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之間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有一句話說「媽在,家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媽不在了,兄弟姐妹只是親戚」。聽起來讓人傷感,卻充滿無奈的真理。就連龍應台都在自問「母親也走了之後,我們還會再聚嗎?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我和弟弟都各自忙著自己的追求、事業或者愛好,風風火火的在世間尋覓自己的位置。或為養家糊口,起早貪黑,堆著笑臉,迎來送往;或為了孩子的成長,一個人身兼數職,像個無所不能的鬥士,輾轉在家庭、社會、學校,像一口吱丫丫響的磨盤,循環往複,所過之後,所有的問題都得到解決。
現在每年的相聚,好像都是節假日為了看父親。或許都想不起來有多久沒有聯繫了,可是並沒有陌生感存在,只需眼角的餘光瞟過,小時候的音容笑貌就歷歷在目。
我看著弟弟的女兒纏在他的身上撒嬌,腦子裡卻在想著我們這麼大的時候都在做什麼。可是分明見他頭頂的白髮刺人眼疼,還有眼角的皺紋和逐漸隆起的肚腩,分明都在昭示著他已人到中年,我心裡突然湧起了傷悲,當年的「小郭富城」哪裡去了?或者他也在心裡感嘆他的姐姐,年輕時候的嬌美白凈怎麼轉瞬就變成了眼前的這個黃臉婆?那種戚戚然的嘆息,充滿不舍和無奈,就像前幾日在網上看到現在的陳紅,我被衝擊的差點滑下椅子。那個我曾經心目中的絕代佳人,怎麼會老呢?老天怎麼捨得讓她老? 「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 這是一件極公平的事情,一件極殘忍的事情。
就像眼見著親人在你的面前停止呼吸你卻無能為力,眼見著歲月的刀一下一下切割在你的肉體上,你卻只能咬牙忍著,連吭都不能。 那個總是被我呼來喝去的小男孩,那個總跟在我身後想為我打抱不平的半大小子,如今卻變成了一個滿臉慈愛逗弄愛女的中年男人。
我的弟弟是不是已經與我漸行漸遠了?是不是,父親也走了之後,我們就真的只是成了親戚?會不會我遇到麻煩的時候都想不起你了?節日里也沒有了聚會,我們一年都不會見上一面了呢?
可是,不管時光如何荏苒,爺爺奶奶,媽媽,將來還有爸爸,他們墳頭的墓碑上都刻有我們並排的名字,每年清明,那顆碩大的青松下面一定有我們深深彎下的腰身。
據說南美有種叫做雨樹的植物,樹冠碩大,向外延展,可是即使相距再遙遠,它們也是同根生,同根長,也會同風雨共日夜。兄弟姐妹之間不是如此嗎?
什麼叫利益衝突?不是一定要爭家產或有金錢來往就稱之為「利益衝突」的。
首先我們從關係講起,兄弟姐妹其實從出生開始就是互相的「利益攸關方」,畢竟父母的付出是有極限的,對某個兒女照顧的多了一些,那麼自然其他兒女分得的就自然少了,那麼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積蓄了矛盾,這個在所難免。
再則「親人」這個稱呼代表的意義不同,骨肉相連、血脈至親,你遇到了問題就難免最先想到兄弟姐妹,總期待著得到「無私的救助」,外人作為朋友能夠拒絕你,可是「親人」迴避不開!如果你尋求幫助了,而你的兄弟姐妹置之不理、消極怠工,你會感覺受到傷害,其實朋友和親人並沒有分別,你哥你姐也沒有三頭六臂,不能上天入地,他也會遇到難題,他也有愛莫能助的時候,但是你不這麼想,你總會歸結於他沒有儘力!那麼成長的矛盾延伸到了社會的煩惱,那些貌似和諧的家族,就處於邊緣了。
最後社會天然存在著某些禁忌,既調解著社會的矛盾又積蓄著隱患。比如家醜不可外揚,你心底無限擴大的家族矛盾,在別人心裡屁都不是。那麼你好意思去和他人訴說嗎?尤其說出來總顯得錯在於你,就是如此了!很多家族貌合神離,兄弟姐妹不融洽,又不好與外人言明,總會造成一種好像從來沒有「利益衝突」,卻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錯覺。可笑的是很多矛盾並非不可解決,只是親人間總指望著他人無私,卻自利於己不肯付出。有感而發或許有偏差,望指正。
