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李逵這個人嗎?
眾所周知,梁山好漢李逵是與武松齊名的打虎英雄,《水滸傳》中就有「李逵沂嶺殺四虎」的描述。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歷史上真有李逵其人嗎?
山東沂水 東皋公園內的李逵殺虎雕塑,塑像中李逵手持利刃,怒目圓睜,栩栩如生
《水滸傳》中李逵第一次出場是在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斗浪里白跳」中,小說借戴宗之口介紹說:「這個是小弟身邊牢里一個小牢子,姓李,名逵,祖貫是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氏。本身一個異名,喚做黑旋風李逵。他鄉中都叫他做李鐵牛。因為打死了人,逃走出來,雖遇赦宥,流落在此江州,不曾還鄉。為他酒性不好,多人懼他。能使兩把板斧,及會拳棍,現今在此牢里勾當。」小說還用一首詩描繪了黑旋風的形象:
家住沂州翠嶺東,殺人放火恣行兇。
不搽煤墨渾身黑,似著硃砂兩眼紅。
閑向溪邊磨巨斧,悶來岩畔斫喬松。
力如牛猛堅如鐵,撼地搖天黑旋風。
其實,李逵並非小說家杜撰出來的人物,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確有其人。據史料記載,北宋末年宋江起義軍中共有三十六員主要頭領,分別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灼、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水滸傳》中的穆弘)、石秀、徐寧、李英(《水滸傳》中的李應)、花和尚(《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和武松。在這份名單中,李逵的名字赫然在列,排在第21位。
在小說中,李逵是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氏。沂州是中國古代地名,其範圍包括現在的魯南和蘇北一帶,今天的臨沂市,日照市的大部分以及沂源、臨朐、贛榆等地都曾屬於古沂州的範圍。與《水滸傳》相呼應,一些地方史料中確實有李逵故里的記述,《沂水文史資料》第十輯中就有一篇文章談及此事:「解放前,沂水縣姚家官莊村土地廟有一石碑,上刻『姚家官莊原名為百丈村』雲。據此,姚家官莊村即為李逵故里。」
2012年春,為了研究、考證李逵這個人物,我曾專門到李逵故里姚家官莊村走訪調查,拍了一些照片,走訪了村中老人和知情者,獲得了許多第一手資料。
李逵故里鄉親害怕受到這位「強盜」祖先牽連,遂將百丈村更名為姚家官莊
姚家官莊村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城北3公里處,村名雖叫姚家官莊,村內卻無一戶姓姚,主要姓氏有孔、張、李等,其中的李姓據說就是李逵的後裔。村中的老人對石碑之事記憶猶新,據他們透露,村裡土地廟中那塊石碑建國前後尚存,後來土地廟被毀,石碑也就不知所終了。碑文原文已記不清楚,只記得有「姚家官莊原名為百丈村」之說,這和《沂水文史資料》中的記載正好互相印證。另據村中老人介紹,村子之所以改名,還與清代俞萬春的小說《蕩寇志》有關。
俞萬春是浙江山陰(紹興)人,乾隆末年出生於一個官員家庭。俞氏一生沒有做官,青年時長期隨父在廣東任所讀書,曾親身參與過對粵東瑤民之變的鎮壓。因為這段經歷,俞萬春對《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後來受朝廷招安的內容非常不滿,因此在其七十回以後又續作了七十回,取名《蕩寇志》,又名《結水滸傳》。俞萬春的這部小說以尊王滅寇、維護朝廷統治為主旨,對李逵等梁山人物極力醜化,將他們誣衊為殺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人人得而誅之的汪洋大盜。
據說《蕩寇志》一書草創於道光六年(1826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完稿,首尾歷經22年,其間「三易其稿」。 俞萬春去世後,其子又將其作了修訂和潤色,最後於咸豐三年(1853年)刊行問世。
此間恰逢洪秀全起兵反清,清政府官員「刻播是書於鄉邑間,以資功懲」,故《蕩寇志》在當時傳播極廣。受此書影響,李逵老家百丈村的鄉親們害怕受到這位「強盜」祖先的牽連,遂更名為姚家官莊至今。
在山東沂水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關於李逵的故事和傳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逵殺虎的地方。
李逵殺虎處有大體上有兩個版本:
第一種說法是沂水東皋山。
昔日野獸出沒的東皋山變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美麗所在
東皋山 俗稱東嶺,南北走向,海拔170餘米,據清道光年間的《沂水縣誌》記載:「縣治之東為東皋山。學宮在其西麓,又西即今縣治,又西即沂水徑流。」東皋山樹深林密,雜草叢生,民間傳說李逵背母經過這裡時,李母口渴,李逵便扛著廟裡的香爐到嶺西沂河取水,回來時卻不見母親蹤影。李逵心慌,丟了香爐四下張望,看見不遠處草地上有一團血跡,循著血跡找到一處洞口,原來老母為虎所害。李逵心頭火起,鬚髮皆立,拔出朴刀,怒殺洞中四隻老虎。
