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王馬共天下是什麼意思呢?
「王與馬,共天下」,是指東晉剛剛建立時,在以王導為主的琅琊王家的支持和斡旋下,晉元帝司馬睿得以在南方稱帝,司馬家族才得以繼續坐擁這大好河山。正是因為王導及王家的支持,等到東晉王朝平穩之後。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共同分享勝利的果實。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其實「王與馬,共天下」對司馬睿而言既給他帶來了地位,也給他帶來了憤恨、無奈。
王家用謀略與鮮血換得的榮耀在司馬睿建立東晉的過程中,琅琊王家可謂功不可沒,王導、王敦一文一武給司馬睿提供了謀略跟武力上的支持。
先說一下王導,司馬睿管他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蕭何」。王導給司馬睿提供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南渡,以當時司馬睿的實力,在北方簡直是炮灰。王導很清楚司馬睿的情況,便建議司馬睿南渡,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次南渡,才有之後的建功立業。
司馬睿並不是司馬炎一脈的,所以在皇族中的地位聲望不夠,此時又是王導鼓動琅琊王家支持司馬睿,並去遊說其他家族、皇族。在王導的幫助下,司馬睿終於有了自己的支持力量了。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如果沒有江東地區的門閥士族的支持,司馬睿一樣成不了皇帝,又是王導讓司馬睿主動結交江東地區的門閥士族。最終在王導的協調下原有的北方門閥士族與江東門閥士族達成了支持司馬睿稱帝的共識。
王敦則是靠著自己南征北戰,為新生的東晉王朝掃除了周邊的反對勢力。西晉永嘉之亂後,晉懷帝被擄,司空荀藩推司馬睿為盟主;當時的江州刺史華軼不肯順從司馬睿的指揮,司馬睿於是派王敦進攻華軼,王敦不負眾望將華軼擊敗。除此之外,王敦還鎮壓了以杜弢為首的荊湘流民起義,為苟延殘喘的晉王朝提供了穩定的國際環境。
開啟門閥把持朝政的先河成也蕭何敗蕭何,司馬睿在王家的幫助下得到了江山,卻也將自己置身於隨時被廢的境地。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政局穩定之後,司馬睿深感王家勢力強大。於是便開始重用劉隗、刁協等人,疏遠王家兄弟,特別是擁有兵權的王敦。王敦為了自己的野心以及王家的利益,從荊州起兵,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很快就攻陷了國都建康的要塞石頭城,戰敗的司馬睿只得求和。《晉書·列傳·六十八》記載:帝脫戎衣,著朝服,顧而言曰:「欲得我處,但當早道,我自還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戰敗的司馬睿完全失去了作為皇帝的尊嚴,甚至發出了「你如果想當皇帝,早和我說啊,我把皇位讓給你,還當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讓百姓跟著受苦呢」的哀嚎。王敦自此把持著東晉的朝政,司馬睿成為了傀儡皇帝,並在悲憤中去世了。王家也開啟了東晉時期門閥士族把持朝政的先河。
可以說王家的地位是王導、王敦兄弟二人用智慧與鮮血換來的。司馬睿在王家的幫助下,得到了江山,卻失去了權力。所以對於琅琊王家,司馬睿是既感激,又憤恨、無奈。
東晉時期流傳出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其中的「王」指的是東晉時期最大的門閥琅琊王氏,而「馬」則指的是皇室宗族司馬氏,「共天下」說的恰恰是王氏在朝中的勢力以及在東晉一朝的特殊地位。從根源上講是門閥政治在東晉時期發展到了頂峰,表現出來的就是在東晉一朝祭則司馬,而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而琅琊王氏之所以能夠獲得這樣的地位,與其對司馬氏一族登上皇位並且輔佐朝政有著很大的關係。
先是輔佐司馬睿登上皇位。原本後者是西晉朝廷的安東將軍,王導輔佐司馬睿,勸他籠絡江南的士族,又跟王敦一起再上巳節帶領一眾名流跟隨在司馬睿的左右,以顯示對其的擁戴,江南士族紛紛歸附,司馬睿也站穩了腳跟。公元318年,司馬睿稱帝,定都建康,王導以及族兄王敦的功勞最大,因此東晉一朝的皇帝們對王導都待以殊禮。
