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穆魯克在艾因賈魯擊敗蒙古西征軍的戰役中真的出動了十二萬人嗎?


哪有十二萬人……

馬穆魯克重騎兵於公元1256年面對恐怖的「世界征服者」蒙古帝國的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由拖雷的兒子旭烈兀率領。公元1258年,他攻克了西亞最大的都市巴格達,並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與破壞,無數文獻毀於一旦。1260年,旭烈兀恐怖的大軍繼續前進,1月份攻克重鎮阿勒頗,再直奔敘利亞大馬士革;3月份攻克大馬士革。一部分亞美尼亞重型騎兵也加入蒙古大軍,似乎世界上沒有任何存在能抵擋蒙古大軍的腳步。

正在進擊的蒙古重騎兵與輕騎兵

旭烈兀也這麼認為,他寫了一封極其傲慢的信要求在開羅的馬穆魯克首領古突茲投降,但他現在低估了這些埃及軍事精英的抵抗精神。古突茲將蒙古使者的頭顱掛在了開羅的城門上,並聯合了另一名馬穆魯克首領拜巴爾,他們都決心堅決抵抗蒙古大軍的入侵。大量的軍隊被召集起來,馬穆魯克們似乎成為當時穆斯林世界的唯一希望。

就在這時,一個重要的事件打破了當時了局勢,蒙古大汗蒙哥逝世,旭烈兀於是率大軍東進返回搶奪蒙古汗位,西征軍僅留下了兩個萬人隊,由悍將怯的不花率領。埃及的馬穆魯克們敏銳地意識到這是絕好的機會,在得到旭烈兀的主力東去的消息後,古突茲迅速集結在開羅的軍隊,並進入巴勒斯坦。8月,怯的不花的大軍也向南開來,兩個萬人隊渡過了約旦河,而馬穆魯克軍隊則到達了耶斯列谷的艾因賈魯特。

1260年9月3日,兩軍在艾因賈魯特展開決戰。根據一部分記載,怯的不花的兩個蒙古萬人隊並不滿員,但西征軍一貫戰無不勝與所向披靡讓這支鐵軍士氣非常高漲,並極度輕視他們的任何對手。他們中除了蒙古軍隊慣常的蒙古重騎兵與蒙古輕裝弓騎兵的組合外,還有500名加入蒙古勢力的亞美尼亞重騎兵,以及另一些喬治亞騎兵。所以他們在人數並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依然主動發動攻擊。

古突茲的馬穆魯克軍隊約有2萬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問題。他們還不像後來馬穆魯克王朝興盛時代那樣,可以提供大量的重裝馬穆魯克騎兵與下馬騎兵參與作戰。當時的馬穆魯克軍隊,除了一部分馬穆魯克重騎兵精英之外,也存在大量的土庫曼輕騎兵及步兵。但馬穆魯克軍的最大優勢則是對該地區地形的熟悉。因此,古突茲率領主力軍隊隱藏在高地中,另一名將拜巴爾率領的則是數量較小的騎兵。

1、3為馬穆魯克騎兵 2 敘利亞埃米爾 4 突厥弓箭手 5 土庫曼輔助軍

拜巴爾的騎兵與蒙古軍隊周旋了數個小時,執行的土庫曼人常見的打—跑—打戰術,逐步將蒙古軍隊引入包圍圈。怯的不花因之前連戰連捷,已經習慣了敵人在他們的面前逃竄,沒有懷疑繼續追擊。當蒙古人進入高地的伏擊圈時,古突茲的馬穆魯克騎兵主力出現,包圍了蒙古軍隊。

高地上的馬穆魯克騎兵,很快發揮了他們重型弓騎兵「定點射擊」的優勢,慣常以箭雨襲擊對手的蒙古騎兵反而被佔有地利的埃及軍隊,用鋪天蓋地的箭矢射得人仰馬翻。雖然遭到重大損失,但久經沙場的怯的不花並沒有因此慌張,他麾下的蒙古騎兵依然保持著高昂的士氣與鐵一般的紀律。蒙古騎兵立即集中起來,包括蒙古軍中的亞美尼亞重騎兵,對馬穆魯克軍隊發起猛烈突擊。在蒙古騎兵兇猛的衝擊下,包圍者也遭到了非常慘重的損失。

