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今的航母不再追求艦載機的數量?


看了前面的錯誤回答,真讓人遺憾,我得趕緊正一下視聽。航母不再追求艦載機的數量本來就是偽命題,何況還有人說航母開始追求更大的單日起降架次數,這更是錯上加錯。

對於航母艦載機而言,遠程精確打擊遠比低效率的大架次出動要重要的多,航母第一優勢並非是火力的密度,而是火力的距離。

航母的單日最大起降架次數,並不是由航母作為決定性因素的,過去人們有個習慣,就是看見航母的一次最大出動量,再給他乘以一定的波次,就說這艘航母每天可以最多出多少飛機了。但是這是錯誤的。

實戰中,完成大架次出擊和巡邏作戰任務的是陸基航空兵,而不是出擊架次有限的航母艦載航空兵,艦載航空兵的目標是標定好的遠程目標,而不是即時出現的大量新目標。

美國是世界上航母經驗最豐富的國家,美國海軍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航母最大單日出動架次是一個虛命題,並不是實際上存在的指標,二戰後的實戰當中,美國海軍最大的一次單日出動架次為106架每天,也只出現了1次,平均都是80架次上下,但是尼米茲級航母標定的單日最大出動架次數為120架次,為什麼卻在訓練中達到了,實戰中達不到呢?

這並不是說航母的出擊架次完全無用,類似於蘇聯載機巡洋艦這樣的低出擊效率是要不得的。

因為戰爭打的是人,再強調兩遍,打的是人、人、人!開飛機出去的不是機器人,而是人,是飛行員。一艘美國航母平均實戰中攜帶作戰飛機40多架(其他支援類飛機不計),一次出擊執行任務時間最少為1個多小時,最長4個小時,每天一個飛行員在訓練中可以出擊4次,但是實戰中由於心理壓力大,作戰強度高,且有危險性,一般不會讓飛行員疲勞出擊,尤其是心理疲勞的出擊,美國研究發現,飛行員每天平均出擊1.5次已經算是最高,每天出兩次任務的已經是王牌了。

獲得更遠的作戰距離,這是我國選擇重型艦載機的原因。

再加上一個原因,決定航母出動架次的因素是任務,以及距離目標的距離,任務是巡邏出擊的任務,那麼出擊架次會少,是突擊出擊,則更多一些,而距離目標遠,出擊次數少,如果單純追求更大的出擊架次,會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出擊的距離縮短了,因為這需要壓縮單次任務的時間長度,畢竟美國的航母艦載機出擊是有一套流程的,如果要大架次出擊,必須壓縮每一個流程,最終影響了作戰半徑,這是不值得的。

希望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各位作者也看看,理解一下。


現在的航空母艦和以前的航空母艦比,在艦載機數量方面實際上並沒有多大變化,雖然普遍的排水量增加了,但是艦載機數量增加得不明顯,甚至有些航母可以說艦載機數量反而是減少了的。二戰時期美國投入使用的CV12「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可以搭載100多架艦載機,該艦的滿載排水量約為3.3萬噸,而現在的尼米茲級航母排水量達到10萬噸,艦載機實際上並沒有比大黃蜂號多。

之所以出現艦載機數量不增長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艦載機性質發生了變化,以前的航空母艦搭載的艦載機體積小重量輕,對起飛環境的要求也比較簡單,現在的艦載機大幅增加了性能設施,相應地重量和體積也增大,對起飛環境的要求也嚴格了。大黃蜂號航母搭載的F6F「地獄貓」艦載機長度為10米左右,翼展13米,空重4噸,最大起飛重量不足7噸;而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現役的F18艦載機長度超過17米,翼展在11米以上,起飛重量最大接近30噸。

艦載機精細化發展的結果是後勤維護成本的大幅增加,現代化的航母必須配有更加完善的甲板設施,才可以支持艦載機正常作業。體積更大的艦載機本來就佔據了更多的起飛空間,而飛行甲板和彈射器等設施佔據的空間也更大,這促使航空母艦的排水量和體型也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使得艦載機的起飛條件得到改善,但是並不代表就能夠為艦載機提供額外的停放空間。

而且航母的艦載機也並非越多越好,航空母艦的日常運作成本是很高的,如果一味擴充艦載機數量,將會導致成本水漲船高。航母的作戰效率也不僅僅取決於艦載機數量,高效的彈射升空機制,才是保障航空母艦戰鬥力的最關鍵因素。所以艦載機數量並不是一個不封頂的指標,具體的數量會受到設計方案的影響。美國的里根號航母最多可以塞進140架艦載機,但是通常情況下不會搭載這麼多。正常來講,一艘10萬噸航空母艦能搭載70至80架艦載機已經很多了,而中小型航母一般只搭載20至40架艦載機。


