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宋朝貌似十分重視弓弩的使用,歷史上是否真是這樣的?
的確是這樣的。
宋代有所謂「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的說法。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朝廷頒布了《教法格並圖像》,其中對步射、馬射等各類箭術,以至於如何執弓、如何發矢等細節,均加以了文字說明和圖解。而由於弓、弩乃宋代兵器中最主要的類別之一,故而當時衡量一個人的武藝高低,主要是看他能挽多大力的弓、弩(弓力越大射程越遠,殺傷力和穿透力越強),以及射擊的準確性。於是選拔士兵,尤其是選拔精銳士兵時,對他們的箭術水平自然也會有比較高的要求標準了。
比如北宋仁宗時制訂的《禁軍選補法》就規定:「凡入上四軍者,捧日、天武,弓以九斗,龍衛、神衛,弓以七斗;天武,弩以二石七斗,神衛,弩以二石三斗為中格。」選補近衛部隊「班直」的要求標準就更高了:「弓射一石五斗,弩跖三石五斗」才算合格。到了南宋寧宗時,選拔精銳士兵的標準則為穿著甲胄後,「射一石力弓,三石力弩為上等;射九鬥力弓,二石八鬥力弩為次等」。
同時,宋朝皇帝也時常對軍隊教閱、測試等標準有所要求。比如南宋孝宗時就規定,弓箭手在六十步開外射8箭,射中5箭為合格。南宋光宗時,對殿、步司諸軍的要求則是:「弓箭手帶甲,六十步射一石二鬥力,箭十二,六箭中垛為本等(合格);弩手帶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為本等」。
另外,在與敵國接壤的邊塞地區,朝廷不光要求軍人擁有嫻熟的箭術,甚至希望民眾也能夠精於箭術,以備不時之需。比如北宋將領種世衡(種家將的第一代)在陝北與西夏作戰時,就曾經使出類似戰國時魏國李悝的辦法,來激勵當地民眾精熟箭術,即「常課吏民射,有過失,射中者則釋其罪;有辭謀事,請謀事,輒因中否而與奪之。人人自勵,皆精於射,敵數年不敢近」。
宋代的確十分重視弓弩的使用,一方面是因為在冷兵器時代,弓弩的確是一個殺傷力相當大的武器,只要掌握了相當的技術,幾乎是黑科技了。另外就是宋代的經濟以及技術的發展,讓弓弩的製作技術也好還是射手的能力也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其實弓弩在很多人的想像中個頭都比較小,實際上並不是,有很多個頭比較大的,都被應用作為主要的攻城或者是守城武器。
要說到弓弩的歷史起源,可以說比較早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兩晉時期以及隋唐時期。當時應當是有比較有名的弩出現的,畢竟這樣炫酷的武器,不被宣傳一番都不可能,例如諸葛連弩。但是總體上看,相關的詳細記載還是挺少的。在《馬隆傳》中有過一篇記載,說的額就是晉代的腰引弩,據說是需要三十六均力才能開。
雖然這些記載較少,但是到了宋代相關的記述就變得多了起來。而宋朝時期的確是手工業發展的高峰期,相對的弓弩的製作技術也可以說是突分猛進,連帶著射手的能力也大大的提升。例如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有很詳盡的記載:「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餘;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人當五人有餘。此皆近歲教養所成??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大致說的就是,各種弓弩的製作以及形制還有射擊能力等等。不過一些學者研究過,覺得沈括的記載還是有些誤差的,但是並不影響整個宋代弓弩裝備發展的盛況以及表現。在宋朝時期也有一些很出名的弩,例如神臂弓。根據《宋史》的記載,整個弩的最遠射程可以達到三百四十步,這個是個有寫爭議的數據。因為沈括的記載是射程也就三百步,而在一些私人筆記里,射程的記載更小,也就二百四十步。但是無論如何,仍然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弓的製作比較起來弩也許會更加簡單一些,從拉力這個方面看,秦漢時期與唐宋時期的差距實際上並不是很大。因此在每個前沿戰區都擁有數十萬民間弓手的宋代,沈括說「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是很有其道理的。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神臂弓就是北宋時期出現的,在南宋開始在邊境大規模裝備進行軍事防禦。它是大金的「鐵浮屠」重裝騎兵的剋星,蒙古人也沒有少吃他們的虧,除了南宋軍事將領里有牛人外,再有就是神臂弓之威了。否則南宋也不會存在100多年才被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