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港台文化?


如何看待港台文化?

香港和台灣都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我本人並沒有實地去過香港和台灣,但是日常台灣人和香港人接觸過不少,只能極為片面地談一談我的觀感了,不當之處歡迎斧正!

一:台灣給我的感覺:有點客家人的感覺【客家人其實就是外地人,把異鄉當故鄉的一群人】,但由於雖曾經那麼坎坷蹉跎漂泊無根,但是後來有過一段先發展起來的優越歷史,總體上給我一種內斂中透著一種張揚的感覺!

文化與歷史脫不了關係,不同的省份由於地域不同經歷不同因此都會呈現一些地方特色,台灣也是如此,台灣的文化包括台灣人給我的感覺與它曾經的歷史有莫大的關聯,台灣人比較常見的分法是按照入台時間的不同分為原住民和外省人兩大類。

實際上原住民也分許多種,他們都是在國民黨入台之前就已經在台灣定居的早期移民,主要來自與福建閩南一帶,因此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與閩南文化一脈相承,有許多與閩南類似的風土人情,但是在那屈辱的年代,台灣還有著被日本殖民50年的歷史,史稱日據時代,正是因為有這段歷史,因此台灣的文化里也有受日本影響的部分;而外省人就是隨國民黨入台的這一部分人及其後代,但是不管怎麼說台灣人無論是血緣上還是文化上都與我們一脈相承,都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著不一樣的歷史,因此台灣的文化里糅合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日本的影響、國民黨割據的影響以及更開放之後與其它區域文化交融的影響。

我說一說我接觸的台灣人:

我小奶奶的親哥哥就是當年去台灣數百萬人其中的一員,至今他們全家還在台灣,九十年代初台胞探親潮最高潮的時候他也回來過一次,當年我還只有幾歲,但是當時的場景仍舊曆歷在目,當年記憶里還是小姑娘小夥子的至親親人,再聚首卻是五十年以後都已年近古稀!鄉音未改鬢毛衰讓人唏噓不已,如今我小奶奶還健在,但已有八十多歲了,她遠在台灣的哥哥如今如何我們沒有問,她也沒有說!

我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台資企業,至今我還有不少親戚朋友以及同學在台企工作,由於台灣經濟發展起步的比大陸更早,因此這部分台灣人在大陸與大陸人接觸時多多少少都有點優越感,就像一個城裡親戚看鄉下親戚一樣,但是這些年隨著大陸經濟不斷騰飛,這種優越感已經基本蕩然無存了,至少我自己的感受是這樣。

其實說到底,我接觸到的台灣人大多數都是台灣的外省人,無論是我小奶奶的哥哥,還是工作後遇到的來大陸工作的台灣人,他們給我的感覺更像一個很早就離家到外地打拚的親戚,只是因為後來的經歷略有不同,例如曾經他們經濟發展早一點,我們晚一點,我們之間的相同點遠遠大於差異點,如果他不說,你並不能體會出什麼特別的差異。

香港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發達了很久的闊親戚,更洋氣一點、既有闊久了看淡了的因素又有被後來者漸漸追上失去了往日優勢的現實,總體給我張揚中透著一種內斂的味道。

香港歷史上就是一個小漁村,曾經的人口很少,香港給我的感覺就是起步更早的深圳,但是這裡也是受西方文化衝擊最多的地區,畢竟這裡有那麼遙遠的開埠通商歷史,還有長達100年被英國佔據的歷史,但是由於香港主要由移民構成,主要的移民也都是這一百年里陸陸續續從大陸過去的,因此主要的文化習慣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主,但是西化的比較嚴重,更洋氣一點。

我說一說我接觸到的香港人:

這些年有許多香港人來大陸發展,我接觸到的這位就是,他在杭州經營一家小公司,目前是我的房客,他給我的感覺就是非常的彬彬有禮,不僅僅他非常有禮貌,他的孩子【應該是一名90後】也非常有禮貌,這種彬彬有禮裡面有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讓人比較舒服,其次做事非常的嚴謹,條條框框一切按照規則來,從與我簽個租房合同就能看出來,細節方面有點講究。


港台文化,這個詞應該算是一個比較老的辭彙了,好像改革開放之後出現的,那麼港台文化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起源

隨著改革開放之後,國內讀港澳台的了解信息多了起來,這時候對他們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總結出一個新的名詞就叫港台文化,那時起,這個詞開始深入人心,也讓我們漸漸知道了同宗同源之下還有著不同的文化底蘊。

傳播

說起港台文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那些娛樂文化,因為娛樂是文化的排頭兵,能夠有效促進文化的交流,在娛樂文化之後,我們開始漸漸了解其社會結構,教育體系,政治制度等等,可以說娛樂的傳播其功勞自然不可抹殺。

