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昏君輩出,為何300年不亡?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業業無昏君,而明朝的皇帝除了前面幾個皇帝之外,其餘的都是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的昏君。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藥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連續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大明王朝在這麼多昏庸無能皇帝的折騰之下居然還能夠屹立近300年,真可謂是中國封建王朝裡面的奇蹟。

其實世上哪有那麼多的奇蹟,明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多皇帝的折騰之下還能夠屹立不倒,主要原因還是它擁有了一套近代化的民主政治體制的雛形——內閣制度。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解除丞相對皇帝權力的威脅,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六部從此直接歸皇帝管理。但是廢除丞相帶來的後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據《春明夢余錄》卷二五記載:「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內,朱元璋一共批閱了內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見,以致於朱元璋發出了「朕代天理物,日總萬機,豈能一一周遍」的感慨。

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來輔助自己的工作,這四大學士的身份只不過是顧問,沒有任何決策權,一切決策權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但即便如此,四大學士的出現也是一大進步,它為內閣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雛形。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因為多次御駕親征無法及時的處理朝中的奏摺,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式誕生,但是此時的內閣僅僅只有議政權,說白了只不過是朱棣手下的高級秘書罷了。

朱棣晚年,內閣權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有了協助皇帝兼管六部尚書的權力,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憲宗、明孝宗時期,內閣的權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誕不經,為了實現上戰場的願望,還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的封號,而且在他任內發生了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但是正是有了楊廷和等內閣閣老的支撐,才沒有發生太大的動亂。

明世宗、明穆宗先後有了嚴嵩、高拱等位高權重的內閣首輔,此時大權獨攬的嚴嵩、高拱儼然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丞相」。但是這還不算內閣權力的頂峰,真正把內閣帶到權力頂峰的是名臣張居正,張居正的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在這套中樞系統的推動之下,即便出現了像萬曆這樣一個28年不上朝的皇帝,帝國的機器也能夠順利運行。


誰說的明朝276年昏君輩出?

是看清朝修的明史么?還是聽滿族人民謠傳的啊?

明朝是有不著調的皇帝,也有不務正業的皇帝,但是我們先要做的是把衡量一個帝王是否昏庸的標準定好,用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帝王是否昏庸。

昏君,古代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

首先我們先說土木堡之變之前的皇帝,太祖、惠帝、成祖(太宗)、仁宗、宣宗,這五位皇帝對國家和人民犯下罪行了么?太祖和成祖是殺人,但是沒有對百姓犯下罪行,也沒有荒淫無道,更沒有昏聵不明,所以土木堡之變前的5位皇帝是不是明君,可以討論,但肯定不是昏君。

土木堡之變:英宗崇信太監王振,造成了幾十萬大明將士身亡,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先把他作為昏君的候選人。

接下來是代宗,他為他哥英宗擦屁股,也沒做什麼錯事,奪門也是皇族內部鬥爭,對百姓和國家沒有犯下罪行,所以不能說是昏君。

明憲宗,人不錯,上台之後就恢復了他叔叔朱祁鈺的廟號,也為明朝第一臣于謙平反了冤案,在位初期乾的不錯,後期任用姦邪也導致朝綱不振,但拿昏君的標準衡量,它並非直接做惡,也不是昏君的候選人。

明孝宗,愛情專一,治國有方,弘治中興,明君一位。

好了,下面出場的就是明朝276年歷史上最牛逼的皇帝,武宗了,武宗愛玩,也任用姦邪,也愛美女,我們用測量標準衡量下,好像他佔了好幾條,OK那麼我們就把他算作昏君,不看他正面的功績,只看看負面的,他符合昏君的標準。

接下來是神人嘉靖皇帝,個人認為嘉靖很聰明,但絕對不是好皇帝,他為了自己舒服,任用嚴嵩這等奸臣,並且任由韃靼在北京城外捕殺大明子民,晚年不理朝政,絕對的昏君代表。

穆宗,在位期間任用賢能,使得朝政重回正軌,但是比較喜歡女色,衡量下,只滿足一天昏君標準,所以不做昏君候選人。

明神宗,萬曆皇帝,任用張居正,開啟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後期不上朝,強征礦稅,老百姓怨聲載道,把他也作為昏君的備選。

光宗在位一個月,沒時間當昏君不做考慮。

熹宗是一個好木匠,不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也沒有危害百姓禍害一方,所以不做考慮。

崇禎帝,不用說了,在位期間勤奮努力,6下罪己詔,雖然不是明君,但絕不是昏君。

明朝16個皇帝都登場了,讓我們看看絕對的昏君有2個,備選有待考察的有2個,其他的12位皇帝即使不是明君,但也不是昏君吧!

