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朱棣到底有多厲害?


朱棣和建文帝最大的區別便是治國的方式。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是一個文官集團非常強大的時代,出現了很多傑出的文人官僚,比如張居正。但是,明朝早期的治國方式卻不是這樣的。朱元璋並非想建立一個文官主導的朝廷,他想建立的朝廷,是一個有點像後來軍國主義的體制,功勛集團有非常大的分量。

建文帝由於自幼飽受儒家教育,所以他繼位以後便採取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式,重用儒生,壓制軍功貴族,可以說是背棄了朱元璋的一些初衷。朱棣抓住時機,富貴險中求,通過靖難之役成功的奪得了天下,延續了朱元璋的制度。

朱棣繼位是非常不得人心的,很多人都認為他這是篡位,當然實際上也確實如此。面對嚴峻的現實,朱棣通過霹靂手段,血腥了鎮壓了自己的政敵。對於這一點,朱棣倒是非常像他死去的老爹朱元璋。

比如方孝孺之案,坐死者470人;鄒謹之案,又誅殺了440人。後面還有練子寧、陳迪、董鏞、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等案,朱棣借著這些案子誅殺了數萬人,又流放了數萬人。可以說,朱棣對大明王朝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重新洗牌。

歷史上,朱棣的這些事情都是飽受爭議的。但是即使如此,他還是英名遠揚,取得了很大的功績,主要如下:

第一,立下了赫赫武功。朱棣畢竟是馬上打下的天下,最後也是死於行軍途中。

早在他做藩王的時候,他就兵不血刃的政府了蒙乃爾不花,為此聲名鵲起。

靖難之役的時候,他兵力不足,但是經過四年的苦難,大小百餘戰,最終奪得了天下。

他出兵安南(越南北部),將安南改為了交趾布政司,使其成為明朝一個省。

他五次征伐漠北,對蒙古用兵,恩威並施,極大的確保了邊境的安全。

那個時候的大明王朝是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第二、朱棣的文治。朱棣文治最有名的便是編纂了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該大典保存了所收書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價值。這後來清朝的《四庫全書》還是有點不一樣的。《永樂大典》參與者達到了3000人,全書共有11095冊,字數高達3.7億,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只可惜到清末以後,時局動蕩,目前存世的只有800冊左右,不到3%。

朱棣乾的另一件大事便是派鄭和下西洋,向海外顯示大明的富強。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上,朱棣的厲害之處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事件。

一、靖難之役

建文帝元年(1399)夏,燕王朱棣以進境保護皇帝,誅殺奸臣為名起兵,打出「清君側,靖內難」的口號,稱自己的軍隊為「靖難軍」,歷史上把這場戰爭稱作「靖難之役」。對於打仗,朱棣可是個行家,面對著兵力強勁的建文帝大軍,毫無畏懼。建文三年(1401),燕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克南京城。沒多久,燕王登帝,年號永樂。

二、遷都北京

永樂四年(1406),朱棣下令開始修建北平城。朝廷徵集工匠三十萬人,民夫近百萬,都趕到了北平。這個工程十分浩大,所有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1420年,北平城竣工,第二年,朱棣以及文武大臣正式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遷都北京,不僅可抵抗自北入侵的蒙古人,還可以進一步統治東北地區,有利於全國的統一。

三、鄭和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篇章。鄭和下西洋促進了各國之間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的友好往來,使中華民族的威望遠播海外,曾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當然對於明成祖朱棣的事迹還有很多,比如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編修《永樂大典》等等,這都算是他的厲害之處吧!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非常偉大的皇帝,我最欣賞的就是他的軍師才能。

明成祖是朱元璋的皇四子,封為「燕王」。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朱允炆於是將自己的叔伯們的權勢削弱,朱棣也在其中。(朱棣)

朱棣篡位

於是朱棣起兵,他設計引出寧王朱權,奪取了寧王手下的一支最強騎兵部隊朵顏三衛——蒙古鐵騎僱傭兵,這對當時公認的最強騎兵將領朱棣來說如虎添翼。靖難的最後,京城內的兩個內奸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城投降,朱棣攻破京城,登上了王座。靖難期間朱棣展現出的軍事能力並不是非常突出。最精彩的部分應該是他親征蒙古。

親征蒙古

永樂七年,蒙古韃靼部落殺掉了明朝的使者郭驥,朱棣派邱福率領十萬大軍遠征,邱福貿然進軍中了韃靼軍隊的埋伏,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於是朱棣重披戰甲御駕親征,先後擊敗了分兵逃走的本雅失里和阿魯台,班師回朝。(朱棣親征)

設立神機營,戰無不勝

韃靼戰敗後,蒙古瓦剌部落首領馬哈木以殺手鐧——騎兵為資本向大明公開挑釁,朱棣為剷除瓦剌再次率兵五十萬親征。他也想好了對付瓦剌騎兵的方法,正面對抗,大明的騎兵必定不敵,於是他帶上了一支特殊的部隊。出征後瓦剌接連敗退,朱棣得到了馬哈木就在前方的消息,明知馬哈木定有埋伏,仍然前進。馬哈木特意選了這個戰場——忽蘭忽失溫,這裡附近有山,馬哈木將騎兵藏於山上,等明軍一到,借著山勢直衝而下,衝垮明軍的陣勢,明軍就成了一盤散沙任人宰割,如意算盤打好了,可惜,朱棣不會來了獃獃的站在山下白讓給你沖。朱棣也觀察好了這片地形,決戰來臨!(配備火銃的神機營)

