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到什麼程度的時候會感覺萬物皆數?


數在現代人的意識中大多是一個「量」的概念,是一種獨立存在的事物。但是此「量」字如何蘊意,許多人只把它看作一個純粹的量來看待,忽視了「量」字背景氛圍的真正涵義,因而只用數理來處理「量」的功能作用,造成了人們對數與量的模糊認識,抽掉了「量」的精義,過份的加強了數理作用,以至於脫離了物,自成一體,悖論頻現,屢屢造成了數學危機,另人迷茫!

但是在人類社會初期,剛剛脫離自然界的人們,以簡單直覺的形象思維,則只是把數與眼中出現的物聯繫在一起來表達。物不離數,數不離物。數只是一種物象的屬性!如二羊,三龜,四兔等等,物現必有數伴行,二者都不會單獨出現在人們的意識中進行表達。

隨著人類意識的進化,漸漸的人們就發現了物與數之間自然存在著一種類聚同構的現象,於是就逐步嘗試把物象與數形統一概括的抽象表現出來。因此經過數千年的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祖居於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祖先就獨具慧眼,以一,——兩種不同線段為基本形態組合成世界上最簡單的記數法!每一個數字都分別以兩種線段的不同組合疊加為6層次,最大的數是63,最小的數是0,一共自然生成64個數,對應概括象徵時空萬事萬物,客觀上形成為現代數學上的2∧6=64運動結構態。這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易經》中的64卦象。兩種不同的線段就是《易經》中的經線,又曰陰陽爻。 動則成64種經脈象或謂之卦象。經脈本指氣運動脈,意在象徵時空萬物運動潛在的氣運動象。頤指氣使,表明宇宙一切的運動都是氣使之!簡而言之,時空存在的萬物乃氣凝聚生成。 氣為何?西方的泊來品叫做以太,東方人則曰之為氣。氣的符號象數是7。其陰陽輪動則為7÷2=3.5,象數語言解讀為」量子能」。這兒進一步表明時空中存在的一切物質都是量子能的凝聚。或者說是宇宙中一切的存在都是「量」子的存在方式!「量」的真正精義在此得到了充分體現。

既然如此,那麼易經的64卦象數就是時空一切物質未形先行的氣象數。或者說時空中存在64種」量」子基因。當然這只是64種基本存在的因素,一元(○)宇宙存在的物質種類絕非64種所能窮盡,它的疆域是無形寬廣的。於是根據象數理論推演循環(○)為6的客觀存在現象及上面推理的「能」象數符號為「5」的實際情況,我們順易經2∧6=64的運動結構方式進行同步演繹:2∧6×5∧6=10∧6=1000000。這裡2是易經的爻象,5為能符號,10代表一○(元)宇宙,各位有慧能的讀者應該明白宇宙萬物都窮盡了吧!這其中的數理也應該令人大開眼界了吧!實在奇妙!

古人萬物皆數的道理,各位同仁,我們也應該悟出來了吧!


這個問題的回答的確是涉及傳統思維的數術根本層次,不具體舉個例子大家跟我一樣一頭霧水,數以九為尺度,懸分段位的O到九段位制足夠框架了物O是還沒有入門,i,萬物都是氣,只懂這個理,如知萬物皆太極可以,古人說一物一大極,物物一大極。2,剛可分出陰陽,難度較大,悟性好的幾個月可,差一點的要用年計。3,分出天地人,難度更大,公元前後西漢人楊雄的太玄經就從易經二進位發展到三進位而且是他一人之才能,4,四相,四正四偶,5、五行大比喻系統,6。八卦系統,萬物皆可裝入卦中。這裡也就是說通八卦後可以說是達到題主所問之標了,另外還有一個13這個標數常用於循環系統,故13頭尾相含西方人用一條蛇吞自已的尾。表達一大類,這是崔健汪峰一類用十二調做西洋搖滾的達人,玩吉他,鋼琴,半音階器樂也算,中醫劉東軍算一個,一般能到這個層次可以通玩中西星相術。我這樣作結論的根據不是我讀了多少書。而是把東西方二大文明吃透,我是世界上第一個悟空這個理的人而把西方數術關聯到一起用如下公式,西方哲學鼻主畢德哥拉斯用丨到九歸納天下萬物,因為他是比題主早生250O多年,任何數都可歸類於一個位最,方法是連續相加如你生於1985.第一次相加得23,再加得5,於是西方命術巫師就用這5給你說事。中國有易經因此古人發展出生年易經命卦,古時用干支,而我也有點小貢獻把西元紀年也與這個換算,易卦歷史上都是查黃曆根據干支年分和男女,查出什麼卦。而今天大家不用萬年曆,用心算,還是前面那個西臘畢的倒子,但中國古人比西方人更精細,男女同年但也可能同也可能不同卦,如何得知,按我的公式

男命卦(後天文王)= 11一西臘畢數=6.為乾卦

女命卦=4+西臘畢 為9,離卦

所以人人都可玩易經算封,這個問題我可源運流長地答下去,只要你問,而且邀我。


事實上,你感覺萬物皆數其實是因為數是萬物的抽象。中國有個詩說境界的,你就處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狀態。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有很多時候這個規律是相同的,但是每個事物都是自己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就表面意思回答問題,只要學到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程度就會感覺萬物皆數。


還有萬物之源,一,二,三,你以為他只是三個簡單數?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現在科學不是已經那麼發達了嗎,你能舉出一個不通過三個關係就能發生關係的東東嗎?誰舉出一個,接下來再試著和你說為何古人的數不是量的簡單積累!哈哈哈!


《宇宙間物體數量科學》。

《宇宙間物數學》。

《物數學》。


推薦閱讀:

TAG:深度學習 | 數學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