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述關隴貴族和六鎮對南北朝以及隋唐史的影響?


關隴集團這個概念是陳寅恪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提出來的,他根據北周、隋、唐三朝都是出自於北周的軍事集團,最終提出該理論。他認為從西魏以來一直到唐朝初年,關隴集團一直都是統治階級的核心力量。先生所指的關隴集團,主要指的是位於陝西關中地區和甘肅隴山周邊的門閥軍事勢力,他們最早脫胎於六鎮的設立。

六鎮大致位置圖

北魏時期,為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柔然的不斷侵擾,於是就開始在當時的都城平成以北設立了六個軍鎮,分別是沃野鎮(今內蒙古臨河,後有多次變更但是始終都在同一區域)、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武川鎮(內蒙古武川)、撫冥鎮(內蒙古四子王旗)、柔玄鎮(內蒙古興和縣)以及懷荒鎮(今河北張北)。從這些軍鎮的地理位置就可以看出來,都是在北邊戍邊國防力量,並且距離都城平成(今山西大同附近)還比較近。但是在魏孝文帝的時候遷都到了洛陽,是當時漢化政策的重要舉措,而北方的這些軍事重鎮雖然仍十分重要,但是卻很少漢化,逐漸在低位上還有前途上與已經漢化的貴族產生了差距,因而也釀成了最終的六鎮兵變。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為什麼說這些六鎮以及脫胎於此的關隴貴族對後面的朝代影響深遠,就在於這些軍事力量在期以後紛紛走上歷史舞台。比如說隋朝的建立者楊堅,就出身關隴貴族楊氏,其祖上曾經在北魏時期是武川鎮的司馬,之後他爹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被賜姓普六茹氏,不過等到他當上皇帝以後,就改為漢姓了。再比如說唐朝的開國者李淵,其祖父李虎曾經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其實順著北周和隋唐朝廷歷史捋一遍就會發現,關隴貴族的政治團體一直存在於各朝的權力中心。

這是網上一些網友做出來的人物關係表,人物關係標的還比較清楚。


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是指北魏時期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一帶的門閥軍事勢力。而六鎮是指北魏拓跋珪為了拱衛京師,先後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設置的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個軍鎮,將領和士兵主要都是鮮卑人。

南北朝時,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和北齊的奠基人高歡都出身於六鎮。隋朝的建立者楊堅的父親楊忠和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的爺爺李虎都是宇文泰創立的府兵制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之一。這些人之間通過相互聯姻和各自發展,基本上形成北周、隋、唐時的帝族、後族和手握軍政大權的重臣。像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他的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隋、唐時的皇后。

這些人相互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形成了當時顯赫的利益集團。因為他們當時的勢力範圍基本上都在關隴地區,故後世學者稱之為關隴集團。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關於關隴集團本人慕容慶恪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謝謝關注!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并,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朝鮮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台。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麼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益處甚大。征高麗也不是什麼錯事,唐朝建立,最後不一樣要繼續征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征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關隴豪族與六鎮鮮卑的結合誕生了新門閥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這個集團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首。

以北方沿邊六鎮爆發的大暴動為標誌,北魏政權陷入動蕩和混亂中,一大批出身六鎮的武人們開始崛起,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號——六鎮鮮卑。南北朝末期中國再一次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之謂後三國。

後三國的三個主角是北齊(前身東魏)、北周(前身西魏)和南陳(前身蕭梁),三國的強弱順序如此排列,最終滅亡的順序也是如此,第一個亡掉的是最強大的北齊,第二個是次強大的北周,最弱小的陳朝堅持到最後被大隋統一了。

西魏、北周以關隴地區為根據地,由於其充分利用了地緣優勢,高舉《周禮》的旗幟,吸引了一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同時實施以賜胡姓、建六官、府兵制等為主要內容的政治軍事改革,較好地照顧了胡人情緒,緩和了胡漢矛盾,從此步入良性發展的上升通道,北周最終吞併了經濟、軍事實力更強大的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

隋唐的興起跟北周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

北周的開基者宇文泰投胡人所好,將上古周朝六軍軍制同鮮卑八部制有機結合,創立影響隋唐兩代軍事制度的府兵制,府兵的最高軍職為柱國大將軍,不過軍隊有六支,柱國大將軍卻有八個,其中兩個不直接帶兵。

府兵制結構為金字塔,位於塔尖的是柱國大將軍,每位柱國大將軍各統領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轄兩個開府大將軍,每個開府領一軍,形成府兵系統二十四軍的編製。

八大柱國第二位隴西郡開國公李虎,李虎的孫子叫李淵。李虎祖上以良家子鎮守武川,所以也是武川老鄉會的一份子。

大隋朝的開基者隨公楊忠位列八柱國下十二大將軍第十一位,更為八柱國增添了更多的傳奇特色。


推薦閱讀:

TAG:南北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