明軍前軍步兵左右兩翼後退,中軍另一支部隊出現了,他們就是手拿火銃對準瓦剌騎兵的神機營!但是瓦剌騎兵並沒有停止下來,繼續衝鋒。遠處觀望的馬哈木馬上發現了異樣,對著騎兵 們聲嘶力竭地大喊:「神機營,快退!」沖在興頭上的騎兵們哪裡聽得見,就算聽見了也為時已晚。神機營中軍主帥柳升一聲令下,士兵們紛紛扣動扳機,第一輪齊射就把瓦剌騎兵打得人仰馬翻。

(神機營)

這次戰鬥明軍大獲全勝,凱旋而歸。分析一下這次戰鬥,就能明白朱棣在軍事方面的天賦了。首先是這次戰鬥的主角——神機營。這是明朝初期沒有的兵種,是朱棣設置的一個特種兵機構專門使用火器,在當時有著極高的地位。

朱棣發明的這套戰術,對後人的影響巨大。僅僅這一點,就足以顯出朱棣是個軍事天才!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明朝的第三代帝王,廟號太宗,嘉靖時改成祖。

朱棣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燕王。他曾經在鳳陽生活過一段時間,對民情有一定了解。洪武十三年,他奉命就藩北平(今北京 ),多次參與攸關大明北境安全的軍事活動,並兩次隨徐達出征大漠,討伐北元,進一步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力,逐漸成為實力雄厚、威震一方的藩王。太祖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晉王朱?相繼死去,燕王朱棣不論是在軍政經驗還是軍事實力上都堪稱翹楚,而且在家族排序上也是當之無愧的諸王之首,他以為儲君之位非己莫屬,不想朱元璋愛屋及烏,竟指定由故太子朱標之子、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朱元璋死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之策,朱棣在奇僧姚廣孝的策動下,於建文元年(1399)7月發動「靖難之役」,經過浴血鏖戰,燕軍於建文四年6月攻克南京,朱棣奪取了侄兒的皇位 。他將次年(1403)改元永樂,是為永樂帝(1403——1424年)。隨後,他開始了其長達22年的統治。

明成祖朱棣雖然也算一代英主,可他在奪位成功後對不願服從的建文舊臣大開殺戒,其手段很是殘忍暴戾、駭人聽聞。一代大儒、建文輔政大臣方孝孺,因再三拒絕為朱棣草擬上位詔書,被惱羞成怒的朱棣下令車裂而死,被牽連進此案而遭殺害的無辜者多達800餘人,史稱「誅十族」。

類似於方孝孺慘案的事件很多,比如齊泰、鐵鉉、黃子澄、卓敬、練子寧等案,被牽連誅殺者更是數不勝數,《明史》說許多地方竟被屠戮一空,乃至「村舍為墟」。 有人將朱棣這種順藤摸瓜、斬盡殺絕的冷血手段稱作「瓜蔓抄」。

令人驚訝的是,這麼一位用武力奪位、嗜血戾狠的人,又被稱為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

史載,永樂在位時期,對明王朝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大力營建故宮並遷都北京,還大力開發遼東(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並夯實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 率先實施改土歸流的委官制。為了肅清蒙元殘餘勢力對大明邊境的襲擾,他親自統兵五征漠北,對殘元勢力打擊甚大,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他還派三寶太監鄭和率大型船隊七下西洋,加強了中外物資文化交流,據說有4個國家、地區的國王隨鄭和船隊7次來訪大明 ,其中有3位死後葬在中國,成為中外友好交流的佳話。《明史》載:「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就是對這段歷史的如實記錄。

朱棣在位期間還積極扶植、發展文化學術,尤其重視對典籍的整理,組織大批人力編纂了中國古代類書之冠《永樂大典》。他還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人,廣采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成書,還將之命名為《文獻大成》。他還徵集民夫疏浚大運河,使其在溝通國家南北的經濟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總之,明初國力空前強盛和明成祖永樂大帝行之有效的治國方針是分不開的。

明末大思想家、哲學家李贄說:「我國家兩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之力也」。由此可見,明成祖朱棣雖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但也算是一位很有能力的開創型君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殘元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後改成祖。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性格複雜、毀譽參半的歷史人物,但不容否認的是,他的文治武功不僅對明王朝,而且對後世中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網路配圖】


第一、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北方邊防。通過一系列措施,大大削弱了地方諸王勢力,結束了強藩分立局面,進一步鞏固皇權。維護邊防和鞏固全國的統一遷都北京,並且重點防禦蒙古的騷擾,朱棣於永樂八年到永樂二十二年(1410—1424年)14年間,親自率兵五次出塞,沉重打擊了蒙古勢力,穩定了北方局勢。這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能夠在和平安定的條件下,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永樂時,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不斷擴大,在女真族地區設置一系列軍事衛所,他們「與大明看邊,忠順有年」,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管理。

第二、加強對外貿易,增強國際地位。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派遣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航海技術最先進的遠洋艦隊七下西洋,進行大規模的海外貿易和外交活動,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貿易和訪問,提高了國際地位。

第三、重視農業生產,大力發展經濟。在位期間,不斷組織規較大的移民屯田,重新配置社會勞動力,重視經濟發展,促使國家儲糧豐富,永樂十一年(1413年),田賦中收入的布帛高達180多萬匹,其中折色紗的收入在1800萬錠左右超過洪武時四倍。

