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親侄子,對陣大敵時立下赫赫戰功,為何不久後卻背叛投敵?
這裡說的朱元璋親侄子,就是朱元璋兄長朱興隆的兒子朱文正,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坐鎮南昌孤城抵禦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的進攻,創造了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
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重重地賞賜常遇春、廖永忠及諸將士金帛,而立有大功的朱文正卻因故暫未封賞,朱元璋這樣做也許有各種原因,也未必妥當,但是當初朱文正曾經表態:
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現在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眾!
朱元璋或許其實還是把他當自己人對待。
不想這次朱文正不服之下大怒,遂失常度,干出了一些縱容部下掠人妻女的勾當。
這下輪到朱元璋大怒了,正在此時,按察使李飲冰上奏朱文正驕侈觖望,朱元璋遣使責罵,朱文正懼怕,李飲冰又上奏朱文正有異心。朱元璋遂親自帶人將朱文正押回京城,並罷免其官職軟禁於桐城,沒多久就鬱鬱而終。
史載朱文正被朱元璋軟禁的原因是私通張士誠,以常理度之,其事必無,聽說過蔣孝先私通馮玉祥反對常凱申嗎?其理一也。
當然,用常理判斷還不牢靠,那麼就要看看這個說法的來源,上奏朱文正驕侈觖望和有異心的按察使李飲冰在史書中事迹不彰,另一次見到就是和李善長有關:
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其權,即按其罪奏黜之。
李飲冰因為權力鬥爭得罪了李善長,被李善長反擊。
曾經入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幕府的劉辰撰寫的《國初事迹》記載了李飲冰的下場:
參議李飲冰與希聖弄權不法,丞相李善長奏之。太祖將二人黥面,云:「奸詐百端,譎詭萬狀,宜此刑。」割飲冰之乳,即死;劓希聖之鼻,淮安安置。
李飲冰和楊希聖的罪名是奸詐百端,譎詭萬狀,楊希聖是明初大臣楊憲的弟弟,而楊憲既是浙東集團的成員,又是檢校(情報人員)出身,以舉報朱元璋外甥李文忠起家,李飲冰和他們是一個小團體,其關於朱文正的舉報,未必靠譜。
(馬皇后勸說朱元璋時候說「此兒只是個性剛強,無他」,對朱文正的評價很恰如其分)
至於李善長對李飲冰、楊希聖包括後來對楊憲的反擊(劾其「放肆為奸事」),也可以理解為是淮西集團對浙東集團的反擊。
朱元璋後來對朱文正的兒子不錯:洪武三年(1370),朱文正嫡子朱守謙,被朱元璋封為靖江王,靖江王是明朝王爵中唯一非朱元璋兒子的一個(換言之即明代唯一一個直接冊封為王的旁支宗室),此外,靖江王地位非常特殊,比如其是郡王,但在很多地方享有親王的待遇,這或許是朱元璋對侄子的回報。
(廣西桂林靖江王府舊址)
這也間接證明了,朱文正怨望不服有之,背叛投敵這件事,是子虛烏有的。
感謝邀請!
這場元末的南昌保衛戰,有太多說不完的細節與故事。對於朱文正的神勇,大家只須記住以下幾個數據就行:
2萬人,將「60萬大軍+1000艘戰艦」的水陸混成兵團,死死地拖在南昌城下,達84天!直到朱元璋的20萬主力部隊趕到。陳友諒完了。84天,鄱陽湖已進入枯水期,他那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艦隊,此時想走也走不了!他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一戰功成。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但這時我們的朱會計卻犯了知識分子的通病——虛偽。面對無可非議的首功和朱董事長「要什麼儘管開口」的承諾,他故作大方地說:「咱倆親戚啊,我得給您注意影響啊!您還是先封別人吧。」也不知是犯糊塗還是裝糊塗,面對如此明顯的以退為進的抬價,朱董事長居然感動得熱淚盈眶:「真是懂事的孩子!咱們朱家的好兒郎!叔叔知道怎麼做了。」
於是他給了朱文正很高的榮譽:從一品大都督!同時搭配了一個不算太理想的待遇:繼續鎮守南昌。當朱文正看著曾經的部下都調到中央風光去了,而自己還留在地方當小媳婦,估計心裡也升騰起羨慕嫉妒恨的那種暴怒來。於是他又犯了知識分子的另一個通病——衝動。他居然想到了跳槽!到張士誠那兒去。白封你當偶像了!您腦瓜那麼聰明,怎麼就不多想想:您已經是一品大員了,過去那邊你還想人家給你什麼?給你個皇帝做做?跳槽最終沒有發生,因為朱元璋預先得到了消息。他把朱文正圈禁在桐城,並讓他最終死在那兒。明朝一顆耀眼的將星、防守戰第一人、鋼鐵戰士朱文正,就這樣隕落了。
