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憲為什麼不把告訴高翰文那番話告訴嘉靖皇帝?


胡宗憲非常了解嘉靖皇帝這個人。當時的大明王朝可以說是已經病入膏肓,尤其財政上入不敷出,北方用兵的軍餉都快維持不下去了。這時候高翰文這個書獃子提出來的「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策略非常具有「可行性」,嘉靖彷彿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胡宗憲心裡非常清楚,就連嚴嵩、嚴世藩父子也非常清楚,這條所謂國策只是個噱頭而已。但為什麼要實施呢?很簡單,充分利用好這條「國策」,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撈到銀子,嘉靖不管你用什麼方法,老百姓的死活嘉靖根本就不在乎,也不是不在乎,一個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連自己的大臣都不認識,他還能知道人間疾苦嗎?

那麼胡宗憲能把這些話說給嘉靖聽嗎?也不能,因為胡宗憲也沒有一個即能賑災,又能完成絲綢生產來換取利潤的有效辦法。嘉靖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對財政是非常關心的,電視劇里也說,大明朝不需要戶部尚書,因為嘉靖本人就充當著戶部尚書的角色。所以,國庫里有多少錢,嘉靖清清楚楚,其實嘉靖本人也是一個比較節儉的人,除了修道幾乎別無所求。

嘉靖心裡也是感到很委屈,我這個皇帝啥都不管,把治理國家的權力都給了你們這些臣子,為啥國家還這麼貧困,要說有責任,還真不能全都怪嘉靖,大明朝錯綜複雜的管理制度,以及黨爭紛亂的情況下,想推行一套既不得罪土豪士紳又能讓百姓有飯吃的國策是很難的。王安石變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後來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實際上就是在王安石的變法上進行了改良。

所以,胡宗憲是不能把這些話告訴嘉靖的,他心明白,即使告訴了嘉靖也沒用,在當時,是沒有任何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除非來一個像現代的社會制度大改革,這又怎麼可能呢,要不也不叫封建社會了。不可否認的是,大明朝在權力框架上是開了歷史的倒車,沒有像唐宋那樣實行皇權與相權分治的局面是最大的錯誤。

嚴嵩也好,徐價也罷,包括後來的張居正,看似都權力不小,實際上有時候竟要委身於一個太監,這種現象在唐宋時期的朝堂上是不可能發生的,明朝那些所謂的內閣首輔,與唐宋時期的宰相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下面我把胡宗憲告訴高翰文的話抄錄供大家參考:

胡宗憲:「那時候,你既不能去抄大戶的家把他們的糧食拿給災民,也不能勸說災民忍痛把田賤賣出去。兩邊都不能用兵,災民要是群起鬧事,浙江立刻就亂了。你在朝廷提的那個『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奏議就成了致亂之源!高府台,這恐怕不是你提這個奏議的初衷吧?」高翰文這才震撼了,問道:「我該怎樣去爭,請部堂明示。」胡宗憲:「『以改兼賑』的方略是你提出來的,你有解釋之權。第一,不能讓那些大戶低於三十石稻穀的價買災民的田。這樣一來,淳安建德兩縣百姓的田就不會全被他們買去。譬如一個家三兄弟,有一個人賣了田,就可以把賣田的穀子借給另外兩個兄弟度過荒年。到了明年,三分有二的百姓還是有田可耕,淳安和建德就不會亂。」高翰文深深地點了點頭,接著問道:「那今年要改三十萬匹絲綢的桑田數量便不夠。請問部堂,如何解決?」胡宗憲嘆了口氣:「這條國策本就是剜肉補瘡。可現在不施行也很難了。這就是第二,讓那些大戶分散到沒有受災的縣份去買,按五十石稻穀一畝買。幾十萬畝桑田盡量分到各縣去改,浙江也就不會亂。」高翰文:「他們不願呢?」胡宗憲:「你就可以以欽史的名義上奏!讓朝廷拿主意,不要自己拿主意。


當時,高翰文也問過胡宗憲這樣的話,為什麼他不把這些話告訴嘉靖皇帝。胡宗憲說過這樣一句話,「事未經歷不知難,有些事,你以後會慢慢明白的。」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點,早在毀堤淹田之前,胡宗憲告訴過上奏疏告訴過嘉靖皇帝這些情況。那麼,胡宗憲的難處到底在那裡呢?