第四、編撰永樂大典,保護文化傳承。即位之初,他感到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記載在各書之中,很不容易查看,便命大學士謝縉組織儒士,編撰一部考察方便的大類書。編纂完成後,朱棣親題書名《永樂大典》。彙集圖書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約七八千種,成書後裝訂成11095冊,計370,000,000餘字,是我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最大類書,為保存我國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

總之,在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朱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屬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大明王朝可以說是在我國歷史中頗受爭議最多的一個朝代,明王朝共有十六位帝王,有人說大多數都是碌碌無能之輩,而有人卻說大明朝很不一般,出現了至少三位千古一帝相媲美的帝王。第

一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個便是明思宗朱由檢,最後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

如果說這三個帝王里誰的手段最狠威懾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肯定是朱棣莫屬了。明朝最能拿出來手的事,基本上都是朱棣搞出來的。單從鄭和下西洋來說,彰顯出世界大國的膽識和魄力,單說鄭和下西洋打造的巨大寶船,就足以站在世界巔峰了。

作為明朝手段最兇狠的一個皇帝,明成祖朱棣不僅文能治國,而且武力還能鎮壓四海八荒。那麼朱棣是如何繼承皇位的呢,其實明太祖朱元璋並不喜歡朱棣,甚至在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了比較無能但是非常喜愛的朱允炆,並為朱允炆的後路做好了一系列鋪墊,削弱了朱棣及其他叔叔的實力,但朱允炆可以說是明朝之中昏庸皇帝的代表了,其性格優柔寡斷,也容易聽信他人的讒言,這就為他之後的戰敗奠定了基礎。朱元璋為朱允炆留下權臣中有不少都是實力很強的,比如耿炳文,在朱棣剛開始造反時,朱允炆派耿炳文鎮壓,成果可以說是非常好,將朱棣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但在此時朱允炆卻嫌耿炳文打得太慢了,隨後讓李景隆替換了耿炳文,結果幾十萬大軍卻被朱棣僅有十幾萬人的軍隊打敗,李景隆開城門放朱棣進入南京。從用人來看,朱允炆的眼光就實在是有些差強人意了。成為皇帝後的朱棣曾多次御駕親征,曾五次御駕親征蒙古。然而朱棣曾有一項政績在歷史中並沒有過多記載,那就是剿滅了狂妄自大的越南之地,並將它收入到中華的腹地,成為了明朝的一個省!「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只適用於漢朝,而明朝也是有過這類似的輝煌。

明成祖朱棣的用人獨到之處,要說朱棣的雄才謀略,與朱元璋相比還是相差很多,不過單看用人,朱棣的眼光就要比朱元璋強太多,從朱棣選拔的人才來看,楊榮、楊士奇與楊溥這「三楊」在朝廷中都發揮著重大的作用。而且朱棣的恩威並濟與賞罰分明的政策使選其臣子在朝任職期間一直都盡心職守。正式有獨到的用人之慧,快速的穩定下了剛剛建立三十多年的大明王朝。

因北平是其發家之地,稱帝後一直有心遷都。隨著國力的越發強盛和北部少數民族的不安更加堅定了他遷都的決心,更是有「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祖訓。決定自己儘力親為,鎮守國門。也為他的子孫做出了榜樣,明朝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也為我們留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城(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朝可以說是最霸氣的朝代了,而若論明朝的巔峰時期,那無疑就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打造的永樂年間。

這朱棣到底有多牛呢?有書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1 治國方面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實行寬仁的治國政策,深得人心。但當時的時局表面上是風平浪靜,暗地裡卻是諸多勢力虎視眈眈看著大明這塊肥肉。

朱允炆性格優柔寡斷,卻在削藩一事上急於求成,和他的叔父們發生衝突,最後激起朱棣舉兵反對皇帝,成就了靖難之役。

這個歷史的拐點讓我們看到了朱允炆的短板,也看到了朱棣開創了一個歷史先例——藩王造反成功。

朱棣起兵反叛侄兒朱允炆後,一直試圖開闢一個不朽的帝國。

在東北設立了奴兒干都司衛所、越南北方開設了交阯布政司,一一剪除和遏制了可能造成威脅和不穩定的因素。

利用對於宗教的尊崇,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控制;完善軍事屯田制,確立對後來全世界的政治體制都有所影響的內閣制度。

鄭和下西洋;治水江南;推行鐵血政治,試圖阻止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在帝家的滲透。

編纂完成舉世聞名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遷都北京以及建造紫禁城,誕生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宮殿;開通大運河……

文一出、武一出、政治一出、經濟一出,這一出出的好戲,一掃盛唐後的頹勢,有書君看得鼓掌稱讚:建文帝常有,永樂大帝不可多得啊!

2 軍事方面

朱棣對外族的戰爭,可以與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一位傑出的皇帝相比,都不會遜色。我們就拿漢武帝劉徹與唐太宗李世民來跟朱棣PK一番吧。

漢武帝劉徹的對外戰爭,是建立在父輩積累的經濟財富之上,外加撿到了兩個軍事天才——衛青和霍去病。但其實真正的戰役中,漢武帝劉徹依然是勝少敗多。

唐太宗李世民的戰爭,是建立在其李氏門閥的深厚底蘊之上,人才的大力輔助之中。李世民也算少數文能治國,武能打天下的皇帝了,可是李世民仍然使用了和親這樣的手段來求穩定。

