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精神病有哪些癥狀?


分享身邊的一個例子:家裡的老媽今年55歲了,他今年20歲,突然發現家裡的老媽,經常脾氣暴躁,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要對他進行「教育」,經常對他惡語相向,數落他沒出息,又是個男生,對於他老媽還算比較敬重,只能強忍內心的怒火,一個人默默流淚,有幾次實在忍不住了,回了幾句嘴,他媽就開始爆粗口,什麼難聽的話都能說出來,經常讓他和他爸顏面盡失。他經常到我這裡哭訴,不理解為什麼原來脾氣溫和老媽突然開啟暴走模式,跟個移動地火藥桶一樣,隨時都會被點燃爆炸。

後來我就跟他說,這是他媽到了更年期了,間接性暴躁就是女性更年期最顯著的特徵。除了脾氣焦躁易怒,女性更年期還有哪些癥狀表現呢?

血管功能失調

更年期的女性,會出現潮熱心煩等癥狀,經常會感到頭暈,體力漸衰,容易出汗,這種癥狀在晚間發作幾率較大。白天容易口乾舌燥,喉部會有輕微的燒灼感,精神難以集中,情緒容易波動,晚上容易失眠多夢,皮膚乾燥,彈性逐漸小時,表皮發黃,伴有皺紋出現。

月經失調

月經可以促進女性的造血功能,排出子宮內壞死的組織細胞,而處於更年期的女性,月經量會減少,經期時間不穩定,周期逐漸增長,以致會慢慢停經。有時還會出現月經量增多,伴有大量血塊。

心理變化

因為陰毛脫落,陰道內的潤滑物減少,性交時容易疼痛,很有可能性慾降低,性生活不滿足,繼而容易引發厭惡性生活的情緒。會更容易關注流言蜚語,會盲目懷疑,感知覺異常敏感,經常會多想猜疑,時常會有孤獨寂寞之感。

更年期是每個女人都難以避免的生理現象,作為子女,一方面要了解這一階段會出現的癥狀,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也要給予更年期媽媽更多的關愛和支持,陪伴她一起度過這個煎熬的時期。

為媽媽安排科學的作息時間

這一階段,不要讓媽媽頻繁熬夜,保證作息時間規律化,也要適當的忌口。太過油膩、辛辣的食物盡量少吃,煙酒是大忌,可以多吃點水果蔬菜,臨睡前少吃,避免胃脹難以入睡。

讓媽媽適當參與體育活動

中老年群體容易出現骨質疏鬆,這一階段要讓媽媽適當的參加體育活動,增加日晒時間,多攝入足量蛋白質和含鈣食物。比較適合女性的活動有瑜伽、慢跑、跳舞等等,充實日常生活,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結識同年齡段的朋友,打消生活的煩悶煩惱。

陶冶媽媽的情操

幫助媽媽養成旅遊、烹飪、種花、編織、閱讀等興趣愛好,可以減壓身心,釋放身心,讓媽媽學會自我調節情緒,精神上的平靜狀態,有利於順利渡過更年期。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京東搜索《聚英國》,2018年度最具批判性的心理學專著。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趙小明丨央視少兒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您好!更年期精神病是指一組初次發病在更年期,臨床表現為神經症癥狀或以情緒抑鬱、焦慮、緊張、疑病和猜疑為主要癥狀,並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障礙的癥狀。其病因主要為內分泌失調加上軀體疾病和精神誘因,使神經系統活動不穩定,機體外界適應能力降低,導致精神、情感發生變化而促使發病。發生時期為中年過渡到老年時期,多見女性絕經期。首次發病於更年期的精神病,女性年齡45~55歲,男性年齡50~60歲。主要癥狀包括:抑鬱、自卑感和妄想。妄想表現為嫉妒、疑病等癥狀。失眠、情緒不穩、易激動、神經衰弱。 隨著病程的延長,病情逐漸加重。表現為坐立不安,搓手頓足,惶惶不安,有大禍臨頭的感覺。對細小瑣事過於計較,對自身變化過於敏感,可出現消極厭世觀念和自傷行為。

那麼如何預防?

1.了解更年期保健知識,認識到更年期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出現的癥狀是暫時的,一般要經過1~2年,是可以自行緩解的,因此不必憂心忡忡。

2.注意生活的規律性,做到起居有時,勞逸結合,要防止工作負擔過重,盡量避免過重的精神刺激,同時注意身體鍛煉,經常參加文體活動。調劑生活。

3.定期檢查,如果出現了更年期綜合征的一些表現,除用藥物減輕癥狀外,應進行必要的檢查,排除體內器質性病變。

在飲食上我們建議:

1.飲食均衡,多食高鈣、低脂、補血食物。

2.低鹽飲食,忌煙酒,慎食刺激性食物、咖啡及濃茶。

3.可適量服用卵磷脂、蜂膠、大豆異黃酮。

4.適當補充維生素E。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全世界會有12億以上的更年期婦女人口,我國的更年期女性超過2.1億,約佔總人口的1/7。而且隨著壽命的延長,婦女會有30年以上的歲月在更年期以後度過。

什麼是更年期?

