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向列國宣戰,李鴻章等人為什麼敢不聽慈禧命令,提出東南互保?


李鴻章等人在庚子年間提出的」東南互保「,是晚清歷史上一次水平很高,爭議也很大的集體抗命事件。

李鴻章等人為什麼敢這麼做?一方面,慈禧向十一國同時開戰的舉動太瘋狂、太愚蠢,犯了眾怒的老太太自身難保,不僅權威折損的厲害,就連基本的掌控力幾乎也喪失殆盡了,說的直白點,此時的老太太好欺負,也可以欺負;二方面,以李鴻章為首的封疆大吏抗命的水平很高,說的直白點,他們很會鑽抗命的空子,很會為抗命找一套噎人的說辭;三方面,這不是單純內鬥引發的抗命,而是因外敵進犯導致的危局,說的直白點,這樣的抗命其實是有外人撐腰的,而且這外人還是當下的強敵。

順著這個路子說,李鴻章發起的東南互保似乎不是那麼光明磊落?似乎並不是特別值得肯定的事?當然也不能這麼說,客觀地講,李鴻章領銜發起的東南互保事實上保護了當時中國的半壁江山,因為有李鴻章等人的抗命堅持,東南的實力得以保存,東南的老百姓也因此躲過了一場災難。

可與此同時呢,李鴻章等人發起的東南互保又有為自身利益計,擁兵自重,不顧朝廷危機,關鍵時刻不團結,不愛國的嫌疑。

所以說,這是個很讓人糾結的問題。

究竟是該為李鴻章等人的長遠考慮而感到高興呢,還是該為他們在關鍵時刻不夠團結而感到悲哀呢?

真的有些不好講。

但是不是又可以這樣論一論呢,不能因為慈禧的決策是錯誤的,就一定要說李鴻章等人的舉動是值得頌揚的。雖說當時的慈禧愚蠢之極,但當時的慈禧也是歷史的選擇,是國家的象徵。面對列強進犯,單方面和列強簽訂苟合條約,站在國家民族角度,李鴻章等人發起的東南互保至少在江山社稷的道義上是有瑕疵的。

有人可能會說,當時愚蠢瘋狂的慈禧就沒資格代表江山社稷。如果是這樣的話,李鴻章等人要做的就不應該是抗命,而應該是徹底地再造社稷。

事實上,李鴻章僅僅是停留在」此亂命也,粵不奉詔「的階段,既不敢徹底推翻慈禧,也不敢做真正力挽狂瀾之事。

敢說不又不敢徹底說不,不管有利還是無義,李鴻章等人的」敢「都是玩弄中國式伎倆的小聰明,而非大魄力。

到頭來受益最大的一定是外人。


慈禧(1835-1908)一生有過兩次出逃經歷:一次是在咸豐十年(1860年),她25歲,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她和咸豐以「木蘭秋獮」為名逃亡熱河。

光緒26年(1900年),她65歲。七月,八國聯軍又逼近北京,她和光緒逃亡西安(史稱「西狩」,顯然是為了呼應「秋獮」)。 按道理說,慈禧治理國家四十年,取得了(1862-1874)同治中興的成就(歷史學家有的承認,有的不承認),選拔了曾國藩、左宗棠等一系列名將名臣,在這方面,能力超過咸豐。但為什麼她會向十一國宣戰呢?宣戰詔書里的話「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本身就不合情理。中外紛爭這麼多年,中外實力差別慈禧不清楚?拿全國人民的福祉、生命與自己的權位去賭博,對「苟且圖存」毫不在乎?

