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生的社會地位很高嗎?


宋代自開國以來就設定了「重文輕武」的官員構成,朝廷中政府中官職都是由文人來擔任的,因此隋唐時期的武人社會在宋朝逐漸被儒生社會所取代。開國以後不久,這些文職人員,大多經由科舉出身。唐代的科舉,制度鬆懈,關說、援引,乃是常事,其實並不認真考核舉子學問和能力。宋代的科舉制度,則是非常嚴密的規劃。不僅確定了如何考核舉子對經典的理解,也有許多防止作弊的措施。

正是在這種嚴密的制度之下,懂得記誦是取得高分的關鍵,發揮如何倒是另當別論,這樣一來發展出來的科舉考試模式就是學生們容易偏向於死記硬背,而不是辯證思考。而宋代的科舉相對於唐朝已經發展成為了制度性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所以一旦成為官員,一般都是名利雙收,所以對於儒生來講又很大的吸引力。這種方式,經過幾代的發展,就會孕育一個讀書人的社群,在社會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一方面,參加考試的舉子們接受了官方考試給出的理論範圍,並且常年深受熏陶,也很難有自己的意見。也就是官方擬定了哪一種理論,那麼這一代人就要學習什麼。例如王安石新鄭的時候,就定了一套官方的學問範圍,這一代人也就以此為標準來準備考試,來思考。漢代董仲舒以後,曾經想將儒學定於一尊。那一個願望,直到宋代,才算完成。對於中國文化的整體而言,這一個結晶化造成的僵化,毋寧是災害大於貢獻。

另一方面,儒生社會地位的穩固、其齊家治國的理想,相當程度地促成了「家族」的形成。宋代家族,基本上是血緣的組織,親緣團體擁有族產,具體的照顧親人的福利,例如義學、養老等等。讀書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又能以親緣脈絡,延續其地位,所謂「書香門第」,實際上就是很符合當時的這些儒生家庭的。


推薦閱讀:

TAG:宋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