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壯族歌圩文化的圩是什麼意思,歌圩就是集體唱歌嗎?


「圩」原為集市之意,歌圩以相互酬唱為主要內容,猶如唱歌的圩市,故稱「歌圩」。歌圩一般分為三種:節日性歌圩、臨時性歌圩和競賽性歌圩。節日歌圩一般在節日期間,大多是春季的正月至五月或秋季的八月和九月,為當地特定的唱歌節日。有的與漢族的二月二、四月八以及中元、中秋、重陽等節期相同,其中又以春季節期的歌圩活動最盛。這些歌圩或緣於祈年,或出於某種紀念,基本上是隨著當地歲時農事的節期來開展。當地人參與這種大型歌圩的熱情相當高,動輒數千人,通常是連續唱幾天幾夜不停歇,稱得上是一場狂歡。臨時性的歌圩主要有勞動歌會、圩市會唱、婚娶會唱等,臨時性歌圩與節日歌圩比起來規模較小,人數較少。競賽性歌圩則組織性更強。

歌舞是原始部落圖騰信仰和祖先崇拜的主要表現形式,根據文獻記載及民間傳說,古代歌舞大多是為了祭祀神明和祈求豐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壯人唱歌逐漸脫離了酬神範疇,成為族人生活的一部分,廣西左江岩壁畫記錄了壯族先人由歌舞娛神到歌舞娛人的漸變過程。

左江流域是壯族歌圩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素有「歌海」之稱。據統計,崇左境內各類歌圩多達349個,每個縣(市、區)少則二三十處,多則六七十處,每逢圩期,聚集人數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清代龍州壯族詩人黃譽曾描述歌圩盛況:雙溪雲鎖漲蛟涎,春雨連朝悵漏天,油傘層層遮斗笠,前村姐妹踏歌還。時至今日,崇左地區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也有207個之多。


推薦閱讀: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