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臉的歷史》這本書怎麼樣?


臉的歷史歸根結底是一部媒介發展史。面具最早見於史前時期的死亡崇拜,遠古文化中關於臉的思考通過儀式面具而得以表達。劇場中的面具表演將臉帶入一種雙重關聯之中,到了近代,卻發生意想不到的轉折,面具沒有重返舞台,相反演員的臉卻承擔了它的功能。歐洲人則發明了面具的替代形式——肖像畫。「屬於天界的人無法被描畫,屬於塵世的人不應被描畫」,曾經在宗教觀念的統治下,歐洲繪畫沒有「人」的存在,直到14世紀末15世紀初,繪畫作品中才第一次出現了普通人的臉。臉的圖像史,先後經歷了攝影、電影、電視和互聯網時代,引發了一場無限制的「臉部生產」。比如波普藝術,就以不斷重複的照片形象提醒我們商業環境對人臉的異化,曾經對「名人臉」的消費,如今最流行「網紅臉」,都預示著「臉」進一步趨向工具化、效用化。以上只是太過跳躍的列舉概括,《臉的歷史》探討的問題豐富精深,也並非按照通常的時間順序一一寫來,以臉-鏡像-面具三者的關係,集合對其中關鍵問題的論述。這一過程中融合了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史、自然史等各方面的知識見解,是一本相對不那麼通俗好讀但深具啟發的藝術哲學類著述。

「臉的文化史本身構成了一個開放性場域,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概念加以總結。」漢斯·貝爾廷是與貢布里希齊名的藝術史家,自謂「圖像人類學」的代表,本書中他將人的臉孔視為主體的圖像,用圖像學理論對其做具象分析,引領讀者重新審視歷史發展的軌跡。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