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作為明朝冊封的藩屬國,為何會變成日本的沖繩?


琉球群島的面積雖然很小,但是在幾百年前卻也曾經有一段「三國史」,分為山南、中山、山北三個王國,在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這三個國家同時成為明朝的藩屬國,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這三個國家統一為琉球亡國。在隨後的幾百年中,琉球王國始終與中國保持藩屬關係(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琉球宣布臣服於清朝),所有的琉球國王都必須接受中國的冊封。

琉球憑藉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東北亞和東南亞的貿易中轉站,被譽為「萬國津梁」,所以,與琉球一衣帶水的日本自然對它覬覦已久,在那個倭寇橫行的年代,琉球也不得不向日本低頭。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逼迫琉球同時對大明和薩摩藩臣服,但是實際上琉球從此時便開始受日本的控制。

公元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單方面宣布撤銷琉球國,設置琉球藩,三年之後的1875年,日本又強迫琉球停止對清政府朝貢,停止封清政府的正朔,改用日本年號,隨後又將琉球強行併入了日本,這也就宣布了琉球王國正式滅亡。

日本的這種入侵行為早就遭到了琉球王國的全面抵抗,其亡國之後,國內的貴族也紛紛流亡到了清朝,他們來到北京向李鴻章等人求情,希望自己的宗主國能夠給他們一雪亡國之恨。李鴻章隨即請求時任美國總統的格蘭特出面調停,這也就誕生了後世所說的「琉球三分方案」。即要求日本歸還部分土地,留給琉球王國,其領土主要包括琉球島以及琉球群島中間部分的幾個島嶼。琉球群島的宮古、八重山以南地區割讓給中國;奄美大島等五個島嶼割讓給日本。這樣,中國、日本都得到了領土,同時也避免了琉球亡國。所以,在公元1880年,清朝和日本就簽訂了《琉球條約》和《酌加條款》,雙發達成了共識。

但是人家琉球不願意啊,末代國王尚泰(當時已經被軟禁在東京了)認為琉球島過於貧瘠了,本來就不適合居住,但是他的不滿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憤然不平的琉球士族林世功直接在清朝總理衙門前自殺殉國。

但是一切都於事無補,畢竟他們所依賴的「宗主國」——大清已經不行了啊,幾年後的甲午戰爭戰敗之後,台灣、澎湖列島等島嶼全都割讓給了日本,哪裡還有能力去管琉球呢?


這位美女大家都認識嗎?有人說是新垣結衣。那就再多問一句:她是哪國人啊?有人說是日本人。嚴格意義上這個問題還真可以議上一議——因為她的出生地是沖繩縣那霸市,而這個沖繩縣卻曾經是一個獨立王國——琉球王國。

公元6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當朱寬一行途徑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今釣魚島西南170公里)時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將此地更名為琉球。

根據史籍《中山世譜》的記載:琉球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由天神子孫創建的舜天王朝。公元1253年—1259年英祖擔任了舜天王朝義本王的攝政,義本王「自稱缺乏德行」,禪位於英祖,英祖遂於公元1260年繼位,由此建立了英祖王朝。英祖王朝末期琉球分裂為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分別位於琉球群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這是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國國王察度派遣自己的弟弟泰期等人隨楊載入朝貢獻方物。1373年(洪武六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使用明朝年號,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支援琉球的造船航海事業。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國國王察度去世。1403年(明永樂元年)世子武寧遣侄三吾良疊訃告中國。1404年(永樂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寧來朝告父喪,明成祖朱棣即遣行人時中赴琉球祭弔,「賻以市帛」,繼而頒詔宣布世子武寧「襲爵位」。從此琉球新王登基必須經明朝冊封成為慣例。1429年中山國王尚巴志結束了三國紛爭的局面,統一了琉球群島。

