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軍西征能輕易擊敗歐洲騎士和阿拉伯軍隊,他們的戰術戰略有何過人之處?


在南宋年間成書的《黑韃事略》中,曾對蒙古軍早期的作戰方式進行了比較詳盡的介紹。

當蒙古人與敵軍遭遇時,首先會登上制高點觀察地形地貌,之後再趨近偵查,試圖找出地方的額破綻。如果開始交鋒,先派幾路輕騎兵假裝衝擊,如果敵軍因為害怕被蟲卵了,這個佯攻就會變成實際的攻擊,這個輕騎部隊也會迅速的進攻敵軍,一般亂了陣腳,就很難再組織有效攻擊,除非訓練特別有素的軍隊。

假如碰到對方的軍隊陣型嚴整的話,那麼佯攻的馬隊會一隊接一隊做衝擊狀以吸引敵人的注意,為主力部隊合圍爭取時間。一旦包圍圈做好了,只要發出信號,蒙古軍隊就會從四面八方進行衝擊攻擊。說實話,這跟他們平時練習的圍獵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

如果這一招還不奏效的話,那麼蒙古軍隊還有後招。以圓盾為掩護下馬步射,敵軍一個人被射中了,那麼周圍的人就會恐慌,傷亡一旦擴散開,那麼軍隊間的記錄也就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就可以發動總攻,如果敵軍企圖以騎兵出擊來驅逐蒙古射手,那麼後面的蒙古馬隊會立即越眾而出進行掩護迎擊。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對方真的是很堅定並且視死如歸的部隊的話,那麼僅僅使用常規手段顯然是不夠的。蒙古人就會驅趕牛馬畜群強行沖陣,很少有人能扛住他們這一招。除非敵人步兵訓練有素,以矛槊等長兵作為拒馬阻隔人畜衝擊。此時戰局陷入僵局,而蒙古騎兵則以輪番環繞對方陣型,遠距離進行頻頻放箭的馳突襲擾,使敵軍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時間一長,對方一般都會發起攻擊,蒙古人就可以趁機進行攻擊。如果這一招都不頂用的話,他們也不是吃素的,那就直接攻擊好了。

從這些記述中可以看出,蒙古軍的戰法靈活多樣。不過歸納後人們可以發現,蒙古騎兵很可能是因為自身甲胄防護水平有限,而盡量採取這種「不接觸」的戰術,盡量減少己方傷亡。


首先要糾正題主的錯誤:歐洲騎士普遍裝備板甲已經是蒙古西征幾百年後的事了,當時鎖子甲還是主流。

然後回答問題:因為蒙古軍隊全面的優勢。不論戰術層面還是技術層面,當時蒙古人都是世界先進水平,尤其技術上的先進保證了蒙古得以實施先進的戰術。

是不是和印象中不一樣?印象中蒙古人就是一群騎馬的落後野蠻人而已。說他們野蠻沒錯,但落後嘛就算了。通過對遼金故地、西夏和中亞地區的征服,蒙古人掠奪了大量的資源、器械和工匠,並學習當地人的作戰方式,汲取優點加以利用。

掠奪來的資源和工匠為蒙古人帶來了什麼呢?中亞優秀的馬種,提升了重騎兵的衝擊力;先進技術鍛造的鐵札甲和蒙古刀,提升了士兵的生存能力和殺傷力;投石機等重型攻城機械,解決了對方踞城堅守的問題;加上蒙古本身擁有的蒙古馬和複合弓,西征時的蒙古軍隊已經是一支囊括輕重騎兵、僕從步兵、工程兵的多兵種合成化部隊,且部隊裝備水平在當時非常先進。

蒙古人的戰術很有特點:每到一地,凡遇抵抗便破城後盡屠,散播恐怖。時間一久,投降者漸多,蒙古人便將其編為僕從軍,每戰必為先鋒,消耗對方銳氣、動其軍心。很多時候,都是當地人自相殘殺,蒙古人只在最後出手。僕從軍勝,蒙古人作為生力軍進場一槌定音;僕從軍敗,大戰一場的守軍也已無力抵擋蒙古精銳;如若守軍仍強,蒙古人就此暫退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簡單、粗暴而殘忍的戰術,但極為有效。