和親固然或多或少地緩解了民族之間的矛盾,但不免有屈辱妥協的味道,大家也對此舉也是褒貶不一。

而朱棣的軍功,是建立在孱弱的經濟之上的。永樂初,明朝是被元朝奴役後剛剛緩過氣的小酸棗,朱棣為了穩定國內局勢,甚至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之後朱棣在儒家文人的抨擊與反對聲中,親自率領軍隊先後進行了五次北征。

第一次:重挫,幾全殲韃靼部

第二次:重挫,幾全殲瓦刺部

第三次:韃靼部不敢與之交鋒

第四次:望風而逃

第五次:望風而逃

當了皇帝後還親自衝鋒陷陣的,朱棣貌似是獨一例吧,他徹底改變了中原騎兵不敵北方部落騎兵這個歷史看法。

補充一點,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的水師堪稱世界最強,英國艦隊和葡萄牙海軍曾試圖挑起戰爭,都被明朝的大炮給轟退。

永樂大帝在位期間,一個普通百姓能毫不懷疑地認為,沒有哪個外族敢不開眼地挑釁我們,我們也不會在自己的國土上看到外族軍隊,那是何種的驕傲!

3 對後世的影響方面

說起永樂大帝朱棣,他最重要的影響,也是最讓有書君欽佩的,就是為後世子孫樹立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骨。

這樣的氣魄,代表著理解「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君王使命感與責任感,代表著漢民族不屈壓迫、自強不息的心愿。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反清復明?

因為在漢人的心目中,宋代表著屈辱,而明之風骨,聽之,心嚮往之。

在實幹、鐵血、風骨的朱棣大帝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百姓安樂,影響力達到了頂峰,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大帝朱棣就是這麼牛!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360年5月2日出生,1367年正準備登基稱帝的朱元璋決定給當時他已出身的七個兒子的乳名改為正式名字,就是在這一年7歲的四皇子正式被命名為朱棣。1376年17歲的朱棣和一幫兄弟奉父皇朱元璋之命去外地就藩,他的封地是燕京北平,封號燕王。就封燕王之後的朱棣致力於同逃回草原的蒙古北元舊部之間的戰爭以捍衛明朝邊疆,在這一過程中他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作為四皇子的燕王朱棣不僅手握一方軍政大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也成為了諸王之首。

當初朱元璋在分封諸王時為抵禦北方蒙古勢力的捲土重來而刻意加強了捍衛北方邊疆的秦、晉、燕、寧諸王的勢力。在朱元璋晚年誅殺功臣宿將的過程中北方各地的軍政大權逐漸為諸王一手操縱。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元璋冊立的皇太孫朱允炆繼承。朱允炆剛一登基就意識到:自己那幫年富力強又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皇叔們壓根就沒瞧得上自己,於是他和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秘密商議削藩,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以燕王朱棣為首的地方藩王之間的矛盾。

1399年七月朱棣設計擒殺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命令自己的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隨即以」清君側「為名發起了靖難之役。應該說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一開始是佔盡優勢的——畢竟他手中掌握著大明王朝的正規軍,而朱棣手中只有北平一鎮之兵。也許是因為朱允炆自以為穩操勝券竟命令前去平叛的將領」不許傷害燕王,不可使朕背負殺叔父的罵名「。朱棣得知此事後每每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平叛大軍因皇帝有旨而不敢冒犯燕王,以致於平叛大軍總是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被燕王的軍隊擊敗。儘管朱棣一再戰勝前來討伐他的軍隊,但他也無力擴大自身地盤,畢竟對手的實力比他不是強一點兩點。就這樣靖難之役打了三年之後朱棣的地盤沒增加多少,而朱允炆的軍隊也因投鼠忌器而拿朱棣沒轍,雙方就這麼相持著。在這樣的局面下朱棣的謀士道衍和尚姚廣孝建議他:不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而是輕騎挺進直取南京。朱棣接受了這一建議,於是在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四月燕軍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軍渡江攻克鎮江後直逼朱允炆所在的南京。負責南京城防的谷王朱橞與李景隆打開金川門主動迎接燕軍入城,至此南京陷落,與此同時宮中發生了一場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在這場大火中不知所蹤。

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絕臣下連續多次的反覆勸進後宣布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朱棣繼位後首先要處理的當務之急其實和建文帝朱允炆一樣——就是處理和地方藩王的關係:當初朱允炆就是因為處置不當逼反了朱棣,如今朱棣當了皇帝依然要削藩,只不過他做得更加巧妙。繼位之初的朱棣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以安撫諸王。但當其皇位較鞏固之後就繼續實行削藩之策: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

朱元璋時代為強化皇權專制而廢除了歷代沿襲的丞相制度,從此中央六部直接由皇帝領導。這樣做的負面效果是事無巨細都得皇帝親力親為,以致於皇帝自己加班加點也無法將政事處理妥當。有鑒於此的朱棣完善了內閣文官制度:在朱棣的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143700公里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國家每一個角落。這一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效仿,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文官制度的原始雛形。

北平作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經營多年,朱棣繼位後一直有心遷都於此。同時北平地處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過渡地帶一直是明朝的邊防重鎮,朱棣擔心若定都南京會使後世子孫沉迷於江南的繁華富庶而忘卻北方的邊防安全,從而不利於明朝的整體國防建設。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詔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永樂九年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遷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營建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北京故宮(當時稱紫禁城),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天壇、太廟等如今的北京地標性建築。