那也就像問問是誰說的明朝昏君輩出?什麼理由呢?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業業無昏君,而明朝的皇帝除了前面幾個皇帝之外,其餘的都是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的昏君。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藥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連續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大明王朝在這麼多昏庸無能皇帝的折騰之下居然還能夠屹立近300年,真可謂是中國封建王朝裡面的奇蹟。 其實世上哪有那麼多的奇蹟,明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多皇帝的折騰之下還能夠屹立不倒,主要原因還是它擁有了一套近代化的民主政治體制的雛形——內閣制度。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解除丞相對皇帝權力的威脅,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六部從此直接歸皇帝管理。但是廢除丞相帶來的後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據《春明夢余錄》卷二五記載:「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記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內,朱元璋一共批閱了內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見,以致於朱元璋發出了「朕代天理物,日總萬機,豈能一一周遍」的感慨。 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來輔助自己的工作,這四大學士的身份只不過是顧問,沒有任何決策權,一切決策權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但即便如此,四大學士的出現也是一大進步,它為內閣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雛形。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因為多次御駕親征無法及時的處理朝中的奏摺,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式誕生,但是此時的內閣僅僅只有議政權,說白了只不過是朱棣手下的高級秘書罷了。 朱棣晚年,內閣權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有了協助皇帝兼管六部尚書的權力,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憲宗、明孝宗時期,內閣的權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誕不經,為了實現上戰場的願望,還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的封號,而且在他任內發生了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但是正是有了楊廷和等內閣閣老的支撐,才沒有發生太大的動亂。 明世宗、明穆宗先後有了嚴嵩、高拱等位高權重的內閣首輔,此時大權獨攬的嚴嵩、高拱儼然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丞相」。但是這還不算內閣權力的頂峰,真正把內閣帶到權力頂峰的是名臣張居正,張居正的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在這套中樞系統的推動之下,即便出現了像萬曆這樣一個28年不上朝的皇帝,帝國的機器也能夠順利運行。


或許歷史也愛開玩笑明朝和替代它的清朝的壽命居然一致都是二百七十六年

所以說明朝沒有到達三百年的國壽,這裡是不可以四捨五入的,因為三百年國壽屬實屬於中華文明裡王朝的一個門檻,秦隋二世而亡不做比較,西漢東漢合計四百零五年,北宋南宋合計三百一十九年,而唐明清都是在二百七八十這個區間里,所以如果把明朝和南北朝里和五代十國等割據政權比,當然屬於國壽長久之朝,和大一統的大王朝相比也只能為倒數。所以並不是太讓人值得驚奇。但明朝皇帝的任性絕對可以排首位。

如果有中華歷史皇帝任性排行榜那麼明朝估計會有多位帝王上榜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對於明朝能和清朝享國同壽,感覺匪夷所思的地方。相對於明朝,清朝的皇帝是後期發力,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千辛萬苦創立大清王朝但也只有東北大小充其量也是只割據政權,隨後就戰死沙場,繼承者皇太極繼續發力消耗明朝力量,增強清朝實力,終於在順治時期統一全國,隨後康熙大帝立志作為伏鰲拜,平三藩,收復台灣,驅逐准格爾丹等,雍正帝承上啟下,勤勞耕耘修復帝國的創傷,使帝國煥發活力,隨後就是愛嘚瑟的乾隆大帝,前期的乾隆是可圈可點的,可以說像秦國般奮六世才至如此江山,所以很多網友覺得清朝皇帝還是很不錯的。而明朝自太祖洪武之治,到永樂盛世再仁宣之治還沒多久,明宣宗就開始得意洋洋,喜愛起斗蛐蛐,還為宦官開設學堂,隨後的第五代繼承人明英宗就因土木之變被活捉了損失大批精銳官兵,此時朱元璋才過世不到三十七年,清朝在努爾哈赤過世37年後康熙才登上皇位。從巔峰狀態下如此迅速的如此狼狽慘敗也屬罕見,但隨後出現的才叫人嘆為觀止,口吃皇帝,武術皇帝,化學研究皇帝,木匠皇帝,不上班皇帝等,只有明朝皇帝敢這麼任性的說我敢四十年不上朝。