野戰中,蒙古人往往先驅趕奴隸和戰俘上陣,消耗對方。對方若敢接納這些奴隸、戰俘,就要冒被這些炮灰和緊隨其後的蒙古精騎衝垮陣型的風險;若戰則會耗費大量箭矢等器械。

隨後蒙古輕騎兵出到,利用蒙古弓的射程優勢騷擾敵人。敵方若追,蒙古人便退,耐力極強的蒙古馬總能將敵方騎兵甩在身後。此時蒙古騎士紛紛反身射箭,慢慢消耗對方,並尋機切斷對方騎兵與敵方本陣。

衝擊騎兵不耐久戰,待對方馬力倦怠難以機動時,蒙古人便派出一部精銳完成對敵方前鋒的合圍。若敵方派兵增援,之前襲擾的部隊負責阻滯敵方增援,主力則儘快殲滅被包圍的敵方部隊,然後再轉向包圍並殲滅敵方增援部隊,如此循環往複。

對方若全軍出擊或堅守本陣,則輕騎兵繼續兩翼騷擾,驅趕僕從奴隸對敵,待敵方陣勢散亂之時,重騎兵尋隙突襲,一舉分割敵方軍陣,然後再逐個擊破。

很簡單的戰術是不是?但完成這些,需要技術上的極大支持。如果弓射程不夠呢?如果戰馬腳力不健呢?如果盔甲擋不住流矢呢?如果彎刀劈不開對方衣甲呢?如果攻不下城池呢……

回到開頭那句話,蒙古人勝在戰術和技術的雙重優勢。


還是用多桑蒙古史的作者多桑的話說吧,多桑是瑞典歷史學家,他對蒙古入侵俄羅斯與東歐的歷史寫得最詳細,也是寫得最好的,

「歐洲軍隊與蒙古軍隊相比,像是半裸的鄉民與訓練有素的正規軍


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的大規模的西征,憑藉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佔領了大半個亞歐大陸,這在世界歷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實際上,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加上其他民族的僕從軍,總數最多不超過20萬人左右,往往比對方的軍隊要少得多。但是,人數少的蒙古軍隊卻往往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難道真是「上帝」的旨意嗎?當然,我們不排除蒙古人一直有好運氣陪著他們,但是,除了好運氣之外,他們百戰百勝還是有原因的,就像一句歌中唱的那樣:「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下面我們試圖來分析一下蒙古軍隊戰無不勝的原因:(一)蒙古人強烈的征服精神

蒙古人的戰鬥力首先來自他們強烈的征服意識,蒙古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有征服意識和尚武精神的民族之一,這一點,和西方人有點相似。

曾經有一天,成吉思汗閑來無事,問了群臣一個問題:「什麼是男人的最大快樂?」博兒術(他手下的第一大將)說:「帶著冬季脫掉、現在重新長滿羽毛的灰鷹,騎著養肥的好馬,穿著好衣服,在初春時節出去獵取灰頭鳥,這就是我理解的最大的快樂。」

博爾忽說道:「放了鷹鶻,看它在空中用爪子擊落的方式抓走灰鶴,這是男子漢的最大快樂。 忽必來說:「打獵時放鷹,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成吉思汗哈哈大笑,對著群臣說道:「鎮壓叛亂者、戰勝敵人,將他們連根剷除,奪取他們所有的一切;使他們的已婚婦女號哭、流淚,騎乘著他們後背平滑的駿馬,將他們美貌的后妃的腹部當作睡衣和墊子,注視著她們玫瑰色的面頰並親吻著,吮她們乳頭色的甜蜜嘴唇,這才是男子漢最大的快樂。」

成吉思汗的話,說出了蒙古人的思想。一般說來,游牧民族往往具有強烈的征服意識。

游牧民族的生存條件比起農耕民族來說,條件要惡劣得多。你也許在內蒙古旅遊過,看過那裡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你也許會覺得那裡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天堂。