認識

我們對港台文化的認知是在港台電影,音樂這些內容的傳入,才開始有了認識,小虎隊,四大天王,四小天王等等一些新興辭彙開始誕生,衝擊著人們心中匱乏的物質情懷,同時從港台流入的物品也帶有著文化屬性,一件件的引進也讓人開始對海的那邊的文化有著好奇與探索。

現代化

如果說給港台文化貼上標籤的話,現代化這個詞再適合不過,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很多現代化東西比如電視,錄音機,洗衣機,電冰箱等等都是從香港台灣引進的,而這種文化特性,即便到了現在物質文化高速發展的現在,依然保留著對香港產品的憧憬。

傳統

如果說港台文化中,有現代化的標籤的話,以一個標籤也是適合港台文化的,那就是傳統,無論是經濟,還是生活,港台人更趨於中國古代對於先人,對於傳統的傳承與發展,在他們心中有些東西是可以改變的,有些只能繼承和發展的,而這部分就是港台文化的傳統性。

開放性

似乎這點不僅僅是港台文化,這個點更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美德,個作為一個中華名族的一部分,港台文化似乎也沒有忘記本源,也繼承了這一個很好的有點,兼容並包是港台文化中無法去除的標籤。

總結

可以說港台文化是一種文化載體,是繼承了傳統的中華名族文化的,是一個現代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不可缺少的一員。

如果喜歡本文章,請點贊,留言,歡迎關注茶蟲君,一個有態度的茶葉愛好者。


謝邀,

對於港台文化,我的看法是它們有很多缺點,但同時也有它們特有的一些優點。每一種文化都受它所在的環境所影響,不能因為它與我們的認識有差別就去完全否認它。而是應當以辯證的角度去接納它,吸取它的優點而摒棄它的缺點。

港台文化,韻養它們的環境是資本主義經濟環境,它們本身難以避免會被資本主義文化所影響,從而與大陸本身的文化傳統出現偏離。

如:香港電影早期更傾向於武力與世俗邊緣,同樣也突出了一些富人與窮人的區別。也恰恰是資本主義文化的體現。

港台的文化更傾向於資本主義文化,我們就應該完全摒棄它們嗎?

當然這種做法也是不理性的行為。

同樣拿香港電影來舉例,香港電影水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領先國內電影水平的,我們的電影產業也學習了很多香港電影技術才能夠達到現在的高度。經濟方面,曾經處於亞洲四小龍之首的香港也是有很多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的,而不能因為它的文化與我們又衝突就去拋棄它的經濟發展模式。

所以,對於港台文化,我們也要持學習和懷疑的態度,學習好的方面,摒棄不好的一面,才能讓我們的文化發展更好更健康。


謝邀!事實上港台文化,除了娛樂影視音樂劇、繁體字外基本拿不出什麼乾貨。港台地區也沒出過什麼國學典籍,什麼書法家,什麼畫家,民樂、雕刻、武術、戲曲,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建樹的。再說的接地氣一些,舞獅也沒內地大媽們舞的好。台灣有故宮博物院撐腰,文言文也教的好,政府公文也寫的文采熠熠,讓人眼前一亮,如果說偏見些,台灣保留了很多日據時期的日本文化。香港只是保留了一些粵語地區的生活習慣,繼承了英殖時期的管理方式,上升到傳統文化有點抬舉了。港台文化對於生活在大陸的8090後來說,代表過多的就是港台腔、影視劇音樂配樂文化圈的流行。在目前的經濟發展下, 由於香港越來越依賴於中國大陸, 現在香港人不會說"普通話"的基本就是怪物。 本質上, 文化流行的背後就是經濟及政治勢力的支撐及擴展, 即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所以, 如果當下還有"港台腔"流行的話, 原因還是因為港台之前相對早過大陸二十幾年的經濟發展及商業運作, 使得他們對明星經濟的把握及包裝好過大陸本土, 從而通過"明星效應"將一些原本大陸不具有的用詞及語言表達方式滲透到我們的流行文化。長遠來講, 香港人對大陸文化對香港粵語文化衝擊的擔心, 應該多過我們對外來流行文化(包括港台腔)的擔心, 畢竟, 中華文明的精髓就是包容, 而如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 在大國文化的侵蝕下, 更多地可能是本土文化凋零。 王朔在《美人贈我蒙·汗·葯》第22篇專門探討了港台"普通話"大泛濫, 如果希望了解來自國內文人對這個話題的探討, 可以翻看一下。港台保留得好的是文化的可見形式,而非文化本身。比如一些傳統的行業、食物、習俗。港台文化只是相對於大陸文化體現的形式差異,但歸根到底都還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哲學。就醬!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