因為有內閣制的存在皇帝可以省心很多

朱元璋估計怎麼也沒想到,當初千方百計取消的丞相制度,大權獨攬,直接指揮六部,皇帝的統治地位達到了巔峰,卻培養出了另一種執政形態,如今在君主立憲制國家我們還能聽到的名詞「內閣」屬於首腦的一級秘書團隊,朱元璋因為實在工作繁多,覺得當皇帝這樣當,還不如不當尼,起的比雞早,誰的比狗還晚,所以就建立內閣,那時候還只是幫朱元璋出出注意,秘書級的單位,隨後在朱棣朝時因為朱棣是一個軍事發燒友,喜歡親自上陣就把很多事扔給內閣了,但內閣也只是日常幫忙,直到仁宣時期開始成為國家最高官職,在著名首輔張居正時期,內閣達到了巔峰,可以說就是站皇帝的存在,也正是這樣的機構使明朝皇帝能夠有時間任性發揮特長。

其實明朝還可以存在更長時間罪魁禍首還是讀書人

宋朝國滅我們痛恨讀書人的文縐縐,不會打仗,重文輕武。那麼明朝的毀滅也和讀書人有很大關係,明朝後期黨爭複雜以東林黨與宦黨、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之爭最為激烈。此時明朝軍力仍然強大,兩線作戰任然頗有勝績,但經濟命脈卻早已爛透,各個朋黨心裡,自己小團體的利益已經在百姓天子之上,所以萬曆為何不上朝,也有不

願與之多費口舌很大關係,歷來武將亂朝剝奪軍權即可,可文人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我敢為天下死,以自己益卻口口聲聲說是為國為民,你殺我就要被記上史書,永遠被罵為昏君,屬實可惡,道德綁架。所以會制衡的君主就利用宦官,錦衣衛來制衡,但如此內耗,明朝已經財政困難滿朝堂又有幾人是為國為民,可嘆崇禎皇帝死前大罵殺光讀書人。

其實終明一朝,個人人為是最為有血肉骨氣的王朝也是最接地氣的王朝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仍記否崇禎死前遺言:「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其實存在即合理,明朝的昏君遠沒有我們想像那般不堪。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個問題,我要反駁一下,明朝皇帝不是個個昏君。

昏君的形象,多少都是後來的清朝史官修改的結果。清朝是滿族這樣的少數民族統治,為了讓自己的統治能有個正統說法,自然要把明朝的皇帝說的個個昏庸無能,那我大清朝自然要替天行道,推翻明朝的無能統治。

實質上呢?明朝的許多皇帝也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堪稱賢君、明君。

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大家最熟悉的君王,功績也還不錯,基本上奠定了大明朝的穩定局面,政局也還算基本清明。

(明仁宗劇照)

朱棣兒子、孫子,明仁宗、明宣宗,也是一代明君,開創「仁宣之治」。明仁宗,雖然是一個大胖子,但宅心仁厚,對待自己的堂兄建文帝,也是帶有許多同情之心,朱棣死後,他直接撤銷了對建文帝舊黨的破害。

此外,他也大力支持文臣當國,重要儒臣。而他的兒子,明宣宗,也是難得明君,在位期間,也是人才輩出,朝廷中樞有三楊當政,地方上也有于謙這樣的能臣。一時,政局清明,國泰民安,史家將仁宣之治看做貞觀之治後的、又一盛世。

明朝的中興之君,明孝宗,與漢文帝、宋仁宗齊名。

明孝宗出生坎坷,因而自小體弱多病。但在繼位之後,明孝宗還是親力親為,從不用太監處理奏章;面對大臣的過錯,明孝宗也是從不鞭打,必要時也是極力關懷;對於前朝憲宗留下來的小人,明孝宗也是酌情處理,沒有大開殺戒。

因而明朝中後期出現了,難得的開明局面:君臣和諧;東廠、太監、錦衣衛秉公辦理,不敢徇私枉法,沒有奸臣、太監當道;明朝國力恢復,國內也是軍民和平。

晚年,明孝宗寵幸太監李廣,渴望長生不老。李廣等人因而把持朝政,為非作歹。後來孝宗發現了李廣的罪行,當即表示自己的過錯,開始重用賢臣,遠離小人。

(明孝宗認錯劇照)

這對於一個君王而言,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多麼的難得,就憑這一點,已經超過太多的君王了。


我來嗶嗶幾點

1明朝,封建制度已經很完善了,文官制度,科舉制度,內閣制,整個國家運行很系統,內閣擬旨,掌印太監蓋章,嘉靖三十年不上朝,國家依然正常。暗暗符合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2科學制度把知識分子籠絡住,太宗皇帝真長策,攢得英雄盡白頭。唐宋以後,社會精英,知識分子基本不再造反了,因為有去處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上升階梯。洪秀全落第秀才,水平有限,寫的詩狗屁不通。

2各地以文制武,又文武分開,巡撫,總兵互相牽制。大都督府有兵無權,兵部有權無兵。權利制約,戶部有錢無兵,互相制衡。可以稱得上三權分立哦!