但這只是你在最好的時候看到的最美的景色,你沒有見到他們殘酷的生活。其實,無論從哪方面來說,蒙古高原的地理條件都是惡劣的。

羅馬教皇的使者加賓尼在《出使蒙古記》這部書里詳細記載了蒙古惡劣的自然條件。

他在書中說:「這個國家的某些部分,山嶺極多,在其他部分,則是平地,但是,實際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說是由砂礫構成的,土壤不多,幾乎都是沙漠。在某些地區,有一些小樹林,但是在其他地區,則完全沒有樹木。肥沃的土地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非用流水來灌溉,是不能有收穫的,而那裡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這說明,蒙古地區雖然領土廣闊,但是基本上是沙漠,而且沒有多少水源。

正是因為好地方不多,所以,對好牧場的爭奪就不可避免了。在放牧的時候,誰佔有了最肥美的草場,誰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上天賜給的好草場沒有主人,誰的力氣大、誰的勢力強,這塊草場就歸誰。水和草,是他們生存的依據,那些游牧部落,往往會在首領的帶領下,為爭奪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部落之間的進行殘酷的廝殺。

游牧民族地方的氣候也是殘酷的,冬天,往往有災難性的大雪出現。加賓尼說:「那裡的天氣是驚人的反常。在仲夏的時候,別的地方氣候炎熱,在那裡卻有劇烈的雷電,常有人被擊死,同時也常常下著很大的雪。這個地方還常有寒冷刺骨的狂風,強烈的狂風讓人們騎上馬的時候非常吃力。當我們在斡耳朵──這是皇帝和首領們的帳營的名字──前面的時候, 由於風的力量太大, 我們只得趴在地上,而且由於漫天飛沙,我們簡直不能看見什麼東西。

那裡在冬季從來不下雨,但是在夏季常常下雨,雖然雨是如此之小,以致有的時候連塵土和草根都沒有潤濕。那裡也常常下大冰雹。當皇帝被推選出來並且準備舉行登極典禮的時候,我們正在斡耳朵裡面這時下了一場這樣大的冰雹,我們清楚地了解到,作為冰雹災然融化的結果,在斡耳朵里有一百六十多個人被淹死,此外還有許多帳幕和財產被沖走了。」

加賓尼說的蒙古的氣候,和我們現在全球溫室效應出現的極端天氣基本上一致。在這樣極端的氣候條件下,他們的牛羊往往會成群的凍死後者因乾旱而餓死、渴死。

游牧民族的一切財產和生活來源就是他們放牧的牛、羊、馬了,在古代,對於游牧民族而言,沒有了可以依賴的牲畜,就失去了生活的來源。這時候,為了維持生存,擄掠就成了他們求生的另外一種途徑。

我們說,不是游牧民族天生具有侵略性,而是被那種地理環境逼出來的。

「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物質上處於落後地位,大規模地攻佔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蒙古人放手讓士兵可以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勇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氣,使得蒙古軍人成為極其勇敢野蠻的戰士。」法國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中這樣解釋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動機。

因此,草原上的「男人們除了製造箭以外,基本不幹其他事。他們有時也照管性畜,但他們主要是從事打獵和練習箭術,他們(不論是大人和小孩)全都是極好的射手。他們的小孩剛剛兩、二歲的時候,就開始騎馬和駕馭馬,並騎在馬上奔跑,同時大人就把適合他們身材的弓給他們,教他們射箭。他們都非常敏捷、勇猛。」加賓尼在《出使蒙古記》這樣說。

這樣長期熏陶出來的征服意識,就成為了民眾的準則。只要他們能夠的話,就要征服全世界。

加賓尼在《出使蒙古記》中說,成吉思汗曾經頒布命令說,只要他們(蒙古人)自己還沒有遭到屠殺,他們就要使全世界降服於他們,他們決不同任何民族講和,除非那些人首先向他們投降。

蒙古第三任大汗,成吉思汗的孫子貴由的大印上刻著這樣的文字:「天上的神,地上的貴由王,神的力量,一切人類的皇帝大印」。 這些情況都說明,征服全世界是他們的人生理想。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在短時間以蒙古為中心,向四周所有的地方發起征服戰爭。