三年後,朱元璋又想起了這位戰功赫赫的侄子,大概心裡覺得很對不起人家,於是把他的兒子封為靖江王,並傳了14代,相襲280年,成為明史上唯一一脈非太祖血統的王族。
總結:朱文正的故事告訴我們:
1、家底再厚也別欺負學會計的,人家有的是辦法讓你傾家蕩產。
2、要深入開展表揚與自我表揚。能幹的不如會說的。沒到你時別憋氣,輪到你時別客氣。
3、幹得好不如生得好,有個好爸爸,能減少奮鬥280年。
這裡所說的肯定是朱文正了。朱文正洪都之戰天下揚名,卻在不久被朱元璋廢黜。《明實錄》上的解釋是,朱文正是因為忿恨功高而未得賞,遂蓄謀私通張士誠,終於招致幽禁而死。
我覺得這條理由是說不通的。
首先,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元璋當上皇帝後會虧待他嗎?答案是不會。朱元璋當皇帝以後,封了6公28侯,朱文正不死,以其地位即便不封王,封公絕對是十拿九穩的(親外甥李文忠封曹國公)。況且朱文正也曾說過「爵賞不先眾人,而急私親,無以服眾。且叔父既成大業,侄何憂不富貴」。所以朱文正不太可能會因為沒有封賞而憤恨。
第二,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已經有一統天下之勢,張士誠偏安一隅,實力差朱元璋太多,被消滅是遲早的事,朱文正不可能上這條破船。
第三,朱文正已經是朱元璋手下的最高軍事統帥,投降張士誠還能得到更高的職位嗎?答案是不會。
《明實錄》上提到一點,朱文正「守江西,遂驕淫暴橫,奪民婦女,所用床榻僭以龍鳳為飾」,這才應該是朱元璋氣惱朱文正的原因。朱元璋是貧民出身,內心深恨那些欺負百姓作威作福的人,朱文正如此做派,怕是觸及了朱元璋的底線。況且他還未取得天下,手下的將領尤其是自己的侄子驕奢淫逸,他自然也會有殺雞儆猴的想法。
本來朱元璋認為苛責朱文正一頓,他就會有所收斂。然而當時的事實是,朱文正並未當回事,該吃吃、該睡睡。他認為,自己是朱元璋的親侄兒,朱元璋是不會把自己怎麼著的。
甚至,朱元璋從經濟上圍困張士誠,禁止所有人不得到張士誠管轄下的鹽場買鹽,朱文正也當作耳邊風,在江西自立批文,讓人大模大樣地進出張士誠鹽場買鹽。
沒想到朱文正這麼不上心,朱元璋慨嘆說:「此子不才如此,非吾自行無以定之。」於是親自到南昌把朱文正捉回南京。
回到南京,朱文正仍不把自己所犯的過錯當回事兒,對朱元璋的問話,「其應之詞雖在神人亦所不容」,囂張跋扈,讓人忍無可忍。
盛怒之下,朱元璋親自持鞭將之痛打,最終悲劇發生,「由是鞭而後故」,情緒失控朱元璋竟失手把朱文正打死。
《明實錄》也記,失手打死了朱文正後,朱元璋讓人抱來年齡尚幼的朱守謙,懊悔萬分地說:「爾父不率教,忘昔日艱難,恣肆兇惡,以貽吾憂。爾他日長大,吾封爾,不以爾父廢也,爾宜修德勵行,蓋前人之愆,則不負吾望矣。」
朱文正守衛南昌 立抗陳友諒六十萬大軍85天,也是死了很多將領,最可惜莫過於趙德勝。朱文正背叛投敵倒不至於,只是這人性格有問題,到處惹事生非,比如奪人妻子錢財等等,最有意思的是朱文正這種性格有遺傳一樣,他兒子靖江王朱守謙也有這種喜歡搞個大新聞的臭毛病。而且後代子孫也有,比如崇禎時期的他這一脈的靖江王朱亨嘉,就搞事情要自立。
謝謝邀請。朱文正以兩萬守軍抵當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在戰略上給朱元璋扭轉了戰機,為為消滅陳友諒贏得了時間。封賞時,朱文正以自家人自居,謙讓,這本是人之常情,朱元璋便以自家人封賞。從帝王術的角度看問題,這是在給他以後的路留空間,獨守一方,其實是好事,但是朱文正還是不滿意的不爽,聽信別人挑唆,欲判變,被囚禁的朱文正後來看到,其他功臣的下場,才明白皇帝叔對他網開一面,是親情血脈的情份,並不是他的能耐。讓他的後人子孫鎮守南昌一直到南明亡。
謝邀。說的是洪都保衛戰立下奇功的朱文正,在數十倍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成功阻擋陳友諒大軍,堪稱軍事奇蹟,守城功力絲毫不差耿炳文。然而最終被朱元璋軟禁鬱鬱而終年僅30歲,令人嘆息。
事情起因於朱元璋論功行賞不公,朱文正在部屬慫恿下,欲投靠張士誠,被朱元璋先發制人囚禁於桐城。朱文正有勇有謀,一時衝動犯錯,鑄成悲劇一生。
他的血緣關係,才是他最致命的罪過。距離皇帝的血緣關係太近了吧,威望太高就有可能隨時威脅到皇位的。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有很多的。比如,宋朝的趙光義最後,就是篡奪了皇位的。在比如清朝的濟爾哈朗和他的兒子阿敏的下場。都充分的說明了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