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在第一次出關時寫的《道德經》嗎?


老子出關,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一直很敬仰老子的學問,他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跪拜過後,向聖人求道。又想到老子生性自然,不知此次出關西遊還會回來否,故懇求老子當即著書,願代先生傳於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老子允諾,即作《道德經》。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篇)

《道德經》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無為而治」「崇尚自然」一直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但《道德經》的書寫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於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遊秦國。

(老子騎牛圖)


關於老子

說實話,關於老子誰都說不準,史記語焉不詳,先引述《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關於老子的內容: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史記》關於老子的記載不多,甚至沒有為他單獨列傳。《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這段文字不難理解,但對老子的記載可以說語焉不詳,模稜兩可。首先關於老子姓「李」之說,明白春秋歷史的人一致認為無此一說,因為當時還沒有這個姓氏。第二,《史記》都沒有明確肯定老子究竟姓甚名誰,生於何時、沒於何時。由此,可以說《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只是提到了有關老子的一些線索而已。

春秋以前的周王朝,但凡官員都不是普通百姓能擔任的。如果老子確實擔任過「守藏史」,他出身應該是沒落的貴族家庭,他至少應該是世襲的「士」,進而再擔任「史」,而且他的這個「士」可能要大於諸侯國的「士」。在《道德經》中,老子極力讚美「古之善為士者」(第十五章),列舉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不同態度(第四十一章),還提出「善為士者不武」的觀點,都讓人感到老子對士的期冀。周王室的守藏史不可能從諸侯國招募,陳國是異姓的「女兒」國,如果老子出身陳國根本沒有機會擔任守藏史。「鑿戶牖以為室」(第十一章)是《道德經》中老子對周王室所在地一些房舍的認識,大膽的猜測,這可能就是老子曾經長期居住的環境。由此可以作出判斷,老子不可能出身於其他諸侯國。司馬遷寫《史記》形成了習慣,對人物都要交待家族史,在無法獲取老子準確信息時,他只好採集一些叫不準的傳聞,而忽略了老子出身「士」這個特殊階層的信息。

我比較傾向於高亨先生的考證,即老子可能就是《左傳·昭公十二年》出現的「老陽子」。老子,姓老,字伯陽,所以又被稱為老陽子,老子又被稱為老聃,這是從《禮記·曾子問》中獲得的補充信息。老子可能比孔子大二十歲,出生於魯襄公年間。由一篇《道德經》,我們可以為老子確定的「職稱」是思想家、哲學家。

從《道德經》中滲透出的老子治國理政思想和民本思想深邃睿智,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世本來可以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但由於長期以來的曲解,加大了《道德經》消極的因素。

關於老子的身世經歷,後世所傳多有矛盾,老子應該有其人,但那個是著《道德經》的老子,搞不清楚。司馬遷都搞不清楚,至少提供了三個線索。司馬遷的「老子」與孔子師從的「老子」是不是一個人,說不清楚。至於「出關」之說是在根據不足的情況下記錄的傳聞。其實考究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下面是我在研究老子孔子過程中寫的《孔子見老子的考證》,供有興趣的朋友研究。

孔子見老子的考證

根據《史記》提供的間接信息,老子應該出生在比孔子稍早的魯襄公年間,他至少應該比孔子大十歲以上。大致應該生於魯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周簡王十四年)至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周靈王十年)之間。

如果《史記》記錄的準確,孔子大概與老子見過兩次面,一次是孔子在魯國巷黨助葬時,孔子「師老子」說的當是這次;一次就應該是魯定公元年後南宮适與孔子適周,老子送孔子的話應該是這次相見時。《莊子·天運》說:「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孔子五十一歲時大致是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孔子與南宮适適周可能是此時。

《禮記·曾子問》涉及的一個孔子見老子的史實

《禮記·曾子問》通過曾子問、孔子答,傳遞了孔子曾經向老聃問禮的事,記載了老聃回答孔子的四個問題。其中有一處回答可以找到時間的佐證:「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gèng,道路),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後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diàn 臨近)患。』吾聞諸老聃雲。」

《左傳·昭公七年》記載了這次日食:「夏四月,日有食之。」 是年為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孔子十九歲。這也與「老陽子」適時不在周王室暗合。

《左傳·昭公十二年》:甘簡公無子,立其弟過。過將去成、景之族,成、景之族賂劉獻公。丙申,殺甘悼公,而立成公之孫鰍。丁酉,殺獻太子之傅庾皮之子過,殺瑕辛於市,反(原本為「及」)宮嬖綽、王孫沒、劉州鳩、陰忌、老陽子。

高亨先生考據,認為老子即是《左傳·昭公十二年》中的老陽子。魯昭公十二年,孔子二十四歲,老子大致在三十四歲至四十四歲之間,如果老陽子正是老子,這是他顛沛流離後被召回國都,此前的魯昭公七年的老子正被排斥在外之時。

順便在此提及一下,按《禮記·曾子問》的記載,老子相當知禮,而且看不出老子否定禮。

《左傳》中間接涉及的孔子見老子的一個史實

這裡通過對《左傳》相關內容的考證證明孔子適周見老子的準確時間,並證明老子是時應該在周王都。

這裡要拐個大彎先考證孔子的一名學生南宮适的父親孟僖子——仲孫玃。

一、孟僖子病不能相禮

《左傳·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

三月,公如楚,鄭伯勞於師之梁。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

……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孫紇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仲尼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曰:『君子是則是效。』孟僖子可則效已矣。」