(二)蒙古人極端的服從意識

蒙古軍隊強大的戰鬥力來源於他們的鐵的紀律和極端的服從意識。服從意識是形成強大戰鬥力的重要原因,在作戰中,只有所有人都完全聽從指揮員的命令,才能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世界上戰鬥力最強大的軍隊有兩個,一是德國軍隊,二是日本軍隊。這兩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打遍歐洲無敵手,一個打遍亞洲無敵手。除了他們先進的武器和戰術之外,對領導的絕對服從是他們軍隊強大戰鬥力的重要原因。

日本人在二戰中,長官說抵抗到底,沒有一個日本人投降;長官說,無條件投降,剛才還在殊死作戰的士兵立即放下武器。這樣的軍隊,沒有任何人是他們的對手。

在日本,出現了一個傳奇般的人物,他就是一個人堅持戰鬥三十年的英雄人物「小野田」。

1942年,年僅20歲的小野田被徵召入伍, 1944年11月,他和戰友被派到菲律賓的一個小島盧班島,從事游擊戰的行動。主要任務非常的單純,抵抗美軍的攻擊,破壞機場與海港。而行動策略簡單之極:自己活下去,沒有後援。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是,由於小野田他們在叢林中,音訊不通,他們根本不知道日本投降的事情,他們還在繼續作戰。

當地人發現還有日本兵躲在叢林中,於是,當地政府把宣傳資料投進叢林,告訴他們戰爭已經結束。然而,小野田他們認為這是美軍的計謀,於是決定繼續作戰。最後,其他人相繼病死,只剩下小野田一個人堅持抵抗。

1974年2月20日,小野田在山裡偶然遇到日本探險家鈴木紀夫(他探險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小野田),小野田緩慢地從背後接近鈴木,準備襲擊他,但他發現鈴木是一位日本人,於是,他們交談起來。鈴木紀夫告訴他戰爭已經結束,要他走出叢林回家。但是,小野田說,如果要我撤退,必須要有我隊長的命令,否則免談。鈴木承諾,他會帶著他的隊長的命令再來。

1974年3月9日,小野田發現一張鈴木的字條,說他的指揮官谷口義美少佐已經到了當地,並且附上一份完整撤退命令。兩天之後,小野田越過整個山頭,來到指定的地點,面對長官以最標準的敬禮動作,接受谷口義美少佐的指揮。少佐一聲令下,這個乾瘦的老人少尉小野田寬郎就地投降。當時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赦免了他的罪行,放他回國。

三十年之後,小野田終於回到了日本,所到之處,受到全國「英雄般」的熱烈歡迎,他成了日本「精神英雄」。很快,他的自傳成了暢銷書,書名是:《絕不投降,我的三十年戰爭》。

蒙古人對領導的服從意識是全世界是楷模,甚至超過了日本人。

「這些韃靼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不論他是是否信仰宗教)更服從主人;對主人們極為尊敬,並且從不對主人說謊話」。

「不管他給他們下了什麼命令,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不管這命令是要他們去作戰,是死是活,他們都絕對服從,沒有一個字的反對。即使他要他們的未婚的女兒或姐妹,他們也把她奉獻給他,不出一句怨言。」(《出使蒙古記》)

你能夠找出還有比蒙古人更具有服從意識的民族嗎?雖然我們有些人說,這是盲從意識,這是奴隸意識。但是,軍隊中,就需要這樣的意識,沒有這樣極端的服從意識,根本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當然,他們極端的服從意識也要靠嚴酷的紀律做保證,蒙古人的軍紀之嚴,全世界少有。 「

