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難成功」是因為什麼?


在朱棣靖難之變這件事上,朱元璋和朱允炆連續犯下了巨大的錯誤。

朱元璋的錯誤:

一,防外不防親,把打擊目標集中在諸臣,在沒有足夠重視自己的兒子們。

二,殺攻留守。把善長進攻的將領殺戳近盡,留下的是些沒有進取心,只會防守的人。

三,制而不削。對諸藩王只是限制和威壓,不從根本上削弱其實力。

四,縱虎歸山。把朱棣放歸自己的根據地,勢力大漲,養虎成患。

朱允炆和其大臣們犯的錯誤:

一,行動過緩。辦事猶豫不決,朝三暮四,心機已露而行動太慢,不能雷厲風行,而給了朱棣太多時間。

二,用將不當。把最渣的主帥派去指揮決定性的戰役,造成巨大的傷亡。仍然屢次重用,令人費解。

三,反應遲鈍。屢次戰敗,仍然不夠警惕,不能迅速從各地調集重兵參與平叛,反而分散防守,處處設防,處處被破。


謝邀,好問題。朱棣在成功後,應該會想成功的三個原因:我和我兒子是最優秀的統帥;我有最優秀的將軍與騎兵;我執行了最冒險的戰略,但我贏了。

也應該會公開說成功的三個原因:奸臣無道,「靖難」蒙天眷顧;諸將浴血奮戰,天心感動;兆民簞食壺漿,王師無阻。

大家很容易明白,哪三個是真正的原因。毫無疑問,靖難之役是一場披著道德外衣的皇位爭奪戰,戰場的結果決定皇位落誰家,只要戰場上打贏就能生存,就能裂土為王,就能稱帝。

1、我和我兒子是最優秀的統帥

不得不說,在塞北歷練過的朱棣,確實比南軍諸將善戰。長年的塞北大兵團作戰,遠距離行軍,讓朱棣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將軍,也成了一位優秀的統帥。

在靖難之役開始後,朱棣破大寧收鐵騎,回援京師;在相距百里兩個重兵集團見行軍,兵分別誘敵在野戰中擊敗之。這是非常難得的。

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也是一位優秀的騎兵將領,在戰爭統帥親信騎兵中不少突擊作戰。

(朱棣所有征伐背後有個默默守城的兒子)

還有被忽略的長子朱高熾,一般人看《明朝那些事》以為他無能,其實王世子在戰爭中立下大功,兩次朱棣遠征,都是以北京讓敵頓兵堅城之下,然後野戰。如果城丟了,估計朱棣就徹底完蛋了。這也是後來朱棣歷次北伐,敢讓太子監國的重要原因。

父能戰,子能守,夫復何求。

2、我有最優秀的將軍與騎兵

南軍騎兵將領有瞿能、平安,瞿能很早陣亡,平安在跟著李景隆失敗幾次後,已經缺乏騎兵。

而北軍本身北平都司就有很多塞北騎兵,收了大寧後更是騎兵雲集。而且朱棣和韃靼部落做了一系列交易,保證了戰馬供應。(目前史料只能分析到這)。

癸丑(16)諜報胡寇將侵邊。上遣書諭韃靼可汗坤帖木兒,並諭瓦剌王猛哥帖木兒等,曉以禍福。

在與南軍作戰中,就保證了主動權。勝可以擴大,敗可以主動脫離。

在戰場上,騎兵對把握敵情,迂迴攻擊非常重要。在一般戰役中,朱棣都是:

以精騎繞出敵後,觀其陣薄厚虛實,若可擊就擊之,(大軍)望(敵)軍動即鼓噪而進,俾其腹背受敵,內必自亂,可以收功。

比如夾河之戰:

第一步,朱棣讓騎兵載步卒五千,到達盛庸陣前,步兵下馬攻擊方陣,騎兵近距離射箭。

第二步,在步兵突破後,騎兵趁機突入,進攻中軍(搗其中堅),然後諸軍並進。

第三部,朱棣率勁騎(重騎兵)掩擊敵背,沖貫陣中。

結果:斬刈甚眾。

(東昌之戰)