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琉球很快發展成為明王朝同朝鮮、日本、東南亞乃至此時東來西洋勢力之間的貿易中轉站並因此積累了豐厚的財富。也正因為如此使琉球招來了一位惡鄰的覬覦之心: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在薩摩入侵的過程中琉球人民進行了自發的抵抗並誕生了琉球歷史上一位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人物——鄭迥:他是福建長樂移民鄭肇祚的後裔,1540年出生於琉球國久米村的鄭氏湖城殿內家族裡,1606年57歲的鄭迵被任命為三司官。當薩摩軍隊進犯那霸港時鄭迵據守那霸港附近的三重城,然而最終寡不敵眾——鄭迵和琉球國王尚寧王等人都成為了薩摩軍隊的俘虜並被虜至鹿兒島。1611年薩摩藩主島津忠恆強迫尚寧王簽署了《掟十五條》:承認薩摩藩對琉球的控制。同時將奄美五島(即喜界島、德之島、奄美大島、沖永良部島和與論島)劃歸薩摩藩直轄。此外琉球還必須遣使謁見日本幕府將軍。對此鄭迵給予了嚴詞拒絕和厲聲斥罵,惱羞成怒的島津忠恆下令將鄭迵投入油鍋烹煮。琉球人為紀念鄭迵而將這一事件記載在了他們的國旗上——這是一面類似太極圖的旗幟,在琉球叫做「三巴紋」——所代表的正是鄭迥和將其投入油鍋的兩名獄卒。

薩摩入侵琉球之時正值中國明末清初的戰亂時代,加之在簽署《掟十五條》之後無論是當時實際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或是作為半獨立政權的薩摩藩儘管將自己的勢力成功擴張到琉球,但還是默許了琉球作為獨立國家存在的事實——這主要是考慮到琉球同中國的特殊關係,如果日本方面執意吞併勢必將再次引發像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類似之事。從此琉球進入到同時向中國明朝和日本薩摩藩兩邊同時稱臣進貢的兩屬時期,每當接待中國使者時琉球總是要將同日本相關的一切藏起來。就這樣忙於內部問題的中國方面竟一直對薩摩已迫使琉球稱臣一事蒙在鼓裡。當中國發生了明清易代之後琉球作為之前明朝的藩屬國仍向清朝稱臣朝貢,中國和琉球之間的宗藩關係仍繼續維持著。這時的日本還無力挑戰中國作為東亞第一大國的地位,所以對中國和琉球之間的宗藩關係也並沒試圖抵制。儘管如此,日本仍暗中加強了對琉球的控制力度:1632年(日本寬永九年)薩摩島津氏在琉球那霸設立「在番奉行」,以監視琉球內政和監督貿易和進貢。

1853年5月美國海軍准將佩里的艦隊首次到達琉球。1854年3月佩里又到達了日本江戶(今東京),在美國炮艦的威脅下日本被迫簽訂《神奈川條約》,在簽汀過程中佩里要求日本開放疏球的那霸港。對此日方表示:琉球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日方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這表明至少在1853年日本仍承認琉球系獨立自主的國家,而不是隸屬於日本。於是1854年7月11日佩里又與琉球政府以中英文兩種文字簽訂了開放那霸港口的《琉美修好條約》。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削琉球國號設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強令琉球王國停止對清政府的朝貢,並改用日本年號。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廢藩置縣,完成所謂的「琉球處分」,將琉球強行併入日本,改為「沖繩」縣。

1945年7月沖繩戰役結束後美軍已實際佔領琉球群島,然而這時美國的心態已悄然發生改變——本來此前盟軍是有一個戰後對日本的佔領方案的,然而美國出於遏制蘇聯的戰略目的打算獨佔日本。隨著美蘇冷戰格局的日益明朗,美國對日本的態度由打壓開始向扶植轉變——1951年9月4日美國請了52個國家在舊金山同日本簽訂了和平條約,因此這一條約被稱為《舊金山和約》,美國刻意將中、蘇等國排除在外,值得注意的是:《舊金山和約》不僅排斥當時已然成立的新中國,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也被排除在外。就這樣美國在背著中國的情況下同日本達成和約,其中第三條規定:日本對於美國向聯合國提出將北緯二十九度以南之南西諸島(包括琉球群島與大東群島)、孀婦岩島以南之南方諸島(包括小笠原群島、西之島與琉璜列島)及沖之鳥礁與南鳥島置於聯合國託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國為唯一管理當局之任何提議,將予同意。這樣一來包括琉球群島在內的日本本土之外的離島由聯合國託管,實際處於美國的佔領管治之下。

1970年美國將琉球群島的實際施政權交還日本,在這一過程中本屬我國領土的釣魚島因為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強行劃入沖繩縣也被美國視為琉球的一部分移交給日本。由於這一切行動都是背著中、蘇等國進行的並且承認琉球屬於日本領土明顯同《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的決議抵觸,所以美國留了後招:只聲明是將行政管理權移交日本,而不提及主權問題。目前就國際法而言:儘管琉球處於日本的實際控制之下,但就法理而言迄今為止琉球仍是聯合國的託管地區,只是實際管理權由美國移交給了日本,但並不能視為是日本領土,何況在移交過程中還涉及到我國的釣魚島領土,所以我國一直對美日之間這種私相授受的行為不予承認。


