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快雪時晴帖》上面的「跟帖」?


《快雪時晴帖》是中國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的作品。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貼縱23厘米,橫14.8厘米 ,行書四行,二十八字,內容是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此畫自康熙十八年(1679)進入內府,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呈進乾隆,乾隆對此一見鍾情,並將其視為「三希之首」(另兩幅是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快雪時晴帖》)

那麼,為何僅十幾厘米的短帖變為5米長卷了呢?這可能主要是乾隆的「鍋」,《快雪時晴帖》被公認為是王羲之所書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又一件行書代表作。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經手後都紛紛留下跋語,表示驚羨和讚歎。到了乾隆手中,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他在帖前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八個小字,「神乎其技」四個大字。又說:「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譽為「二十八驪珠」。從乾隆十一年(1746年)起,每年下雪,乾隆就要題字寫詩畫畫,光乾隆對快雪時晴帖所做的題跋就有五十多個,所有「跟帖」加起來有八十多個。

(乾隆題「神乎技矣」)

字畫上的跟帖還可以看出字畫的流傳歷史,根據此帖附頁的諸多題跋款識、收藏印章以及有關書籍錄載,《快雪時晴帖》曾經於南宋時藏於高宗內府,繼入金章宗內府,元時先為北燕張氏所有,後入內府,延祐五年(1318)趙孟頫等奉敕跋,明代歷經朱希孝、王穉登、吳廷、劉承禧收藏,清代歸馮銓,康熙十八年(1679)進入內府,均有題記鈐印。雖然《快雪時晴帖》多次落入民間收藏家手中,但書畫紙張薄脆易損,而皇家收藏能力相對較強,為《快雪時晴帖》保駕護航。

書法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形式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審美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當名人名帖流傳於世間,收藏者、鑒賞者在帖的前前後後留下題跋鈐印,使原帖疊加上愈來愈多的歷史記憶,變為愈來愈長的長卷,代代因襲相傳,構成一種中國特有的文化鏈,如此,千里之遙的時空距離變為一步之遙,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得以通過「跟帖」的形式交流審美情感。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