3清朝對明朝的醜化,其實木有那麼不堪。明武宗只是貪玩,並非昏庸無道。

4輿論監督,制度監督,敢於為民請命的,犯顏直諫的佔據道德高地。為此廷杖的,就是在朝廷被打屁股,不以為恥,反而是無上的榮光。客觀上起到制約皇帝胡作非為。

5明朝滅亡,崇禎皇帝勵精圖治,自以為是明君,瞎指揮,求全責備 ,急功近利,先後殺了十幾個內閣首輔,反而亡國。這是後話了。

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明朝真的昏君輩出嗎?好像是的。

絕對的權力,誘發絕對的腐敗,皇帝也不能免俗。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已經沒有了名義的宰相。剩下的只是具體的實施部門六部以及提供諮詢服務的內閣和負責書寫登記的司禮監。在權力無限擴大,制衡全無的基礎上,明朝這些缺乏自律的皇帝們自然變得我行我素也就不奇怪了。於是變出現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促織天子、不愛皇裝愛武裝的武宗、道君皇帝以及木匠皇帝等等。明朝出現這些奇葩我覺得一點都不意外。

但是,這些皇帝昏庸就真的不好嗎?其實不見得。明朝的政治體系好處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就是政權穩定,其次就是施政理念長期保持一致。不容易出現朝令夕改的局面。

一、明朝皇帝垂拱治

現代有句話常常被提起「外行領導內行,越領越亂。」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普通人,基本上都是中人之姿。再加上肆意的放縱這些人不管在治國理政還是在政務處理方面都只能被稱為「熟手」。在政治上可以說是標準的「外行」。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也算是明朝獨此一份。就是明朝越能是愚笨的皇帝,統治期間大多平安無事。而那些越是聰明越是能折騰的皇帝,放到是國家混亂不堪。這便是「外行領導內行」的結果。

細細思量所謂「物極必反」,正是因為明朝皇帝的絕對權力。反而形成了「聖天子垂拱而治(明朝的皇帝只注意自己的副業生活),士大夫竭心儘力。」的局面。這話是有根據的,即使是性格強硬的嘉靖皇帝在統治後期也未改過內閣「票擬」的一個字。

二、文官集團精英化

明朝的選官認官制度,決定了其的文官集團治政理政的強大能力。

1、選官制度,明朝的一位進士需要經過小三關,大三關。所以明朝的大臣各個都學富五車,再加上經過官場的歷練,地方的鍛煉。大部分都是要經驗有經驗,有手段有手段,要智商有智商。對於這些國家的精英們,還要再次進行館選將其中最優秀的人留任京師,稍差一些的任為地方官吏。即使是內侍宦官是否接受過「內書房」接受大學士們的教育也是成為「位高權重」的大太監的重要前置條件

2、認官制度,在明朝官員有兩條升遷道路。一條是在館選中成為翰林學士,在中央學習理政能力,建立高屋建瓴的眼光。這條路最高成就就是入內閣,成為大學士,無宰相之名的宰相。另一條路就是走地方官路,從縣令開始,到知府、布政使和總督,學習實際施政的能力,建立實際工作的能力。最終可以做到六部長官,負責執行中央的各項決策。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條路和最終結果可謂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並且,針對一些重要職位還要由重要大臣進行「廷推」。進一步保證了明朝文官集團的精英化。

三、結語

正是因為明朝皇帝的「不作為」,文官集團的精英化。其結果便是明朝雖然昏君頻出,卻依舊是一個強盛的王朝,統治天下近三百年


明朝並沒有300年不亡,而是276年就亡了,不過也非常了不起了。

明朝昏君是有一些,照世俗的觀點,昏君是要誤國的,甚至是要亡國的。明朝的第一個昏君可以說是正統皇帝,就是他少年即位,寵幸奸佞。自己還不知天高地厚,以天子之尊親臨前線,最後恥辱的被蒙古瓦剌俘虜。

宋朝的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北宋直接就滅亡了。正統被俘,明朝卻還能堅持很長的時間。