艦載機起飛效率是受到航母大小和甲板空間結構影響的,不可能無限制增加艦載戰鬥機和其他艦載機,實際上增加艦載機數量在效費比上遠不如提高艦載機起飛效率上,實際上,追求艦載機的數量還不是為了提高起飛後的作戰能力,而現代化戰鬥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的戰機完全不一樣,其作戰能力十分強大,大批次起飛戰鬥機的時代早已經過去,小批量多批次起飛的戰鬥機是航母艦載戰鬥機發展的必然。

我們知道,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約有一半左右的艦載機停放在機庫里,其中包括需要維修處理或暫時不需要執行任務的飛機,而輕型航空母艦則由於飛行甲板狹窄,幾乎大部分艦載機都需要停放在機庫里。由於機庫面積有限,通常在機庫中將維護完畢的艦載機緊密排列,盡量多地裝載飛機,機庫里除了存放艦載機外,在空間有空餘時,還可以存放其他作戰物資,如彈藥、維修設備等,但問題是,從機庫到甲板,從甲板到起飛位置,從起飛到降落,從降落到加油加裝彈藥,這一系列調運過程非常負責,現代航母不追求大量艦載機,就是希望通過減少上面的這個調運和起降過程來提高艦載機的使用效率,其實際效果和大量艦載機是一樣的。

實際上,我覺得,艦載機和航母二者是相互依存的。艦載機延伸了母艦的作戰半徑,充當母艦的空中保護傘;母艦則為艦載機提供了起降平台,是艦載機的海上基地、補給站。二者又是相互適應的。作為母艦,要求艦載機體積越小、功能越多越好,以便最大限度地節省艦艇空間和物資;作為艦載機,則要求母艦甲板足夠寬、續航力足夠大、能夠抵禦一定數量的敵機或導彈的攻擊。二者只有優化配置,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做得最好的無疑是航母,所以航母才成為「海上霸主」。


在二戰時期,航母為了更強的持續作戰能力和單次投送能力,船造的越來越大,搭載的飛機也越來越多,但是到了現在,美國航母的艦載機數量已經幾十年沒有明顯變化了,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原因在於,雖然飛機多了可以提升其戰鬥力,但太多了反而不划算,畢竟兩條搭載80架艦載機的航母要比一條搭載160架同類艦載機的航母便宜多了,而且在任務規劃等方面更為輕鬆,這是因為增加的排水量和機庫面積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艦載機太多了也沒法提升一次性打擊的火力密度,最先升空的飛機還得等著後來的一起編隊出發,真要是倆小時了最後一架飛機才升空,那最先起飛的還沒幹活呢就該降落了。

其實現代航母更追求的是起飛效率和持續打擊能力,按照規劃,美國福特級在電磁彈射正常使用之後,起飛效率可以達到尼米茲級的2-3倍,單次攻擊的準備時間更短。而持續打擊能力則牽扯的更多,現代航母可以在一天之內爆發性的起降兩百多個架次進行攻擊,不過可能就得停好幾天進行飛機的檢修工作,而且就算是飛機吃得消,人也受不了,時間長了肯定事故頻發。

像二戰中那種需要全部飛機升空進行決戰一般的場景幾乎不會再出現,目標不再是海上的大規模編隊,而是陸上的各類目標,更為分散,再加上艦載機和彈藥的性能也更為給力,也就不需要太多的飛機了。


現代航母並沒有有不再追求艦載機數量,只是將單次大編隊起飛能力弱化,更加重視連續多批次起飛能力,提高單日起降架次數。

當然重視單日起降架次數也是因為蘇聯亡了,中國還沒有崛起到讓美國人需要硬著頭皮剛正面的地步,此時並不需要大機群確保數量優勢進行大規模空戰或對地打擊,但是不斷地會發現新目標的可是量並不大的目標需要隨時打擊,所以單日出動次數很重要。不過這依然是面對較弱國家時的態度。真要是大規模戰鬥,雙方各十艘八艘航母作戰的時候,在技術層面相當的情況下,多一架飛機就多一架機群受到攻擊後的戰鬥力。別看現在世界各強國多麼重視軍人生命,這都是欺負弱國的時候說的,真到大國生死存亡的時候,不光是軍人的命,所有人的命都是用來往裡填的。

另外,現代航母和配套設施價格高昂,技術水準高,大多數國家在冷戰後面臨的是反恐戰或者小規模衝突,重視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而不是一波流力壓千鈞的能力,所以重型航母對於很多中等國家而言類似你工薪階層攢錢買跑車,好車是好車但是用不上。所以各國普遍從自身環境考慮覺得大型航母意義不大,有個具備一定打擊能力的兩棲攻擊艦就足夠了,所以不少傳統的中等國家配備了這種看起來飛機少的「小型航母」,這是策略問題,與技術有關,但是終究不是技術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你看中美俄的新航母設計方案才是確定航母未來發展的指向標,小國的那些東西只是因為窮,你要是給他們說白送航母,而且白送一切配件和人員薪金,你問問他們想要大的想要小的?