據說是慈禧收到了情報,洋人準備拿下她,讓光緒上位。她才喪心病狂出此下策。

廣東李鴻章在給商人盛宣懷的電報里說「廿五(朝廷命令下達時間)矯詔,粵斷不奉,所謂亂命也。」所謂「矯詔」是歷史上抗命的巧妙說法,即不承認這個命令是皇帝下達的。要證明是皇帝下達,至少需要幾次來回。當然這也是為了試探其他幾個封疆大吏的意思。先寫給商人,也是顯得為了不那麼正式。

經過盛宣懷斡旋,南京劉坤一、武漢張之洞和山東袁世凱經過協商,共同認為這是一個亂命。

李鴻章的正式說法最後定為:「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去掉了「斷」字,柔和點。

為什麼可以這樣做?朝廷已經兩次丟失了首都,合法性若有若無,掌握兵權的地方大員不值得為這個皇權背書,自保才是最佳。事後復興也需要他們的支持,所以也不怕清算。

果然,經過東南官員一系列措施。由此,整個東南中國避免了拳亂和外國的入侵。

當時曾有一種虛假的傳說,有人勸曾國藩造反。事是假的,但道理是真的。

同樣,近年來逐步披露的歷史表明,英國曾有意讓李鴻章與孫中山談合作(兩廣獨立)的事情。歷史上孫中山曾經寫信給李鴻章,李鴻章沒有搭理。這次孫中山與李鴻章的人有過接觸。李鴻章搖擺了很久,最後才放棄與孫中山合作,去北京就職。

李鴻章算不是偉人,也比不上曾國藩與左宗棠等人,但李鴻章算是一個明白人。他自稱「裱糊匠」,也是事實。


隨著甲午戰爭清國的戰敗,李鴻章一手經營起來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同時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自此李鴻章代表清廷赴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回國後,清廷迫於輿論壓力,罷免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後榮祿屬理直隸總督),維新政變後,慈禧太后召見李鴻章,改李鴻章為兩廣總督鎮守兩廣。與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共同拱衛東南六省,庚子年間,爆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同時向十一國宣戰,李鴻章及力反對宣戰,在朝廷以剛毅,載漪等主戰派的煽動下,並藉機製造虛假照會,向慈禧太后訴說洋人準備廢掉慈禧太后,擁護光緒皇帝親政進行改革,慈禧太后誤以為真,於是向列強宣戰,不料天津大沽口炮台相繼淪陷,聯軍佔領天津,向北京進軍,慈禧太后心急如焚,於是向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發電報,讓其率軍進京勤王,李鴻章在收到電報後,認為是假的,於是派心腹盛煊懷趕赴漢口,面見香帥張之洞,要求湖廣,兩江,兩廣,聯合起來,不參與此次兵爭,穩定長江以南局勢,方可保護江南經濟命脈,這樣可以儘可能的減少損失,待戰爭結束後,終究是要議和的,戰爭賠款需要大筆錢財,李鴻章認為,實行東南互保,對於控制江南局勢,尤為重要,況且此時南方的革命黨起事不斷,北方局勢暫且擱置,慈禧太后看到李鴻章發來的電報後,感覺北方局勢已大勢已去,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只是時間問題,於是率領光緒皇帝等逃離北京,經山西到達西安


東南互保這個事的出現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大家好好看,我寫的絕對和別人還是不一樣的,有乾貨。

1.向八國聯軍開戰這個事朝中本來就有不同意見,徐桐,剛毅,毓賢是主站派,尤其毓賢更是殺洋人不眨眼,如果不開戰,聯軍打過來第一個死的就是他,徐桐更是出了名的保守派反對西化。而軍機大臣榮祿是反對和洋人開戰的,因為他知道不可能打的贏。至於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這種洋務派,對於中西的力量對比更是非常清楚,連日本都打不過何況八國。倉促之間向八國開戰而他們又都是外放的疆臣自然是還沒來得及表態,八國聯軍很快攻克北京,慈禧倉皇出逃,敗局已定,他們要是還向洋人開戰那真是瘋了。所以必須宣布東南獨立這樣等戰事結束朝廷還是會依仗他們去議和。

2 .是技術問題。清末電報已經普及,張之洞李鴻章雖相隔千里但彼此信息通暢可以快速的聯絡並統一思路,如何要是靠書信的話來回幾次通信幾個月就過去了也難以打成共識,這也是技術改變歷史的一個例子啊。


推薦閱讀:

TAG:李鴻章 | 慈禧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