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代,饑荒的時候餓死的都是農民?
1.首先,古代糧食產量很低,不像現在還存在「雜交水稻」這樣逆天的農作物。
2.古代的田地除了個人開墾的荒地外,其他的都是國家分發的,所以擁有土地的人每年必須交足政府規定的糧稅(糧稅[農業稅]制度知道21世紀之後[好像是溫家寶時代]才廢止),剩下的糧食才是自己的財產。當然,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如果遇到災荒年份,政府要保證有土地、交糧稅的民的賑災問題。
3.古代糧食、鐵器和食鹽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由國家掌控,禁止私自買賣(農民糧食只能賣給官府)。當然,在太平盛世也有糧食私自買賣的情況。
4.以上所說的「農民」,指的是有土地的小農場主。而土地在古代是衡量財產的第一要素。所以古代土地兼并非常嚴重,有土地的才叫做「民(地主)」,沒有土地(或者土地被兼并的)叫做「佃戶」。災荒年間餓死的基本都是佃戶。
暫時只整理出來這些,其他的以後再補。
問這個問題的人腦袋被驢踢了?不要說荒年,就是豐年的時候,農民也沒有多少存糧!封建社會,土地嚴重集中在地主們手中,土地都是地主們和當官的私產,農民多是佃農,種著地主的地是要交租的,無論產量多少,租子是一分都不能少的,雖然是『』四海無閑田『』,可是佃戶交了租就剩下點可憐的口糧,一年到頭,不拉饑荒就算燒了高香,一旦出現災年,收的糧食不夠交租子,那麼慘了,農夫僅存的生產資料可就得低價處理給地主了,如果連年災年的話,農民就會淪為『無產者』了;反觀地主階層,他們雖說個個腸肥腦滿,但是他們也有危機意識,家家都有存糧,而不是只存銀子!古代當官的俸祿都是食祿多少石,以糧價為標準,可見統治階級對糧食的重視程度。
大家上學時都學過,封建制度雖然較奴隸制有進步。但封建制度依然是建立在層層剝削之上的。民間有句更通俗的話:窮廟富方丈。幾時見過方丈餓死???建議提問人多讀書,頭條問答別再給我推這般幼稚的問題了。??非常感謝!
這是一個辯證的哲學問題,社會分成中,高低層,而農民階級始終是社會最底層,只有富人有飯吃了,農民才會有飯吃,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四海無閑田,農夫憂餓死!如果弄清了這個問題,就不怕被餓死了??!
在古代饑荒時餓死的多數是打工者,他們沒有土地,沒有房屋,居無定所。平時靠給別人幫工掙些少量的糧食,再和一些野菜充饑,災年的糧食沒有收成,自然不需要幫工,而野菜也沒有,沒了生活來源,自然就餓死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