琉球作為明朝冊封的藩屬國,為何會變成日本的沖繩?這個變化的根本原因還是中日兩國實力的此消彼長,因為中國國力的衰落和日本國力的增強,以及日本對擴張領土的貪婪,最終使琉球被日本吞併。


琉球向明稱臣

琉球向中國稱臣始於公元14世紀,具體地說始於公元1372年。在這一年,明太祖派使臣向當時琉球群島上的三個王國,即北山、中山和南山王國發布詔諭,之後這三個王國很快遣使向明朝進貢。而在這三國中,中山王朝最受明太祖的青睞。他不但將中山國王冊封為整個琉球群島的國王,還在公元1392年派出了36個福建家族(閩人36姓)前往琉球定居,負責琉球地區與明朝之間的海洋貿易事務。這一系列做法使中山國聲威大振,在琉球群島三國之間的競爭中很快佔據上風。

琉球三國

公元1416年和1429年,中山國王巴志先後征服南山國和北山國,正式建立琉球王國,並成為整個琉球群島的統治者。而在公元1421年,巴志獲明朝皇室賜漢姓「尚」,此後改名尚巴志,因此他建立的王朝也被稱為尚氏王朝,尚氏王朝的每位國王都要接受明朝的冊封。但在公元1469年,琉球國發生內亂,尚氏王朝滅亡。琉球國內臣內間金丸後來被君臣推舉為新國王,他登基後改名為尚圓,並很快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喪。結果這次改朝換代也得到了明朝的認可,尚圓建立的王朝因為還使用尚姓,因此被稱為第二尚氏王朝。

琉球國位置圖示

在兩個尚氏王朝建立後的一百多年裡,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只允許官方和有限的屬國之間進行海洋貿易,所以琉球成了許多國家和明朝做生意的一個重要的中轉地,甚至明朝政府會為琉球國提供商船,讓其與周邊各國開展貿易。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琉球國當時扮演了明朝海外貿易獨家授權代理商的角色。因此在此期間,琉球國的經濟得到迅猛發展,這個時期也被稱為琉球國的黃金時期。

琉球國璽

倭寇侵擾與日本入侵

但在明朝末年,大家都很熟悉的倭寇開始肆虐,而受到倭寇侵擾的不光有明朝的東南沿海,還有琉球國。倭寇的頻繁襲擾使琉球國遭受到巨大損失。而在同一時期,葡萄牙人開始出現在中國沿海,而且後來也得到了明朝從事海洋貿易的許可,而這和琉球國形成了競爭關係,因此琉球國的海洋貿易漸漸衰落,黃金時代也走向終結。

清廷御賜琉球國璽

當時倭寇的橫行其實是跟日本的戰國時代密切相關的,而琉球和日本距離也非常接近,因此也不可能不跟日本進行一些來往。公元1589年,琉球國王尚寧向日本派遣使臣,祝賀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而幾年后豐臣秀吉要入侵朝鮮之前,就曾經要求琉球國派兵1.5萬助陣。琉球開始對這一要求予以拒絕,還向明朝報告。但之後還是搞不住壓力,為豐臣秀吉派出了7000名後勤支援人員,並提供了一定的軍費支持。從這些過程可以看出來,當時琉球國已經在中日兩國之間出現了搖擺。

到公元1609年,日本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派兵入侵琉球,琉球國不敵,其首都首里城被包圍,國王尚寧投降被俘往日本鹿兒島。被俘後尚寧曾面見當時手握日本實權的征夷大將軍德川秀忠,之後他同意向日本薩摩藩稱臣,因此得以被放回國。自此開始了琉球的兩屬時期。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琉球國王在公元1654年遣使到清廷請求冊封,也成為了清朝的藩屬,但在實際上琉球國此時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日本所控制。

