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為何起源中國,卻盛行日本?
公園四五世紀,茶已在長江流域成為日常飲用之物,8世紀飲茶作為雅趣進入士人和詩歌領域,15世紀則成為日本所尊崇的審美宗教之一茶道。
正如中國古代許多傳入日本的事物——佛教、儒學、漢詩被迅速本土化一樣,茶道也迅速被日本本土化了。茶道與其說是飲茶儀式,不如說是日本的審美宗教。茶道是對塵世瑣事中隱藏之美的崇拜,是日本文化精神的一種,滲透在日本的各種領域生活各處之中,比如在日本的俗話中,就有對不懂世情、不能領悟人生庄諧意味的人的形容為「沒有茶氣」,而放浪感情恣意衝動的浪漫主義則被斥為「茶氣過盛」。
(茶氣:1,茶道的心得;2,脫俗的性情,風雅的氣質;3,用茶比喻人的性質,幽默詼諧)
而巧的是,茶道與宗教分不開關係,正是因為茶道實際上就是作為宗教儀式之一傳入日本的。佛教在長江流域被南禪宗世俗化、本土化,並且吸收了許多南方道教思想,其中制定了詳盡的飲茶儀式,僧侶們在達摩像前聚集餐飲,輪流喝一個茶碗里的茶水,正是這個南禪宗儀式在15世紀發展為日本的茶道。來自於中國大陸的影響當中,佛教比儒家代表的宋學更早,所以茶道的影響十分巨大。又在本土化後變成民族精神的構成部分到具體生活藝術之中的一種信仰,不單是普通意義上的美學,同時也是倫理和信仰,是日本的整體世界觀之一。
1281年,日本抵禦蒙古進犯的歷史中即有抵禦進犯得以保存了茶道延續的記載;1958年馬龍·白蘭度和京町子主演的《春秋茶室》描繪二戰後美軍接管沖繩島,對當地進行文化洗腦,卻怎麼也無法改變日本人的飲茶習慣,亦是一例。
(《春秋茶室》劇照)
這個問題不是孤立的問題,像
1.日本叫包子為饅頭,中國古代就是這麼叫的,古代饅頭是有餡的,現在有餡的中國叫包子,日本還叫饅頭。
2.日本叫點心為菓子,這也是中國古代的叫法,現在中國還有煎餅果子來一套。
3.日本還有漆器,中國現在基本沒有了。
4.日本還有一些中國傳過去的古籍,中國已經沒有了。前一段民族出版社出了一本《大唐開元禮》,就是用日本的善本翻印的。
5.日本的龍趾是三爪的,因為唐朝的龍趾就是三爪的,後來明時變為五爪,皇帝用,王用四爪,所以朝鮮的龍是四爪的。
等等。之所以會如此,得益古代日本相對封閉的環境,與中國不同。中國一直在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交流之中,今天中國的語言、文化、生活方式與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也是和其他國家和民族交流的結果。
再一個是中國飲茶方式的變遷。
唐宋飲茶是煎茶,是將茶餅切碎碾成粉末,過篩,加入沸水煮成糊狀,還要往裡加鹽、蔥、姜、桔皮、薄荷等,類似一種「糊辣湯」。唐代的茶道向後世流傳,在經歷了蒙元統治的一百年後徹底在中國消失。而明清興起的茶葉泡茶一直傳到今天,這裡已經沒有了「道」的成分。
茶道傳入日本是在宋元之交,日本有個和尚叫榮西,他寫了一本《吃茶養生記》。但將茶道傳入日本的是蘭溪道隆的弟子南浦紹明。蘭溪道隆是南宋入日的僧人,是將純粹禪帶入日本的第一人。他的父親在抗元戰爭中死去,所以他對元朝有家國之仇。蒙元襲日時,蘭溪道隆是當時鎌倉幕府的執權北條時賴的精神導師,北條時賴會與蒙元作戰,是受到蘭溪道隆的影響。
南浦紹明受蘭溪道隆的推薦於1259年入宋求法。師從臨安府凈慈寺、徑山興聖萬壽寺住持虛堂智愚。南浦紹明在參禪悟道的同時,也學習種茶、制茶技術及茶宴之儀。1267年回國,帶回了茶檯子、茶道具和《茶道清規》等茶典,被認為是將茶道傳入日本的人。
戰國時代,隨著京都、大阪、堺、博多等大城市的發展,富裕的市民階層成為文化的創造者和承繼者,其中以千利休的茶道最為著名。千利休以簡樸、寂靜的禪宗精神為基礎,制定了飲茶的禮儀和程序,在狹窄的茶室中利用簡單的道具追求禪僧打坐的功能,將其發展為茶道。
將煮茶、飲茶與詩歌、藝術相結合,構成一種「生活藝術的宗教」,為人們提供一個體驗生活真諦的機會,即在飲用苦澀的沉重之茶時清除自己的慾望。由於得到豐臣秀吉和眾多大名的保護和提倡,茶道甚為流行。
今天的日本茶道已有了很大的演變,但其「和、清、靜、寂」的意境卻沒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