朱棣遷都北京後組建了拱衛京師的三大營,其中的神機營就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部隊,這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獨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隊。朱棣時代明文規定明軍的日常訓練科目為:五分習刀劍,三分習弓弩,二分習火器。儘管此時明軍還是以冷兵器作為主要裝備,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軍裝備了火器,這意味著火器在明軍之中已不是零散的臨時性裝備了。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九月朱棣派遣吏部封驗司員外郎陳誠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陳誠鑒於當時西域流傳的明朝迫害蒙古人和回教徒的謠言而特意精選「故元遺臣後人」隨行。使團從北京出發,經玉門關進入西域,歷經1年多長途跋涉,一路上陳誠以大明國使的身份先後冊封達什干、迭失迷、賽蘭、沙魯海牙等國國王。次年十月使團抵達帖木兒帝國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帖木兒國王沙哈魯特設盛大儀式歡迎陳誠一行。會見期間陳誠以其優雅的大國使節風範得到了沙哈魯的敬重,然而帖木兒帝國內部出身元朝重臣的「仇華派」勢力公然指責明朝是驅元而起,素來是蒙古人仇敵,此來不可不防。陳誠則針鋒相對道:「國之運祚,在德不在威」,接著一一列舉元朝的各族舊臣在明朝受到優待的事實並令使團里的回族官員薩都木當場「現身說法」。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十月陳誠一行人返國後向朱棣獻上記錄其出使心得以及中亞各地風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記》和《西域番國志》。隨同陳誠使團前來的還有中亞乃至西亞各國派來朝見的使團,最遠的甚至有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使節,人數多達300人。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係」自此鞏固下來。陳誠還向朱棣建言:開放與西方各國的互市貿易。朱棣採納了陳誠的建議:在新疆哈密、甘肅涼州等地設立「互市」,允許西域各國商隊來此貿易。這一政策的連鎖反應是帖木兒帝國也重修了原本因戰火而廢弛的伊朗西部古驛道,使之一直連貫至土耳其乃至埃及地區。至此從元末開始荒廢的絲綢之路重現商旅繁榮的盛景,中國的絲綢遠銷西亞和東非地區,中東甚至歐洲的商品與文化典籍也漸次輸入中國,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宋元數學的著名成就「高次方程求解法」自元末失傳後在這一時期由阿拉伯數學家重新傳回中土。此後明朝雖國策變動,但這條商路始終未斷,直至明朝末年的崇禎時期陝西西安和甘肅涼州等地依然是西方商旅雲集的「國際化都市」。

陳誠一生五次出使西域,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陳誠第四次攜中亞各國回訪使團500人返歸北京時朱棣特意派6000精銳騎兵從肅州開始一路護送回京。次年使團抵達北京後朱棣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10萬大軍,還在明軍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中挑選精兵為使臣們表演馬術騎射、步兵突擊、火器操練等軍事科目。又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項目。此舉使觀禮的27個國家的使節在目睹明軍之強大後都紛紛表示歸附。

從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率明軍對蒙古勢力展開北伐:1410年(永樂八年)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1413年(永樂十一年)朱棣封韃靼大汗阿魯台為和寧王。 隨後明軍一直進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1414年(永樂十二年)朱棣舉行第二次北伐親征,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擊敗據險而守的瓦剌首領馬哈木,追至土剌河,馬哈木逃遁。1422年(永樂二十年)三月朱棣率軍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阿魯台所部,是為第三次北伐。明軍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於闊欒海北道發現阿魯台部大批輜重,發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回師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魯台將其擊敗。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七月朱棣發動第四次北伐,再次親征阿魯台。聽聞阿魯台為瓦剌所敗,大軍駐師不進。十月於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賜名金忠。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正月韃靼部進犯邊關,朱棣組織進行第五次北伐。朱棣對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打擊被後世史書稱為」五齣漠北,三犁虜庭「。

1400年越南陳朝外戚胡季犛篡奪了陳朝的皇位,改國號為大虞。不久讓位給次子胡漢蒼,自己則仍以太上皇的身份實際執掌朝政。3年後宗主國大明王朝終於結束了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倆爭位的靖難之役,朱棣以大明天子的身份正式接見各藩屬國的使節。越南使節自然要對本國改朝換代一事作出解釋——在胡漢蒼的授意下越南使節向朱棣解釋稱:陳朝皇室絕嗣,胡氏以陳氏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為帝,請大明天子予以冊封。朱棣遣使陪同越南使節前去調查,此時已掌握越南實權的胡家父子自然早已做好應對準備,明朝使節在越南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胡家父子特意安排的,自然什麼異常也沒查出來。明朝使節回國向朱棣奏報後朱棣就順水推舟對越南胡朝予以冊封。然而沒多久明朝方面就發現:在明朝和越南的邊境上不斷有自稱是越南陳朝遺臣的人越境而來,而他們反饋給明朝方面的信息和越南官方公布的信息截然不同。1404年(明永樂二年、越南虞開大元年)一個名叫陳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稱是陳朝宗室後裔並向明朝方面直陳胡氏篡位的實情,請求明朝出兵,協助自己恢復陳朝。朱棣也無法判斷究竟這個陳添平的真實身份,於是他在未知會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節的情況下讓陳添平和自稱陳朝遺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此沒預案的越南使節一時間亂了方寸以致不知該如何反應。這一切沒逃過朱棣敏銳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覺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讓越南使節回國給胡氏父子帶話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謝罪並表示願將皇位歸還陳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黃中護送陳添平歸國即位。當明軍行至越南支棱關時突遭埋伏於此的越軍伏擊,陳添平被越軍搶走並處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軍隊被藩屬國的軍隊伏擊並搶走受大明王朝保護之人後勃然大怒,隨即於當年9月以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新成侯張輔為右副將、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領兵八十萬南征。此時越南胡朝同時面對國內陳朝殘餘勢力和明軍的雙重打擊,到1407年(明永樂五年、越南胡開大四年)明軍俘獲胡家父子並成功佔領越南。在對越南的戰後處置問題上朱棣一開始還算打算冊封陳氏後裔為越南國君,不過他很快得知:越南陳朝已無後裔在世,於是朱棣改變了想法——他轉而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將越南重新納入中國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