琉球國出使日本使團

最終在清朝末年,日本看到清朝國力漸衰,開始了實質性吞併琉球國的行動。首先在公元1871年,一艘琉球船隻因遭遇風暴,漂流到中國台灣南部,結果這些人大部分被當時台灣的原住民殺死,另外有12個人逃出,受到清廷台灣鳳山縣衙的保護。但日本以此為借口,派兵3600人佔領了台灣南部,結果清廷經過3年交涉,最終以別的名義給了日本50萬兩銀子,換得日本退兵。但日本經此事後,認定清廷已經不把琉球視為藩屬,隨後就開始明目張胆的吞併琉球。

1875年,日本強迫琉球和中國斷絕關係,將琉球國降為日本的一藩。4年之後,日本又以撤藩置縣為由,廢除琉球藩,設置沖繩縣,並把琉球國王尚泰和王子尚典遷往日本居住。


而琉球國王雖然在此期間曾派自己的姐夫向德宏率領團前往北京救援,但李鴻章主導的對日談判無果而終,琉球問題被擱置,清廷不再出面斡旋,琉球使團成員林世功亡國之殤在北京內閣總理衙門門前自刎身亡(桃花石雜談其它回答有詳細介紹),卻也無法改變琉球被日本吞併的即成事實。曾經為中國幾百年藩屬的琉球國也就這樣被日本改成了沖繩縣。


方毅夫/製圖

琉球是中國明王朝的屬國,使用中國正朔。這是毫無疑問的。

1609年(萬曆三十七年)3 月,日本的薩摩藩以琉球對日本國不恭敬為由,大舉出兵入侵琉球。琉球無法抵抗訓練有素的薩摩軍隊,迅速潰敗,國王尚寧被俘,押往名戶。

在被放歸之前,尚寧被迫與薩摩藩簽定了效忠誓文,薩摩藩還強迫琉球簽定了十五條規章,即所謂的《掟十五條》。

按照《掟十五條》等的要求,琉球被日本幾乎全方位控制。在人事上,日本的薩摩藩可以決定琉球王位的繼承和攝政三司官的任免。琉球王子及三司官之子需被送至薩摩藩作為人質。薩摩藩在琉球還設置了「薩摩假屋」,負責此一機構的日本官員稱為「琉球在番奉行」。其主要職責是傳達薩摩藩的命令,監督琉球王府的政務。

琉球古地圖

在經濟上,日本則對琉球強行徵收貢賦。隨著《掟十五條》的簽署,薩摩藩在琉球開展檢地工作。萬曆三十九年(1611),根據檢地記錄,薩摩藩規定了琉球每年應向其納稅的額度:

貢米六千石、芭蕉布三千段、上等布六千段、下等布一萬段、唐芋一千三百斤、綿子三十石、棕櫚繩一百捆、黑網一百條、牛皮二百張、席子三千八百張。

按照日本人說法,琉球從此進入了「兩屬」時代。確實,在向中國稱臣的同時,琉球每年也需數次遣使至薩摩藩,最多時達一年九次。薩摩藩比照福州的琉球館,也設置了自己的琉球館,專門用以接待琉球使者,同時作為薩摩藩接待琉球留學生的住所,以加強日本對琉球的文化影響。

琉球群島位於東海台灣島和日本九州之間

此外,琉球還經常遣使前往日本謁見幕府將軍,被稱為「上江戶」。從1634年至1850年的二百餘年,琉球先後以所謂「謝恩使」和「慶賀使」的名義,前後一十八次派遣「上江戶」的使節。在謁見將軍時,擔任正使的琉球王子要行「九拜」大禮。而日本也模仿中國,對琉球進行冊封。

不過,日本和琉球間的這一切,都是瞞著中國進行的。日本人要求琉球人在與中國的交往中,絲毫不得吐露已經被日本人控制的事實:「琉球入於鹿兒島之手一事,對唐禁止談論」,「關於此點,琉球萬事善否,對唐人絲毫不得吐露」。

自 1609 年起至 1879 年止,在這長達 260 年的時間裡,琉球王國一方面向薩摩「遣使貢物」,一方面又向明、清兩朝請封,日本史學界將這段時期的琉球稱為「兩屬時代」。中國史學界不承認所謂「兩屬」,認為琉球與日本的關係雖然密切,但畢竟一直沒有公開,因此並不影響琉球「專屬中國」。


琉球群島脫離我中華宗祖國成為日本的藩屬,歷史清清楚楚,是因為清末中國影響力的急遽下降而導致被日本蠻橫佔領的。

但是,真正使它從法理上脫離中國並被日本正式侵吞的卻與日本侵略沒有直接到關係。最直接的是同盟國的戰後處理,也就是中國的態度。

《蔣介石日記》中【1943年11月23日】:

七時半應羅總統之宴,直談到深夜十一時後告辭,尚未談完,相約明日續談,而今晚所談之要旨:

一、日本未來之國體問題;

二、共產主義與帝國主義問題為重心,余甚贊羅對俄國共產主義之政策,亦能運用成功以解放世界被壓迫之人類,方能報酬於美國此次對世界戰爭之貢獻也;

三、談領土問題、東北四省與台灣、澎湖群島應皆歸還中國。惟琉球可由國際機構委託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議,一以安美國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屬日本;三以此區由美國共管比為我專有為妥也。

四、日本對華賠償問題;

五、新疆及其投資問題;

六、俄國對倭參戰問題;

七、朝鮮獨立問題。余特別注重引起羅之重視,要求其贊助余之主張。

八、中美聯合參謀會議;

九、安南問題。余極端主張戰後由中美扶助其獨立並要求英國贊成;

十、日本投降後,對其三島聯軍監視問題。余首言此應由美國主持,如需要中國派兵協助亦可,但他堅主由中國為主體,此其有深意存也。余亦未明白表示可否也。今晚所談者盡此而已。

從蔣介石本人的日記來看,其對前朝滿清的附屬國權益的態度是很明確的,他支持朝鮮、越南脫離中國宗祖國獨立,但對琉球卻認定「已屬日本」。

所不同者,是留有一手「中美共管也」。

台灣「國立編譯館」出版的《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彙編》(12)之第6015頁》的一份《軍事委員會參事室呈蔣委員長關於開羅會議中我方應提出之問題》得到了證實,「琉球戰後問題」確實在開羅會議的日程表上。而且蔣介石的決定依舊不變:

六、日本應將以下所列歸還中國:

甲、旅順、大連(兩地公有財產及建設一併無償交與中國);

乙、南滿鐵路與中東鐵路(無償交還中國);

丙、台灣及澎湖列島(兩處一切公有財產及建設一併無償交與中國);

丁、琉球群島(或劃歸國際管理或劃為非武裝區域)」。

根據這一提議,同盟國擬在出兵佔領日本後,由中美兩國駐兵琉球,從而實現「共管」。

不過,正如前文所述,由於蔣介石拒絕了羅斯福的邀請,所以琉球在戰後實際上變成了美國單獨佔領(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之所以最後也未派兵進駐日本,並不是現今坊間主流的「因為內戰」說法,據蔣經國的回憶說:「當時,美軍曾經洽請我國派遣佔領軍,我們如果照辦,當然不會有人反對,可是蘇聯也就會堅持主張其為交戰國,應有權利派兵進駐。這樣一來,則日本便會像東西德、南北韓之形成分裂,陷於無法收拾的混亂局面,為此,我們乃建議由美國一國的軍隊佔領日本。」(《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黃自進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12月初版),350頁。也就是說,是國民政府在佔領日本問題上選擇了站隊,就是中國作為對日絕對的主戰國,以不派兵參與駐軍的姿態使蘇聯也無法派兵駐日,而最終造就了美國單獨佔領的事實)。

回歸正題,1945-1971年間,琉球是處於美國的絕對控管之下,管理琉球事務的叫「美國琉球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無關(其實,現在美國對琉球依然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歷任六任政府首長,全部是美國人,沒有日本人:

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新中國在50年代後期受到美國的核武威脅時曾有外聯辦發動過輿論,提倡琉球「回歸日本」,目的是想離間美日,使美軍基地撤出琉球,當然,此是後話,不提。

總而言之,台灣政府是除美國外,擁有唯一對琉球去向處置權的政權代表。

1971年蔣介石發表《關於釣魚島的主權聲明》,其中,側面承認了當年放棄琉球的決定。

以下是發表在台灣《中央日報》6月12日與18日的兩條《聲明》:

(一)關於琉球群島:根據波茨坦宣言日本的主權應僅限於本州島、北海道、九州島、四國以及主要盟國所決定之其他小島。故琉球群島之未來地位,應由主要盟國予以決定。中方為對日作戰主要盟國之一,應參加該項協商。美國未經此項協商,遽尓將琉球交還日本,中方至為不滿。