之前蒙古騎兵戰無不勝的陰雲一直籠罩在這些埃及精英騎兵的心頭,特別是馬穆魯克的左翼,在蒙古騎兵的衝擊之下幾乎崩潰。諷刺的是,本來相對馬穆魯克騎兵,蒙古騎兵在移動射術上應該更勝一籌,而近戰搏擊則遜色於馬穆魯克。可當時則完全是反過來,蒙古軍隊在箭雨下遭到重大損失,反而依靠兇猛的衝鋒和肉搏讓馬穆魯克軍隊幾乎崩潰。

艾因賈魯特戰役中的馬穆魯克軍隊

古突茲看在眼中,直接扔掉了他的頭盔,讓所有的士兵都能看到自己的位置,瘋狂的大喊道:「為了伊斯蘭!」然後驅馬猛衝蒙古騎兵軍陣,帶頭衝殺。他的個人勇氣鼓舞了整個馬穆魯克軍隊,也跟隨主帥奮勇廝殺。

古突茲穩住全軍陣腳,並率領軍隊向自己的左翼移動,讓那些在之前損失慘重的左翼單位跟隨自己。逐步穩定軍心的馬穆魯克逐步在和蒙古騎兵的搏鬥中,發揮了自小訓練的肉搏戰特長,使用釘鎚和重型騎矛壓制對手,使蒙古騎兵在騎兵間血腥的貼身戰中紛紛落馬。蒙古人又被馬穆魯克騎兵逐步逼了回去。白熱化的戰鬥中,蒙古主帥怯的不花陣亡落馬(另一種說法是被俘後殺死)。

失去主帥的的蒙古軍隊仍保持著他們驕傲和倔強的鬥志,企圖先撤到比森附近地區重新整隊再謀反擊。古突茲和拜巴爾的馬穆魯克軍隊則緊追不捨,在這個地區再次爆發激烈的騎兵對戰。但這時候,士氣和信心已經轉向馬穆魯克這一邊,他們有信心在這場戰鬥中徹底瓦解對手。最終怯的不花的蒙古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在戰鬥結束的那一刻,馬穆魯克騎兵們做到當時世界上誰也沒有做到過的事情——第一次在大規模的野戰中,以重騎兵對重騎兵的方式擊敗蒙古人。


擊敗了蒙古西征軍的埃及馬穆路克王朝真的出動了12萬軍隊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當時蒙古留在中東的軍隊只有1萬多人,算上各種僱傭軍也不過兩萬多人,而馬穆路克王朝蘇丹忽都思手中能夠集結的所有軍隊也不過兩萬人左右。不過當時確實有一些說法說雙方出動的軍隊都在十萬人之上,這是怎麼回事呢?艾因賈魯之戰前的形勢

在公元1260年,第三次西征的蒙軍已經先後滅亡了位於西亞地區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和阿尤布王朝,其大軍已經兵臨今天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帶,擺出架勢要攻入非洲,滅亡世界上最後一個伊斯蘭王國埃及馬穆路克王朝了。

艾因賈魯之戰形勢圖:橙色為旭烈兀進軍路線,白線為怯的不花進軍路線,黃線為馬穆路克進軍路線

不過這時西征的最高指揮官,也是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卻沒有馬上發兵,而是先寫了個勸降信,讓蒙古使者帶到了開羅。在信中旭烈兀對馬穆路克蘇丹忽都思說道:

你應該看看其它那些王國的下場,立即臣服於我們。你已經知道我們滅亡了一個大帝國(指阿拔斯帝國),並凈化了那裡土地上的污跡。我們已經征服四海,擋我者死。你也無法逃脫我們大軍所帶來的恐懼!你能逃往何方?你有何路可逃?