魯昭公七年孔子十九歲,正是他師老子之時。孔子此時本身是「學生」,還未當老師,而且孟懿子和南宮适連人影子都還沒出現呢。

這裡不能不談到《左傳》究竟是誰寫的這樁公案。初執筆者為左丘明,孔子是主要和重要的修訂、補充、續寫者。實際上孔子的修訂《春秋》,包括修訂《左傳》,而且修訂《左傳》恰恰是為了充分解說《春秋》。孔子死後,孔子弟子或者孔子的孫子子思續寫了哀公十六年到哀公二十七年的《左傳》。

孟僖子「不能相儀」,「不能答郊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他的年齡不大,直到四年後,昭公十一年他才與仲孫何忌(孟懿子)、南宮适的母親泉丘人結合,這個事件可以間接證明這一點。

再談《左傳》中的另一樁公案,即為什麼要把孟僖子臨死前的事提前記在了這裡。孟僖子故於魯昭公二十四年,是年「經」有記而傳未有記,故將「屬說與何忌於夫子」書於此。這也是孔子為提升自己張目。

二、孟僖子「為孔子打造學生」南宮适

《左傳·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

經:仲孫玃會邾子,盟於祲祥。

傳:孟僖子會邾庄公,盟於祲祥,修好,禮也。泉丘人有女夢以其帷幕孟氏之廟,遂奔僖子,其僚從之。盟於清丘之社,曰:「有子,無相棄也。」僖子使助薳氏之簉。反自祲祥,宿於薳氏,生懿子及南宮敬叔於泉丘人。其僚無子,使字敬叔。

這是發生在孟僖子「病不能相禮」四年後,時年孔子二十二歲。

民間有俗語叫「親顧」,孔子與孟僖子實際是兒女親家。所以孔子晚年把孟僖子婚育私事也補入了《左傳》——當然,這裡涉及到孔子的侄女婿南宮适的身世問題,與孔子的另一學生孟懿子也有關係。「生懿子及南宮敬叔於泉丘人」,這個補充內容應該是孔子晚年加入的。

昭公十一年孟僖子與泉丘人開始「打造」孟懿子,應該在五月後,孟懿子出生至少應該在昭公十二年;按當時哺乳期不同房的禮法,南宮适大體至少應該在兩年後的昭公十四年出生。假定南宮适在魯昭公十四年出生。

三、孟僖子死之年《左傳》之「傳」未記錄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

經:春王三月丙戌,仲孫玃卒。

是年孔子三十六歲,南宮适只有十歲,孟懿子也只有十二歲。孔子一般只招收大學生,這時的孟懿子和南宮适即使師從孔子也是以「童子」面目出現的。

這一年的《左傳》傳的內容沒有記錄孟僖子之死的相關內容,也確實沒有記錄孟僖子「屬說與何忌於夫子」等相關內容的切入點。大概已經補記到《左傳·昭公七年》的緣故,孔子沒有在這裡再多記一筆。

四、魯昭公流亡,魯國八年無君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

是年孔子三十七歲。

魯昭公九月開始流亡,直到昭公三十二年昭公逝世。魯昭公的流亡,是叔孫家、孟氏家幫助了季氏,這個事件雖然也涉及到孟懿子,但他是年只有十三歲,沒有決策能力,應該是其家人決策的。在這八年中,一是南宮适年齡小,二是無君可請示。

五、南宮适「與孔子適周」應在定公之時

魯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

是年孔子四十五歲。這時的南宮适十九歲,因他的父親早故,他的成人禮可能提前完成了。南宮适向魯君請示車馬「與孔子適周」最早應該是本年。《莊子·天運》說的「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恰與我這個推算吻合。

如果《史記》孔子見老子的記載是真實的,此時老子可能在五十四至六十四歲之間,是時周王室已經無籍可守,所以老子滿足不了孔子閱讀典籍的要求。

按《史記》,老子作為周王朝的守藏史,當屬貴族階層,這些貴族階層多與殷、周有遠祖有親緣關係。高亨的考證和判斷是有道理的,老子大致就是老陽子,只是他的考證中關於孔子適周的年代有問題,這就是我上面對《左傳》及對南宮适出生時間考證的意義。

孔子整理《左傳》為什麼沒有訂正「老陽子」?這段史實很可能被他忽略了,可能他也沒有想到「老陽子」就是老子。


他是周朝的國家和皇室圖書管理員,能看到所有有文字記載的文獻和資料,單憑這一點,後期所有大家大師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周易》是周朝立國的思想和綱領指導,應該說老子有深入研究的,可以有一個判斷是,老子是一個學識淵博,見解非凡的學者型文人或者說是思想家。周朝近八百年的王朝歷史,裡面充滿機巧算計,殺伐屠戮,這些事件的疊加和往複,讓他對於世俗之事沒有什麼期待和興趣……辭官遁世,可能裡面有很多原因,但是憑函谷關的太守都能知道並認出他的本尊,想必他也是名滿天下的大士。《道德經》,應該是他思想的系統反映,也是他提筆著書的唯一!


應該不是的;因為老子有個學生,通篇解釋了道德經。這個人叫文子;又叫計然;又叫漁父;是越國相,范蠡的老師;范蠡;又叫陶朱公。這本書的名字就叫文子;我看過這本書。就是解釋道德經的。全篇,一句一句解說。一句不落


推薦閱讀:

TAG:老子 | 國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