永樂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劉江為遼東總兵官,負責遼東防務(劉江本名劉榮,因替父參軍故冒用父名劉江)。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劉江於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樂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四劉江獲悉望海堝東南王家山島(今長海縣廣鹿島)夜有火光,斷定倭寇將至,於是急遣馬、步軍至望海堝待機。次日倭寇2000餘人分乘戰船31艘,登岸後成一字長蛇隊形,徑奔望海堝。劉江急命都指揮錢真、徐剛率兵伏于山1下;百戶江隆率壯士潛燒倭船,斷其歸路;自率步兵迎戰,誘倭寇入伏。倭寇竄至堝下,劉江舉旗鳴炮發令,伏兵驟起,錢真率騎兵斷敵退路,徐剛率步兵沖入倭陣,大敗倭寇。潰敗倭寇逃入附近櫻桃園空堡。劉江下令圍三缺一,縱敵西遁,乘勢夾擊,斬倭千餘,生俘百餘。殘餘倭寇竄至海邊,皆為江隆所俘。劉江因此功封廣寧伯,至此才恢復自己的名字劉榮。此戰系明朝抗倭首次大捷,此後百餘年倭寇不敢復犯遼東。

早在1402年剛在靖難之役中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這其中日本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此時的日本實際上並沒一個統一的朝廷號令全日本,而是分為南北兩朝互相撕逼,在長期的內戰中大量戰敗方的武士嘯聚海上騷擾中國和朝鮮半島沿海地區,被稱之為倭寇。永樂初年倭寇累累侵犯浙江沿海,直至江蘇境內長江口區。朱棣派王抒巡視。王抒時為都御史,赴任後即將倭情上達朱棣。朱棣派鄭和出使日本交涉。1404年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鄭和下東洋成就了中日關係中一件前所未有的開天闢地的大事——在此之前日本始終遊離於以中國為核心的冊封朝貢體系之外,具體的表現就是:其他鄰國幾乎無一例外都會接受中國的冊封並向中國朝貢,作為中國的藩屬其首領只能稱王,而不能稱皇帝,而日本卻稱天皇並在宋、元兩朝中斷了和中國的一切官方聯繫。當然歷史上也有漢光武帝冊封漢倭奴王、魏明帝冊封親魏倭王等事,不過那時還並不存在統一的日本國家,只能說當時日本列島上的倭奴國、邪馬台國曾被納入以中國為核心的冊封朝貢體系,但這兩國和後來的日本大和皇室究竟有無瓜葛已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了。然而就是這個心高氣傲到一直不願接受中國的冊封朝貢體系的日本卻在鄭和下東洋時正式接受了明成祖朱棣的冊封,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之一。

在迫使日本稱臣的同時朱棣也加強了中國同朝鮮、琉球等傳統藩屬國之間的宗藩關係: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朝鮮王李芳遠他登基之事。11月朝鮮國王李芳遠派使者請求新的印璽和敕封;1403年李芳遠又派一個使團要求取得醫治其父疾病的藥材,以此為標誌開啟了明朝和朝鮮之間定期互派使節的慣例:朝鮮人進貢土產品——如人蔘、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1429年之前最重的負擔是年貢150兩黃金和700兩白銀。作為回報皇帝賜給朝鮮王及其使者豐厚的禮物——絲綢、精美的衣服、藥材、書籍和樂器;他還授予朝鮮王及其太子以榮譽的稱號。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國國王察度去世。1404年(永樂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寧來朝告父喪,朱棣遣行人時中赴琉球祭弔,繼而頒詔宣布世子武寧襲爵位,由此確立了琉球國王登基必須獲得明朝冊封的慣例。

如果說日本、朝鮮、琉球等國還處於傳統的東亞漢字文化圈之內的話,那麼鄭和下西洋則將明朝的國威遠播南亞、中東、東非等地:永樂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三寶太監鄭和奉朱棣之命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此後鄭和先後七次率領船隊遠航,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造訪了30多個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其中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世人譽之為」國威所至,遠邁漢唐「。鄭和下西洋不僅僅只是提高了明朝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還強化了明朝在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存在:1407年為便於鄭和艦隊的補給朱棣在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此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當時明朝領土的最南端。明朝的這一宣慰司轄區包括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國和菲律賓一部分。而在更早之前的1403年明朝就已設立緬甸宣慰司,明朝疆域一度囊括了今天緬甸絕大部分領土並擁有印度洋出海口,而在下西洋後明朝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力度進一步加強。隨著明朝國威的遠播,前來朝貢的使團日漸增多,朱棣為此下令重置市舶司:於是在福建、浙江、廣東分設來遠、安遠、懷遠三市舶司負責接待各國來使,而於京師設會同館以待國賓。為了與各國來人交流同時還設置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永樂九年(1411年)春明成祖任命海西女真出身的宦官亦失哈為欽差太監,讓他率領官軍千餘人,乘坐大船二十五艘前往東北女真部族聚居地巡視。正是在亦失哈的努力下明朝得以在東北女真人聚居區建立奴兒干都司和遼東都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在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興建了一座供奉觀音的寺廟,祈願奴兒乾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故名「永寧寺」。勒石為碑,作「永寧寺記」。記述自己奉奉命巡視奴兒干,撫慰各部民眾以及修建永寧寺的情況。碑身左右兩側分別用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永樂年間十世班禪大師所出身的文都千戶家族的首領賞思曾進京朝貢,受到朱棣的封賞。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文都千戶家還保存著朱棣賜給賞思的敕書和銅牌。朱棣還試圖把當時宗教人物格魯派(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請到明廷。到15世紀初宗喀巴主張的一種新的和更嚴格的寺院生活很受人注意,所以在1407年朱棣請他來朝廷。宗喀巴拒絕了,1413年朱棣再次發出邀請,宗喀巴派了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釋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釋迦也失從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隨即獲准帶了豐厚的禮物回藏。格魯派繼續與明朝朝廷交換禮物並派去使團,直至15世紀30年代。朱棣在藏區推行「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政策,強化了中央政府對藏區的主權。

