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引力波探測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科學精神傳播角度看待引力波探測和獲得諾貝爾獎。希望這個角度比較新穎。

首先 引力波躋身社會熱門議題,凸顯公眾對科技創新的關注,渴求科普好文和便利傳媒。2016年春節期間,引力波作為一個純粹的自然科學發現,原本只應該在專業人員的小眾群體中的熱議話題。但是,成功探測「引力波」的消息忽如一夜春風,在文化傳播佔主流的春節假期中吹開千樹萬樹的花朵。以果殼網微信賬號11日(農曆正月初四)深夜推送的文章《今晚的「大新聞」到底說了個》為例,在發布不到24小時,閱讀數達到 200萬,點贊近2萬。果殼網微博主賬號的同題推送累計轉發超過13萬次,評論超1萬,贊超4萬,總瀏覽近3000萬,總漲粉6萬左右。股民、八卦網友乃至宗教界都對引力波探測發表自己的看法。可見,公眾對科技創新的關注已成常態,對重大科技發現的推崇已經超出普通的想像。新華網在2016年2月11日至16日,在中文全網共監測到「引力波」相關信息1,369,960篇,其中微博1,126,343篇、論壇15,038篇、微信11,821篇、博客52,734篇、移動客戶端988篇、紙媒704篇。網路輿情監測顯示「引力波」相關信息關注度極高。

其次,引力波傳播內容無法滿足公眾探索的需求。科普中國抽樣4000條網民對各大新聞媒體「引力波」報道的評論進行分析發現,37.1%的觀點認為「天才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26.4%的觀點認為「不是學霸,看不懂」;19.6%的觀點認為「中國的科學研究還需要努力」。這些觀點多為簡單評論,而無深入思考,同時也少有質疑的觀點。

最後,從科學精神角度思考,引力波的傳播現象凸顯:

一是傳媒的求真求實精神不足。科學報道應以真實、準確為首要,但媒體在「引力波」的新聞報道中,就出現過度興奮、是非不清的鬧劇。「引力波現象」之一是「原初引力波」事件。2014年3月,BICEP2團隊的科學家宣稱:他們在宇宙背景輻射中探測到了某種細微的「捲曲偏振結構」,這被認為是「原初引力波」的蹤跡。國內外媒體紛紛興奮報道。然而不到一年,這個團隊又宣布此發現是一個錯誤!這在科學傳播中並非偶然事件,前幾年荷蘭公司的「火星移民」鬧劇中媒體也曾被「烏龍」。即便是此輪「引力波」的報道,也沒有媒體對科學發現的真偽進行探究,甚至沒有一點點的懷疑。對究其原因,媒體面對科學新聞時所關注的是轟動性、時效性,而將真實性置於次要位置,選擇「先發而後快」,將訪問科學共同體權威人士以確認真實性的環節直接忽略,難以規避鬧劇風險。

二是公眾和傳媒的寬容精神不足。「引力波現象」之二是民科郭英森在電視錄製中受奚落的事件。5年前,下崗工人郭英森參加電視節目《非你莫屬》,初中畢業的他,為清楚解釋自己 「發現」的讓汽車不用輪子、讓人長生不老的理論時,提到了「引力波」一詞。郭英森對自己理論闡述確實不夠充分,但主持人和嘉賓的冷嘲熱諷也不免苛刻。科學的道路從來都是迂迴曲折的,科技創新從萌芽到成才,時時處處都需要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的環境氛圍。即便是沒有依據地妄想,也不應該成為被捉弄貶低的對象。

三是批判質疑意識缺失,盲目跟風凸顯科學素養發展不均衡。「引力波現象」之三是現象二的續集。隨著引力波發現,郭英森的視頻被再度挖出,只是情節變成對人才被嘲笑埋沒的感嘆,還以諸如《拱手相讓的諾獎 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為標題,稱呼郭英森為「諾貝爾哥」,很多跟帖感嘆「尊重知識何其難」、「我們欠他一個道歉」。輿論風向峰迴路轉,卻仍然是大開大合。事實上,引力波是物理學裡面廣為人知的名詞,在某個人介紹中簡單提及和缺乏深入理解地堆砌,是與大科學時代所依託高端國家科技實驗室和高水平團隊專業化工作取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面對科學新發現,媒體和公眾不去探討如何完成科學新論的實驗檢驗,不對科學發現的方法依據展開質疑,而是人云亦云地點贊或批評。足見傳播和關注的熱點在信息本身,即是對科技知識的關注,而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則難以踐行。


這個獎名至實歸的。

廣義相對論作為現代科學基石之一,萬一它預言的東西實際並不存在,那是大事情。

其實93年諾貝爾獎就頒發給了天文觀測間接證實引力波存在的事。直接觀測到,理當有獎的。


科學大獎西方升,東方是否也進行?

東方智慧幾千年,霍金評價已說明!

引力波論是小形,絕對真理再說明!

北京上海中心成,尖特智慧緊跟行!


推薦閱讀:

TAG:諾貝爾物理學獎 | 物理 | 科學 | 引力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