東皋山山頂原來有座廟宇,山腰有一洞,西去三、四里處即為沂河,這與《水滸傳》中對沂嶺的描述甚為合拍,可見李逵在此殺虎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隨著城市規模的拓展,東皋山如今已成為沂水縣城的中心,並被闢為東皋公園,昔日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變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美麗所在。園中還立起了李逵殺虎的雕塑,塑像中李逵手持利刃,怒目圓睜,栩栩如生。像前立有石碑,碑文曰:「梁山泊英雄李逵,沂水縣百丈村董店東人。背母回梁山途徑沂嶺處,其母為虎所害。李逵力殺四虎,英雄之氣驚天動地,慈母孝子情動人寰。」
第二個說法是沂水西部的摩天嶺。
摩天嶺是沂水正西的一處險隘,也是當時沂水通往梁山的必經之路,據康熙朝《沂水縣誌》載:「摩天嶺離城五十里,崔家峪西,南北峻絕,亦阻塞之地也。」經典老電影《南征北戰》中華東野戰軍狙擊國民黨王牌軍的那個摩天嶺就是此處,今天兗石公路即從摩天嶺腳下穿鑿而過。
摩天嶺山勢其實並不高,可為什麼卻以「摩天」命名呢?原來摩天嶺是一處分水嶺,是此間的一個最高點,故名摩天嶺。河水以此為界流向兩個不同的方向,嶺東向東流,嶺西向西流。並且摩天嶺東、西兩側百姓的口音及風俗習慣都迥然各異,正可謂「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
摩天嶺上亂石林立,松濤陣陣,正如《水滸傳》中所描寫的沂嶺風光
嶺下有蜿蜒山徑可通嶺頂,嶺上亂石林立,松濤陣陣,正如《水滸傳》中所描寫的沂嶺風光:「暮煙橫遠岫,宿霧鎖奇峰。慈鴉撩亂投林,百鳥喧呼傍樹。行行雁陣,墜長空飛入蘆花;點點熒光,明野徑偏依腐草。捲起金風飄敗葉,吹來霜氣布深山。」
嶺下有一村名曰過虎峪,村子不大,約有百餘戶人家,村裡有一泉,泉水豐盈,清冽甘甜,為方圓數十里所罕見。村口豎一石碑,碑文不長,卻將村子的歷史由來交代的清清楚楚,茲錄於下:
本村位於夏蔚東5.5公里處。相傳明朝初期,馬、周、徐等姓始居成村,繼王姓來居。村處峪中,傳說早年有老虎經過此地,故名。
過虎峪村民委員會 立
沂水縣地名辦公室 監製
傳說李逵就是在過虎峪取泉水為母解渴時,老母被經過此地的老虎所害。村中男女老少對此極為熟稔,談起此事時都津津樂道滔滔不絕。
歷史上叫李逵的人應該不少,但車邏輯推測,《水滸傳》小說中的李逵和其歷史原型差距應該還是蠻大的…
如果客官想找小說中那個嗜殺不講理的李逵,那麼隨便拉出一個歷史上的惡棍他都有李逵的影子,而李逵的人格或許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陰暗的一面吧。當然施公創作的《水滸傳》里梁山部分還是有歷史人物做支撐的,他們就是北宋年間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人起義小團伙,這個團伙沒佔據過梁山泊,沒打過方臘,甚至實力也很有限。而這三十六人當中,黑旋風李逵的名字赫然在列,當然《宋江三十六人贊》中也有為他創作的詩啦:
風有大小(也有版本說是「旋風黑惡」),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爾亦凶。
無奈宋江這夥人對宋徽宗造成的影響實在是太小,所以史書也沒有詳細的去記錄這三十多人的性格外貌,更別指望去研究他們攻城拔寨的能力了。而南宋時期出品的贊詩寫的也都極為詭異,多年來也有一大群專家在探究其中的深意,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大部分人認為這贊詩就是在說李逵這個人脾氣向風一樣難以捉摸,所以殺起人來無論男女他都不會放過。但車邏輯版本認為,用「風有大小」來指他的脾氣沒毛病,但「不辨雌雄」,會不會和他的外貌有關呢(是不是叫「偽娘」呢),先別急著噴我,我們把目光轉移到民間~
我們說宋徽宗時期百姓們過的還是不太自在的,這時候如果哪位壯士敢「跳反」定會成為人們心中的偶像,宋江等人或許就扮演著民間英雄的角色。別管朝廷對你們這幫流寇重不重視,百姓對他們威嚴的形象必定是牢記於心了,雖然官方史料不會對這些人做詳細記載,但他們的故事會在民間代代相傳,那麼百姓們就會用其他的形式來歌頌他們心中的英雄們了,那就是戲劇。早在《水滸傳》問世前,書中不少角色就在民間戲劇中登場了,戲劇是承載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國粹之一,當然有時戲劇中也有不少不為人知的歷史軼事。宋末元初時,雜劇這一形式迅速被百姓認可,雜劇也在元朝得到了極大的認可,元朝歷史雖短,但還是留下不少漂亮的劇本的,而各類水滸相關的元雜劇中,李逵很不可思議的成為了「接戲」最多的主演。更可怕的是,劇中的李逵大多數並非手持板斧的粗暴大漢形象,而是風度翩翩喜風月能吟詩作對還能賞花品茶的小哥哥,這其中就有諸如《黑旋風詩酒麗春園》、《黑旋風喬教學》、《黑旋風窮風月》、《黑旋風大鬧牡丹園》、《黑旋風借屍還魂》等。如果你說這是劇作家為了體現人物反差而進行的故意創作,那麼燕青、徐寧、花榮等人的條件是不是更容易主演偶像劇呢,所以車邏輯大膽的推測,李逵的形象本身就是一個風度翩翩皮膚略黑的帥哥(宋代古天樂啊),贊詩中的那句「不辨雌雄」也有說他嬌艷如女子的成分在裡面。
當然,後期元雜劇中的李逵越來越像小說中那位的形象靠近,所以你看無論是《黑旋風雙獻頭》還是《梁山泊黑旋風負荊》中的他都無限接近於小說中的人設了,當然施公創作也就自然而然選取了黑化後的李逵了。
所以,說不定人家歷史上的李逵真的是古天樂級別的男子呢了。有人說考證出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李逵後人存在…呵呵,我覺得你說你祖先是老虎我都願意相信,蹭李逵的話…算了不說了我又不是專家…
文/車邏輯的邏輯
坐等考古學家發掘黑旋風的墳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