謝謝邀請。俗話說「兄弟姐妹一家親」,因為從小一起長大的,有感情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你別忘了,妯娌連襟可是別家人啊!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肯定不會跟公婆家(岳父母家)的其他兄弟姐妹有感情噻!(以前認都不認識)他們只跟自己的老公(老婆)親,因為他們是夫妻嘛!有肌膚之親,當然恩愛得很。對於對方的兄弟姐妹,說句不好聽的話,和外人差不多。雖然平時沒有什麼經濟上的瓜葛,但是也是你防著我,我防著你,那個「枕邊風」嘛!吹得起勁得很!一旦遇上金錢之類的事情,那假面具都不用戴了,鬧個「花兒開」,所以我覺得很正常。
兄弟姐妹結婚了,各人有了各人的小家庭,各過各的小日子,為了生存都在奮鬥,不像以前不會算計著過日子。現在有了家庭,首先要考慮一家人的吃喝住行,上有老下有小,人情事事都得需要錢維持,剩餘的精力才能照顧別人的感受,才能有心情管兄弟姐妹的事。還有要是遇上拆遷補償,房產,養老等問題解決不好,覺得分配不分,老人偏向等更容易鬧糾分,有的打架鬧亂子,有的法庭上見。聽人常說,家家有個不省心鬧事精,不知真假。願都國泰民安,家和萬事興吧!
謝謝你相邀,若沒有利益糾結,是屬心態問題,應適當多走動,多聚聚,增加兄弟姐妹間的血緣之情,因再好感情,不交流,溝通,日子一長,也會淡了,所以時常發動一個家庭小聚會,能很好的解決這問題。
其實兄弟姐妹成人後的相處模式更多的是朋友間的關係就好。因為兄弟姐妹是配給制的不由自己決定,長大以後一樣講相處融洽、三觀一致。父母在的時候各自應負有贍養責任,成人後各自為自己負責。不應該謀求兄弟姐妹利益。直接說就是除了血緣關係什麼都不是。好的相處可以成為真正的朋友知己,不合就各走各路好了。
兄弟姐妹是什麼?是血脈相連的親人,這一點毋容置疑。但記得結婚前看過的一本相書上說的兄弟姐妹如冰火,曾經百思不得其解,這怎麼可能呢。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弟弟妹妹們結婚也都成家了,慢慢的也就有些理解了相書上說的了。鄰居里有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師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兄弟姐妹不和的就是父母不好。不知各位您有什麼看法?願兄弟姐妹們家和萬事興!
以佛教的教法:人與人皆因四種緣,討債還債,報恩報仇。向你說的,他們應該是討債的,報仇的。你說呢?大家吉祥!
兄弟姐妹在沒有成家前是親親的一家人,特別是老大為家負出的最多,過去每家孩子都多,父母的艱難老大是看在眼裡,所以早早的出去掙錢幫父母養弟妹,可各自長大弟妹們有幾個念老大的好?在我看來兄弟姐妹是各自攻擊的關係。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說複雜,那是一言難盡,因為,從小到大的關係說不完道不盡。說簡單,那也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因為,一奶同胞,不該計較。但成家立業後的兄弟姐妹之間絕少關係相處的天衣無縫似的那麼親密,如果說親密,那也是給親密以「」的,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基礎上的。並非有什麼矛盾或不信任,畢竟各自有家、有各自的利益、有其中的另一半,大概念上沒得說,遇事互幫互助挺身而出。小概念上,在某些具體問題上(對父母的評價、各自的為人處事、互為生活條件的比較等)互相之間還是多多少少存在不一樣的想法(也有看不起或嫉妒)的。畢竟一路走來的路徑不同,受到的教育也不同,接觸的社會大環境更不同,思想理念價值觀肯定有差異。所以,從血緣關係上看,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應該最親,而實際上未必最親。但無論怎樣還是求大同存小異和睦相處的,因為內心深處很看重家族的尊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