皇帝沒了,好,明朝就立皇帝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那個被俘的皇帝被尊為太上皇。你瓦剌手裡的不過是個過氣的太上皇,你瓦剌不能拿他要挾我明朝,你想殺他就殺吧。尤其是朱祁鈺巴不得他哥哥死在蒙古軍營。

瓦剌面對明朝這波操作,簡直哭笑不得,皇帝還能說廢就廢?你們的主子說不要就不要了?還說你們漢人是孔孟之道,禮儀之邦。對自己的首領就是這樣子盡忠的,瓦剌感嘆: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你看看,他們明朝弄出來一個太上皇擱在我這裡,真是無恥之極。

正統那麼一個草包,都沒讓明朝滅亡,別的明朝皇帝再怎麼折騰,明朝也還是能蹦噠兩下的。


明朝16個皇帝,個人素質都不錯,不少人都是琴棋書畫高手,都沒有近親結婚,都比較聰明。有一些不是一般的聰明: 太祖朱元璋天縱奇才,成祖朱棣文武全才;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都是很有心機和手段的人,是能把大臣玩弄於股掌之上的角色;代宗朱祁鈺和熹宗朱由校都是挽狂瀾於既倒的主;孝宗朱祐樘是公認的一代明君。

情商低一點的有建文帝朱允炆、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鈞,但還算不上昏君。要說昏庸,世宗朱厚熜(cōng)和思宗朱由檢應該算的上是,連毛主席都說世宗昏庸,思宗朱由檢是亡國之君,雖然沒有荒淫,但是,工作水平的確不行,所以亡了國。

此外,明朝的制度比較有優勢。這個制度是權力制約和監督的。中央有內閣和司禮監相互制約,有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制約,有內閣和六部的制約,七牽八扯,離開了皇帝的裁決,誰都辦不成任何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權分立,有布政使,有按察使,有指揮使。一個是政府,一個是紀檢,一個是軍區,互不統屬,誰也不能干預別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正因為以上原因,明朝才得以享國276年。


首先,明朝幾無昏君,也可以算是一個偉大的朝代。試問,一個奉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朝代;一個曾經"盪殘元犁庭掃閭;開拓萬里西洋,布國威之於四方;四夷臣服,萬邦來朝"的朝代的君王們是否是昏君呢?明皇朝之所以能長治久安,燦然屹立於歷史朝代之林有如下原因:

一、明朝的內閣制度。從建文始設到仁宣初興一直到明亡,內閣制度始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轉。哪怕是嘉靖修道還是萬曆四十年不上朝,國家都有條不紊正常運轉,其中內閣制度居功至偉。而歷屆內閣首輔除少數外均志慮忠誠,公忠體國。如仁宣之"三楊」、正統之李賢、弘治之謝遷李東陽、萬曆之張居正。

二、對外不妥協。明朝是歷史上骨頭最硬的王朝,對外從不妥協,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哪怕是"土木堡事件」後的艱難時期還是萬曆援朝之戰,君王們都沒有妥協,全國同仇敵愾,最終取得了勝利和贏得了敵人的尊重。

三、幾無外戚宦官之亂。唐亡於宦亂,有鑒於此高皇帝朱元璋限制了宦官權力同時也廢除了丞相,將中書省權力分給六部,加強了皇權。有明一朝,幾無外戚宦官之亂。就是正德朝劉謹專權和天啟時魏忠賢囂張之際,皇權也無旁落。

四、親王戍邊。從建國伊始,太祖高皇帝就分封幾個兒子到各邊,希望各藩王成為"帝國的屏藩,文可以比前賢,武可以征四夷」。北有寧王、燕王、晉王;西有肅王、岷王、蜀王;南有沐王沐英(朱元璋養子),靖江王朱守謙(朱元璋侄子朱文正之子)。皇子皇孫遍布全國,太平時監督官員,戰亂時可勤王,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物極必反,明末藩王成為了帝國財政負擔,加速了帝國滅亡。

五、軍隊戰鬥力一直強大。明建初始,將星雲集,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李文忠、馮勝、傅友德、藍玉均為不世之才,所率軍隊也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太祖高皇帝實施屯田,軍人可世襲。有明一代,軍隊戰鬥力爆表。就算到了明末,關寧鐵騎也讓滿兵越過長城不得。

一個偉大的皇朝滅亡了,明亡之後仍有華夏。明之亡,亡於黨爭和天災。明為中華民族作出的貢獻,終將與日月同輝,為萬代所敬仰。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明朝那些事兒 | 歷史 |