呂芳把胡宗憲的難處說得很形象,胡宗憲是被夾住了,兩頭都不討好。改稻為桑這個國策落到浙江的時候,胡宗憲就看出來嚴世蕃這種做法不行,容易激起民變。因此,胡宗憲特意上奏疏告訴皇帝,告訴內閣,自己的難處,希望能夠慢慢的實行改道為桑的國策。

大明王朝的官場是屁股決定腦袋。由於裕王爺的心腹譚綸到了浙江,而胡宗憲和譚綸關係非常好。胡宗憲這麼做,在嚴黨看來,完全是胡宗憲討裕王的好,給自己留退路。可是裕王這邊,由於胡宗憲是嚴閣老一手提拔的,自然也不會認他。這樣胡宗憲便成了黨爭之人。譚綸當初不懂,胡宗憲還特意跟譚綸講過這個道理:

「當初你譚綸不來,我還可以向嚴閣老進言。也可以向皇上上奏疏說明事由。」

「我可以慢慢做。比方把今年就要將一半的稻田該種桑苗的方案,分成三年做完。」

「事緩則圓。大勢尚有轉圜的餘地。」

「因為你來了,從上到下都把我胡宗憲,看成是黨爭之人。」

這不光是胡宗憲一個人難處。在從大局來看,整個大明朝的官員經常處於這種狀態。嚴嵩自己也表示自己只是個媳婦,後來的徐階取代了嚴嵩,實際情況也是如此。這便是整部劇中經常出現的「媳婦論」。各級的官員都只能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做事情,儘力去滿足皇帝的慾望。即使皇帝錯了,那也只能「苦一苦百姓」。最後一集徐階對把這個道理說得很透徹,「凡是但按著媳婦的職份去做,能忍則忍,能瞞則瞞。兩頭儘力顧著,實在顧不了了,便只好屈了子孫。」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用我一個業餘文盲的眼光看待歷史,其實很簡單。從秦始皇開始,大一統就成了一種潮流。分分合合不符合人性中的貪婪。畢竟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什麼是中國人在幾千年中苦難掙扎,要死不活的喘息著的根本原因。這個原因說他罪魁禍首也好,說他利國利民也罷。兩個字獨裁。

如果獨裁的人不脫離現實,可以為了長治久安而壓抑自己的慾望進而控制下面的爪牙。讓老百姓安心勞動,少收點保險費。在整個社會幹活的人多,吃閑飯的人少。這樣老百姓有吃有喝,人口漸漸增長,就成了歷史上的一段好時光。反之,社會就會動亂,陷入了亂世。

在嘉靖時候,正處於明朝中期。吃閑飯的人還不算最多。但是上面已經開始漸漸脫離下面了。宦官在這一時期沒有話語權,文人階級成了唯一的行政力量。他們大肆兼并土地。製造貧民。而胡宗憲作為其中一員,不可能成為海瑞那樣的人物。所以明明知道也不能說破。當然這種人還有很多很多,包括後來的張居正。可是張居正也不能怎麼樣。地主對於土地兼并有著天然本性。而整個大明朝的文人階級的基礎就是農民。張居正能做到不過是量出地主們隱匿的土地。按地收稅。提高文官系統的行政效率。就這樣,最後成了公敵一樣落得凄慘下場。

胡大人最後都不得善終。不知道因為文化人的水太深。還是真正的罪有應得。不得而知。不過後來海瑞都說了。說的大快人心。說得驚天動地。就是有海瑞這樣的人。讓老百姓覺得天下烏鴉不是一般黑。當官的人里也有好人。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明世宗 | 歷史 | 胡宗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