晉元帝時期,王導就執掌大權,是為其丞相。王敦則是鎮東大將軍,都督幾乎當時的東晉大部分地區的軍事以及行政。可見琅琊王氏在當時的地位。不過整個東晉一朝也不獨獨是琅琊王氏把持朝政,其他的門閥大族也是重要的政治勢力,並且幾個大族之間輪流執政。皇帝幾乎沒有什麼實權,也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東晉的皇帝儘管有皇帝之尊,但是並無實權,宰輔執政,政出多門,這幾乎成為了東晉時期政治的特色。並且從「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的選人用人以及法律等方面講這一特色制度化。
公元316年,西晉被前漢大軍滅亡。西晉末帝、年方18歲的愍帝司馬鄴被匈奴人(前漢大將)劉曜俘虜,後被其押解回由匈奴人建立的前漢國都平陽 ( 今山西臨汾),受盡奚落和凌辱;第二年,司馬鄴慘遭殺害。
司馬鄴遇害的消息傳至建康(今南京),當時鎮守江南的晉王司馬睿悲慟不已。 公元318年陰曆三月,司馬睿在建康(南京)稱帝,東晉建立。
司馬氏皇族在以琅琊王氏為首的北方南渡世家大族的鼎力扶持下,終於在江南站穩了腳跟,並建立了東晉,為了「感激」以王導為代表的北方士族為延續司馬氏在江南的統治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司馬氏皇族表示「願意」與王氏共享、共治天下。
從此,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開始了皇族與門閥士族共治天下的罕見局面。
史載,在東晉開國大典上,由北方衣冠南渡的山東琅琊士族首領王導出盡了風頭。已經即位的東晉皇帝(晉元帝)司馬睿,擔心王導因站在陪列的百官群中不夠顯眼而會心裡不爽,於是硬要拉他共坐御榻,共同接受滿朝文武的朝賀。
王導堅辭不受,推讓再三,他對司馬睿說:「天子好比太陽,若是太陽和天下萬物處於同一高度,它又怎能普照大地、惠及蒼生呢」?司馬睿見他如此謙遜,方才作罷。
王導雖然很注意分寸,沒有和皇帝共坐御床,但此事也反映出他在這個新興王朝中舉重若輕的特殊強勢地位。
彼時流行一句名謠:「王與馬,共天下」。「馬」是晉元帝司馬睿的簡稱,「王」就是指北方世家巨族的代表人物王導,意思是在東晉朝廷中,王導是坐了半個天下的。
那麼,王導和司馬氏平分秋色的特殊地位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司馬睿在晉皇室中只算遠支,其祖、父輩又不曾建立過大的功勛,所以其地位並不顯赫。公元307年,他受命移防江南,江南的士族豪強誰都不拿他當回事,還罵其是粗鄙的北地「傖夫」,以至於他到任後一個多月,當地官紳中的頭面人物竟無一人去拜見他。
要不是隨他一起南渡、又是他主要助手的王導恩威並施、想盡辦法助他一臂之力,替他鼓舞士氣,替他收拾人心,助他夯實威望,他能不能成為東晉開基帝王還得兩說呢。
東晉王朝之所以能建立,晉室之所以能在江南立足並恢復、發展,和王導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王導在北方門閥士族中影響力很大,江南人士亦很服他,因此當時有人把他比作春秋時的齊國名相管仲。既然管仲能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人們有理由相信,王導也一定能匡扶晉室,幫助司馬睿重整旗鼓、恢復中原。王導雖然沒有和司馬睿共坐龍床,他退而求其次做了丞相,但很受司馬家族的尊敬與倚重。
史載,王氏家族最鼎盛時,東晉朝堂內外七成多的官員都由王家子弟擔任。王氏獨攬大權,勢焰熏天,這也成了東晉門閥政治的一個縮影,司馬氏皇族則形同傀儡,朝政大權被輪番操縱於各世家大族(王、謝、桓、溫等)的手中。
「王馬共天下」的弔詭局面形成後,使東晉出現了很多畸形的政治現象與弊端:人才選拔全憑門第出身,大小官員幾乎全都由世家大族的子弟擔任;階層固化嚴重,一般中小地主和寒門子弟上升通道被堵死;社會板結,人才匱乏,據說東晉是歷朝歷代中人才最少的一段時期;地方上豪強大肆圈地,大興土木營建塢堡莊園,平民和小自耕農土地少得可憐;到後來,司馬睿不甘心那種與王氏共天下的難堪局面,於是司馬氏皇族與世家大族間的內鬥愈演愈烈,導致整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統治者日益變得驕奢淫逸、腐朽墮落,居廟堂之高者全不以國之安危為意,反而以各自家族的利益為重,由此更加內訌不休、患得患失······