當他們在作戰的時候,如果十人隊中有一個人、或兩個人、或三個人、或甚至更多的人逃跑,則這十個人全體都被處死刑。如果有一個十人隊全部逃跑了,則在百夫長之下的其餘的人,即使沒有逃跑,也全都要被處死,一句話,除非他們全體退卻,所有逃跑的人統統要被處死。同樣的,如果十人隊中有一個人、或兩個人、或更多的人奮勇前進,勇敢戰鬥,而其餘的人不跟著前進則這些人都要處死;如果十人隊小將一個人或更多的人被敵人俘虜,而他們的夥伴不去救他們,則這些夥伴都要處死。」(《出使蒙古記》)

這就是典型的株連政策,一人逃跑,戰友全部處死。結果,即使你想逃跑,別人也不會答應。最後,是要死一塊死,要活一塊活。在戰場上,蒙古軍隊成了永不後退的軍隊。雖然這種政策不怎麼人道,但是,效果那是相當的好。

(三)蒙古人特殊的社會生活

首先是蒙古人的吃苦能力極其強悍。

由於蒙古人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求,爬冰卧雪在其視為常事。遠距離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因此,蒙古軍人擁有其他民族戰士所沒有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那些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朝鮮戰爭中找到例證。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戰士面對的是強大的美軍(美國人剛剛打敗了德國和日本,其戰鬥力可想而知)。但是,就是這樣強大的美軍卻敗在武器簡陋的志願軍手裡了。原因何在呢?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志願軍戰士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志願軍戰士都是農民苦出身,在朝鮮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下照樣活動自如,他們一把炒麵、一把黃豆就是自己的給養,他們可以再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起進攻,而美國那些老爺兵沒有後勤保障就寸步難行,志願軍取得勝利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是蒙古人從生下來就是戰士。

蒙古各部落統一後,幾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基本上不再進行放牧等生產活動,蒙古國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衝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在這樣的訓練方式下,所有的普通戰士都像飛將軍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其他任何民族都無法作到,這樣的戰士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擬的。

這些從小就按戰士的標準培養起來的士兵,和那些半路出家的士兵作戰,誰勝誰負不是很明顯的嗎?


不需要搞的那麼複雜。蒙古人的勝利不在別的,在後勤裝備。蒙古人作戰對象亦是游牧民族,歐洲沒有農耕經濟。蒙古人組織好,團結,勇猛。游牧民族特點是分散,游牧民族戰爭的後勤特點,是趕著牛羊去打仗。蒙古人每到一地只要包圍,不多時,被包圍者必降。因為,城堡里沒有水草,沒有水草,牛羊就要死不投降就是死路。蒙古人為什麼可以怎麼搞,在於蒙古人的後勤裝備,這個就是牛肉乾製作的肉鬆,還有蒙古人製造的牛尿泡製造的大曩,據考證,一個這樣的曩,可以裝夠一個人吃一個半月的肉鬆,外加馬奶(每個人數匹馬),蒙古人攜帶兩個曩,那野戰能力了得。因此包圍是蒙古人最基本的作戰,否則,如果野戰,二十萬人打不了多久,且是無後方作戰。

另外一個,歐洲人作戰,在於城堡(大大小小的公國)城堡里的人降了,外面的人就降了。到過歐洲的人注意到歐洲的老房子保護的比中國好,因為,即便歐洲戰爭不斷,但是對建築破壞小,攻城拔寨的打法少。


蒙古入侵是1200年,板甲出現於1400年,間隔兩百多年。此時歐洲屌絲的重騎兵還沒出現,蒙軍的重騎兵的數量處於壓倒性優勢,歐洲屌絲的步兵全是業餘炮灰更是不堪一擊。蒙古打歐洲就如同蘇聯打非洲一樣,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


西方的一個地理學家在研究斷層土壤的時候,發現有一層土壤比較怪異,含氧量高的不正常,推算以後發現那是蒙古大軍西征的年代,蒙古大軍來的時候會給敵人一個口信:投降,女人和矮於車輪的男童不殺;抵抗,那就屠城。金國和西亞人口少了十分之九,南宋人口少了十分之六。

歷來外族入侵都是用漢族人的血和淚鋪平道路,五胡亂華,蒙古族,女真族,大和族,哪個不是用血鋪的道路。


推薦閱讀:

TAG:蒙古 | 歐洲 | 環球軍事 | 軍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