但忽都思的答覆卻是把蒙古使者立即斬首,並將其首級掛在了開羅城門之上。按說如此冒犯的舉動肯定會促使旭烈兀立即發動大軍,進入非洲滅亡馬穆路克了。但奇怪的是,旭烈兀不但沒有立即進軍,反而卻將主力撤退到了幼發拉底河以西,只留下了大約一萬多蒙軍駐守中東。

馬穆路克騎兵

傳統上大家都認為旭烈兀撤軍是因為得到了蒙古大汗蒙哥在重慶釣魚城突然死亡的消息,所以旭烈兀只好回師去選舉新的蒙古大汗。但近年來關於這件事又有了新的觀點。在上世紀80年代新發現的一些史料表明,蒙軍撤離的真正原因可能不是因為蒙哥死亡,而是後勤無法再支持。因為有文件表明,旭烈兀自己曾說過將主力撤退的主要原因是軍中草料已經消耗殆盡,而且夏日臨近,炎熱天氣不利於蒙軍作戰,所以自己才決定撤退的。

艾因賈魯之戰的兵力情況

不管具體原因如何,反正旭烈兀的主力確實是撤退了。但即使是這樣,在中東蒙軍也仍然佔據優勢。因為在當時,除了蒙古人和馬穆路克王朝之外,其實還存在一個第三勢力,即十字軍。十字軍東征的直接動機就是從穆斯林手裡奪回耶路撒冷,所以他們和穆斯林是死敵,而且此次西征的「蒙軍」里其實還有大量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來的基督教王國軍隊,而留守蒙軍的主將怯的不花也是基督教徒,所以本來蒙古人是把十字軍也算作自己的盟軍的。

古畫里的描繪的蒙軍圍攻十字軍西頓城

但當時的羅馬教皇曆山四世卻禁止已經撤到今天以色列阿卡地區的耶路撒冷王國和蒙軍結盟,使得蒙古人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不僅如此,不久之後一個十字軍城邦西頓城的領主朱利安·格萊尼埃還趁蒙軍不備,突襲了當時蒙軍佔領的大馬士革。雖然他的突襲很快被擊退,但卻將留守蒙軍主將怯的不花的侄子殺死。

這使得怯的不花大怒,立即派兵攻佔了西頓城,並大肆劫掠。而西頓領主格萊尼埃則在蒙軍破城之前從海路出逃,向當時在附近也有軍事存在的聖殿騎士團求援,並許諾如果聖殿騎士團幫助奪回西頓城,自己就將西頓獻給聖殿騎士團。結果聖殿騎士團沒有出兵幫格萊尼埃收復西頓,但卻接納他成為了騎士團成員。

經此變故之後,十字軍和蒙軍從友好中立關係變成了敵對中立關係,使中東各方的實力對比開始向馬穆路克傾斜。而馬穆路克也看準了時機,迅速集結起了接近兩萬人的大軍,從十字軍領土借道,向蒙軍進發。而十字軍則一反常態地允許其和平地通過。

艾因賈魯戰役馬穆路克衝鋒想像圖

所以當時雙方參戰的兵力其實都在兩萬左右,但當時又確實有說法說怯的不花指揮的蒙軍有10萬,而馬穆路克軍隊則有12萬人之多,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是因為一些不懂騎兵作戰的人把雙方所攜帶的戰馬數量當成軍隊數量記載進了史書中。

艾因賈魯戰役雙方對戰想像圖

古代騎兵作戰,規範的配備都是一名騎兵要配備好幾匹戰馬,以保證其行軍速度和輜重物資的運輸。而蒙古和馬穆路克都是以騎兵見長,所以其騎兵也基本都是按當時的最高標準配備戰馬的,也就是差不多1名騎兵要配備5到6匹戰馬。所以10萬和12萬這個數字其實是雙方戰馬的數量,而不是軍隊的數量。

艾因賈魯戰役戰場實景想像圖

最後艾因賈魯戰役蒙軍幾乎全軍覆沒,而馬穆路克軍隊雖然獲勝,但也傷亡慘重。不過此戰還是蒙軍在其對歐洲和西亞進行的征服中第一次遭受真正比較大規模的失敗,而且此戰終結了蒙古人入侵非洲的勢頭,保全了伊斯蘭教,因此在後世被歐洲和阿拉伯史學家普遍作為一次史詩性的戰役載入史冊。


1260年9月3日,馬穆魯克的軍隊在艾因賈魯特河谷(也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境內)與西征的蒙古軍隊展開了會戰。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亞洲最強的兩支騎兵的生死對決。整場戰役在過程上十分激烈,最終馬穆魯克的騎兵以強大的攻擊力佔了上風,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胯下的阿拉伯馬是舉世聞名的良種馬匹,更因為他們刀法出色,而蒙古騎兵擅長遠攻而不擅長近戰,所以最終在終極較量的時候敗下陣來。