和上述一系列軍事、外交、民族政策相伴隨的還有一件足以彪炳千秋的文化功績: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朱棣在位期間重開大運河、編修《永樂大典》、建哈密衛、設努爾干都司、冊封朵顏三衛、西南改土歸流、冊封西藏活佛、通西域、下西洋、南征交趾、威服日本、五齣漠北......可謂豐功赫赫,然而這一切豐功偉績都需要大筆經費作為支撐。朱棣充分意識到了恢復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朱棣在位時期負責經濟工作的是他任命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然而就是這個夏元吉曾差點沒讓朱棣給殺了——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靖難之役後夏元吉被自己的政敵五花大綁押去見朱棣,說他在靖難之役中助紂為虐。氣頭上的朱棣問夏元吉作何解釋,夏元吉不慌不忙地回答:「君上殉難,臣子理當死節,只是請殿下容臣三天。」朱棣一愣:「為什麼?」夏元吉答:「戶部尚有賬目未點算完畢,此事關乎黎民生計,請容臣三天內做完,再隨先君赴死。」就是這句話使朱棣認定自己繼位後的戶部尚書一職非此人莫屬。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四月朱棣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夏元吉在反覆考察水情後力排眾議更改傳統治水方法,提議從吳淞河至太湖之間開鑿運河並在沿途設置水閘,控制流量,以求「澇則分洪,旱則灌溉」之效。他這一治水方法直到200年後的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中才被西方國家掌握。在朱棣五齣漠北、七下西洋等大動作的過程中不斷有人提議用增加賦稅的辦法解決籌款問題,而夏元吉總是堅決反對這樣的主張並針鋒相對提出了自己的籌款主張「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庶民,且便商賈」,翻譯成今天的大白話就是裁減閑雜人等,實行精兵簡政以減少行政開支;增加對富戶階層的稅收,減免貧民階層稅收;清理各地倉庫,杜絕貪腐行為;由商人向北征蒙古的出發地集中輸送糧食以換取特許經營的鹽引;停止濫發紙幣,緊縮銀根,以維持明代寶鈔的經濟價值;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並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到永樂三年(1405年)全國稅糧31133993石,這是連續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萬石以上的稅收,按照當時不足一千萬戶的民戶統計:每戶平均納稅超過三石。此外從永樂元年起軍衛屯田的收入也達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戶交納的稅糧,平均到當時人口,人均超過一石。


大家對朱棣最多的認識,還是他反了自己侄子的皇位,自己從王爺變成了皇帝,同時遷都,建造了大名鼎鼎的紫禁城,同時還創造了永樂盛世,也是一個明君。

第一,體驗民間疾苦。

朱元璋稱帝後,在洪武九年時,打算讓兒子們去外地做藩王,也就是這一年,朱元璋讓這些皇子們去了鳳陽老家,告訴當年自己的不易,朱棣在這裡住了三四年,對於當地的疾苦了若於心,即便後來做了皇帝,依然記得當年在鳳陽老家的苦,他和兒子們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南征北戰,不畏辛苦,都得益於當年的那段時間,作為皇帝,實屬不易。

第二,靖難之役。

因為被朱元璋立為太子的朱標去世同時幾個藩王也因為各種原因相繼去世,朱棣成了眾皇子中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皇子,可是朱元璋卻把皇位傳位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文,雖然朱元璋已經把功臣們都誅殺殆盡,但是自己的那些叔叔們,卻個個不是省油的燈,而且勢力發展的越來越大,讓建文帝頗為忌憚,於是開始著手削蕃,一開始的確有幾個藩王被辦,有自焚的,有被貶為庶民的,可是朱棣卻偏偏不願意就這麼被誅殺,於是發動了靖難之役,反倒逼得建文帝火燒皇宮,其下落最終也不知所蹤,自己也因此登上皇位。

第三,新官上任三把火。

朱棣登基後,大肆收買人心,對於建文帝時期的所有法律,如果和自己的意見相悖,則廢除建文帝時期的一切法律條文。對於被建文帝貶斥的官員,全都官復原職,總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抹除建文帝的痕迹,鞏固自己的權利,並且利用科舉制度,籠絡讀書人,奠定了明朝的思想基礎。

因為自己登基方式不光彩,為了穩定藩王,於是恢復那些被削蕃的藩王,安撫他們擁護自己,誰知道沒過多久,就又開始削蕃,比建文帝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四,北御駕親征,南收下越南。