(二)關於釣魚台列嶼:中方對於美國擬將釣魚台列嶼隨同琉球群島一併移交之聲明,尤感驚愕。現美國逕將該列嶼之行政權與琉球群島一併交予日本,中方認堅決加以反對,仍切盼關係國家政府尊重我對該列嶼之主權,應即採取合理合法之措置,以免導致西太地區嚴重之後果。

此原件已經被大陸2012年的西泠印社2012秋季拍賣會《近現代名人手跡暨紀念對日抗戰七十五周年專場第2899號拍品》拍賣出)。

歸根結底原因就是當年蔣介石一拒絕接收琉球;二拒絕和美國共同派兵駐軍琉球。所以到了1971年美國私相授受給日本時,他已無能為力反對。就在前一年,他還主動同意美國將控制下的小笠原群島與大東島給回日本,這可以說是一次醞釀。


首里城,1609年東瀛薩摩籓侵入琉球王國。當時的鹿兒島(薩摩)人只用了3000人,就攻佔琉球首府那霸,並且攻入首里城,活捉了琉球國王。

(琉球人戰鬥力太差,乘船而來,勞師遠征並且未帶專業工程器械,竟然攻入首里城壁壘)從此,琉球成為薩摩籓的附庸,並於1879年完全被日本吞併(清國戰敗)。

文化的侵入最實質的就是語言,琉球淪為殖民地以後,被強制要求說日語,說琉球方言會得到懲戒。有些人為何在國外融入不了當地社會,語言的問題就淘汰了一大半,接著才是民俗風俗。不過我去沖繩,這裡的口音一聽就感覺不對味,在超市結算時的收銀小妹,看我不是當地人以後,努力糾正自己的口音,盡量更純正的日語來回復我,很是可愛。(其實我心裡想對她說,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如果有一天,琉球大部分人能記起自己語言,隨意暢快的說,多好)


琉球不僅是明朝的藩屬國,也是清朝的藩屬國,自中國明朝洪武年間,中國和琉球建立封貢制度。琉球作為中國的藩邦,至1879年,中國派到琉球的冊封使臣達24次。琉球最終脫離中國的朝貢體系,既是中國國力下降的結果,也是日本長期以來蓄意吞併的必然結果。現在世界上已經無獨立的琉球國,只有日本的沖繩縣,只是由於美軍的駐紮使得沖繩的問題變得複雜許多。

日本吞併琉球自牡丹社事件起,1871年,琉球船民遭遇風暴,漂流至台灣南部的牡丹社,船員大部分為台灣當地的生番所殺害,余者被福建督撫遣返至琉球,日本人遂以保護屬國國民的名義在1874年出兵琉球,台灣,並以此為借口發動大舉進攻台灣島的軍事行動。由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率兵侵略台灣,並試圖吞併清朝蕃屬國琉球國,清廷派出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在沿海進行布防,而日本由於明治維新剛剛開始不久,內部還有許多紛爭和爭議,而當時的駐日英使巴夏禮也反對日本的出兵行動,美國方面權衡再三以後也做出了不支持日軍的決定,禁止美國船隻幫助日軍運送兵力,日軍在損失了500多人以後,遂撤出了台灣。隨後在李鴻章的主導之下,中日雙方簽訂了《北京專條》,其中主要內容是:承認日本派兵侵台是 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被害難民之家,中國給撫恤銀10萬兩;日本退兵。實際上等於承認日本對琉球的實際佔領。

1875年,日本完全佔領琉球,禁止琉球人去中國朝貢,琉球派出使臣向中國求援,但遭到了李鴻章的拒絕,1879年,日本在琉球設置沖繩縣,琉球正式消失。

現在的琉球雖然還有追求獨立的團體存在,但是基本上已經不成氣候,琉球人說的是日語,吃的是日本料理,支持的是日本球隊。


琉球的基本地理我也不介紹了,直接講乾貨。琉球變成沖繩,我們需要必須了解四個時間點。許多人都把琉球變成沖繩的起點算作晚清,其實是不對的應該從晚明萬曆三十七年開始。當然,主要責任還是晚清。

中日琉球的關係,我們可以這樣說:260年中國獨自藩屬國(1350—1610年),262年(1610—1872年)中日雙藩屬國,73年(1872—1945年)日本殖民地時期,27年(1945—1972年)美軍託管時期,45年(1972—2017年)美日共管時期。