在野戰中佔優勢,在攻擊後勤線中也是,比如1401年7月,朱棣派遣李遠等率騎兵六千擾南軍餉道。至濟寧谷亭沙河、沛縣,焚其糧舟數百艘,糧數百萬石軍,資器械不可勝計,河水盡熱,魚鱉皆浮死。

後果就是德州盛庸後勤不足,南京方孝孺提議議和。

3、我執行了最冒險的戰略,但我贏了

靖難之役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保住北平都司區域,朱棣南擊耿炳文、西征宋忠、東擊遼軍、北取大寧,中鄭村壩會戰,如此保障了根據地穩定。

第二個階段,朱棣訴求南北對峙,前後頓兵濟南城下、東昌潰敗。雖然在夾河、蒿城擊敗南軍兵團,甚至焚燒南軍糧草,但南北實力對比差別太大,沒法實現割據戰略。

第三個階段,長驅直入,勝敗在天。一路南下,避開南軍重鎮,在野戰中殲滅南軍重兵集團。如是入主南京。

在南下戰略執行中,風險非常大,在淮河一帶作戰,多次進入危險地步。

上以數十騎當之,大耳灰者,我胡騎指揮,素騎勇,既召還京師,為安禆將,至是持矟直趨上前,相距十餘步。

總結:

如此之下,精兵強將,優秀的統帥、擅長防禦的兒子,成功的戰略。能不成功嗎?天下就是打出來的。朱元璋這麼說,朱棣也這麼說,崇禎說天下是打沒的。

至於朱棣得民心,十多萬部隊南下作戰,沒有後勤供給,真以為朱棣是靠簞食壺漿哈?

參考文獻:

《明成祖實錄》

《明史紀事本末》

陳玉華. 「靖難之役」文學書寫的歷史演變[D].上海師範大學,2016.

申茜. 《立齋閑錄》校注[D].廣西師範學院,2014.

盧艷琴. 明朝豐城侯李彬研究[D].南昌大學,2013.

陳昌旺. 明成祖朱棣的軍事思想研究[D].雲南師範大學,2013.

經哲. 明建文朝文官集團研究[D].天津師範大學,2012.

劉鵬飛. 「靖難」之役的另類書寫[D].陝西理工學院,2011.


謝邀

朱棣能「靖難成功」,源於能力,絕非僥倖。

一、有政治頭腦,利用了朱元璋遺訓,京城有事,藩王可率軍勤王;於是發起「清君側、除奸臣」靖難行動,披上了一層合法外衣。

二、朱棣最具朱元璋風,在發起「靖難」是已實際是皇長子,且征討北元威名遠揚,那強大氣場,非「半邊腦殼」的文弱侄兒朱允文能比。

三、朱棣的能力出眾;與那些胸無點墨、花天酒地、混混僵僵的眾兄弟比,他獨立特行,胸懷鴻鵠之志,一直在窺視皇位。朱元璋剛咽氣,他就不顧父親「藩王不許進京弔唁」遺旨,策馬千里來到長江北岸,彰顯捨我其誰的強悍和桀驁不馴,

四、朱棣能征善戰,軍事上幾乎沒有對手。這是朱元璋生前殺光了開國功臣的失策湊成。而且,朝廷那些武將更心儀威武豪邁的燕王,對燕軍作戰出工不出力,主帥李景隆在戰場上的表現就有曖昧嫌疑,後來親自打開金川門迎朱棣入南京城揭開「通敵」謎底。

最後還要說,朱允文心慈手軟,不是當皇帝料。朱棣曾來南京省親,他有機會將其除掉,也不乏有謀臣力主,但他以「骨肉至親」不忍為由放棄。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同來南京弔唁爺爺,朱允文再次放過機會,他拒絕齊泰的建議,扣他們為人質制約朱棣。大度放他們回家,力圖用仁德之心感化朱棣,結果適得其反,使朱棣如虎添翼更無後顧。


謝謝邀請!

