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怎樣看待天安門的升旗儀式?


外國人對中國的升旗儀式也感覺非常壯觀。其實老外也有升旗儀式,不過沒有這麼嚴肅認真而已,不像中國不但天安門廣場有升旗儀式,就連小學生也會舉行升旗儀式。

首先,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對於老外老說,也感覺很威嚴壯觀。老外搞大型活動一般也會唱國歌揮舞國旗。比如卡爾加里國際牛仔節每天開幕都會先由直升機拉著加拿大國旗在天中盤旋一圈,全體觀眾起立脫帽,一起跟著歌手唱國歌,跟中國升國旗唱國歌有異曲同工之效。老外參觀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因為不是他的祖國沒有那種愛國激動之情,但是也會感覺儀式非常莊嚴壯觀,這一點跟我們看其他國家閱兵一樣。

其次,中國的升旗儀式對於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有用的。至少我現在看見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還是會停下腳步、熱淚盈眶,畢竟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著深刻的愛國情懷。老外也是一樣,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每天跟唱國歌,我們孩子小學每天早上8點20準時放加拿大國歌,此時全校師生無論是什麼位置什麼狀態,都會自動脫帽站立跟唱,雖然沒有列隊,但也讓人感覺非常有儀式感。

因此,天安門升國旗儀式,無論是對中國人外國人來說,都會感覺莊嚴壯觀,而且老外對於中國軍人的訓練有素的步伐和儀式也非常佩服。


主動回答,因為有感

天安門升旗,是國之象徵,是國家儀式,是文化凝練後的行為表述,從理論角度更是一個國家行為能力的外在體現。

外國人眼中的升旗儀式首先是震撼,在全球恐怕也未必能在天安門廣場感受如此強大的氣場,90名儀仗兵,30名禮兵,能排開如此陣容的也就在天安門廣場了。所以外國人首先感到的是震撼。

其次外國人感受到的是中國人對國家的莫名

的歸屬感。有次陪個業務朋友廣場看紀念碑,順便就看了升旗,他一直在追問的就是是不是都是外地人來看升旗啊?我回答是,他覺得中國人太愛國家了,一個儀式就可以聚攏五六萬人,太可怕。其實他覺得可怕的是中國有這麼多人為了國家儀式來參與活動,那要是國家需要還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辦好嗎?

第三,有種不自覺的依附感。外國人感受中國很簡單,如果在天安門升旗現場,就會有自覺的依附感,就是不自覺的融入頂禮的隊伍。那是儀式感給予人們的直觀感覺

總之,外國人感受天安門升旗就是感受震撼和強大氣場的衝擊,另一個層次就是被這樣的儀式感所帶動下的壓迫感,從而認為中國朋友很偉大


歪果仁也覺得天安門的升旗儀式莊嚴肅穆,值得一看啊。也有很多外國遊客查好時間去觀看。口說無憑,我從tripadvisor:一個分享旅遊信息的很大的網站截屏了幾個外國人討論。這第一張是個澳大利亞美女Annie 回答網友關於天安門升旗時間的詢問。Annie顯然對這些再熟悉不過了,簡單翻譯一下她說的:基本來說升降旗時間就是日出日落時間啊,但是你得早早去佔位,不管是看升旗還是降旗,人特多千萬不要低估人氣啊!

接下來的這個是Ronbk小哥寫的看完天安門升旗儀式的感想,他的標題就直抒胸臆了:升旗儀式很莊嚴啊!他說他早起找了個離得近的好位置,人好多,不過當國歌湊起,洶湧的人潮一下子就安靜了。

再來一個長評論。這是個叫Jeff的加拿大人寫的。他是這麼說的:「我早上5:30就到天安門了。人家建議我早上5點之前到,回頭想想幸好我聽從建議了。我去的那天是星期六,廣場上少說也有一萬人!那是早上五點半啊!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了五分鐘,國旗手準備好國旗,國歌奏起,國旗緩緩升到頂,然後國旗護衛隊離開。觀看升旗的人群大概6點的時候散去」。Jeff最後總結:這是個非常特別的經歷,絕對值得起早去看!


升國旗儀式,關鍵不在於老外怎麼看,也不需要他怎麼看,其實諸如升旗儀式,還有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等等的儀式,為的是讓我們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們覺醒,奮發圖強,只要我們能夠明白這樣的深刻意義,其他的什麼看法就都不重要,而且這種儀式也是我們獨有的,是中國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天安門廣場的天空剛蒙蒙亮,卻早已有很多人自發的聚集在這裡,他們在等待著,等待著一個莊嚴的時刻。

隨著軍人踏步走來,列步站在升旗台,空氣突然寧靜的可怕,人們注視著,深情地凝望著,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似乎都被這肅穆所震撼,安靜的抬起頭,沒有苦哭沒有鬧。

伴隨著嘹亮的國歌聲,五星紅星在升旗手手中緩緩張開,緩緩升起,人們的目光也隨著五星紅旗漸漸上升。此時,彷彿只有沉重的呼吸聲在此起彼伏,直到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如獵鷹一樣展翅翱翔,人們才似乎鬆了口氣,但空氣依舊寧靜,人們似乎在祈願著,盼望著祖國越來越強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

這種莊嚴、肅穆、震撼的場景怎能不抓住人的心呢?就算是外國人看到此情此景,也會忍不住感嘆起來,「人們好像突然著了魔,被一種隱形神秘的力量感召著,牽引著。」


他們看的時候雙眼直了 這麼帥的軍哥哥 他們國 就沒有 中國軍隊莊嚴而且神聖 不可侵犯


第一個天安門升旗什麼時候?是代表中國榮譽象徵,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象徵。


這你去問外國人啊


推薦閱讀:

TAG:天安門 | 教育 | 文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