第一:朱元璋遷福建36姓協助琉球建設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因為琉球國王很爽快地臣藩了。許多人都以為琉球還會支持蒙古人,所以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年)建立宗藩關係後,便從洪武十八年開始對琉球進行了大規模援建。特別是在1392年把「閔人三十六姓」遷居到了琉球。所以我們說,現在沖繩上的人許多流的血都是明朝福建時的人血。例如蔡姓在明清琉球就很有地位。

第二:萬曆皇帝漠視琉球被佔領,琉球成為中日雙藩屬國

1609年3月,日本薩摩藩派3000人分成100艘小戰船進攻琉球國,22日佔領佔德島、4月5日攻佔首都。奄美群島被割讓。1610年,琉球國王前往江戶朝見德川家康,琉球成為中日兩國的藩屬國。

明清總體上對海疆都不重視,1603年幾萬中國商人及其幫工在馬尼拉被西班牙人屠殺,萬曆聽說後竟然不理不睬。其後,又有幾萬中國人被殺。而1609年,日本就將琉球佔領,對日後歷史、海疆安全、經濟利益都帶去了很大威脅。

第三:1872年,日本「廢藩建縣」;1879年,改名為沖繩

1872,見晚清政府腐敗無能,對自己的領土都已經無法保存,對藩屬國更是無力保護。再加上自身在「明治維新」下實力越來越強。因此,出兵徹底攻佔了琉球群島。因此,實質上將琉球佔領。

也就是在1610年到1872年的260年間,日本因為自身的問題對沖繩的控制時松時緊。明朝滅亡後清朝建立,在很長時間內,清朝仍然是東亞的第一強國。因此,在沖繩的影響力也逐漸恢復。但可惜的是,清朝和明朝一樣,對於琉球只重視經濟利益,對其宗主權的發揮並不明顯。

雖然琉球的經濟利益越來越重要,但是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影響反而沒有起來。這不能不說極為漠視,清朝起碼有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將日本的勢力逐步趕出。

我們目前只能說,我們的祖先(包括明清)對於海疆過於不重視。1879年,日本將其改名為沖繩。

第四:二戰後日本,琉球獨立的最佳時機

「二戰」結束前後,中國對於是否將琉球納入中國,由聯合國託管還是美軍託管等長達十多年的討論,並非有些人說的蔣介石拒絕羅斯福收歸中國。沒那麼簡單,這個問題爭論討論商量了四五年呢。因為琉球本來就不是中國領土(而且海軍也沒那個實力),主流意見是傾向託管。

那一時期,美國軍方、政界之間每年每個月都在變動,一會兒認為歸中國,一會兒認為歸日本。其實關鍵是就是如何認定中國古代藩屬國的性質。

古代藩屬國的含義,既不是領土又不是正常國與國關係,還不是殖民地、託管地等。是中國特有的關係。琉球的外交權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軍事、行政、經濟等完全獨立。

也就是總體上說,琉球自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成為藩屬國到1610年,共計260年時間屬於中國獨自藩屬國。之後262年為中日雙藩屬國。1872年到1945年的73年歷史是殖民地時期。1945到1972年的27年為美軍託管時期。1972年到2017年的45年為地位未定,即美軍和日本共管時期。

未來,琉球怎樣還需要討論,但獨立似乎是最好的道路。


琉球群島共有140多個島嶼組成,多數為無人島,在中國史籍中早有記載,如《隋書》即有《琉球傳》。12 世紀,琉球群島的南部、中部、北部分別建立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國。1372年 ,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出使琉球並下達詔諭。此後,琉球的北山、中山、南山三個國家的國王均向明政府朝貢,並接受明王朝冊封,成為中國的藩屬國。15世紀20年代,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南山,建立了統一的琉球王國,繼續接受明朝皇帝冊封。

琉球和日本也有著長期交往,尤其在15世紀初至16世紀初,雙方的貿易曾相當活躍。據傳,鎌倉幕府創建者源賴朝的叔父源為朝兵敗皇室內訌的「保元之亂」,日本後白河上皇(天皇退位後稱「上皇」)欣賞其剛勇與精湛的箭術,免其一死,挑斷其臂筋,於1156年8月26日將其流放至伊豆大島。1165年,源為朝從伊豆逃往琉球,生了舜天王。