首先我們談談建文帝朱允炆:

1、缺乏治國謀臣,朱允炆治國智囊團里以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為主,他們是飽讀詩書之人,對治國理政缺乏謀略;

2、缺乏能征善戰的猛將,由於朱元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導致建文帝登基無將才可用。開國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一個紈絝子弟,不懂兵法,讓50萬大軍灰飛煙滅,成了建文帝失敗最大的轉折點;

3、建文帝優柔寡斷,缺乏王者霸氣,朱允炆生性膽小懦弱,富有同情心,在與燕王朱棣交戰的過程中,可以扭轉局勢,但他一味的顧及叔侄的感情而一再犯錯,也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4、集團內部缺乏的思想,在削藩和征戰的過程中,齊泰、黃子澄的意見出現多次不統一,出現了內訌,導致決策的延誤和失誤;

5、部隊戰鬥力的差距較大,朱棣鎮守北方,常年與蒙古對陣,手下部隊作戰經驗豐富,相對於大明軍來說,離建國已過去一二十年了,久未經沙場,整體上作戰能力要差;

其次我們談談明成祖朱棣:

1、堅強的信念和慾望,面對建文帝的削藩,此時的朱棣唯有造反才能保全性命,他的慾望和必勝的信念是他成功基礎;

2、性格決定命運,燕王朱棣太像朱元璋了,同樣是心狠手辣、能屈能伸、性格剛毅、臉皮賊厚,這種性格註定是為大場面而生的,同時朱棣在軍事造詣上也跟朱元璋有幾分相似;

3、知人善任,能臣武將較多,燕王朱棣不乏英明大略,手下智謀之士奇多。文有姚廣孝,武有朱能、張玉、邱福、朱高煦,還有為朱棣監國守城的世子朱高熾,在朱棣征戰在外時,發動軍民,採取有效措施,打退多次進攻,確保了燕軍的後方安定;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開反叛,以「清君側」的名義,率軍南下,號稱「靖難」之師,發生了一場明王朝內部的皇位爭奪戰,歷史上稱為「靖難之變」。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1370年,封為燕王。1380年,到封地北平。燕地與蒙古接壤,朱棣經常奉命出塞巡邊,築城屯田,多有建樹。後來,又屢次率諸將出征,威名大振。

洪武末,皇太子死,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心中不滿。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朱棣本想去南京奔喪,因有「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的遺詔被阻,心中怏怏。他認為這是齊泰、黃子澄兩人矯詔製造的一個陰謀。

與此同時,朱允炆為了解除諸王「尾大不掉」所帶來的威脅,廢了幾個內地王為庶人,又下令諸王不得節制文武官吏,進一步限制諸王權力。第二年,朱允炆改元建文,朱棣面對諸弟被廢,自己權力被削的危機,便借朝賀改元之機,帶領世子朱高熾等人,親往南京,密察虛實,以謀對策。朱棣回北平時,為使朱允炆放心,把世子朱高熾等人留在京師,作為人質。

朱棣回北平後,暗中加緊練兵,作篡奪皇位的準備,表面上則偽裝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他上書乞求朝廷讓朱高熾等歸省,朱允炆佯裝不知內情,遣還朱高熾等,使朱棣不對他懷疑。雙方都在設計,互相欺騙,勾心鬥角。

正當朱棣訓練將士,即將起兵的時候,朱允炆也在調兵遣將,加強了對朱棣的防備活動。1399年六月,燕王府護衛百戶倪諒到南京告發燕王謀反。朱允炆即下詔書嚴斥燕王罪過,逮捕燕府官屬,並密令北京駐軍圍燕王府第。事泄,朱棣便乘機起事。

這次內戰,前後持續四年。朱棣久居北平,苦心經營,藩國附近的郡縣衛所,先後受其管轄節制,所以「靖難」師起,一呼百應,士氣十分飽滿。在戰爭過程中朱棣又得到韃靼軍的助戰。在南京方面,不少的太監因朱允炆對太監進行懲肅紛紛投靠朱棣。朱棣也竭力拉攏收買,因而獲得了大量有關防務虛實的軍事機密。

而朱允炆雖然處於正統的有利地位,但處處表現出迂闊儒弱,完全不是朱棣的對手。在指揮軍事、用人等方面,朱允炆也是優柔寡斷,聽信讒言。 1402年4月,燕軍攻打靈壁,遇南軍將帥徐輝祖燕軍畏懼,躊躇不前。恰好在這時候,朱允炆偏聽偏信,臨陣易將,把徐輝祖調回,結果南軍土氣隨之瓦解,降者數萬人,燕軍大勝。這是很重要的一次戰役。

