士多德天才發明的邏輯學最基本格式之一。再分析大前提有沒有問題?有,問題很大,第一你沒有定義什麼是哲學(性),如果哲學是聰明能幹那為什麼哲學家一般都是窮光蛋?反之,致富的方式很多如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甚至包括詐騙、掠搶、殖民、奴役等。大前提有問題,小前提呢?也有問題。你聽見過幾個學者意識到孔子之道其實跟老子之道原則是一致的?老子(不提倡卻)暗示無為、不爭,孔子提倡禮讓、不爭,兩者都是做人為人的自然之道,你說誰的學問更有哲學性?可見,小前提上下銜接、邏輯通順但結論出錯的原因往往總是前提有誤、不符合事實。上述三段論大小前提都錯了。
如何修正邏輯?首先下好哲學的定義。道家儒家的學說的確有區別,區別不在於道的說法而在於道的實施,孔子之道就是有為地實施無為之道。換言之,老子之道無為、不教、不治、不做、出世而不建功立業,哲學性越強越無為無業;孔子之道有為、選做、德治、積極入世而建功立業。這就是為什麼老子學說沒有孔子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的緣故。我們可以稱孔子為萬世師表,卻不能說老子是老師,因為說老子教書就違背了老子不教的原則。
提此題者肯定讀過道德經,你說道德經寫得像謎語還是教材,為什麼?想通了,你就獲得了上述邏輯論證的最有力證據。
劣者倒是覺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儒學有助於封建皇權的統治。
任何一件事情的推廣的退場,都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儒學被推廣開,要從漢朝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的,之所以漢朝選擇儒學,無非就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所以才選擇了儒家這一能夠緩解當時民眾對於暴政的恐懼和抵觸,而究其根本,無非就是有助於封建皇權的統治罷了,可以說,從董仲舒開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就開始變味兒了。
到了宋朝,宋真宗的一首《勸學詩》可謂是赤裸裸的,把學習、科考跟黃金屋、顏如玉捆綁在一起了,有據可查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也是最早在宋朝是發現的,由此可見,當時朝廷就是為了鼓勵天下所有的讀書人,為了黃金屋,顏如玉以及他們的後世子孫不再受苦挨餓才讀書的,這跟「有餘力,則學文」做學問的初衷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者胸懷簡直就是天壤之別,但這些東西卻是最管用的,書生們爭相參加公務員考試,然後去收斂錢財,去為朝廷做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而在經歷了元朝的文化倒退之後,到了大明朝,備受詬病的八股文誕生了,這是徹底奴化百姓和書生的開始,作為一名學生,你只要學號特定的那幾本書,寫好幾篇作文,你就能考上公務員,雖然在制度上嚴格了,但門檻相對要低了一些,而且能夠更好控制書生們的思想,這從在明朝時期,除了皇上本家以外,再沒有過真正的謀朝串位的逆臣,有的都是把持朝政的權臣就能看得出來,這種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這樣好東西(儒家)不繼續使用和推廣,皇上家豈不是傻嗎?
所以,從根本上講,就是為了皇上家更好的統治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罷了……
孔子是世間法的聖人。其理論言說直面當下,不談玄說妙,敬鬼神而遠之,告訴你,未知生焉知死?超範圍的話別探討!修身丶齊家丶治國丶平天下。上至國君臣僚,下至士農工商,販夫走卒,無不以之為立身處世之南針。總之,孔子理論更接近現實生活之人生,即平時說的"接地氣″。半本《論語》安天下。其典則理論,為治國安民者不二之選。
《陽春.白雪》,和者蓋寡。老子之說,超凡之聖言,與大眾生活離得遠一些,形而上者。致虛極,守靜篤。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然而佛之教言,分世法丶出世法,兩個層次,既有形而上的,又有形而下的,十分圓融。三教位中。所以其傳播影響面更深更廣。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這么一種現象挺有意思:治未病者,名不出戶廷。治已病者,名必出鄉里。治大病者,名聞天下。然其治療效果卻正好相反。譬如今之大醫院,能開刀之手術專家,門廷若市,收入頗豐,讓你垂涎。然而十之八九患者並不能治癒。處方溫和,療效緩慢之中醫,門前冷落車馬稀,少人垂問。搞預防丶保健的,簡直形同虛設。大眾社會面就是個急功近利,難從根源基礎說起。
老子的學說從哲學性上講或許的確較孔子理論更甚。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有三意,一是說道存在卻不可名,說不出形狀;二是說道是一種規則和維持世界的某種規律;三是說道可以指導人們日常生活。
此外,老子提出了一種"反"的規律,強調物極必反,包含一種哲學上"度"的意味。老子所提倡的是回到一種復古的"小國寡民"的社會,這是一種理想主義,是很難實現的。
反觀孔子,孔子提倡的是一種"仁",這種思想是符合社會規律的,與上層統治的思想是一致的。雖然不如老子思想具有哲學性,但卻是最符合中國傳統文化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哲學性這個概念和定義沒有那麼絕對,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某種規律,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只不過多一點少一點的差別。老子思想同孔子思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同樣深遠,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謝劉友邀,這個問題要圓滿答覆,對我來說難度太大。老子的學說,以道德經為代表,主張的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包含政治,軍事,治家,個人修身各方面,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孔子的儒家學說,主要針對當時的天下形勢,而提出的對症良方。實際後來的有作為的統治者,大都是外示儒家,內用黃老。後來儒家成為主流,主要是儒家更適合統治者的需要,其中許多內容己不是孔子的原意,許多是被人為篡改過的,這個許多學者都同意這個說法。總之一句話,如果切實按老子的思想,或儒家的思想治國安邦,那是人類之福。可惜歷代統治者為一己之私,肆意妄為,上樑不正,下樑必歪,歷史輪迴,空嘆奈何而己。水平有限,答不對題,順祝網遊開心。
哲學?一套事後諸葛亮的學問!如果世人都是哲學家的話,這世界就悲慘了。世上學問都有用!唯哲學是糟粕糞土!學問!須要起到,那怕部分起到積極做用也是對的。絕對不是在事後或事外以冷眼旁觀者作出自以為是的結論!因為這種評論或結論所起的作用將是相當消極與反作用的!