1609年,德川家康命鄰近琉球的薩摩藩(鹿兒島)藩主島津義久率3000士兵侵入琉球,俘獲了琉球國王,並宣稱琉球為其領地。儘管如此,琉球並沒有臣服日本。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國請求冊封,清朝順治皇帝封琉球王為尚質王,琉球遂成為清王朝的藩屬國。

1854年3月,美國海軍准將佩里率艦隊抵達日本,與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時,要求日本開放琉球的那霸,但日方表示對此無權決定。於是,佩里於當年7月11日趕往琉球,與琉球國政府談判,最後雙方以中、英兩種文字正式簽約,使那霸開港。1855年和1859年,琉球和法國、荷蘭也分別簽署了類似條約。外交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象徵,這一史實說明,琉球當時仍有主權,並不臣服於日本。

1868年日本進入明治時代後施行「廢藩置縣」,於1872年宣布琉球王國屬於日本的「內藩」,不承認中國自1372年起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撤銷」了琉球「國」的地位,改設琉球藩,封最後一任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將其列為一等官,俸祿3萬元,並在東京為其提供藩邸,同時通告各國政府,以往琉球與各國簽署的條約所涉及的問題,均由日本政府處理。與琉球有宗藩關係的清朝政府對此不予認可,表示抗議,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1875年,明治政府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前往琉球,迫使琉球國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貢和接受大清皇帝冊封,同時廢除清朝年號,改稱明治年號。1879年3月11日,明治政府宣布撤銷琉球藩,改設沖繩縣。3月30日,日本命琉球國王尚泰(日本所封的琉球「藩王」)移居東京,將其列入「華族」。當時,尚泰派使臣前往北京,懇求大清朝廷保護屬國。中日為此就琉球問題進行了談判。中方提出,將琉球群島分成三部分:鄰近日本的奄美大島為日本領土,琉球本島及其附近島嶼作為獨立的琉球王國,南部的先島群島作為中國的領土。日本方面則建議「瓜分琉球」:琉球本島及其北方島嶼作為日本領土,南部的先島群島作為中國領土。但是,協議最終未能達成,中國更未承認日本享有琉球主權。

之後,隨著清朝日益衰弱,日本乘勢吞併琉球。1882年,清政府代表與日本駐天津領事竹添進一郎就琉球問題再次進行談判,但也未達成協議,琉球問題仍為「懸案。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後,被迫割讓台灣、澎湖。琉球群島(沖繩)也為日本控制。


先附詩人聞一多《七子之歌》中關於台灣的一段描述一一「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聞一多詠唱的七子,有六子己悉數回歸祖國懷抱!只有寶島一座外加珍珠一串依然灑落海外。這串珍珠就是中國人稱琉球、現日本稱沖繩的琉球群島。而沖繩便是琉球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 準確地講,琉球主權至今懸而未決,日只是擁有施政權,1970年,美日簽定臭名昭著的《美日舊金山和約》,把琉球連同釣魚島的施政權私向授受給日本。1972年5月15日,日本恢復對琉球群島的行政管理權至今。

中日琉球之爭,從17世紀以後的四百年來就從沒斷過。 琉球群島是自日本南部九州島往西南延伸約1,100公里(700哩)到台灣東北的一個群島鏈,陸地總面積3,090平方公里,包括大小島嶼55個,分為3個較大島群:北部為奄美島鏈,中部為琉球諸島,南部為先島諸島。琉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為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被古代中國稱為「萬國津梁」。 這樣的地理位置,怎麼可能逃過日本人的魔掌,

1609年遭日本侵略,1693年,薩摩藩逼迫割讓北部的奄美群島給予日本,從此日本展開了逐步吞併琉球國的步伐。 其實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後,琉球王國就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直至清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強行「廢琉置縣」為止,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連它的國都首里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琉球人也與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國冊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寬永通寶(日幣),改穿唐服。琉球還配合中國抗倭,《明史》就有記載,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先是,倭寇自浙江敗還,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擊,大殲之,獲中國被掠者六人,至是送還。」

琉球歷史上就是中國的屬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源淵和日本不能同日而語。 核心的問題是,當今世界有霸權存在,就無公理可言,美國私向授受,把所謂行行管轄權交與日本,而日本其實已經把琉球作為自己的領地,美國實質上已經把亞太百分之七十的軍事存在布置在硫球,有各自利益存在,美日就琉球現狀已成默契,而琉球不僅僅是滅國,準確地講應是滅族。復國獨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日本 | 沖繩 | 明朝 | 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