朱棣深知北方蒙古的厲害,為了鞏固北境,親自指揮北部邊防,更是五次御駕親征,最後一次死在了得勝歸來的路上。在和安南的問題上,朱棣沒有像朱元璋一樣,為了息事寧人選擇對安南獨立置之不理,朱棣直接和安南開打,並且取得了勝利,從此越南被併入明朝版圖。

朱棣建立的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效仿,同時還讓人編寫了《永樂大典》,還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典禮,周圍有27國的國家使節前來觀禮,宣揚了明朝之威,同時鄭和七次下西洋,將明朝之名遠播海外,不得不說是明朝最盛的時期了。


這麼說吧,他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人大帝了(當然只是小編自己觀點,帶有一些主觀色彩)。

歷史上被人津津樂道的千古一帝,無非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熙等等,再加上漢文帝、漢景帝、唐玄宗等等明君,這些帝王的共同點是要麼開疆擴土、要麼實現國泰民安,要麼改變了中華的歷史。而朱棣做到了他們做到的,也做了他們沒做到的。

本想做個混吃等死的藩王,卻被二杆子侄子逼成了皇帝

很多人都拿朱棣奪位不正來詆毀他,其實你要真看中國歷史兩千年哪個皇帝是真正完全得位正的(李世民還弒兄殺弟逼父呢,不照樣是千古一帝)。老朱去世後朱允炆上位,這位新人CEO長於深宮,成天接觸的就是「之乎者也」的文人們,結果毫不意外的成了一個傻白甜。剛登基就被黃子澄(國防部副部長)、齊泰(翰林學士)忽悠的打算削藩,削藩從長遠看當然是好事,但你得講究個方法啊(像漢武帝手段就很老道)。

要麼說文人的通病就在這裡,讀過幾天書,二兩貓尿一喝,就覺得自己可以指點天下、戰天鬥地。朱允炆不講策略的就是一波莽,逼的朱棣把所有兒子送去當人質、自己裝瘋賣傻都不放過,你說這擱誰受的了?(是個正常人心裡都得膈應)朱棣毫無意外的反了,朱允炆要是有康熙那本事也沒啥,但這位就是個小受,身邊還儘是坑貨,朱棣那可是跟著老朱言傳身教南征北戰的啊,結果朱允炆被朱棣一路橫推拿下了水晶。這之後朱棣便開啟了他牛逼的大帝時代。接下來便來談談朱棣的功與過:

不想當戰士的皇帝不是一個好皇帝

朱棣的一生都在征戰中渡過,從未停止。他當皇帝後在首先做的事就是遷都和北伐,這點對明朝影響太大了,歷來人們觀點就是開國之君打天下,繼位的守天下,朱棣打破了這個慣例。游牧民族向來就是中原王朝頭上的一把劍,跟韭菜似的割了長長了割。老朱雖然把蒙古打成了弱雞,但是他們並沒被打殘,只是在關外舔血等待再次南下。朱棣遷都到北平就是宣告了一個態度:老子不和親、不歲幣,就是要打爆你們這些卵蛋。北平畢竟是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線,這是朱棣的魄力與霸氣,他一方面不想讓子孫在紙醉金迷中失去鬥志,另一方面也是想給子孫們去除一切外來威脅。(歷史上貌似就漢武帝這麼做過,真要擱朱允炆恐怕土木堡之變就要提前上映了)

朱棣通過親征北方擊潰了韃靼太師阿魯台(當時蒙古分為韃靼和瓦剌兩部,阿魯台是最有實力統一草原的),讓韃靼和瓦剌形成均衡只能互相爭奪草原霸主再無力南下。安南反叛,然後被打成了大明的版圖;倭寇肆掠,望海堝大捷打的倭人都哭了;鄭和上言說:「國家欲富強,不能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之後便有了鄭和六下西洋(當然也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說明這位帝王的目光已經放到了海上。除此外像《永樂大典》、寬和待民等等哪一項都不比那些千古一帝們差。說到這可能有人說朱棣不是暴君么,寬和待民搞笑呢?其實朱棣的暴主要是對著官員們去的,人家對老百姓可是標準的仁君。

在小編看來,朱棣做到最厲害的一點便在於文武之道的平衡了,文人吧怎麼說對治國確實有用,但是大部分人的節操並不像他們宣揚的那麼高,屬於那種典型的給點陽光就敢上天的,看看朱元璋時期剝掉的人皮就知道了(歷史上的皇帝要是都按老朱的手段來查貪官,恐怕貪官的數目。。。)。而朱棣無疑做的很好,在朱棣的一朝所有人都在兢兢業業的做事,沒人敢咋呼。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的途中,終年64歲,這一次北征讓瓦剌20年沒抬起頭來。這位帝王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為他守護的帝國而戰,當然你要說這是好大喜功那也沒啥辦法(火器盛行之前,中國歷史上北方草原屬於那種你不打它隔斷時間就會出現一個霸主整天沒事幹想著南下,中原王朝的皇帝稍微不給力那就得斯巴達了)。朱棣的一生當然也做多很多錯事,但總體還是功比較大的。


看看朱棣去世後的發展吧:讀書人的待遇提高了(舉人不交稅,無數人借著投靠舉人來避稅);北征被停了,武將被打彎了脊樑(看看戚繼光、俞大猷的待遇);寶船被砸了,開始閉關鎖國(西方這時正崛起于海洋,我們卻放棄了大海);貪官們趴在大明身上吸血,文官士大夫地主們大肆兼并著土地,這是文人的盛宴,也是大明的悲哀。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明成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