孔子講起文化素養是趕不上老子的。這是先天局限!但孔子文化能壓過百家一枝獨秀干年。靠的就是他總以入世造福人類為宗詣!犧牲小我,而成就大我!有捨身之精神!~.~~請各位指正。
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末期人。當時,中國正處於奴隸社會,人有貴賤,位有高低。不同地位的人,考慮問題的立場是完全不同的!
老子,是王室圖書管理員,屬於史官,是貴族,他的關注點主要在國家治理方面。通過觀萬物運行之道,推演出管理者如何做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老子思想是針對管理者的,人口基數小,影響自然有限。
孔子,貴族出身平民命,三歲喪父,被轟出家門,少時與母親過著清貧的生活,可算平民出身,成人後一直致力於仕途,幾經沉浮,晚年致力於辦學收徒,修訂經書。豐富的人生經歷,使孔子不僅對底層平民,而且對高層貴族都有深刻的了解,其政治主張是大同世界,不分貴賤,這就囊括了所有老百姓,群眾基數大,影響力廣!
在中國,老子和孔子思想是互相補充的,無所謂誰的影響力更大一些。孔子思想走明線,培養人;老子思想走暗線,找准位!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老子的理論雖然更具哲學性,但好酒也怕巷子深,老子本人又是散淡之人,專註個人體驗,不圖聖教布澤,就算在當朝,有幾人知?
相比孔教,為了便於講述,姑且把孔子的學說稱為孔教吧,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有二,高調宣教,杏壇芬芳。且不忘用身邊隨手拈來的事例,開導莘莘學子。所以孔子的這些即興的點撥,都被弟子們記錄下來,匯成了《論語》。
老子聰明絕頂,高妙之道,本來就曲高和寡,不像孔教那麼柴米油鹽接地氣,幾人願聞?就算在今天,論語都可以白話了給小兒開智,但道德經沒有點墨水墊底,聽著玄之又玄的東西,難保不走神。
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時,若不是把關的將士有眼光,告求李先生賜以賢教,恐怕今天就不會有《道德經》這部曠世奇作了。這個雖是傳說,也可見老子並無經世之心,後人追隨的就不多了。
老子之後,勉強有個莊子,並稱「老莊」。
孔子之後,有孟子,世稱「孔孟」。關鍵是還有個董仲舒,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孔子的經世之道上升為「國教」,以致成了民族之教,哺育華夏千年,名家輩出。
孔子曾經往身拜見老子求教。歸來後對世人稱老子為「龍一般的人」,可見老子學問之高深。
但就是這樣一個頭上尚有高人的「千年老二」孔子,沒有妄自菲薄,放棄自己的講台,而是繼續傳他的修身經世之道,成就了一個民族的性格和質感。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從一個側面講,老子點撥了孔子,而孔子教化了華夏子孫,應該有一點吧。
孔子乃傳承老子的思想!二人是一脈相傳。
孔子之所以比老子「名器」大,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孔子招收教導過三千弟子。
二是:老子的著作「無為而治論」一一《老子》一書,後世能歪曲者甚少。而《論語》,後世歪曲者甚多、假借孔子稱「儒」者也甚多。
在中國,從古到今,越是虛假浮華的東西,就越是有追捧者,就越會名器大。
所以我說,孔子是偉大的這不容執疑。但孔子的「名器」,卻是「後世所歪曲而形成的虛」而造成的,而不是「因孔子的思想」而有的「名器」。也就是說:孔子的真身上,被後世人無知的披上了假衣,而使之成名,非孔子本身成了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