一直以來,航母艦載機的數量似乎就是航母戰鬥力的直觀體現,載機多的航母戰鬥力越強。事實上,這是一個謬論,航母的戰鬥力衡量指標是其持續和短期時間內出動的艦載機最大架次的數量。而這個艦載機最大架次數量與艦載機數量並不是正相關的。事實上,過多的艦載機攜帶量反而會降低航母的艦載機最大出動架次,因為這增加了航母的收容,掛彈,放飛的難度以及所需要的時間,反而降低了航母的整體戰鬥力。

對於航母戰鬥群,有一個指標是關乎生死的致命指標,這就是艦載機CAP(戰鬥巡邏任務)防禦圈。對於一艘攜帶了48架30噸級以上的重型戰鬥機,航母能夠維持一個520千米的CAP陣位和一個250千米的CAP陣位。而若是將艦載機換成了60架中型艦載戰鬥機,則根本無法維持520千米的CAP陣位。這意味著,航母戰鬥群的警戒範圍被極大的縮小,防空反應時間和攔截能力大大降低。這樣一來,航母戰鬥群的生存能力和戰場感知能力將極大受限。

其次則是航母的調度問題。眾所周知,航母甲板面積是有限的,如何更加高效的利用航母甲板的面積,是所有有航母的國家都在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美軍就在研究中發現,艦載機數量過多,就意味著艦載機佔用機庫和甲板面積大大增加,這十分不利於航母的收容,起飛以及掛彈工作,更不利於艦載機完成任務之後的維修與維護。這樣一來,艦載機數量一旦過多,航母戰鬥群的作戰架次反而還會降低。這極大的降低了航母的防禦彈性和彈藥投送量,意味著航母戰鬥群整體的戰鬥力缺失。

這也是為什麼福特級航母雖然只有80架艦載機,48架戰鬥機,卻能夠保證每天160架次的持續出動能力和每天220架次的短期出動能力。要知道,攜帶了95-105架艦載機的尼米茲級航母,只能夠維持持續120架次每天的出動能力和195架次每天的短暫出動能力。


誰告訴你不要求數量?

不要求數量美國怎麼建造十萬噸的而不建造五萬噸的?


誰說航母不追求艦載機數量?飛機飛一兩個小時後需要進行保養維護,艦載機是多多益善,因為算上預警機電子戰飛機運輸機反潛機,這些都快30架了,4個中隊F18艦載機48架,這才勉強達到作戰需求就要80架左右了,一般在戰時會增加2個中隊上去,總數在100架左右。如果一艘航母能搭載150架戰鬥機,那戰力無疑是翻倍了,因為多出來的應該是4個中隊的F18,可惜連美帝都沒這能力,造20萬噸航母他們沒問題,但是飛機調度會亂,現在100架已經是指揮極限了


因為以現役美軍航母來說加裝了蒸汽彈射器,戰機出動效率更高,據悉,美軍的新一代航母福特號、採用了全新的電磁彈射器,戰機出動效率時上一代航母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2-3倍,加上全新的隱形戰機以及寶貴的艦載機飛行員有限,所以不用更多艦載機。現代海上作戰不能完全以艦載機的多寡來判斷作戰能力,以全方位的戰場感知能力、綜合作戰體系、出動的艦載機的效率次數才是關鍵,艦載機多的同時也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再說美軍在海上早就沒有對手了。


誰說的不追求艦載機數量?問題的答案來自幾個方面。第一,現在沒有出現需要龐大艦載機出動的場面。第二,一定程度上說飛機格鬥這種戰鬥模式不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我是無法理解這種愚蠢到家的行為的。就算空中格鬥吧,現在已經進入超視距時代,根本談不上格鬥,而是直接攻擊對方重要目標,以現在裝備力量而言,真的用不著太多飛機。第三,我們中國人發明的不對稱戰術已經把航母驅趕到2000公里以外了,這個距離艦載機還有什麼用?不要說我拿中國說話,實際上值得動航母的沒幾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中國,但是航母偏偏對中國不會有用。話說回來,對別人還是可以的。


推薦閱讀:

TAG:航母 | 海軍 | 軍事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