後世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其實還是有點出入的。傳說中當時的馬穆魯克為了對抗傳聞中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動用了十二萬人的軍隊,也有說法是十萬人,不管怎麼樣,這樣的規模,在古代,即便是放在古代的中國也是十分的龐大了。不過還有一部分史學家從多種角度去論證考究這件事,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當時的軍隊十二萬人實屬是誇張的說法,真正的數目應當是1萬人到1.2萬人。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馬穆魯克騎兵使用的是阿拉伯馬,這在上面已經說過了,這種馬匹戰鬥力超群,同時也十分昂貴,飼養的費用不會低。當時的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埃及以及敘利亞地區都是缺乏牧場的,所以這就意味著要培養一支龐大的騎兵軍隊,就要使用耗費高昂的飼料諸如大麥或者是三葉草來餵養。這麼看,生產力的水平以及現實的飼養成本就限制了馬匹的數量,進而限制了馬穆魯克騎兵的規模。

波斯史學家認為當時大概能有1萬多人作為馬穆魯克騎兵出戰,不過還可能隨行出戰的有在埃及避難的阿拉伯人、敘利亞人以及庫爾德人等等,這樣一看,總數上也學就有2到3萬人,即便是如此,與傳說中的規模也差的很遠。不過當時的蒙古軍隊大概也就1萬人左右。因此對決可以說得上算是勢均力敵。


沒有。一般認為是1.2萬名馬穆魯克,外加其他的一些部隊。

英文世界和中文世界流傳著關於所謂十二萬埃及軍在艾因賈魯擊敗蒙古軍的說法,並因此對馬木留克和蒙古人的戰鬥力產生了較為奇怪的印象,下面分析一下這種說法的產生與流傳。

事實上,在阿拉伯和波斯史籍中,怯的不花所部兵力記載爭議較小,認為在一萬到二萬之間,而目前所見的唯一關於此戰埃及方人數的記載來自伊爾汗國方的史書瓦薩甫史(Wassaf)(REUVEN AMITAI-PREISS所見馬木留克方史料中無此記載),但這個數字是多少呢,一萬二千而已。當然,秉著孤證不立的原則,這個數字使用自然需要小心,但考慮阿尤布王朝末年和馬木留克王朝初年的狀況,這個數字還是有一定根據的。——這是伊爾汗國自己的史書。

那麼,這個十二萬的天文數字又是從何而來呢?首先從波斯史籍瓦薩甫史中引用該數字的近代西洋學者是瑞典人多桑(D"Ohsson),其所著蒙古史(Histoire des Mongols)一書述此為「忽禿思俟諸將發效忠之誓後,即自山堡出發。其軍約一萬二千人,除埃及本國軍隊外,別有自西利亞來投之阿剌壁人與突厥蠻人。」(多桑蒙古史36年商務版下冊118頁),至此並無問題。

然而,1876-1888年間英人霍渥斯(Henry Hoyle Howorth)爵士所撰History of the Mongols一書中,卻將此數誤認為十二萬(1965年紐約重印版第三卷第167頁),加之霍渥斯此書影響頗廣,至此謬種流傳,不可收拾。——這是12萬人數的來源。

多桑蒙古史史料:7月26日(1260年)忽禿思俟諸將發效忠之誓後,即自山堡出發,【其軍曰一萬二千人。】除埃及本國軍隊外,別有自西利亞(敘利亞)來投之阿拉伯人與突厥蠻人。出發之日,殺蒙古使者與其隨從三人,以其首梟示於匝威剌門。僅宥青年一人不殺死,以隸馬麥里克隊中。——這是多桑蒙古史原譯。

引多桑蒙古史第5卷第2章一段:6月8日,貝巴兒思至大馬司,同月30日歿於其地。。。【有馬麥里克部騎一萬二千人】,四千屯埃及,四千屯大馬司,四千屯阿勒波。其屯埃及者,皆其所以自購之奴,以供宿衛也。宮內與國內之諸要職,皆由此軍諸將任之。合計埃及之軍隊,共有四萬人,較之艾育伯(阿尤布)朝最後諸算端(蘇丹)時代,其額已逾四倍,所以人民負擔稅課甚重。(1277年4月16日阿布里斯廷之戰後)


推薦閱讀:

TAG:蒙古 | 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