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什麼時候興盛的?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實際上與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在時間上相對應。在古代,中國傳統的外銷商品一般就是絲綢與瓷器。唐代中國瓷器製造業有顯著發展,且中國瓷器一經出口即受到海外各國人民的歡迎,從而成為中國一項新的大宗出口品種。但是瓷器的產地當時在華南地區,距離西北的陸上絲綢之路還有相當遠的距離,路途遙遠倒在其次,重點是,瓷器是個比較脆弱並且還很沉重的商品,從華南到西北,一路上途徑的地區路況複雜,到了西北使用的有限的運力諸如馬匹和駱駝等等交通工具,實際上並不能夠蠻族瓷器出口的需求,並且運輸成本十分的高。而海上運輸與陸上運輸相比,具有行駛平穩、載重量大等優勢,因而對於瓷器出口貿易而言,海上運輸比陸路運輸更為適宜。

另一個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原因就是,在「安史之亂」後,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甚至傳統絲綢主要產地也在南移。到北宋時,僅兩浙一路(相當於今浙江、上海與鎮江以東的蘇南)上繳的絲織品就達全國的35%,可見南方已成絲織品的主要產地。而唐朝以後,中原地區對於香料等舶來品的需求也在上升,這些香料大多又產生於南海各國及大食等海路交通發達的國家。

此外,唐代中國造船業有了新的發展,所造船舶不僅載重量大大提高,而且堅固性增強,適宜遠洋航行,以致一些外商為安全計也情願搭乘中國商船往來貿易。這又是一個技術推動歷史進程的例子。唐代中國的造船能力傲視世界,造船工場遍布各地,僅揚子(今天的江蘇儀征)一地就有造船場10所。唐代的中國商船大者可載600—700人,載重萬石。其船舶之龐大、堅固以及運輸量之多,都是當時的洋船無可比擬的。時人盛讚,「只有龐大堅固的中國海船,才能抵禦波斯灣的驚濤駭浪,而暢行無阻」。


海上絲綢之路是由法國漢學家提出來的,指的是古代中國海上貿易主要以絲綢為主,也是最受海外上層歡迎的中國商品之一。

在秦漢大統一開發南方之時,便逐漸奠定了沿海的海貿的大發展。《漢書.地理志》中便記載有海貿航線,可以說此時海貿已經很普遍,能讓士大夫階層接受並記載。

漢代的種桑養蠶和紡織業的大規模發展,絲織品暢銷西方,這是有史記載的。可以說漢代是海上絲綢路興盛大發展的奠基時期。

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它需要中國南方的開發。在先秦,楚國都被視作蠻荒之地,吳越北上爭霸,都說明先秦中原是此時中國的中心、重心。

秦征伐百越,漢代一統南越,伴隨南方的開發,海上絲綢之路才能開啟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之所以說絲綢讓海貿興盛,這是商人逐利的內在要求,同時也與南洋以及西方紡織技術的落後有關,暴利商品成為一個時代的加速器,也縱跨古代中國千年之久。


漢代開通,唐代發展,宋代繁榮興盛。宋代由於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用於航海,加之江南的開發以及統治者的鼓勵,對外的海上絲綢之路空前興盛。


推薦閱讀:

TAG:世界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