燕軍從此乘勝南下,勢如破竹,6月即攻入南京。朱允炆在宮中自焚死至此結束。朱棣進入南京後,大肆殺戮,進行報復。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官員都被殺害,滅族、株連處死達數萬人。朱棣卻繼承皇位,次年改元永樂,改北平為北京,並遷都北上。


首先謝謝悟空邀請。

靖難之役是指大明初期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奪取侄子建文帝皇位的事件。靖難之役歷時四年。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次造反成功的事件。

可以說,就實際情況而言,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朱棣都不可成功,但朱棣偏偏成功了,充分說明了朱允文集團的無能,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要說朱棣的成功,就必須說朱允文的失敗。朱允文的削藩是必須的,但策略失當。削藩理應先難後易,而朱允文卻先易後難,導致宗室人人自危,已以及引起朱棣警覺。再就是既然將朱棣誆進南京,就應該囚禁致死。但朱允文心軟,把朱棣給釋放了,比起祖父朱元璋的殺伐果斷差的太遠,天家無情,帝王無私這點常識都不知道,可見朱允文的政治上的幼稚。朱棣靖難造反,整個宗室都站在朱允文的對立面。也說明朱允文削藩政策的失誤。靖難開始以後朱允文一是用人失當,書生秉政。無論齊泰,黃子澄,還是方孝儒都是書生意氣,無能之輩。二是不信任主帥,長興侯耿炳文不過是初戰失利。就被剝奪兵權。從新任命大草包曹國公李景隆為帥,導致最終失敗。

而反關朱棣卻是措施得當,圍攻濟南失敗,立即繞過濟南,直接進攻南京,而且拉攏守衛南京的宗室谷王朱穂和李景隆,二人反水,趁機打開金川門。朱棣大軍順利進入南京。

種種跡象表明,朱允文根本缺乏一個帝王應有的素質和能力。而朱棣頗有朱元璋的魄力和果敢。擁有一個帝王所應有的能力。可以說,朱棣造反的成功是必然的,沒有幸運和巧合的成分。而朱允文的失敗是必然的。


我之前回答過類似問題,這個原因有很多,朱棣能征善戰、兵強馬壯、戰略得當這些就不用說了,其實主要的也就幾個:

1、各地的部隊沒有勤王,各地的軍隊都在作壁上觀,忙著看熱鬧呢。如果全國各大軍區都去圍剿朱棣,那他是神也沒用;

2、百官和老百姓沒什麼反應,在百官看來,這場戰爭是朱家內部的奪位之戰,和官員的操守本無太多關係,官員忠於朱姓皇帝就可以了。雖然朝廷上有很多諸如方孝孺的大臣選擇為朝廷殉葬,但是大面上,投降燕王的更多,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打醬油的;

3、朱允炆狠傻很天真,之前可了勁的削藩,根本都沒做好被造反的準備。真到了打仗的時候,怕被戴上殺叔的帽子,竟然讓手下「勿傷朕叔」,直接給朱棣開了無敵技能。本來多次可以直接幹掉朱棣,就是因為這句話而讓朱棣在戰場上活蹦亂跳;

4、三次妖風,每次朱棣都眼看要輸了,結果一陣大風,反敗為勝了。這……我是無法想像的,但此乃正史記載,就只能說是天意了。


第一、人心;建文繼位做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情;禁止皇子奔喪、重文輕武、寵信方黃之流胡搞亂搞等。

(1)禁止皇子奔喪於孝不合後面又採取最激烈的削番手段(消除藩王的兵權一般就是可以了可是他是直接往死里整)湘王的死是個導火索,其死後還給謚號:戾。

(2)重文輕武致使武人離心離德。開國初一般都是武人政治地位比較高大多有爵位在身應該進行拉攏但建文帝卻過分抬高了文人地位刻意壓制武人,這也就是為什麼靖難時很多武將紛紛臨陣倒戈的根本原因。你都不在乎我我幹嘛跟你混,老子拼了一輩子命掙來的東西這書獃子一片文章比我強,不服。

(3)寵信方黃之流。齊泰多少還有點本事對軍事還有點見解。方孝孺是當時的名仕,朱元璋時期就被推薦過,但是朱元璋試過他的文采後不予重用打發他走了。可是無恥的文人居然寫什麼期盼他日後輔佐子孫,哪有這麼儲備幹部的。方孝孺上來就要搞復古運動弄井田制。也就是打起了靖難戰爭,要不然大明也就十來年的事就要滅亡了。所以,文官內部實幹派與清流派不合。

總結,在道義上建文帝失德。對外用兵上失信(第一次北伐,李景隆兵敗沒有撤職還加封)。對內的政治上失智。並不是朱棣有多強而是一手好牌生生打的稀爛。


首先要說朱棣靖難必然成功!