【原創問答 剽竊必究】【網路配圖】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王指的是王導、王敦兄弟二人,馬當然就是說的司馬家族了,這句話主要說的是王氏家族的影響力。
有人會問,王氏家族的影響力真有這麼大嗎,我可以明確告訴你,還真的有。這個就要說道兩漢和三國時期的士族,士族統治一直延續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我給大家說個事兒,大家就知道這士族有多了不起了,當時李世民把女兒嫁給大士族,結果發現不行,人家根本看不上你,你想想,連帝王家他都看不上,這士族得多大影響力,所以後來李世民開始整治這個士族。
回歸正題,當時的兩晉時期,士族統治正是鼎盛時期,司馬家族本來也是大士族,後來因為「八王之亂」,司馬家族勢力驟減,司馬睿被迫跑到長江以南,當時東南的人都看不起司馬睿,王導和王敦就在司馬睿出行的時候,跟在司馬睿的後面,表現的很謙恭,當地的人們看到王氏兄弟如此,便接納了司馬睿的統治。
司馬睿在建康站穩腳跟,投桃報李,讓王導內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權,四分之三的人是王家或是和王家有關的人,所以後來晉元帝司馬睿開始逐漸削弱王氏宗族的力量。
王與馬,共天下。裡面包含一山二??,一個國家兩個主。發生在晉朝,??是指當時的皇權名義上擁有人司馬家族,具體是???司馬睿,而王是???的姓王的一個大家族,具體是說的後來官拜尚書的王導。
歷史上晉朝分東西,司馬睿最後當了東晉的首任皇帝,司馬睿本來當不到皇帝的,都是靠王導的幫忙,西晉最後一個皇帝晉懷帝的時候,司馬睿被派到江南去鎮守,他帶去了一批北方的土族官員。當中最有名望的就是王導。當時的司馬睿對王導是言聽計從,把他當作知心朋友,司馬睿剛到建康的時候,江南的一些大土族地主嫌棄他地位低,看不起他,也不拜見他,司馬睿心裡也不踏實,要王導幫他像個辦法,王導有個堂哥王敦,當時在揚州做刺史,有點實力,王導就把他弟弟請到了建康,兩個人一商量就像了一個主意。按照當時的風俗百姓和官員都要去江邊求福消災,這一天王導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到江邊去,前面有儀仗隊鑼鼓開道,王導,王敦和北方來的大官,名士一個個騎著大馬跟在後面,排成一個十分威武的隊伍。
這一天在建康江邊看熱鬧的人本來就很多,大家從來沒有看到這種大排場,轟動了當時,江南有名的土族地主等聽到這個消息從門縫裡面偷偷的看,他們一看王導王敦這些有名望的人都對司馬睿這麼尊重,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大家全部就下跪拜見,這一來就提高了司馬睿的名氣。從哪以後,江南的那些大家族都紛紛擁護司馬睿,司馬睿便在建康站穩了腳跟。
這句話涉及到了三國以後直至唐朝末年的政治體制-門閥制度,豪門大戶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土地,因而這些豪門是國家的統治根基,統治者為維持統治,向豪門大戶做出政治上的讓步,豪門對國家的政治影響力一度和皇權平分秋色。
其中取代曹魏的司馬氏就是典型的北方士族,而門閥制度一度在南北朝達到頂峰,特別是南朝的東晉尤為明顯,一度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西晉在「八王之亂」後,逐漸失去對國家的控制,直到最後失去北方的政權。
宗室琅琊王司馬睿南渡建立東晉小朝廷是王導、王敦兄弟一手扶持的,王導在內執掌國家中樞,王敦則在外執掌兵權,實際權柄甚至超過了皇室,連晉元帝司馬睿都尊稱王導為「仲父」。
可以說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東晉的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如桓溫、桓玄父子一度把控朝政十餘年,可以擅自進行皇帝廢立,只是受制於王謝兩家才不敢直接稱帝篡位。
可以看出,東晉小朝廷一直是受制於王、桓、謝這些世家豪門的,在某種程度上,東晉小朝廷是這些豪門士族的代理人,這也是皇權衰落的悲哀吧!
東晉立國開始,以王導為代表的琅琊王氏就活躍在了政治舞台,司馬睿甚至在登基時要拉著王導一起坐上寶座,王馬共天下除了指王導一門,更是指東晉時,世家大族的勢力強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