更年期是指女性卵巢功能從旺盛狀態逐漸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包括絕經和絕經前後的一段時間,一般在40-60歲之間。更年期是婦女從性成熟期(生育期)逐漸進入老年期的過渡階段,他是人體衰老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而且生理變化特別明顯的階段。

更年期無論開始早晚、歷時多久,總可分成絕經前期、絕經期(月經停止 更年期往往煩躁不安)和絕經後期(月經停止1年以後),並以卵巢功能的逐漸衰退至完全消失為標誌。

這個階段由於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導致體內雌激素分泌減少甚至缺乏。更年期婦女約1/3能通過神經內分泌的自我調節達到新的平衡而無自覺癥狀,2/3婦女會出現烘熱、汗出、心悸、失眠、煩躁、易激動等更年期綜合征。

更年期有哪些癥狀?

1、皮膚癥狀

皮膚明顯出現色斑,鬆弛、晦暗無光、毛孔粗大、粗糙、痤瘡不斷等不正常現象。

2、月經紊亂

卵巢功能衰退勢必帶來月經的紊亂,絕大部分人表現為月經稀少,隨著時間推移月經從一個月一次到兩個月一次,三個月一次,半年一次,直至徹底不來。

月經稀少對人體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但另有一部分人則會與之相反,表現為月經量多、功血,嚴重者會導致貧血。

3、血管舒縮癥狀

這段時間激素水平下降了,也會引起植物神經紊亂,從而表現出血管舒縮癥狀,最常見的就是潮熱出汗。另外還包括情緒易激動,好猜忌,常失眠,嚴重的還會焦慮抑鬱。

4、泌尿生殖道萎縮癥狀

表現為陰道的乾燥,有時候會尿頻尿急,還有的人會有性交痛,因為這個時期雌激素缺乏後陰道子宮都會縮小,陰道會變得乾燥萎縮,一性生活就會痛。

5、關節痛

這個階段會出現骨量的迅速下降從而引起關節疼痛以及骨質疏鬆。

更年期怎麼辦?

更年期是人們都會經歷的階段,這也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更年期癥狀可以聽之任之。

更年期是女性的一個關鍵時期,專家表示,更年期人體的一系列變化,如果不能很好地應對,反而容易引起疾病。以絕經為例,這本身與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及老年痴呆相關,如果能夠注重這一時期的健康管理,可以幫助女性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健康、平穩度過更年期。

1、補充性激素

現代醫學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更年期儘早進行個體化的低劑量的性激素補充治療不僅非常安全,還可以最大程度上實現更年期後高發疾病的有效預防。因此更年期婦女應積極尋求專業醫師進行有效的性激素補充治療。

激素替代治療只是絕經過渡期和絕經後期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任何時候均十分重要。

2、鍛煉

在鍛煉中應盡量避免肌肉-關節-骨骼系統損傷,鍛煉的最佳方式為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強度達中等。另外,保持正常的體重也非常重要,肥胖(體質指數BMI≥25kg/m2)對身體健康造成顯著的影響,體質量若減輕5%~10%,就能有效改善那些與肥胖相關的多種異常狀況。

3、健康飲食

推薦的健康飲食基本組成包括:每日進食水果和蔬菜不少於250g,全穀物纖維,每周2次魚類食品,低脂飲食。應限制食鹽攝入量(<6g/d),婦女每日飲酒量不應超過20g;中國地域廣大,各地飲食習慣差異也很大,可視當地情況適當調整。

4、其他

提倡戒煙限酒;積極改進生活方式,增加社交活動和腦力活動。

怎麼度過更年期?

我國約有1.5億女性正處於更年期。為了呼籲全社會更好地理解、支持和關愛更年期女性,國家衛生計生委2016年10月20日提出5項倡議,幫助更多女性順利度過更年期。

1、主動學習更年期相關知識,正確認識更年期,消除誤解和恐懼;

2、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正常作息,均衡飲食,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減輕更年期相關癥狀,降低慢性病風險,為優質老年生活奠定健康基礎;

3、樂觀面對生活,積极參加社交活動,學習情緒管理和放鬆技巧,學會自我調適,需要時主動尋求心理支持;

4、定期體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遠離疾病困擾;

5、必要時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宜的預防、治療措施,不濫用性激素。

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重要的時期,此階段的女性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遭遇極大的變化,更年期也正是許多疾病明顯增加的時候。作為家人,妻子、母親有更年期癥狀時,應該多予以關懷,不要一味爭吵,多一點理解和包容,愛,就別互相傷害。

本文編自網路,不代表三甲醫院網觀點,其中若有文字或圖片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三甲醫院網刪除。


從字面理解,如果是要說更年期精神病的狀況的話,我們先要把這個更年期精神病要分類說一下。

更年期精神病分三種類型,一個是更年期綜合症,一個是更年期抑鬱症,一個是更年期偏執症。

在精神方面,更年期綜合症會出現比較煩躁,恐懼,容易生氣的情況。

更年期抑鬱癥狀的話就是,容易情緒低落,有時候會緊張,焦躁不安,有時候就很自責,有的會有自殺的傾向。

而更年期偏執症的話,主要就是多疑,會出現幻覺。感覺好像自己生病了呀,或者有人要害他呀,東西被偷啊。


  更年期精神病的早期特徵,在患者的行為方面是表現得比較明顯的,一般是情緒抑鬱、易無端發怒、無端猜忌善妒、易精神過分緊張、時而又記憶衰退,或是常常沉浸在悲傷的往事中,自怨自艾,甚至流露出輕生的念頭。

  在生理方面也有體現,比如說睡覺睡得不好,常常深夜睡不著覺,或是夜裡醒來多次,然後潮熱、出汗多。還有頭痛、頭暈,四肢麻木、軟弱無力,心悸、胸痛,食慾無端較往常減退許多、腸胃功能紊亂,等等。


推薦閱讀:

TAG:精神病 | 健康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