洪武帝辦的最錯誤的一件事就是立什麼皇太孫,讓文弱的朱允炆即位。

朱元璋出生草莽沒什麼文化,但他骨子裡崇尚文化(從他注重兒子們的儒家教育,給子孫們取名偏旁定為木、火、土、金、水這些地方都能看出來),尊崇禮儀,他即位後效仿古代立嫡里長制,立朱標為太子,可惜朱標英年早逝,又立允炆為皇太孫,這時已經種下了禍根。只要立過他為皇太孫,就算朱元璋歸天時朱允炆不即位,朱棣上位後他就得死!

朱元璋登基後大肆封藩,朱棣作為皇四子被封燕王,因為有防衛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擁兵十萬,朱元璋賜其「節制沿邊士馬」,當時寧王朱權也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這兩位藩王兵權勢力最強!在巨大的皇權誘惑之下,擁兵自重軍事能力超強的朱棣面對文弱書生朱允炆,豈會不覬覦皇位?

朱允炆上位後,不是以穩定政局為前提,而是聽信齊泰、黃子澄等人之言立即削藩,毫無計劃與由頭,甚至錯殺幾位皇叔,這就授朱棣於口實,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

朱棣有勇有謀,帶兵多年有實戰經驗,還有謀士姚廣孝籌劃。朱允炆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接觸之人皆儒士,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皆不是治世之能臣,由於被祖父大肆殺戮功臣,武將只剩個耿精忠可用,還被紈絝子弟李景替換,就只等著引頸殺頭吧!

朱棣靖難必然成功,就算朱允炆不削藩,朱棣謀反也是遲早的事,朱元璋犯了個大錯誤,害了孫子朱允炆,帶累百姓遭受一場戰爭。


這個原因很好理解,朱棣自打出生就看著朱元璋怎麼打天下,還親自上戰場,朱元璋也著力培養了朱棣的帶兵打仗的的本領;這種這種戎馬生涯鍛煉了朱棣。朱棣靖難身先士卒,還是朱元璋的兒子,造反有理由,士兵也不反感,再有他身先士卒前線,鼓勵鼓勵士氣;還有就是朱棣政治手段高明,該裝傻時裝傻,該裝孫子的時候裝孫子,一次次成功瞞過朱允炆;再有在靖難過程中朱棣的夫人跟大兒子鎮守北京基地,為靖難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為在朱棣靖難過程中朱允炆就派軍功法北京,如若建文帝攻佔北京,對朱棣軍隊打擊是十分大的,畢竟是自己起兵造反的基地;但是朱高熾等人硬生生的保住了北京城;再有就是朱棣常年鎮守邊關,帶領的將士能征善戰,跟內地士兵打仗,處於相對優勢;朱允炆大部分時間生於皇宮,沒有戎馬生涯,跟其父親朱標一樣有很強的仁君風範,在自己掌握主動時候念及叔侄情誼,一次次被朱棣騙過去,導致朱棣做好靖難準備;就人生閱歷,軍事經驗,朱允炆不是朱棣的對手,但是朱允炆在軍隊數量上擁有絕對優勢,三個打一個也顧得過來,但是南京政府一次次決策失誤,和朱允炆的優柔寡斷,一直視朱棣為叔叔,但是朱棣想要朱允炆的命。一定程度上說,強大的朱棣是朱元璋培養出來的,主要目的一是防禦元朝殘餘勢力南侵;二是防禦那些跟朱元璋打天下的驕兵悍將造反;可是老朱怎麼也沒想到這樣的安排用在了自己身上;自己的兒子趕跑了自己的孫子,改變自己的遺照。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明成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